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联合全血细胞亚型比值与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患者结局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辅助前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 APACHEⅡ)联合早期全血细胞亚型比值(systematic inflammation markers, SIMs)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us-arteri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A-ECMO)成人患者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行VA-ECMO治疗(时间≥3 d)的成人患者共89例。分析死亡组( n=50)和存活组( n=39)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辅助前APACHEⅡ评分以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lymphocyte-to-monocyte ratio,LMR)在ECMO辅助前后各个时间点的分布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VA-ECMO患者28 d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使用预测模型建立ROC曲线,根据最佳截断值分组,比较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ECMO相关并发症的差异。 结果:PLR 48 h、LMR 24 h、LMR 72 h、辅助前APACHEⅡ评分为VA-ECMO患者28 d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APACHEⅡ及PLR、LMR不同组合对VA-ECMO患者生存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 显示APACHEⅡ+PLR 48 h+LMR 24 h+LMR 72 h联合诊断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33。低风险组相较于高风险组具有较低的急性肾损伤、感染、出血发生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机械通气治疗使用率以及较高的出院存活率。结论:在成人VA-ECMO支持过程中辅助前APACHEⅡ评分联合早期全血细胞亚型比值PLR、LMR对于ECMO患者的预后风险评估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有望成为一种新的预测模型用来早期识别VA-ECMO患者的死亡风险或不良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千层纸素A调控胆碱能抗炎通路抑制结核分枝杆菌致巨噬细胞焦亡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千层纸素A (oroxylin A,OrA)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诱导的巨噬细胞焦亡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构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J774A.1细胞体外模型;MTT法检测OrA对J774A.1细胞活力的影响;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LDH释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焦亡相关蛋白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 NLRP3)、GSDMD-N、caspase1-p20、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ASC)、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α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α7nAChR)蛋白质表达水平及NF-κB p65的磷酸化。ELISA检测各组细胞IL-1β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α7nAChR蛋白及定位。结果:MTT结果表明OrA在80 μmol/L浓度范围内对J774A.1细胞无细胞毒性;OrA抑制J774A.1细胞LDH的释放,降低细胞焦亡相关蛋白NLRP3、GSDMD-N、caspase1-p20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以及ASC寡聚化,促进α7nAChR蛋白表达,并抑制NF-κB p65磷酸化和IL-1β的释放;加入α7nAChR激动剂PNU282987可降低GSDMD-N并抑制NF-κB p65磷酸化。结论:OrA可能通过调控胆碱能抗炎通路抑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诱导的巨噬细胞焦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细胞模型与动物模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HPV感染会引起宫颈癌、生殖器疣等多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需要建立HPV体外感染模型来研究HPV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策略。由于HPV感染具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及分化依赖性,长期以来,HPV无法在体外培养体系中复制扩增。近年来,HPV体外培养模型取得了一些进展,为HPV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本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HPV感染细胞模型及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入胞抑制剂依折麦布对乙型肝炎病毒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在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人血清体外感染人肝癌细胞株(HepaRG)的实验模型中进行依折麦布对HBV的抑制作用研究。方法:将成熟HepaRG细胞分成加药物的处理组和不加药物的对照组。在依折麦布预防实验中,处理组均是在感染前2 h及感染24 h期间对细胞进行药物处理;在依折麦布治疗实验中,处理组均是在细胞被HBV感染24 h后,立即用药物对其进行连续6~10 d的处理。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上清液中HBV DNA及细胞内cccDNA的表达量,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的含量。多组间差异比较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对比中服从正态分布的采用 t检验,以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依折麦布预防实验显示感染前及感染时加20、60、100 μmol/L依折麦布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前2 d上清液HBV DNA含量明显下降( P < 0.05);60 μmol/L依折麦布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前2 d上清液中HBsAg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P < 0.05);100 μmol/L依折麦布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10 d后细胞内cccD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 < 0.05)。依折麦布治疗实验显示细胞被感染24 h后,立即添加60 μmol/L依折麦布处理10 d,细胞中cccDN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05)。 结论:无论是在预防实验还是治疗实验中,入胞抑制剂依折麦布对HBV的感染均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腺相关病毒-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核酸酶9系统基因治疗威尔森氏症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腺相关病毒(AAV)-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核酸酶9(CRISPR/Cas9)系统体外实验研究基因治疗威尔森氏症(WD)。方法:选用2月龄雄性Toxic milk (TX)小鼠作WD模型,设计小向导RNA(sgRNA)并构建含有CRISPR元件的AAV载体质粒命名为pAAV-sgRNA1、2、3,制备AAV,病毒滴度达1~4×10 13 GC/ml;感染WD肝细胞,72 h后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后测序检测基因编辑效率,筛选出其中活性最高者sgRNA1,构建相应的同源修复模板(HT)质粒命名为pAAV-HT,应用AAV-sgRNA1和AAV-HT共感染WD肝细胞,测序和T7E1酶切检测模板修复效率;用HT特异性引物行PCR,验证HT掺入。组间比较采用Student’s t检验。 结果:Sanger测序结果显示,sgRNA1在体外有最高的编辑效率[(20.2±2.3)%],与sgRNA2、3比较[(3.1±1.3)%、(14.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进一步用HT进行基因修正,能检出特异性修正后的ATP7B基因;二代测序测序显示修复率为(7.9±2.7)%。 结论:AAV-CRISPR系统在体外可以达到较高编辑效率和修复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谷甾醇通过STAT3信号通路治疗尿路感染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谷甾醇治疗尿路感染(UTI)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义。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收集木通活性成分并筛选出谷甾醇作为研究对象,脂多糖(LPS)联合三磷酸腺苷(ATP)诱导人尿路上皮细胞(SV-HUC-1)建立体外尿路感染模型组,分别设对照组、模型+谷甾醇组和对照+谷甾醇组;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收集UTI相关的疾病靶点,并与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取交集得到共同靶点,采用细胞增殖检测实验(CCK8)检测四组细胞的活力。采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NLRP3) 、gasdermin D-N端(GSDMD-N)、半胱天冬酶-1(Caspase-1)、磷酸化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和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8(IL-18)的含量。结果:通过TCMSP数据库分析,选择谷甾醇作为研究药物,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NLRP3、DSDMD-N、Caspase-1和P-STAT3蛋白表达增加,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18的含量增加(均 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谷甾醇组的NLRP3、DSDMD-N、Caspase-1和P-STAT3蛋白表达降低,细胞上清液中IL-1β、IL-18的含量降低(均 P<0.05)。 结论:谷甾醇可通过抑制STAT3信号转导减弱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和细胞焦亡,对治疗UTI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亚砷酸钠对人肝星状细胞自噬分子LC3、Beclin-1蛋白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亚砷酸钠(NaAsO 2)对人肝星状细胞(LX-2细胞)自噬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Beclin-1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LX-2细胞,使用红色荧光蛋白-绿色荧光蛋白-LC3(RFP-GFP-LC3)慢病毒稳定感染LX-2细胞,流式细胞术进行筛选和感染率测定。采用成组设计,用不同浓度NaAsO 2[μmol/L:5.00(感染+高砷剂量组)、0.50(感染+中砷剂量组)、0.05(感染+低砷剂量组)、0.00(感染组)]孵育稳定感染LX-2细胞,构建体外肝纤维化模型,同时设立空白组。采用CCK-8法检测NaAsO 2对LX-2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LC3、Beclin-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RFP-GFP-LC3慢病毒稳定感染LX-2细胞后,流式细胞术测定RFP、GFP荧光,感染率在70%左右,荧光显微镜下观测RFP和GFP的荧光强度无显著性差异,稳定感染细胞株建立成功。NaAsO 2处理24、48、72 h,与空白组比较,感染组细胞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 0.05),其余各剂量组细胞活性均下降( P均< 0.05)。各组间LC3、Beclin-1、α-SMA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17.450、11.084,11.294、11.745,31.635、12.130, P均< 0.05)。LC3 mRNA水平,感染组、感染+高砷剂量组、感染+低砷剂量组(20.09 ± 6.50、36.57 ± 9.68、14.19 ± 6.17)高于空白组(1.25 ± 0.21, P均< 0.05),感染+高砷剂量组高于感染组( P < 0.05);Beclin-1 mRNA水平,各组(22.46 ± 0.66、13.38 ± 2.27、20.80 ± 6.95、24.31 ± 7.09)高于空白组(1.10 ± 0.53, P均< 0.05);α-SMA mRNA水平,感染+高砷剂量组、感染+中砷剂量组、感染+低砷剂量组(1.07 ± 0.27、1.65 ± 0.17、1.73 ± 0.26)高于空白组(0.60 ± 0.11)、感染组(0.31 ± 0.09, P均< 0.05)。LC3蛋白表达,感染组、感染+中砷剂量组、感染+低砷剂量组(0.20 ± 0.06、0.15 ± 0.00、0.16 ± 0.01)高于空白组(0.04 ± 0.01, P均< 0.05);Beclin-1蛋白表达,感染+中砷剂量组、感染+低砷剂量组(0.83 ± 0.03、1.20 ± 0.02)高于空白组(0.25 ± 0.01, P均< 0.05),感染+低砷剂量组高于感染组(0.53 ± 0.03, P < 0.05);α-SMA蛋白表达,感染+中砷剂量组、感染+低砷剂量组(0.78 ± 0.10、0.68 ± 0.06)高于空白组(0.40 ± 0.07)、感染组(0.48 ± 0.04, P均< 0.05)。 结论:NaAsO 2可能通过促进LX-2细胞自噬水平影响砷致肝纤维化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靶向CLL-1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的构建及其功能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开发一种靶向CLL-1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并验证其功能。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系和AML原代细胞CLL-1靶点的表达水平。构建CLL-1 CAR载体并制备出相应慢病毒,感染激活后T细胞生产出CAR-T细胞,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验证CLL-1 CAR-T细胞的功能。结果:AML细胞系和原代AML细胞中均表达CLL-1。制备的CLL-1 CAR-T细胞转导率为77.82%,在AML细胞系以及AML原代细胞中,CLL-1 CAR-T细胞能明显特异性杀伤表达CLL-1的靶细胞系和原代肿瘤细胞。相对于未转导的T细胞,CLL-1 CAR-T细胞在杀伤靶细胞和原代肿瘤细胞时分泌IL-6、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更高( P值均<0.001)。在AML人源性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相对于未转导的T细胞,CLL-1 CAR-T细胞表现出有效的抗白血病活性并延长小鼠存活时间[未达到对22(95% CI 19~24)d, P=0.002]。 结论:靶向CLL-1的CAR-T细胞成功开发并具有较好的肿瘤杀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白藜芦醇对狂犬病病毒体外抑制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狂犬病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以狂犬病病毒动物攻毒标准株CVS-11为模式病毒,针对狂犬病病毒感染周期,建立白藜芦醇处理下的CVS-11和BHK-21细胞组成的感染模型,通过直接免疫荧光、细胞荧光灶转化等方法检测白藜芦醇对狂犬病病毒的抑制作用。结果:在不影响细胞生长的条件下,随着浓度的增加,白藜芦醇可阻滞病毒的吸附、干扰病毒进入细胞并抑制病毒的增殖,抑制率最高可达约95%。另外,白藜芦醇与病毒共孵育的结果显示,40 μmol/L的白藜芦醇可直接杀灭病毒。结论:白藜芦醇具有抑制狂犬病病毒活力的作用,且这种抑制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道病毒71型感染鼠树突状细胞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及内吞途径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体外感染小鼠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探讨EV71感染对DC的生物过程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使用人横纹肌肉瘤细胞扩增培养EV71病毒株,建立EV71感染DC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抗原表型变化,应用表达谱基因芯片检测基因表达变化,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反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表达谱基因芯片结果进行验证,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 logy, Go)与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富集分析以判定差异基因主要影响的生物学功能或者通路。加用内吞途径抑制剂QS11,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V71表面主要蛋白病毒蛋白l的表达水平变化。统计学分析采用 t检验。 结果:EV71感染DC 24 h后,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示,EV71感染后的DC表面特征性标志CD80和CD86阳性率(10.61±0.76)%明显升高,与未感染EV71的DC(1.64±0.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19, P<0.01)。表达谱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显示,在EV71感染的DC中共筛选出87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包括66个上调的基因和21个下调的基因。基因本体分析表明,失调的基因涉及175个生物过程。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分析显示,内吞途径、核黄素代谢途径、ErbB信号途径、转换生长因子β信号途径和T淋巴细胞受体信号途径等与差异表达的基因相关。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EV71感染DC同时加入抑制剂QS11后,病毒蛋白1表达水平(0.49±0.05)比EV71感染组(1.17±0.05)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0, P<0.01)。 结论:EV71感染DC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病毒转录、凋亡过程、免疫细胞分化等多个过程。基因分析显示,内吞途径中差异基因的富集最显著。内吞途径可能参与了EV71感染DC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