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e抗原双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的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双阳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携带产妇采用母乳喂养对其所生婴儿HBV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HBsAg和HBeAg双阳性携带HBV产妇及其所生的婴儿各323例,将其分为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聚合酶链反应-荧光探针法,分别检测两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血清HBV标志物和HBV DNA的阳性率。统计学方法采用 χ2检验。 结果:最终纳入297例患者,其中母乳喂养组149例,人工喂养组148例。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婴儿在出生<24 h及7月龄时的HBsAg、抗-HBs、HBeAg、HBV DNA>100 IU/mL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58.39%(87/149),低于7月龄时的95.97%(143/149);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65.10%(97/149),高于7月龄时的13.42%(20/1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9.75、40.49,均 P<0.01)。母乳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01%(3/149)和2.68%(4/149),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2.68%(4/149)和2.68%(4/149),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抗-HBs阳性率为47.97%(71/148),低于7月龄时的95.94%(142/148);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HBeAg阳性率为55.41%(82/148),高于7月龄时的19.59%(29/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5.37、39.84,均 P<0.01)。人工喂养组出生<24 h新生儿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4.73%(7/148)和1.35%(2/148),其7月龄时的HBsAg和HBV DNA>100 IU/mL阳性率分别为1.35%(2/148)和1.35%(2/148),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母乳喂养不是增加HBsAg和HBeAg双阳性HBV携带产妇垂直传播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建议这类产妇在正规预防的前提下进行母乳喂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模型的建立及预测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预测模型,并探讨该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和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指标、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及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患者入院后12周内的疾病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通过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及预测模型对HBV-ACLF患者转归预测的准确性。结果:共入选148例HBV-ACLF患者,12周生存91例,死亡57例。死亡组年龄、总胆红素(TBI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MELD评分高于生存组〔年龄(岁):50.00(44.50,55.00)比43.00(34.00,53.00),TBIL(μmol/L):310.30(240.70,405.70)比266.40(184.20,360.20),NEUT%:(74.52±13.05)%比(66.64±12.35)%,lg HBsAg(kU/L):3.72(3.29,3.92)比2.97(2.49,3.78),MELD评分(分):24.27(19.71,27.40)比21.88(18.83,24.38),均 P<0.05〕,白蛋白(ALB)、总胆固醇(CHO)、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甲胎蛋白(AFP)低于生存组〔ALB(g/L):29.80(27.05,31.05)比30.80(28.00,33.90),CHO(mmol/L):1.98(1.50,2.38)比2.49(2.05,3.01),PTA:(30.37±7.09)%比(32.94±6.03)%,AFP(μg/L):21.54(9.28,51.54)比66.16(24.50,152.80),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EUT%、HBsAg和AFP是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 OR)分别为77.843、1.439、0.995,均 P<0.05〕。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建立NEUT%+HBsAg+AFP三者联合的HBV-ACLF短期预后模型(NHA-ACLF模型),其公式为logit(NHA-ACLF)=-5.441+5.688×NEUT%+0.430×lg HBsAg-0.005×AFP,该模型预测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0,优于单独使用NEUT%(AUC=0.696)、lg HBsAg(AUC=0.670)、AFP(AUC=0.703)及MELD评分(AUC=0.640)的预测价值。当NHA-ACLF模型评分最佳截断值为0.459时,敏感度为73.7%,特异度为79.1%。 结论:NEUT%、HBsAg和AFP可作为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与MELD评分相比,NHA-ACLF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传染病示范区基层医疗机构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准确率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传染病示范区基层医疗机构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准确性,为准确评估示范区乙型肝炎流行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在全国6个乙型肝炎示范区内,定额抽取乙型肝炎普通人群观察队列并采集相应的血标本,由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检测HBsAg和抗-HBs,同时送第三方平台进行检测,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和一致性。采用SAS 9.4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HBsAg指标检测5 756份,抗-HBs指标检测5 263份。基层医疗机构HBsAg和抗-HBs指标的检测结果与第三方平台检测结果对比,HBsAg指标符合率为97.13%,抗-HBs指标符合率为77.33%。HBsAg和抗-HBs指标的Kappa值分别为0.56(95% CI 0.50~0.62)和0.54(95% CI 0.52~0.56),McNemar检验提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各示范区检测结果与第三方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江苏和广东示范区HBsAg指标一致率较高(Kappa值分别为0.87和0.81),甘肃和广东示范区抗-HBs指标一致率较高(Kappa值均为0.74)。以第三方平台检测结果作为参照,基层医疗机构检测HBsAg的敏感度为40.51%,特异度为99.96%;抗-HBs的敏感度为73.18%,特异度为84.31%。广东和江苏示范区HBsAg指标鉴别能力较高(约登指数分别为0.69和0.80),甘肃和广东示范区抗-HBs指标鉴别能力较高(约登指数分别为0.78和0.76)。 结论:乙型肝炎示范区基层医疗机构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与第三平台检测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基层医疗机构当前的检测手段适用于排除HBV感染者,检测实施过程中假阴性的情况需要加以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治疗性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常使用干扰素、核苷(酸)或核苷(酸)类似物等药物进行治疗,虽然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但存在无法彻底清除病毒、长期使用副作用大以及产生耐药性等问题。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尤其是针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的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病毒中和能力,在相关动物模型上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展现出了治疗或辅助治疗CHB的潜力。本文就处于临床研发阶段或临床前研发阶段的治疗性抗HBV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进行综述,旨在为CHB的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2倍基因组长度C2亚型HBV重组体的表达和多肽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获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C2蛋白的HBV多肽。方法:同源重组法构建含1.2倍HBVC2全基因组表达重组体;脂质体法转染HepG2和Huh-7细胞;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水平;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核心抗原(HBcAg)水平和分布。电转染法转染人永生化B淋巴细胞系(B-lymphoblastoid cell line,BLCL),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MS)法分离鉴定HBV多肽,生物信息学预测亲合力,并检索已报道序列。结果:成功构建了含3881 bp目的片段的HBVC2全基因组的重组体,即pAAV/HBV1.2 C2。HepG2和Huh-7细胞转染重组体后24、48和72 h,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HBsAg和HBeAg均呈现较高水平;HBcAg多分布在细胞核,均在48 h表达水平达高峰。从5株BLCLs细胞裂解液中检出来源于HBsAg、HBeAg和HBcAg的HBV多肽(序列长度≥8aa)共95条。比较分析共同序列和包含或重叠(≥8aa)序列,67条多肽形成了11个HBV多肽热点核心区域,有92条已见报道。51(53.68%)条多肽有相应的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等位基因分型,而与5株细胞所携带HLA等位基因一致的共有21条。 结论:成功构建和表达了pAAV/HBV1.2 C2,获得了真实世界的HBVC2多肽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河北省正定县1986—1996年出生人群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后21~32年加强免疫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河北省正定县人群乙型肝炎疫苗(HepB)基础免疫21~32年后加强免疫的效果。方法: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选取正定县1986—1996年出生、完成血源HepB基础免疫且无加强免疫史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HBc (HbcAb)均阴性且抗-HBs<10 mIU/ml,以及最终完成加强免疫且有实验室结果者为研究对象,共322名。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322名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种1剂市售的啤酒酵母HepB[以下简称HepB(酵母);151名]和基因重组HepB[以下简称HepB(CHO);171名],剂量均为20 μg。免疫后30 d采集静脉血5 ml,定量检测抗-HBs的几何平均浓度(GMC),观察加强免疫效果,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对象加强免疫后抗-HBs的GMC和阳转率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对象抗-HBs阳转率为82.61%(266名),GMC为(131.63±12.94)mIU/ml。加强免疫前抗-HBs<2.5和2.5~10 mIU/ml组加强免疫后抗-HBs阳转率分别为74.54%(161名)和99.06%(105名)( P<0.001);加强1剂HepB(CHO)后,抗-HBs阳转率高于加强1剂HepB(酵母),分别为87.13%(149名)和77.48%(117名)( P=0.023)。与接种HepB(酵母)相比,接种HepB(CHO)是加强免疫后抗体阳转的相关因素, OR(95% CI)值为1.91(1.02~3.56)( P=0.042);与加强免疫前抗-HBs<2.5 mIU/ml相比,加强前抗体水平2.5~10 mIU/ml是加强免疫后抗体阳转的相关因素, OR(95% CI)值为36.15(4.91~266.02)( P<0.001)。 结论:研究对象接种1剂乙型肝炎疫苗有良好的免疫应答;加强免疫前抗-HBs水平和加强用疫苗种类是免疫应答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入胞抑制剂依折麦布对乙型肝炎病毒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在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人血清体外感染人肝癌细胞株(HepaRG)的实验模型中进行依折麦布对HBV的抑制作用研究。方法:将成熟HepaRG细胞分成加药物的处理组和不加药物的对照组。在依折麦布预防实验中,处理组均是在感染前2 h及感染24 h期间对细胞进行药物处理;在依折麦布治疗实验中,处理组均是在细胞被HBV感染24 h后,立即用药物对其进行连续6~10 d的处理。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上清液中HBV DNA及细胞内cccDNA的表达量,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含量。多组间差异比较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对比中服从正态分布的采用 t检验,以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依折麦布预防实验显示感染前及感染时加20、60、100 μmol/L依折麦布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前2 d上清液HBV DNA含量明显下降( P < 0.05);60 μmol/L依折麦布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前2 d上清液中HBsAg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P < 0.05);100 μmol/L依折麦布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10 d后细胞内cccD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 < 0.05)。依折麦布治疗实验显示细胞被感染24 h后,立即添加60 μmol/L依折麦布处理10 d,细胞中cccDN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05)。 结论:无论是在预防实验还是治疗实验中,入胞抑制剂依折麦布对HBV的感染均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例无偿献血者间歇性检出乙肝病毒DNA的血清学及S区基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一例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间歇性检出的血清学特征及其S基因测序情况,为正确解释间歇性检出献血者HBVDNA、更好的保证血液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HBV DNA呈间歇性检出的献血者两次献血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双试剂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血筛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筛查HBV DNA。使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乙肝五项检测。使用巢式PCR扩增HBV S基因并进行基因测序和分析。结果:针对两次标本,ELISA双试剂检测HBsAg均为阴性;NAT结果一次为无反应性,一次为反应性(Ct值为40.52);乙肝五项结果显示HBV e抗体(anti-HBe)、HBV核心抗体(anti-HBc)均为阳性;该献血者两次标本经扩增测序均得到相同的S基因序列,分型为HBV基因型C;与S基因同基因型参考序列比对未发现基因突变。结论:该献血者存在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infection,OBI),且表现为常规血筛核酸检测试剂间歇性检出的情况,极易发生HBV漏检,严重影响输血安全。灵敏度高的血筛检测试剂和方法对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现在与未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我国目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影响HBV感染的进程和结局的因素主要包括病毒和宿主两个方面。在不断挖掘HBV感染经典诊断指标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乙型肝炎病毒DNA等新的临床意义的同时,更要关注新的指标如乙型肝炎病毒RNA、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等的应用价值与前景。随着组学概念的提出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以组学的理念关注HBV感染,并整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等,以达到精准诊断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reat-all:部分应答和低病毒血症的挑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已在近期更新。基于我国慢性HBV感染人群的年龄分布和感染途径,本次更新的治疗适应证几乎意味着全面治疗(Treat-all)策略的推行。虽然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同时阴性作为停药标准已被普遍接受多年,但HBsAg和HBV DNA双阳性即启动抗病毒治疗的策略却一直存在争议。造成启动和终止治疗标准不统一的原因众多,但近年来随着治疗费用的不断下降,对患者管理的周期不断延长,以及未治疗人群预后不佳的证据日益积累,学界开始反思并逐步支持全面治疗的策略。本次指南更新也意味着慢性HBV感染的治疗,走向了"大道至简"的新方向。在推广Treat-all策略的过程当中,我们仍需要未雨绸缪,提前防范新策略可能带来的问题。其中,由于纳入大量丙氨酸转氨酶正常或低水平的患者,治疗后应答不佳或低病毒血症的问题可能会日益凸显。考虑到已有证据提示低病毒血症也会增加患者的肝细胞癌风险,我们需要做好监测,并进一步探索优化治疗低病毒血症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