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萱草名称的文献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结合古代本草典籍,对百合科萱草属植物萱草的同物异名、同名异物及误称进行文献考证,并分析这些名称产生的原因.整理总结发现,萱草这些名称形成的原因大多与其功效、形态特征、文化内涵或误写有关.对萱草名称进行考证研究,有助于把握萱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同时为医学史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内容.为保证现代临床用药安全,应按照一药一名的原则,严格规范中药名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萱草花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及体内动物实验验证探讨萱草花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图,筛选关键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分子对接预测活性成分与蛋白结合模式;通过体内动物实验验证萱草花抗AD的作用.结果 得到 7 种萱草花活性成分及 125 个AD疾病作用交集靶点.KEGG富集得到PI3K/Akt、NF-κB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萱草花活性成分与PI3KR1 有较好的结合.动物实验显示,高剂量萱草花可改善小鼠的学习记忆力及病理变化,抑制AD小鼠脑中Aβ沉积、IL-1β表达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调节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结论 萱草花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对抗AD具有潜在的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神经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指纹图谱结合一测多评法的萱草花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建立萱草花HPLC指纹图谱,同时测定其中6个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萱草花指纹图谱,并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以芦丁为参照物,建立其与异槲皮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计算6个成分的含量,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比较,验证其准确性.结果:14批萱草花指纹图谱共标定21个共有峰.异槲皮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046、1.152、0.538、0.770、0.694.一测多评法测定的6个成分的含量结果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结合一测多评法稳定可靠,可为萱草花整体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香萱解郁方对焦虑大鼠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BDNF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香萱解郁方(萱草花、香附、砂仁)对焦虑大鼠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采用不确定性空瓶刺激法建立焦虑大鼠模型,用药干预后对各组大鼠进行高架十字迷宫和旷场行为学评价.行为学实验结束后立即处死取血,分离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5-HT、NE及BDNF水平.结果 干预3周末,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的OT%(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OE%(开放臂进入次数比例)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5);西药组和中药组的OE%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 <0.05,P<0.01).旷场实验结果显示,焦虑模型组大鼠的总路程、中央活动路程与空白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中药组的总路程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5-HT、NE的水平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血清5-HT、NE的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的BDNF的水平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血清BDNF的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香萱解郁方可能通过调节焦虑大鼠血清5-HT、NE及BDNF的水平作为抗焦虑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萱草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综述萱草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临床上萱草花常用于治疗肝炎和失眠,药理研究表明萱草花除具有镇静安神、抗抑郁、保护肝脏作用外,还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脂等多种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萱草花提取液及表皮生长因子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来自5位正常成人真皮的成纤维细胞分别用萱草花提取液(EHCB)、表皮生长因子(EGF)、以及EHCB加EGF处理7天.通过计算各组成纤维细胞数来分析成纤维细胞的增生.结果表明:EHCB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P<0.01),而EGF却能增强成纤维细胞增生(P<0.01).有趣的是,在EHCB加EGF组中成纤维细胞增生远不如EGF组中明显.并就EHCB及EGF对成纤维细胞增生作用的可能药理机制进行了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萱草——“藜芦”治疗血吸虫病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萱草乙二醛酶基因的克隆及花粉管通道法遗传转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植物在逆境条件下会积累过量有毒醛类化合物(如甲基乙二醛),乙二醛酶可有效清除此类化合物以维持体内平衡.为研究萱草乙二醛酶基因的功能,根据萱草转录组测序结果,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乙二醛酶候选基因,并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首次从萱草中克隆了乙二醛酶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的全长,命名为HfGLXI-1.该CDS全长885 bp,编码295个氨基酸,分子进化树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属于乙二醛酶进化枝Ⅰ (Clade Ⅰ),即具有乙二醛酶活性.蛋白质高级结构预测显示HfGLXI-1主要由无规则卷曲、α螺旋和延伸链组成,其配体为二价钴离子和谷胱甘肽,与乙二醛酶的性质相符.通过PCR扩增结果显示扩增得到的基因组DNA条带大小与该基因CDS的分子量相近,测序结果表明上述两者序列完全一致,推测仞-G LXI-1基因不存在内含子.通过构建含有HfGLXI-1 cDNA的过表达载体及采用花粉管通道方法进行转化,获得表达转基因萱草,为进一步研究萱草HFGLXI-1的功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北黄花菜的开花物候及传粉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北黄花菜是百合科萱草属的优秀观赏植物材料,也是进行品种创新的极有价值的野生种质资源.该研究对野生环境中北黄花菜的开花物候与传粉特性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追踪观测,探讨其开花进程和传粉机制.结果 表明:(1)北黄花菜种群的开花物候只有1个高峰期;种群始花时间为5月末,盛花期为6月中旬,开花时间在30 d以上,单株花期为6~12 d;开花同步性指数(Si)分别为0.36、0.27和0.21,种群内个体开花时间重叠程度较低.(2)北黄花菜的开花数量与坐果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坐果数与单株花期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花期长度与始花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北黄花菜开花数量越多,其坐果数越高.(3)北黄花菜的访花昆虫分属于4目10科共10种;各访花昆虫的访花时间和行为区别较大;主要的传粉昆虫有4种,其活动范围大,活动特点与北黄花菜午后开放的规律相匹配,能保证传粉效果;部分访花昆虫虽然活动范围小,但可以帮助植物进行自花授粉;两类访花昆虫的共同作用,使得北黄花菜的自然结实得到较大保障.上述结果可为北黄花菜的引种栽培和资源创新发挥实际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ACE2为治疗靶点的5味中药的作用机制和组分配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Ⅱ(ACE2)为治疗靶点的5味中药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传统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筛选针对以ACE2为药物靶点的潜在中药,并进一步使用TCMSP平台分别查询潜在中药所含的相关成分及各自对应的药物靶点,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对上述蛋白靶点进行蛋白互作分析并下载相关数据,进而通过CytoScape 3.2.1软件中的MCODE插件筛选处于PPI网络体系中的核心子网络模块.使用在线富集分析软件DAVIDv6.8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5味中药的药理作用机制,并在中医理论体系下验证并探讨候选药物配伍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结果 通过TCMSP平台筛选出了5味以ACE2为治疗靶点并具备多重治疗作用的中药,即柴胡、葛根、葛花、川牛膝、萱草根.它们共包含42个潜在活性成分和240个药物作用靶点.这些靶点的GO生物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上述5种中药能够影响炎性反应、细胞凋亡与增殖等生物学过程,并与PI3K-Akt、TNF、FoxO和MAPK等信号通路密切相关.传统中医理论中柴胡、葛根药对是治疗传染性热病的经典药对;柴葛解肌汤在古今临床中亦大量应用于外感发热疾病并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其主治的发热性疾病为六经辨证中的三阳合病,符合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早期轻症患者的中医临床辩证,可予牛膝、萱草根加减化裁使用.结论 上述5种中药在COVID-19治疗方面具备有多靶点、多功能、多途径的药理作用,结合中医理论分析及既往临床经验,建议可探索性应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或柴胡、葛根药对配伍治疗COVID-1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