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乙二醛酶Ⅰ、丙酮酸激酶M2水平变化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乙二醛酶Ⅰ(GLO-Ⅰ)、丙酮酸激酶M2(PKM2)水平变化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岳池县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诊治的9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48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作为良性对照组,同期4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CTGF、GLO-Ⅰ、PKM2水平,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TGF、GLO-Ⅰ、PKM2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CTGF、GLO-Ⅰ、PKM2水平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血清CTGF、GLO-Ⅰ、PKM2水平高于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184.31 ± 37.14)μg/L比(110.45 ± 20.59)和(17.28 ± 0.42)μg/L、(95.17 ± 16.56)pmol/L比(56.29 ± 10.14)和(9.08 ± 0.66)pmol/L、(20.25 ± 6.13)μg/L比(13.11 ± 4.58)和(9.05 ± 2.74)μg/L],良性对照组血清CTGF、GLO-Ⅰ、PKM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TGF水平与GLO-Ⅰ、PKM2水平呈正相关( r = 0.713、0.741, P<0.05),GLO-Ⅰ水平与PKM2水平呈正相关( r = 0.823, 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TGF、GLO-Ⅰ、PKM2水平与FIGO分期( r = 0.609、0.704、0.721, P<0.05)、肌层浸润深度( r = 0.753、0.695、0.719, P<0.05)、淋巴结转移( r = 0.776、0.744、0.640, P<0.05)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 r = - 0.711、- 0.720、- 0.668, P<0.05)。 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TGF、GLO-Ⅰ、PKM2水平异常升高,并与多项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富半胱氨酸61、乙二醛酶Ⅰ、微小RNA-155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富半胱氨酸61(Cyr61)、乙二醛酶Ⅰ(GLO-1)、微小RNA-155(miR-155)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鲁西南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3月诊治的8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复发15例,未复发70例;另选取同期收治的子宫良性病变患者8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Cyr61、GLO-1、miR-155水平,分析血清Cyr61、GLO-1、miR-155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Cyr61、GLO-1、miR-155水平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分析血清Cyr61、GLO-1、miR-155水平与子宫内膜癌复发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Cyr61、GLO-1、miR-15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94.74 ± 78.41)μg/L比(156.82 ± 50.62)μg/L、(96.27 ± 19.85)pmol/L比(79.83 ± 15.69) pmol/L、6.82 ± 2.27比2.57 ± 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yr61、GLO-1、miR-155水平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0.05)。血清Cyr61、GLO-1、miR-155联合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906。子宫内膜癌复发患者血清Cyr61、GLO-1、miR-155水平高于未复发患者[(358.21 ± 89.63)μg/L比(281.14 ± 75.29) μg/L、(109.89 ± 20.14) pmol/L比(93.35 ± 16.37) pmol/L、8.04 ± 2.51比6.56 ± 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清Cyr61、GLO-1、miR-155水平均为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yr61、GLO-1、miR-155水平明显升高,且与临床分期、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及复发有关,检测其水平可及时诊断子宫内膜癌,预测复发,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当归四逆汤对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作用及对乙二醛酶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当归四逆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对乙二醛酶Ⅰ(GLO1)的影响.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STZ)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中药组,另设健康鼠为正常组.观察当归四逆汤对大鼠DPN的防治作用,干预8 w后检测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GLO1活性、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结构明显有改善,GLO1的活性增强、蛋白及mRNA表达均上调(P<00.5).结论 当归四逆汤能够提高坐骨神经GLO1活性、上调蛋白及mRNA表达,对大鼠DPN具有防治作用,其机制与对GLO1的调节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GLO1在胰腺癌细胞和胰腺癌干细胞中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乙二醛酶Ⅰ(GLO1)在胰腺癌(PC)细胞和PC干细胞(CSCs)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对PC细胞和CSCs增殖、侵袭的影响.方法 选取PC细胞系SW1990、PANC-1、BxPC3和人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PDE6-C7细胞,采用q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GLO1 mRNA和蛋白表达.将呈对数生长期时的PANC-1细胞、CSCs细胞胰酶消化后铺至6孔板中,分为si-NC组和si-GLO1组,按照说明书分别将si-NC和GL01 siRNA转染试剂与脂质体2000混合后转染至si-NC组和si-GLO1组细胞中,48 h后,MTS检测细胞增殖能力,Boyden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磁珠分选PC细胞系PANC-1中的CSCs.qRT-PCR法检测干性标志分子Nanog、OCT4、SOX2及GLO1在CSCs中的表达;si-GLO1组和si-NC组CSCs经脂质体分别转染GLO1 siRNA和si-NC 48 h后,MTS检测CSCs增殖能力,Boyden实验检测CSCs侵袭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干扰GLO1表达后细胞中pPIK和pAKT蛋白表达.结果 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GLO1 mRNA和蛋白在PC细胞系SW1990、PANC-1、Bx-PC3中的表达均高于人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PDE6-C7(P均<0.05).干性标志分子Nanog、OCT4、SOX2在CSCs中表达增加(P均<0.05);GLO1在CSCs中的表达高于PC细胞系PANC-1(P<0.05);si-GLO1组转染GLO1 siRNA后,与si-NC组相比,PANC-1和CSCs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均下降,细胞中pPIK和pAKT蛋白表达下降(P均<0.05).结论 GLO1在PC细胞系和CSCs中均呈高表达,干扰GLO1表达可能通过下调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PC细胞PANC-1和PC CSCs的增殖、侵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GLOⅠ敲减对AGEs诱导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乙二醛酶Ⅰ(GLO Ⅰ)敲减对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诱导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RMCs)氧化应激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液中GLO Ⅰ的水平;小干扰RNA(siRNA)对HRMCs中GLO Ⅰ进行敲减,Western blot验证敲减效果;H2DCFDA荧光探针标记法检测细胞内ROS活性;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22phox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信号蛋白和p38信号蛋白的活化.结果 与对照组(健康个体)相比,GLO Ⅰ在DN患者尿液中水平降低;GLO工敲减可导致AGEs诱导的细胞ROS活性进一步增加,P22phox基因和蛋白表达进一步增加,以及AKT和p38的磷酸化进一步增加.结论 GLOⅠ敲减可使AGEs诱导的HRMCs氧化应激进一步增强,这可能与进一步上调PI3K/AKT和p38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萱草乙二醛酶基因的克隆及花粉管通道法遗传转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植物在逆境条件下会积累过量有毒醛类化合物(如甲基乙二醛),乙二醛酶可有效清除此类化合物以维持体内平衡.为研究萱草乙二醛酶基因的功能,根据萱草转录组测序结果,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乙二醛酶候选基因,并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首次从萱草中克隆了乙二醛酶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的全长,命名为HfGLXI-1.该CDS全长885 bp,编码295个氨基酸,分子进化树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属于乙二醛酶进化枝Ⅰ (Clade Ⅰ),即具有乙二醛酶活性.蛋白质高级结构预测显示HfGLXI-1主要由无规则卷曲、α螺旋和延伸链组成,其配体为二价钴离子和谷胱甘肽,与乙二醛酶的性质相符.通过PCR扩增结果显示扩增得到的基因组DNA条带大小与该基因CDS的分子量相近,测序结果表明上述两者序列完全一致,推测仞-G LXI-1基因不存在内含子.通过构建含有HfGLXI-1 cDNA的过表达载体及采用花粉管通道方法进行转化,获得表达转基因萱草,为进一步研究萱草HFGLXI-1的功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外源甲基乙二醛对干旱胁迫下板栗幼苗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甲基乙二醛(MG)是一种在植物中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信号分子.为探究MG对板栗幼苗干旱胁迫的影响,以两年生'黄棚'板栗幼苗为试材,通过聚乙二醇(PEG)模拟干旱胁迫并进行MG及其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处理,分析板栗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抗氧化酶活性和乙二醛酶Ⅰ(GlyⅠ)、乙二醛酶Ⅱ(GlyⅡ)等乙二醛酶活性,检测内源MG含量、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02)、超氧阴离子(02·)等抗氧化物质含量及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甜菜碱(GB)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结果 表明:外源0.5 mmol·L-1 MG处理可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板栗幼苗叶片SOD、POD、CAT、APX、GR等抗氧化酶活性和乙二醛酶(GLy Ⅰ、GLyⅡ)活性,并增加叶片中Pro、SS、GB等渗透调节物质和还原型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抗氧化物质含量,降低了MG、MDA、H202、02、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从而减少了干旱胁迫对植株造成的膜脂过氧化损伤,缓解渗透胁迫,提高了板栗对于旱的适应性,而添加MG清除剂NAC抑制了这种效果.表明MG对改善植物的抗旱性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索MG缓解板栗干旱胁迫的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