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治型支原体肺炎患儿的CT影像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分析难治型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2023年11月于本院就诊的支原体肺炎(MP)患儿74例,根据是否为RMPP分为难治型组(n=28)和普通型组(n=46),均行CT检查.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 难治型组与普通型组患儿性别、临床症状(气促、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及吸气性三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年龄、住院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呼吸音减低及肺部叩诊有浊音比较差异均有意义(P<0.05).74例MP患儿中,单侧肺叶病变54例,占72.97%[其中左侧23例(42.59%)、右侧31例(57.41%)]、双侧肺叶病变20例,占27.03%;单叶段病变31例(41.89%)、多叶段病变43例(58.11%),主要表现为肺实质病变、胸膜增厚、胸腔积液、支气管壁增厚等.难治型组与普通型组支气管充气征、斑点状或斑片状实变影、肺不张发生率比较均无差异(P>0.05);难治型组支气管壁增厚、树芽征、大片实变影、胸腔积液及胸膜增厚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型组(P<0.05).结论 RMPP患儿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检查均具有特征性,主要表现为大片实变影、胸膜增厚、支气管壁增厚、伴胸腔积液及树芽征,临床可通过上述CT征象早期诊断RMPP.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荨麻疹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分析儿童荨麻疹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2019 年1 月—2022 年 12 月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皮肤科门诊对 0~12 岁荨麻疹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检测(被动凝集法),并收集同期儿科 0~12 岁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检测(被动凝集法)资料.将荨麻疹患儿按照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组,采用χ2 检验比较组间肺炎支原体感染率的差异,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 735 例荨麻疹患儿和 2 175 例支气管肺炎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735 例荨麻疹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 258 例感染率高于 2 175 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 591 例(35.10%比 27.17%,χ2=16.717,P<0.001).不同性别荨麻疹患儿的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21,P<0.001),不同年龄段荨麻疹患儿的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34,P<0.001).365 例女性荨麻疹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 152 例感染率高于 370 例男性荨麻疹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 106 例(41.64 比 28.65%,OR=1.872,95%CI:1.357-2.583);与<1 岁组 70 例患儿中感染 2 例比较,1~<4 岁组 377 例患儿中感染 127 例(2.86%比 33.69%,OR=17.627,95%CI:4.241-73.263)、4~<7 岁组 174 例患儿中感染 61 例(2.86%比 35.06%,OR=19.565,95%CI:4.619-82.872)、7~12 岁组 114 例患儿中感染 68 例(2.86%比59.65%,OR=52.820,95%CI:12.280~227.200)的感染率更高.结论 荨麻疹患儿总体容易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女性较男性易感,<1 岁时较少感染,2~12 岁患儿易感,7~12 岁感染率最高,临床诊疗时应予以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肺炎支原体耐药基因和13种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肺炎支原体(MP)耐药基因和13种呼吸道病原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00例MPP患儿的BALF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P核酸及其耐药基因,采用多重PCR核酸检测技术测定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H 1N 1、甲型流感病毒H 3N 2、乙型流感病毒、人副流感病毒、腺病毒、人博卡病毒、人鼻病毒、肺炎衣原体、人偏肺病毒、MP、人冠状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核酸,采用 χ2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100例BALF标本,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P及耐药基因,83例(83.00%)MP阳性,其中78例(93.98%)耐药,均为23S rRNA结构域V区A2063G的点突变。多重PCR法检测13种呼吸道病原,89例(89.00%)阳性。79例(79.00%)检测到MP,其中74例(74.00%)仅检出MP,5例(5.00%)同时检出MP合并其他病原。10例(10.00%)检测出其他病原。0~4岁组病毒检出率高于>4~6岁组( P=0.042)和>6岁组( 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MPP患儿的BALF标本绝大部分可检测到MP,耐药现象严重,以A2063G的点突变为主。少数BALF标本中可检测到其他呼吸道病原和2种或3种病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过敏性疾病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过敏性疾病儿童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后的临床特征。方法:横断面调查的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年1至3月期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657例年龄范围0~17岁过敏性疾病儿童为研究对象,中位数年龄6.6(4.7,9.9)岁,男443例(67.4%),女214例(32.6%)。收集患儿的人口学资料、疫苗接种情况、临床特点、治疗用药等数据,依据年龄、过敏性疾病类型、疫苗接种情况进行分组并比较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657例过敏性疾病儿童中有哮喘儿童568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627/657,95.4%),509例患儿(77.5%)以高热为主,446例(67.9%)为咳嗽,167例为乏力(25.4%),其中合并肺炎者10例(1.5%)。>6岁组出现咽痛22.0%(84/382)( χ 2=19.847, P<0.01)、乏力31.7%(121/382)( χ 2=23.831, P<0.01)、头痛34.6%(132/382)( χ 2=57.598, P<0.01)、肌肉关节疼痛16.0%(61/382)( χ 2=22.289, P<0.01)及呕吐11.0%(42/382)( χ 2=12.756, P<0.01)的比例最高;<3岁组流涕8.8%(5/57)( χ 2=8.411, P<0.01)、咳嗽45.6%(26/57)( χ 2=6.287, P<0.05)及咳痰7.0%(4/57)( χ 2=5.950, P<0.05)的发生率最低;3~6岁组咳嗽62.8%(137/218)( χ 2=6.287, P<0.05)发生率最高,合并喘息(10.1%,22/218)比例较高;>6岁组感染后咳嗽和(或)喘息症状缓解最快,68.8%(260/382)呼吸道症状病程<1周,3~6岁组和<3岁组分别为52.2%(114/218)和41.2%(22/57)( χ 2=23.166, P<0.01)。哮喘组咳嗽(59.7% vs 41.6%, χ 2=10.310, P<0.01)、喘息(8.5% vs 0.0%, χ 2=8.114, P<0.01)、咳痰(19.2% vs 7.9%, χ 2=10.310, P<0.01)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哮喘组;其咳嗽和(或)喘息对运动及睡眠产生严重影响者(16.1% vs 0.0%, χ 2=5.436, P<0.05)及病程>4周者(25.1% vs 3.7%, χ 2=6.244, P<0.05)均显著高于非哮喘组。 结论:过敏性疾病患儿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后以发热和咳嗽症状最为常见。3岁以下儿童感染后呼吸道症状相对较少;3~6岁过敏儿童和支气管哮喘儿童新冠病毒感染后更易出现咳嗽、喘息,且病程相对更久,临床应加强对此类患儿的防治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PDCA管理下的责任制整体干预对支气管肺炎患儿肺功能、血气指标及依从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Action,PDCA)管理下的责任制整体干预对支气管肺炎患儿肺功能、血气指标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荣成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支气管肺炎患儿211例,按照不同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常规干预)102例和观察组(基于PDCA管理下的责任制整体干预)109例。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患儿咳喘、发热、肺啰音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肺功能、血气指标及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儿咳喘、发热、肺啰音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两组FEV1、PEF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观察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PaO 2、SaO 2均上升,PaCO 2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PDCA管理下的责任制整体干预提高了支气管肺炎患儿的肺功能水平、依从率,提升了患儿血气指标,更有利于促进患儿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非疫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疾病谱变化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对非疫区PICU住院疾病谱、治疗方式和结局的影响,指导PICU的临床治疗工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1日至2019年5月30日(Ⅰ组)与2020年2月1日至2020年5月30日(Ⅱ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收治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和非感染疾病谱变化及就诊时间,比较各系统疾病和意外伤害疾病及重要治疗手段使用情况和全因病死率。结果:Ⅰ组339例,Ⅱ组208例,Ⅱ组患儿总数较Ⅰ组减少38.6%。两组患儿入院24 h内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MODS)( P=0.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入院24 h内小儿Logistic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 PELOD-2评分)为1(0,3)分,较Ⅰ组1(0,2)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Ⅱ组住院时间较Ⅰ组延长( P=0.192),其中Ⅱ组中休克组、意外伤害与中毒组两组的住院时间更长,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48, P=0.001)。Ⅱ组感染性疾病(肺炎、无菌性脑炎、脓毒症)病例数及比率均比Ⅰ组明显减少[176例(52.1%)比93例(44.5%), P=0.095]。神经肌肉疾病:无菌性脑炎由13.2%降至7.2%( P=0.028);非创伤性颅内出血由0.9%升至3.8%( P=0.017)。Ⅱ组与Ⅰ组有创介入治疗病例数相比较明显减少,其中无创呼吸机、血浆置换、纤维支气管镜至少减少50%以上,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Ⅱ组患儿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分别为7(4,12)d、3(1,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Ⅰ组病死率4.7%(16/339),Ⅱ组病死率3.4%(7/208),总病死率及主要引起死亡疾病的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导致PICU收治患儿疾病谱发生特征性变化,感染性疾病明显减少,非感染性疾病如外伤、中毒仍是主要危重症儿童病因。疫情期间非疫区重症患儿的就诊、收住PICU时间以及全因病死率无明显变化,由此可见疫情并未对重症患儿的就诊、转诊、救治以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肺栓塞30例临床分析及病因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肺栓塞的临床特征、病因及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诊断为肺栓塞并接受抗凝治疗的30例患儿资料,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合并症、抗凝治疗转归及预后情况。结果:30例患儿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8.95±2.58)岁(4~13岁),随访时间3~59个月。1.临床表现咳嗽30例(100.0%),发热29例(96.7%),气促27例(90.0%),胸痛15例(50.0%),咯血9例(30.0%),无咯血但支气管镜检查发现血性分泌物4例(13.3%),呼吸衰竭2例(6.7%)。2.原发病中肺炎支原体感染23例(76.7%)并符合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肺炎支原体耐药突变点2063A>G或2064A>G阳性16例(53.3%),肾病综合征2例(6.7%),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1例(3.3%),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1例(3.3%),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1例(3.3%),骨髓炎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例(3.3%),先天性心脏病1例(3.3%)。3.合并四肢血栓7例(23.3%),心房血栓2例(6.7%),胸腹部深静脉血栓2例(6.7%),脑梗死2例(6.7%),脾梗死1例(3.3%)。4.影像检查30例患儿均有肺实变/肺不张(100.0%),胸腔积液24例(80.0%)。5.凝血功能检查中21例(70.0%)D-二聚体≥5 mg/L。6. 1例(3.3%)在急性期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30.0%)予低分子肝素/肝素治疗;21例(70.0%)接受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改为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4例(13.3%),利伐沙班治疗17例(56.7%)。抗凝治疗总疗程1~9个月。无栓塞复发或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后遗症。结论:感染是本研究组儿童肺栓塞主要病因,以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症状不典型,与原发基础疾病难以区分。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发现肺部隐匿性出血。任何年龄儿童出现不能解释的气促提示肺栓塞的可能。结合临床症状和相关辅助检查,有助于尽早确诊肺栓塞,选择合适抗凝方案并及时行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可改善患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伴肺动脉高压的高危因素与转归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伴肺动脉高压(PH)的临床特点及转归,并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所有338例BP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发PH分为BPD无PH组和BPD伴PH组,采用χ 2检验、非参数检验分析两组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构建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BPD伴PH的危险因素。 结果:338例BPD患儿中无PH组314例(92.9%)、伴PH组24例(7.1%);出生胎龄为(27.1±1.8)周,其中男206例、女132例。BPD伴PH组患儿出生胎龄和体重均低于无PH组[(26.4±2.1)比(27.2±1.7)周、(798±255)比(1 003±240)g, t=2.201、4.030, P=0.028、<0.01],住院期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无创辅助通气时间均高于无PH组[14.3(2.1,43.7)比0.5(0,4.7)d,30.0(22.5, 64.2)比15.0(7.0,26.0)d, Z=-4.838、-4.553, P均<0.01];BPD伴PH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小于胎龄(SGA)、晚发型败血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需手术结扎的PDA、重度BPD、严重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均高于无PH组[20.8% (5/24)比6.4%(20/314)、33.3% (8/24)比7.6%(24/314)、54.2%(13/24)比7.3%(23/314)、25.0%(6/24)比6.1% (19/314)、75.0%(18/24)比39.2%(123/314)、45.8%(11/24)比1.9%(6/314)、66.7%(16/24)比7.3%(23/314),75.0%(18/24)比45.5%(143/314),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妊娠期高血压( OR=12.950,95 %CI:1.740~96.385),重度BPD( OR=10.160,95 %CI:2.725~37.884),SGA( OR=4.992,95 %CI:1.432~16.920),需要手术结扎的PDA( OR=19.802,95 %CI:3.297~118.921),严重EUGR( OR=20.316,95 %CI:2.221~185.853)是BPD伴P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4例PH患儿中轻度7例、中度8例均存活,重度9例中4例死亡,存活PH患儿中最晚校正年龄1岁2月龄脱离吸氧。 结论:PH是BPD的严重并发症,伴随着高病死率,建议具有高危因素的BPD患儿应定期筛查心脏超声,出院后定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中心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病原学特点及变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深圳市儿童医院2010至2019年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PB)病原学特点及变迁的情况,提高对PB病原学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确诊为感染相关PB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原学特点及变迁进行总结。结果:266例感染相关PB患儿病原学分布情况:肺炎支原体94例,流感病毒38例,腺病毒41例,混合感染16例,细菌11例,病原学不明57例。各年龄组PB分布情况:婴儿15例,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分别为63例和112例,学龄期儿童76例。婴、幼儿PB病原学以腺病毒为主(60.0%、28.6%),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PB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34.8%、60.5%)和流感病毒(13.4%、22.4%)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2010至2019年每年病原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2.5%、60.0%、66.7%、74.1%、64.0%、50.0%、93.3%、57.1%、75.0%、84.7%。每年均有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PB,2016至2019年,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PB逐年增多,腺病毒感染引起PB呈隔年增多。 结论:PB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最常见,其次是腺病毒和流感病毒,细菌、真菌和其他病毒相对少见。PB在婴、幼儿以腺病毒感染为主,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以肺炎支原体和流感病毒感染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血色病-妊娠同族免疫性肝病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血色病-妊娠同族免疫性肝病(NH-GAL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3例NH-GALD的临床资料,尸体解剖检查内脏及脑组织,各脏器常规取材并行HE染色观察各脏器形态学改变,行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铁沉积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脏组织肝细胞膜复合攻击物C5b-9的表达。病例1由于病情危重死亡未做基因检测,病例2及病例3两例均行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同时进行相关文献回顾。结果:3例NH-GALD均为男性,死亡年龄分别为9、58、50 d。病例1及病例2母孕期无异常,均为G1P1,胎龄分别为36 +4 W、33 +6 W。病例1出生时羊水少,出生体质量2300 g。病例2为胎龄双胎之大,出生体质量1450 g。病例3母妊娠期糖尿病,G2P2,胎龄37 +3 W,出生体质量2900 g。3例均无窒息抢救病史。3例临床均表现为急性肝衰竭及多脏器损害,包括凝血功能障碍、黄疸、水肿、新生儿肺炎等。实验室检查3例均提示贫血、血糖降低、严重的凝血障碍、直接及间接胆红素均增高、转氨酶正常或增高后降至正常、铁蛋白增高;2例AFP增高。3例尸体解剖主要病症均为NH-GALD,急性重型肝坏死并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其他诊断包括肺出血、肺水肿、间质性肺炎、淤血性脾肿大、脑水肿及急性胸腺退化等。尸体解剖时大体观察3例肝脏重41.1~73.1 g(均低于同龄儿平均值),病例1及2肝脏表面细颗粒状,切面灰黄或暗红,病例3表面及切面可见大小不等暗红或墨绿色结节。镜下,3例肝脏均可见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细胞大片坏死,病例1及2见残留肝细胞呈梁索状或假腺样散在分布于疏松纤维间质中,胞质内含色素颗粒,可见少量多核肝巨细胞,微胆栓形成,小胆管相对增生。病例3肝组织见大小不等呈结节状分布的假小叶,结节内肝细胞大片坏死,周边残留多少不等的肝细胞。普鲁士蓝染色3例肝脏、胰腺及甲状腺均可见弥漫铁沉积;其他铁沉积组织包括肾上腺皮质(病例1和2),心肌和颌下腺(病例2和3),口腔黏膜涎腺、喉和支气管黏膜涎腺和小肠黏膜上皮(病例3)。免疫组化染色3例肝细胞膜复合攻击物C5b-9均弥漫阳性。2例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均未检测到与肝脏遗传代谢性及胆汁淤积性疾病相关基因改变。 结论:新生儿急性肝衰竭时需要考虑到罕见的NH-GALD的可能,肝外器官铁沉积是其特征性改变,明确病理诊断对于患儿治疗及孕母再次妊娠预防性干预的意义重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