-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相关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 探究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相关脓毒症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纳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相关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随机数字表法按7∶3比例分为建模人群和验证人群,并比较两人群的临床资料有无可比性.根据入院30 d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通过LASSO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相关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别在建模人群和验证人群中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验证以判断其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结果 共纳入472例患者,建模与验证人群分别为331例、141例,建模人群与验证人群间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LASSO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炎严重程度(pneumonia severity index,PSI)评分及序贯器官衰竭(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是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相关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模人群预测模型的AUC为0.984(95%CI:0.975~0.994),验证人群预测模型的AUC为0.961(95%CI:0.926~0.996).列线图预测模型在建模人群和验证人群中均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相关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早期识别和风险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为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体重指数对不同严重程度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 探讨BMI对不同严重程度卒中患者3个月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是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观察发病7 d内首次卒中住院患者的BMI与3个月卒中结局的关系.根据入院时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卒中(NIHSS评分<11分)组和中重度卒中(NIHSS评分≥11分)组.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危险因素情况.记录入院时BMI、是否存在吞咽障碍及在院期间肺炎等资料,其中BMI按照四分位数分为4层.发病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采集mRS评分,以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比较轻度卒中组和中重度卒中组BMI及其他基线指标的差异并探索不同水平BMI对不同严重程度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733例患者,其中男性474例(64.7%),女性259例(35.3%).缺血性卒中552例(75.3%),出血性卒中181例(24.7%).轻度卒中组526例,中重度卒中组207例.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不同水平BMI对整体患者及轻度卒中患者3个月结局均无显著影响;在中重度卒中患者中,与BMI最低四分位水平患者相比,最高四分位水平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降低(0R 0.376,95%CI 0.142~0.992,P=0.048).结论 不同BMI水平对不同严重程度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不同,其中,在中重度卒中患者人群中,高BMI水平可能导致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经鼻高流量湿化吸氧与无创通气治疗病毒性肺炎致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吸氧(NFNC)与无创通气(NIV)治疗病毒性肺炎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 2021年 12月—2022年 12月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病毒性肺炎致呼吸衰竭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后 6 h内呼吸支持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NIV组与HFNC组,每组 60例.NIV组采用NIV治疗,HFNC组采用HFNC治疗.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舒适度评分、呼吸功能、气管插管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心理状态.结果:HFNC组住院时间短于NIV组,住院费用低于NIV组,舒适度评分高于NI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 12、24、48 h,两组呼吸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10.00%,低于NIV组的 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NC组气管插管率为 18.33%,低于NIV组的 2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28 d,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HFNC组均低于NI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肺炎致呼吸衰竭患者经HFNC与NIV治疗后的呼吸功能改善效果基本相当,但HFNC的舒适度相对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患者心理状态更好,有利于住院时间的缩短与住院费用的降低,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行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短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 对比分析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2023年9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治疗的55岁以上的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PAR)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2例,其中行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F-TAVR)46例,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56例.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并记录随访1个月经胸超声心动图的结果.结果 TF-TAVR组(46例)较SAVR组(56例)患者平均年龄更高(P<0.05),STS评分更高(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更低(P<0.001).两组患者性别、体重指数(BMI)及术前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LAEDD)、术前合并基础疾病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LVEF均较术前升高,LVEDD较术前减小,LAEDD较术前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在术后改善患者心功能及LVEDD上对比无显著差异.TF-TAVR组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SAVR组显著缩短[(11.06±4.25)h 比(20.25±8.17)h,(1.67±0.98)d 比(2.92±1.08)d,(6.07±2.26)d 比(9.90±2.16)d,P<0.001].TF-TAVR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SAVR组高.两组患者在术后肺部感染、重症肺炎、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也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脑卒中.虽然TF-TAVR组在轻度、中度瓣周漏/瓣中漏的发生率较SAVR组高,但均未出现中度及以上的瓣周漏/瓣中漏.TF-TAVR组术后无死亡病例,SAVR组有2例死亡病例,两组术后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TF-TAVR与SAVR治疗≥55岁PAR患者的早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无显著差异,但TF-TAVR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较SAVR组显著缩短,是治疗≥55岁PAR患者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颈动脉超声crouse斑块积分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及预测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 研究颈动脉超声crouse斑块积分与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1-2023年10月东莞市中医院功能检查科收治的ACI患者98例,均在入院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crouse斑块积分,随访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2分者为预后良好,纳入对照组,>2分者为预后不良,纳入观察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动脉超声crouse斑块积分与ACI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及校准曲线分析颈动脉超声crouse斑块积分预测ACI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结果 98例ACI患者随访3个月,失访3例,有效随访95例.mRS评分≤2分者59例,纳入对照组,预后良好率62.11%;>2分者36例,纳入观察组,预后不良率37.89%.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年龄、梗死体积、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卒中相关肺炎比例、颈动脉超声crouse斑块积分增大(P<0.05).在Logistic回归模型1中无调整因素条件下,颈动脉超声crouse斑块积分每增加1%,AC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发生风险增加3.361倍(P<0.05).在Logistic回归模型2中调整年龄后,颈动脉超声crouse斑块积分每增加1%,AC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发生风险增加3.157倍.在Logistic回归模型3中调整年龄、梗死体积、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卒中相关肺炎后,颈动脉超声crouse斑块积分每增加1%,AC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发生风险增加3.099倍(P<0.05).颈动脉超声crouse斑块积分预测ACI患者短期预后的AUC为0.876,95%CI为0.793~0.935,Youden指数最高值为0.716,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5.00%、96.61%.校准曲线显示,标准曲线与预测曲线贴合良好,Brier得分为0.039,校准斜率为0.974.结论 颈动脉超声crouse斑块积分增加,AC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风险增加,可为临床预测ACI患者短期预后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钛缆钢板联合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再发骨折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探讨钛缆环扎钢板联合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8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1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Vancouver B型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65~94岁[(75.7±13.2)岁]。采用钛缆捆绑钢板联合加长PFNA进行翻修手术治疗,同时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3 d、3,6和12个月分别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记录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围术期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身体健康评分(PCS)、精神健康评分(MCS)和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5.3±2.8)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3.6±1.1)个月]。1例出现腰骶部压疮,经换药后痊愈;2例出现坠积性肺炎,给予抗生素雾化吸入、吸痰等对症处理后完全缓解。术后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6.5±5.2)分和(85.5±5.7)分,较术前(32.8±5.1)分明显提高( P<0.05)。术后6,12个月VAS为(3.3±0.5)分和(1.2±0.7)分,明显低于术前(8.5±0.7)分( P<0.05)。术后6,12个月PCS分别为(44.2±4.9)分和(56.9±5.8)分,较术前(29.3±4.7)分显著提高( P<0.05)。术后6,12个月MCS分别为(47.9±6.8)分和(58.4±7.9)分,较术前(39.7±5.9)分显著提高( P<0.05)。术后6,12个月SF-36评分为(493.9±85.7)和(603.4±76.8)分,明显高于术前(415.9±88.2)分( P<0.05)。 结论:钛缆捆绑钢板联合加长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可提供骨折端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基于PDCA管理下的责任制整体干预对支气管肺炎患儿肺功能、血气指标及依从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探讨基于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Action,PDCA)管理下的责任制整体干预对支气管肺炎患儿肺功能、血气指标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荣成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支气管肺炎患儿211例,按照不同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102例和观察组(基于PDCA管理下的责任制整体干预)109例。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患儿咳喘、发热、肺啰音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肺功能、血气指标及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儿咳喘、发热、肺啰音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两组FEV1、PEF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PaO 2、SaO 2均上升,PaCO 2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PDCA管理下的责任制整体干预提高了支气管肺炎患儿的肺功能水平、依从率,提升了患儿血气指标,更有利于促进患儿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基于感染防控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低剂量CT扫描方案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探讨感染防控下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低剂量CT扫描方案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2020年1月20日到2020年2月28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确诊的COVID-19病例的CT影像140例,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低剂量组(120 kV,31 mAs)70例,其中轻症51例,重症15例,危重症4例;常规剂量组(120 kV,自适应毫安秒)70例,其中轻症48例,重症17例,危重症5例。比较两组病例有效剂量( E)、图像信噪比(SNR)、对噪比(CNR),由两位高、中年资影像诊断医生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 结果: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 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8.343, P<0.05)。低剂量组的SNR和常规剂量组的S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剂量组的CNR和常规剂量组的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主观评价均满足诊断需求,轻症患者中,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影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重症与危重患者中,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影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81, P<0.05);但两组图像均符合诊断要求。 结论:对COVID-19患者进行低剂量CT扫描,可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前提下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探讨影响医院获得性肺炎(HAP)老年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年龄≥60岁的HAP住院患者的资料,对其体质指数(BMI)、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联合合并症评分(CCS)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 t检验、Logistic回归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HAP老年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并评价CCI评分、CCS评分对老年HAP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 结果:共收集完整病例200例,其中生存组158例、死亡组42例、死亡组与生存组患者的年龄、BMI、住院时间、意识状态、吞咽功能、是否留置胃管、是否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NLR、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D-二聚体、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死亡组CCI(6.79±2.86)分、CCS(6.21±3.08)分,显著高于生存组(3.42±1.98)分、(1.66±1.94)分( t=-7.193、-9.116,均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6岁( OR=1.155、95% CI:1.014~1.316)、BMI<21.77 kg/m 2( OR=0.651、95% CI:0.480~0.883)、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10 9/L( OR=1.208、95% CI:1.025~1.422)、C反应蛋白>59.32 mg/L( OR=1.055、95% CI:1.018~1.093)、CCS>6.21分( OR=2.859、95% CI:1.559~5.244)是老年HAP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CCI评分、CCS评分对老年HAP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进行ROC分析,结果提示,CCS评分对老年HAP患者死亡的预测能力优于CCI评分,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1(95% CI:0.753~0.909)、0.898(95% CI:0.850~0.946)(均 P<0.001)。 结论:老年HAP患者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联合应用多个评估体系和临床指标可提高对老年HAP患者临床转归的预测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目的:探讨结核病重症加强治疗病房(TBICU)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为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2020年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TBICU收治的212例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28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94例)和存活组(118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212例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中,有94例死亡(44.34%),其中有43例患者在入住TBICU后7 d内死亡,占所有患者的20.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农村( OR=3.210,95% CI:1.565~6.585)、入住TBICU前未抗结核治疗( OR=4.662,95% CI:2.292~9.484)、APACHE Ⅱ评分≥15分( OR=3.143,95% CI:1.481~6.673)、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OR=17.195,95% CI:5.407~54.677)是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入住TBICU的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预后较差,尤其是居住农村、入住TBICU前未抗结核治疗、APACHE Ⅱ评分≥15分、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患者,需在早期重点关注,尽早干预,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