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SA联合宫颈中心加量在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IPSA联合宫颈中心加量方式在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IC/IS)治疗中剂量学方面优势。方法:选取宫颈癌(Ⅱ B期)经调强放疗45 Gy分25次后局部病灶≥5 cm患者46例,行宫腔管及插植针植入,在CT图像上勾画高危临床靶体积(HR-CTV)、直肠、膀胱、乙状结肠及宫颈加量区宫颈中心(HR-宫颈),采用IPSA优化。根据宫颈中心是否加量,分成IC/IS+宫颈中心(HR-宫颈)组(A组)和IC/IS组(B组),比较A、B组间剂量学差异。 结果:A组宫腔管驻留时间较B组明显提高( P<0.001);宫颈中心的V 150%和V 200%由原来B组63.94%和30.80%分别提高到91.54%和64.06%;A组D 90%及D 100%低于B组( P<0.05);危及器官受量相近( P>0.05)。 结论:IPSA联合宫颈中心加量方式可满足高危临床靶体积D 90%受量及危及器官限量,并可提高宫颈中心区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四维超声对前列腺运动靶体积分辨能力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四维(4D)超声对运动靶体积分辨能力。方法:选用前列腺超声模型,分组对比研究应用4D超声在不同运动振幅(A)及运动周期(T)下勾画前列腺靶区,模拟A值分别设置为0.5、1.0、2.0、3.0、4.0、5.0 mm, t值设为1、2、3、4 s。分别计算模体前列腺靶体积,并以靶区静止时超声图像作为对照,分析两者间差异。 结果:模体静止时超声靶体积与CT靶体积大小有较高一致性( P>0.05)。A值为0.5、1.0 mm, t值为1~4 s时的体积与静止时超声靶体积相近(均 P>0.05);A值为2.0、3.0 mm, t值为1~3 s时靶体积与静止时超声靶体积不同(均 P<0.05)。A值为2.0 mm, t值为4 s时靶体积与静止时超声靶体积相近( P=0.710),组内极差为6.7 cm 3,标准差为1.15 cm 3;A值为3.0 mm, t值为4.0 s时靶体积重复性差,组内极差为14.4 cm 3;A值为4.0、5.0 mm, t值为1~4 s时组内极差分别为3.27~17.63 cm 3、6.51~21.02 cm 3。各周期下靶体积重复性很差,不能满足临床要求。 结论:4D维超声可在患者运动周期1~4 s内、运动幅度≤1 mm内为患者靶区勾画提供可靠参考数据,探头初始位置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深度学习宫颈癌靶区自动分割勾画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验证基于深度学习的宫颈癌靶区自动分割勾画临床适用性。方法:选取535例宫颈癌CT影像,参照RTOG及JCOG标准勾画宫颈癌临床靶区(CTV),经专家审查后作为参考勾画,用于自动分割勾画训练和测试。另从测试组中随机挑选根治4例及术后6例,分别由初、中、高级医师手动勾画CTV。统计Dice系数(DSC)、平均表面距离(MSD)和豪斯多夫距离(HD)用于自动分割勾画测试,以及比较医师手动勾画和自动勾画相对于参考勾画的准确性。同时,分别记录算法和手动勾画耗时。结果:数据经VB-Net网络训练得到根治CTV 1(dCTV 1)、dCTV 2、术后CTV 1(pCTV 1)自动分割模型,自动勾画结果与参考勾画具有较好的一致性(DSC:0.88、0.70、0.86;MSD:1.32、2.42、1.15 mm;HD:21.6、22.4、20.8 mm)。dCTV 1算法与三组医师勾画相近( P>0.05);dCTV 2及pCTV 1算法均优于初中级医师勾画( P<0.05),自动分割勾画耗时较手动勾画显著缩短。 结论:基于深度学习的宫颈癌靶区自动分割勾画准确性与高级医师手动勾画相当,应用于临床中将有助于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具有提高勾画一致性和准确性的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氟代脱氧葡萄糖PET-CT对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预测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FDG)PET-CT代谢参数对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复发的预测价值。 方法:纳入2009年5月至2021年6月间解放军总医院86例符合国际共识诊断标准(ICDC)并在干预性治疗前行 18F-FDG PET-CT检查的1型AIP患者,按治疗后是否AIP复发分为复发组(43例)和无复发组(43例)。采用标准摄取值(SUV)≥2.5固定阈值对胰腺病灶感兴趣容积(VOI)进行三维勾画,测量病灶三维直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 max)、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 mean)、标准化摄取值峰值(SUV peak)、代谢肿瘤体积(MTV),计算病灶糖酵解总量(TLG)、靶本比(TBR)、标准摄取值比值(SUVR),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生物化学指标及治疗情况,对两组胰腺病灶、胰腺外受累器官等 18F-FDG PET-CT视觉指标及代谢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构建复发预测模型并评估预测效能。 结果:无复发组中激素维持治疗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复发组(58.1%比23.3%),复发组治疗前血清IgG4水平显著高于无复发组[(15 309±11 724)mg/L比(8 816±7 169)mg/L]。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胰腺外器官涎腺受累比例及VOI、SUV max、SUV peak、SUVR、TBR、MTV、TLG显著高于无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的VOI( OR=1.012,95% CI1.001~1.023)、SUV max( OR=1.398,95% CI1.029~1.899),SUV peak( OR=1.408,95% CI1.002~1.978)、SUVR( OR=1.977,95% CI1.036~3.771)、MTV( OR=1.012,95% CI1.000~1.022)显著高于无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将SUVR>2、MTV>36 cm 3、IgG4>11 400 mg/L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其AUC值为0.800(95% CI0.704~0.897),灵敏度为81.4%(95% CI0.661~0.911),特异度为74.4%(95% CI0.585~0.860),准确性为77.9%。 结论: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可以作为1型AIP复发的预测因子;基于代谢参数SUVR、MTV及IgG4构建的多参数模型对1型AIP的复发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D打印模板辅助标准化施源器在ⅢB期宫颈癌影像引导自适应近距离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模板辅助标准化施源器在宫颈癌影像引导自适应近距离治疗(BT)中的应用。方法:对23例外照射(45 Gy分25次)后宫旁受侵袭范围较大的Ⅲ B期宫颈癌患者行MRI引导自适应BT,处方剂量为7 Gy/次,共4次。根据外照射前后MRI中肿瘤消退情况确定BT范围,预估应用标准化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IC+IS)施源器剂量欠量区域。对欠量区域虚拟经会阴组织间插植针道,并优化植入角度、间距、深度等。应用图形设计软件设计辅助插植模板,并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辅助模板,并与标准化施源器结合紧密。在全麻条件下超声引导完成IC+IS,术后对患者行MRI定位扫描。将定位MRI传入治疗计划系统进行靶区和危及器官勾画,并给予IC+IS治疗计划设计优化,最终完成计划评估及治疗。 结果:3D打印个体化插植模板平均打印时间为(3.5±1.0) h,辅助模板共引导植入插植针382根,单分次(4.2±1.5)根,剂量权重比为(16.49±9.50)%。靶区EQD 2Gy,α/ β=10剂量高危靶区D 90%为(90.45±3.03) Gy,中危靶区D 90%为(66.46±3.68) Gy。膀胱、直肠、小肠、乙状结肠的D 2cm 3EQD 2Gy,α/ β=3分别为(82.69±2.60)、(73.20±2.52)、(69.35±3.32)、(69.39±3.27) Gy,均满足临床剂量要求。1年和2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6%和87%、87%和70%、96%和78%。 结论: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辅助插植施源器可以有效弥补现有标准化施源器在Ⅲ B期宫颈癌临床BT时大体积靶区剂量的不足,为晚期宫颈癌BT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宫颈癌近距离放疗中BMI对危及器官剂量学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宫颈癌近距离放疗中,BMI对于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和下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2月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行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的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照射±化疗+近距离放疗。靶区及危及器官(OAR)勾画方法依据GEC-ESTRO推荐方案,靶区包括高危(HR)和中危(IR)临床靶区(CTV),OAR包括直肠、乙状结肠、小肠、膀胱,靶区剂量以HR-CTV D 90%进行评价。OAR体积剂量采用 D2cm3进行评价。采用相关性分析比较BMI与直肠、结肠、小肠、膀胱 D2cm3、 D1cm3、 D0.1cm3的剂量学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下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急性和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探究BMI是否为其影响因素。 结果:BMI与小肠 D2cm3、 D1cm3、 D0.1cm3呈负相关( P=0.034、0.024、0.034),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0.255、-0.24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并非影响下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急性和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因素。小肠 D2cm3、 D1cm3、 D0.1cm3每增加1 Gy,急性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相对风险分别增加16.6%、15.1%、12.7%。 结论:在宫颈癌近距离放疗中,患者BMI与小肠 D2cm3、 D1cm3、 D0.1cm3呈负相关,随着患者BMI下降,小肠受照剂量呈现升高趋势,可能增加发生急性下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D打印模板应用于局部晚期宫颈癌后装放疗的剂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局部晚期宫颈癌后装放疗应用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的剂量学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6年5月—2019年8月就诊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共68例,均为偏心性或外照射后仍有巨大肿块(肿瘤直径>5 cm)残存的患者,外照射采用调强放疗,后装治疗方法为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高危临床靶区(high-risk clinical target area,HR-CTV)剂量为6 Gy/次,1次/周,共5次。6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其中模板组35例采用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辅助置入宫腔管并植入插植针;自由插植组33例徒手进行宫腔管的置入及插植针的植入。所有患者均于CT引导下调整宫腔管、插植针位置及深度,将最终CT图像传入后装治疗计划系统,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制定治疗计划,实施治疗。结果:共制定340次后装放疗计划,其中模板组175次、自由插植组165次。模板组较自由插植组的HR-CTV的 D90(包绕90%靶区体积的剂量)、中危临床靶区(intermediate-risk clinical target volume,IR-CTV)的 D90均明显增高( t=3.63、2.45, P<0.05),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的 D2 cm3均显著降低( t=-2.81、-2.54、-2.33, P<0.05)。同时,模板组每次后装治疗平均扫描CT次数为(1.78±0.53)次,每次治疗从宫腔管及插植针植入至调整达满意位置的平均消耗时间为(11.35±3.98)min,每次治疗使用插植针的针数平均为(5.21±1.37)枚。而自由插植组分别为(3.56±0.88)次,(30.67±5.83)min,(7.48±2.79)枚,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2.26、-4.53、-3.21, P<0.05)。 结论:对于偏心性或巨大肿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应用3D打印微创导向模板剂量学优势明显,操作简便,用时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内乳电子线大分割照射剂量学评估和急性不良反应、近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内乳电子线大分割照射剂量学特征及急性不良反应、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8—2020年收治155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Ⅲ期137例(88.4%),Ⅱ期18例(11.6%)。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的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抗Her2靶向治疗。按第1、2、3肋间将内乳临床靶体积(CTV im)分为3个亚区(CTV im1、CTV im2、CTV im3),同时勾画锁骨上下区形成计划靶体积(PTV sc)。胸壁CTV和CTV im采用6~15 MeV电子线照射43.5 Gy分15次,3周完成。PTV sc采用6 MV X线二维放疗或三维放疗43.5 Gy分15次,3周完成。评估内乳、PTV sc及肺、心脏、左前降支(LAD)和右冠脉(RA)的剂量学特征,分析急性不良反应、近期疗效。 结果:CTV im的D mean为(43.3±2.6) Gy,D 95%为(30.5±8.3) Gy,V 90%为(85.0±10.5)%,V 80%为(91.0±7.4)%。CTV im1的相应参数值显著低于CTV im2和CTV im3(均 P<0.001)。体质指数对内乳剂量无影响( P>0.05)。三维放疗比二维放疗技术显著增加CTV im的D mean[(43.4±2.6) Gy∶(41.4±2.3) Gy, P=0.021]和PTV sc的热点体积[V 110%:(26.7±17.5) cm 3∶(12.5±8.4) cm 3, P=0.018;V 120%:(6.1±5.3) cm 3∶(2.0±2.6) cm 3, P=0.023]。患肺D mean为(9.8±1.9) Gy,V 20Gy为(19.7±4.7)%。全组患者心脏D mean为(3.3±1.7) Gy,左乳腺癌为(4.7±1.4) Gy,右乳腺癌为(2.6±1.2) Gy。左乳腺癌患者LADD mean为(13.9±4.9) Gy,右乳腺癌患者RAD mean为(7.5±3.7) Gy。≥2级急性放射性皮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9.3%、4.5%、2.6%。中位随访20.5个月(9.9~41.8个月),2例胸壁复发,2例区域淋巴结复发,6例远处转移,死亡1例。 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内乳电子线大分割照射时肺、心、冠脉剂量较低,患者急性不良反应轻且发生率低。但第1肋间的内乳剂量偏低,虽然近期随访疗效较好但需要长期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T引导徒手腔内联合插植自适应后装与传统A点后装治疗宫颈癌剂量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CT引导徒手腔内联合插植实现影像引导自适应后装(IGABT)相较于传统A点二维后装(CP)剂量学优势,明确其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行全量放疗的宫颈癌患者26例,每例患者行4次后装治疗。治疗时先徒手置入宫腔管及2根插植针,后增加插植针数量并调整方向、深度,分别行CT扫描获得2套图像。勾画高危临床靶区(HRCTV),A点和危及器官(直肠、膀胱及乙状结肠)。在2套图像上分别行CP和IGABT计划设计,并配对 t检验、 Wilcoxon检验两者剂量参数差异。 结果:以CP计划的覆盖指数(CI)进行分组,A组(CI≥0.90)包含20个CP和对应IGABT计划,B组(CI<0.90)包含84个CP和对应IGABT计划。A组的HRCTV体积及肿瘤直径明显小于B组(46.7 cm 3∶62.1 cm 3, P<0.001及3.1 cm∶4.4 cm, P<0.0001)。IGABT显著提高所有及B组D 90%及覆盖指数,降低膀胱剂量,减少A组乙状结肠剂量,并改善剂量适形度及均匀性。 结论:IGABT能提高靶区覆盖、剂量适形度和均匀性,保护危及器官,且对肿瘤较大的患者仍有优势。
宫颈肿瘤/CT引导徒手腔内联合组织插植后装疗法 宫颈肿瘤/传统A点二维后装疗法 剂量学 Cervical neoplasm/CT-guided free-hand intracavitary plus interstitial brachytherapy...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T/MRI图像融合技术下调强放疗在鼻咽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CT/MRI图像融合技术下调强放疗在鼻咽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月无锡市九〇四医院收治的112例鼻咽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勾画引导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CT/MRI图像融合技术引导的三维适形放疗)及观察组(CT/MRI图像融合技术引导的调强放疗),每组各56例。对比两组靶区平均勾画体积、近期疗效、放疗毒副反应发生率及1、2、3年生存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勾画靶区体积较对照组大( P<0.05),治疗总有效率(78.57%)较对照组高(60.71%, P<0.05);两组口干、颞颌关节损伤、听力下降、皮肤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毒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1、2年生存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3年生存率(82.14%)较对照组(64.29%)高,复发率(8.93%)较对照组低(23.21%, P<0.05)。 结论:CT/MRI图像融合技术引导鼻咽癌患者的调强放疗有助于提高放疗靶区体积勾画精确性,改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3年生存率,降低鼻咽癌患者3年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