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MAIT细胞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不同临床阶段外周血中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mucosal-associated invariant T, MAIT)的表达情况及其在乙肝疾病进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的55例HBV感染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55例HBV感染患者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20例,乙肝肝癌患者15例;选取同期3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中MAIT细胞频率及分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颗粒酶B(granzyme B,GrB)水平进行检测,统计分析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MAIT细胞频率与肝功能、HBV-DNA的相关性。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肝硬化患者及肝癌患者外周血中MAIT细胞频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2.24±1.03), (1.86±1.33), (1.63±1.45)比(3.73±2.03), P值均<0.05]。慢性HBV患者、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以及肝细胞癌患者之间MAIT细胞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AIT细胞频率与HBV-D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但与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呈负相关相关性( r=-0.409, P<0.05)。HBV-DNA +与HBV-DNA -患者MAIT细胞分泌IFN-γ能力较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26.44±6.17), (26.24±9.54)比(45.85±16.93), P值均<0.05],与HBV-DNA水平无关( P>0.05)。 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中MAIT细胞频率及功能发生变化,与肝脏损伤有关。通过靶向MAIT细胞的调控,可能为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与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多数肝癌诊断时已属晚期,病死率高。早期诊断肝癌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近年来亚洲学者针对慢性乙型肝炎人群总结出一系列肝癌风险评分模型,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现就危险因素及已开发的早期风险预测模型做简要分析,并综述抗病毒治疗对肝癌风险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术前血清胱抑素C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胱抑素C水平(Cys-C)对行肝癌切除术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HBV-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行肝癌切除术的940例HBV-HC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surv_cutpoint函数确定术前HBV-HCC患者血清Cys-C水平的最佳临界值,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总生存期(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HBV-HCC患者术前血清Cys-C水平的最佳临界值为0.710 mg/L。高血清Cys-C水平组患者中男性、年龄≥50岁和有吸烟史者的比例分别高于低血清Cys-C水平组患者[男性:高水平组(88.5%,753例)比低水平组(69.7%,62例), χ2=23.150, P<0.001;年龄≥50岁:高水平组(55.3%,471例)比低水平组(30.3%,27例), χ2=19.239, P<0.001;有吸烟史:高水平组(42.5%,362例)比低水平组(23.6%,21例), χ2=11.203, P<0.001]。对巴塞罗那分期、Child分级和甲胎蛋白等因素进行校正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血清Cys-C水平是HBV-HCC患者术后OS的独立影响因素,高血清Cys-C水平组患者行肝癌切除术后的死亡风险显著高于低血清Cys-C水平组(高水平组比低水平组,风险比=1.823,95%可信区间=1.143~2.910, P<0.05)。 结论:术前血清Cys-C水平升高是HBV-HCC患者行肝癌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HBV相关肝癌组织中釉丛蛋白表达及其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CC)组织中釉丛蛋白(TUFT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TCGA数据库和Oncomine数据库中,有关肝癌及非癌组织TUFT1 mRNA表达的生物信息资料。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以自身配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132例HCC患者术后癌及癌旁组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法(IHC)分析肝组织中TUFT1表达情况。按IHC染色强弱程度将肝癌分为高TUFT1表达组和低/不表达组,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组内及组间统计学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对5年总体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 U检验、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 结果:IHC染色显示癌组织TUFT1定位于细胞质中和细胞膜上,其表达阳性率在肝癌组为87.1%,显著高于癌旁组的64.4%( χ2 = 18.563, P < 0.001)。肝癌患者TUFT1表达强度与HBeAg阳性( χ2 = 4.080, P = 0.043)、瘤体大小( χ2 = 9.388, P = 0.002)、伴有血管侵犯( χ2 = 14.885, P < 0.001)、TNM分期( χ2 = 13.516, P < 0.001)及患者伴腹水( χ2 = 5.940, P = 0.015)等显著相关;高TUFT1表达与患者的OS和DFS均呈负相关( P < 0.001)关系。 结论:TUFT1过表达与HBV复制、血管侵犯及预后差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肝癌诊断与预后的有用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蛋白质磷酸酶4催化亚基调控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水平及生物学功能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蛋白质磷酸酶4催化亚基(protein phosphatase 4 catalytic subunit,PP4C)对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在蛋白质水平的调控及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相关性肝癌提供潜在治疗靶点。方法:通过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tation,Co-IP)与GST pull-down试验验证HBx与PP4C在体内与体外的相互作用。采用Lipofectamine 3000试剂转染PP4C过表达真核质粒检测PP4C对HBx在蛋白质水平的影响,并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环己酮亚胺(cycloheximide,CHX)处理过表达PP4C的肝癌细胞,Western blot检测HBx半衰期变化。磷酸化试验检测PP4C对HBx磷酸化水平的影响。CCK8增殖、细胞划痕、Matrigel侵袭小室试验检测PP4C对HBx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结果:Co-IP与GST pull-down试验证实HBx与PP4C在肝癌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在体外也存在相互作用。肝癌细胞中过表达PP4C可提高HBx蛋白水平,并明显延长HBx半衰期。磷酸化试验证实在肝癌细胞中过表达PP4C可降低HBx丝氨酸磷酸化水平。PP4C过表达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没有影响,但是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能力。结论:HBx与PP4C的相互作用可提高HBx稳定性,最终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其机制与PP4C降低HBx丝氨酸磷酸化水平有关。本研究为发现HBx致病新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以PP4C和HBx蛋白相互作用为靶标,有望为HBV感染相关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有益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乙型肝炎病毒DNA载量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乙型肝炎病毒DNA(hepatitis B virus DNA,HBV DNA)载量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在广西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78例行肝癌根治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血清HBV DNA载量差异,分为高拷贝组30例与低拷贝组48例。比较肝细胞癌患者术前3 d及术后7 d、6个月HBV DNA载量阳性率的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方法处理两组患者术前3 d及术后7 d、6个月肝功能数据,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肝细胞癌患者术前3 d、术后7 d与术后6个月HBV DNA载量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高拷贝组患者在术前3 d及术后7 d、6个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别为(60.25±28.22)、(201.35±69.12)、(250.52±74.76) U/L,低拷贝组分别为(57.24±20.83)、(144.50±49.25)、(200.21±51.66) U/L,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F组内=20.429、 P<0.01, F组间=7.119、 P<0.01, F交互=27.547、 P<0.01;术后7 d、6个月与组内术前3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术后7 d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7 d、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高拷贝组患者在术前3 d及术后7 d、6个月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别为(53.14±24.23)、(300.30±63.85)、(352.36±60.38) U/L,低拷贝组分别为(57.74±23.13)、(232.56±53.08)、(254.56±58.78) U/L,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F组内=41.476、 P<0.01, F组间=50.211、 P<0.01, F交互=8.736、 P<0.01;术后7 d、6个月与组内术前3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术后7 d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7 d、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高拷贝组患者在术前3 d及术后7 d、6个月血浆白蛋白分别为(38.13±13.14)、(24.22±8.56)、(20.31±5.37) g/L,低拷贝组分别为(37.93±12.54)、(29.77±9.32)、(25.32±6.43) g/L,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F组内=12.836, P<0.01; F组间=3.608, P<0.05; F交互=16.444, P<0.01;术后7 d、6个月与组内术前3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术后7 d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7 d、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高拷贝组患者在术前3 d及术后7 d、6个月总胆红素分别为(27.56±6.12)、(37.78±9.45)、(46.56±10.22) %,低拷贝组分别为(25.82±6.38)、(31.11±8.65)、(38.26±9.23)%,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F组内=10.281、 P<0.01, F组间=8.832、 P<0.01, F交互=19.114、 P<0.01;术后7 d、6个月与组内术前3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术后7 d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7 d、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此外,高拷贝组患者肝功能恢复时间为(13.22±2.21) d,低拷贝组为(10.34±2.53) 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128, P<0.01)。高拷贝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67 %(14/30),低拷贝组为16.67 %(8/4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8)。 结论:肝细胞癌患者在手术前、后HBV DNA载量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而高拷贝量HBV DNA的肝细胞癌患者在术后的肝功能恢复能力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采用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首次确诊的450例HBV相关HCC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持续NAs治疗组193例,HCC后NAs治疗组257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均衡两组的基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无复发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CC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持续NAs治疗组患者HCC临床特征与HBV DNA载量的关系。结果:匹配前,持续NAs治疗组中有肝硬化、体重指数≥25.0 kg/m 2、单发肿瘤、肿瘤最大径≤5 cm、Child-Pugh分级A级、中国肝癌分期方案Ⅰ期的比例分别为93.8%(181/193)、45.1%(87/193)、70.5%(136/193)、82.4%(159/193)、74.6%(144/193)、74.6%(144/193),分别高于HCC后NAs治疗组的87.5%(225/257)、44.0%(113/257)、61.1%(157/257)、55.3%(142/257)、63.8%(164/257)、56.0%(144/257);持续NAs治疗组有饮酒史、发生门静脉癌栓的比例分别为12.4%(24/193)和3.1%(6/193),分别低于HCC后NAs治疗组的33.9%(87/257)和10.5%(27/2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86、7.58、4.27、36.63、8.15、21.05、27.21、8.88,均 P<0.05)。匹配后,持续NAs治疗组和HCC后NAs治疗组患者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388 d和277 d,5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0.0%和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0, P=0.021)。多因素分析显示,HCC前未行抗病毒治疗、多发肿瘤、肿瘤最大径≥5 cm、姑息治疗是影响HBV相关HCC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为1.509、1.491、0.446、1.472,均 P<0.05)。匹配后,持续NAs治疗组的肿瘤最大径( r=0.175, P=0.042)、发生门静脉癌栓( r=0.210, P=0.014)、HBV相关HCC复发( r=0.178, P=0.038)与HBV DNA载量均呈正相关。 结论:尽早启动NAs抗病毒治疗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进展至HBV相关HCC的肿瘤学特征,提高无复发生存率,而确诊HCC前未行抗病毒治疗、多发肿瘤、肿瘤最大径≥5 cm、姑息治疗则是影响HBV相关HCC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ALT水平与HBsAg、HBeAb检测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讨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血清乙肝e抗体(HBeAb)、谷丙转氨酶(ALT)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两院就诊的65例慢性HBV感染患者(HBV组)、3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26例肝细胞肝癌患者(肝癌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组HBeAb、HBsAg、ALT水平及肝功能分级,采用Pearson分析HBeAb、ALT、HBsAg与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血清ALT水平、HBsAg、HBeAb定量水平及三者联合对慢性HBV患者肝功能为A级的诊断价值.[结果]HBV组肝功能A级例数占比高于肝硬化组、肝癌组(P<0.05);肝硬化组肝功能A级占比高于肝癌组(P<0.05);肝硬化组肝功能B级占比高于HBV组、肝癌组(P<0.05);肝癌组与HBV组肝功能B级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组肝功能C级占比较低于肝癌组、肝硬化组(P<0.05),肝硬化组肝功能C级占比低于肝癌组(P<0.05).HBV组患者ALT、HBsAg、HBeAb水平明显低于肝硬化组、肝癌组(P<0.05),肝硬化组ALT、HBsAg、HBeAb水平低于肝癌组(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HBeAb、ALT、HBsAg水平与肝功能分级均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HBsAg、ALT、HBeAb诊断慢性HBV患者肝功能为A级的AUC值分别为0.631、0.741、0.762,三者联合诊断的AUC值为0.849(均P<0.05).[结论]患者血清ALT水平及HBsAg、HBeAb定量检测可有助于评估慢性HBV感染患者肝功能状况,且三者联合检测诊断慢性HBV患者肝功能为A级的效能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miR-125a-5p、miR-127-3p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细胞肝癌(HCC)患者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R)-125a-5p、miR-127-3p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90例HBV相关性HCC患者作为HBV相关性HCC组.另选取同期该院的9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miR-125a-5p、miR-127-3p表达.分析 miR-125a-5p、miR-127-3p表达与HBV相关性HCC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根据HBV相关性HCC患者血清miR-125a-5p、miR-127-3p表达的平均值分为高、低表达组,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各组不同的生存曲线.通过Cox回归分析影响HBV相关性HCC患者预后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25a-5p、miR-127-3p表达对HBV相关性HCC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HBV相关性HCC组血清miR-125a-5p、miR-127-3p相对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脉管侵犯、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的HBV相关性HCC患者血清miR-125a-5p、miR-127-3p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miR-125a-5p高表达组3年总生存率(64.58%)高于miR-125a-5p低表达组(38.10%),miR-127-3p高表达组3年总生存率(66.00%)高于miR-127-3p低表达组(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70、9.507,P=0.005、0.002).HBV相关性HCC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肿瘤最大径≥5 cm、低分化、有脉管侵犯、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其独立保护因素为miR-125a-5p、miR-127-3p升高.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125a-5p、miR-127-3p表达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7,高于血清miR-125a-5p、miR-127-3p表达单独预测的 AUC(0.790、0.7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1、3.152,P=0.007、0.002).结论 HBV 相关性 HCC患者血清miR-125a-5p、miR-127-3p低表达,与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脉管侵犯、TNM分期和预后有关,血清miR-125a-5p、miR-127-3p表达联合对HBV相关性HCC患者预后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综合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中异常甲基化修饰的差异表达基因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 探讨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相关的异常甲基化修饰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分子机制,以期望用于肝癌的早期诊断.方法 从公共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下载表达谱芯片GSE121248、GSE107170 和DNA甲基化芯片GSE136319,采用R语言筛选HBV相关HCC中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间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差异甲基化基因(DMGs),并绘制可视化火山图.对甲基化差异表达基因(M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使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分子复合物检测(MCODE)分析和利用cytoHubba插件筛选关键基因.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验证关键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来评估关键基因在HCC中甲基化和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使用HPA数据库、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Kaplan Meier-plotter数据库和ROC分析对关键基因进行蛋白表达、生存分析验证以及预测准确率效能;并分析关键基因的表达与临床指标(肿瘤大小、病理分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从GSE121248 和GSE107170 数据集中分别筛选出 921 个和 1 172 个DEGs,其中下调表达基因分别为 570个和714 个,上调表达基因分别为351 个和458 个;DNA甲基化芯片GSE136319 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后,有7 952 个高甲基化基因,2 630 个低甲基化基因.综合分析DEGs和DMGs,共得到 33 个低甲基化修饰下表达上调的基因,和158 个高甲基化修饰下表达下调的基因.GO富集分析表明,异常甲基化修饰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羧酸分解代谢、有机酸分解代谢和血红素结合等过程;KEGG通路主要为化学致癌 DNA 加合物、补体和凝血系统和PPAR信号通路等.STRING和 Cytoscape软件筛选出 12 个与甲基化表达相关的关键基因,包括 FTCD、HRG、C8A、FOXM1、FGA、KLKB1、MBL2、FETUB、TTK、AURKA、PRC1 和 MAD2L1;经临床样本数据验证,FTCD、HRG、C8A、FOXM1、AURKA、PRC1、TTK和MAD2L1 这8 个基因在HBV相关HCC患者中差异表达,且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FTCD、HRG、FOXM1、TTK、AURKA、PRC1 和 MAD2L1 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和病理分期相关.结论 FTCD、HRG、C8A、FOXM1、TTK、AURKA、PRC1 和MAD2L1 在HBV相关HCC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可能作为HBV相关HCC的潜在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