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发性Zuska病的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45例复发性Zuska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一组17例患者行瘘管切除,另外一组28例患者行全主乳管切除术联合乳头内陷矫正。瘘管切除的患者再次复发率要高于全主乳管切除术的患者(29.4%比3.57%, P=0.02),而乳头坏死率、乳头再次内陷、术后感染、乳头麻木、外形满意度方面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我们认为全主乳管切除术联合乳头内陷纠正对于复发性Zuska病患者而言疗效肯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牵引法矫正先天性乳头内陷术后乳头皮肤微循环灌注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牵引法矫正先天性乳头内陷,术后乳头皮肤微循环会出现不同程度血运障碍。用激光多普勒散斑血流仪测量手术后乳头皮肤微循环灌注量,验证不同等级血运障碍乳头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差异,探讨手术后乳头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变化趋势,以及健康女性乳头乳房皮肤微循环模式。方法:2016年10月至2022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对37例72侧女性先天性内陷乳头行钢丝矫正器牵引矫正术,手术组患者年龄21~51(27.4±1.8)岁。同期纳入34例65侧健康女性正常乳头作为对照组,年龄18~50(26.5±1.7)岁。2组均用激光多普勒散斑血流仪PeriCam PSI系统测量乳头、乳晕皮肤微循环灌注量。对照组测量1次,手术组在术后2、5 d、1个月重复测量3次。结果:对照组乳头皮肤微循环灌注量(137.77±22.94),乳房皮肤微循环灌注量(68.94±10.43),乳头与乳房皮肤微循环灌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12, P<0.001)。手术组术后2 d乳头皮肤微循环灌注量(179.57±41.48),与对照组乳头皮肤微循环灌注量(137.77±22.94)相比,手术会导致术后乳头皮肤微循环灌注量显著增加,术后5 d乳头皮肤微循环灌注量降低(167.28±38.16),术后1个月时趋于正常(131.45±39.64)。当乳头出现皮肤破溃或部分坏死等血运障碍时,乳头皮肤微循环灌注量显著降低(118.63±58.66),术后乳头血运障碍分级获得数据支持。 结论:正常女性乳头皮肤微循环灌注量明显高于乳房皮肤微循环灌注量。手术会导致乳头皮肤微循环灌注量明显增加,术后发生血运障碍导致乳头皮肤破溃或局部坏死时,乳头皮肤微循环灌注量显著降低。乳头皮肤完整性可作为临床观察关键点,经术后换药处理,乳头皮肤破溃全部愈合,至1个月时乳头皮肤微循环灌注量恢复正常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腺MRI鉴别诊断男性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MRI在鉴别男性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3月因乳腺病变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乳腺MRI检查的34例男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分析乳腺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当两者评估不一致时,则由第3名放射医师对影像学特征进行评定。评估内容包括病灶位置,T 1WI及T 2WI信号,病灶类型,伴随征象。所有病灶经穿刺活检或手术获得病理结果,其中良性12例,恶性22例。采用单因素方法(连续性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乳腺MRI影像学表现。 结果:34例患者中,31例临床触及肿块,3例表现为单纯乳头溢血。在MRI征象中,乳腺癌均表现为肿块样强化(22/22),良性病变多表现为非肿块强化(7/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侧腋下肿大淋巴结仅出现在乳腺癌中,与良性病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良恶性病变患者在年龄、病灶位置、T 1WI信号、T 2WI信号、皮肤有无增厚及乳头有无内陷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MRI表现为肿块的病变中,肿块大小、形状及边缘在良恶性病变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乳腺MRI可用于男性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非肿块强化多为良性病变,肿大淋巴结有助于诊断乳腺癌,乳头内陷及皮肤增厚对乳腺癌诊断价值有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乳头内陷矫正术后乳头坏死的处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乳头内陷矫正术后乳头坏死的处置方法及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收治25例乳头内陷术后乳头坏死女性患者,年龄19~37岁,平均24.4岁。13例为乳头部分坏死后内陷复发,12例为乳头完全坏死;行碟形皮瓣法乳头再造术。结果:25例患者手术修复后均一期愈合。随访6个月,皮瓣生长良好,无切口感染,外观满意,无乳头坏死。结论:恰当的手术时机、准确的术前评估、合理的手术方式是处理乳头内陷矫正术后乳头坏死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LC35A2基因变异相关的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型临床表型特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SLC35A2基因变异相关的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型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SLC35A2基因变异致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型的6例癫痫患儿病例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和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例SLC35A2基因变异致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型患儿中女5例、男1例;癫痫起病年龄为5.5月龄(2月龄~1岁8月龄);癫痫发作类型多样,6例均有痉挛发作,局灶性发作2例,肌阵挛发作2例,强直发作1例,全面强直-阵挛发作1例;6例诊断为婴儿痉挛症伴发育落后,小头、微小骨骼畸形4例,肌张力低下及面容异常3例,乳头内陷2例,视觉异常、听觉诱发电位异常、先天性心脏病及喂养困难见于同1例,脑电图高峰失律6例。头颅磁共振成像异常3例,显示胼胝体薄3例,髓鞘发育落后2例,正常3例。SLC35A2基因框内缺失2例,错义变异1例,剪切位点变异1例,1例在Xp11.23位点缺失2.14 kb(仅含SLC35A2基因),嵌合变异1例;6例均为新发变异。末次随访年龄1岁6月龄~4岁4月龄,其中1例癫痫发作已缓解,5例发作未控制。结论:SLC35A2基因以新生变异为主,该基因导致的先天性糖基化障碍Ⅱ型表型特点为癫痫发作和发育迟缓,以婴儿痉挛症最常见,多伴小头、微小骨骼畸形、肌张力低下及面容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央区乳腺癌乳头乳晕复合体的外科处理与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中央区乳腺癌乳头乳晕复合体(NAC)的外科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手术的164例中央区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术前采用影像学检查测量肿瘤边缘至乳头最近距离(TND)、肿瘤长径,记录是否存在乳头内陷、乳头溢液、乳头破溃(包括乳头Paget′s病)等情况。TND≥0.5 cm、无NAC受侵征象(乳头内陷、乳头破溃)且术中冰冻病理示NAC切缘阴性者保留NAC;对于存在NAC受累征象或TND<0.5 cm以及术中冰冻病理证实NAC基底切缘阳性者均切除NAC。影响因素分析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结果:164例中央区乳腺癌患者中,保乳手术(保乳组)73例,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房切除术(NSM组)43例,乳房全切术(乳房全切组)34例,保留皮肤乳房切除术(SSM组)14例。58例患者行NAC切除(乳房全切组34例,SSM组14例,保乳组10例),病理证实NAC受侵25例(乳房全切组12例,SSM组9例,保乳组4例)。TND( P=0.040)、乳头内陷( P=0.031)与NAC受累有关,TND<0.5 cm时NAC受累及的可能性更高( P=0.014);肿瘤大小( P=0.519)、淋巴结转移( P=0.847)、血性乳头溢液( P=0.742)与NAC受侵无关。全组患者随访12~48个月,局部复发1例,远处转移3例。 结论:对于中央区乳腺癌患者,TND≥0.5 cm、无NAC受侵征象(乳头内陷、乳头破溃)且术中冰冻病理NAC切缘阴性者可以采用保留NAC的手术,而对于TND<0.5 cm或伴有NAC受侵征象时应切除NAC,同时可以选择乳头重建以改善中央区乳腺癌患者的术后外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重度乳头内陷矫正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乳头内陷是常见的乳房畸形,不仅影响患者乳房外观,还存在乳腺炎性疾病的风险。无哺乳需求的中、重度乳头内陷患者可以接受手术治疗。该手术视频演示了乳头内陷矫正术的两种术式:腺体瓣法及松解法。腺体瓣法的主要手术步骤如下:常规消毒铺巾,用4号丝线牵出乳头,在被牵出的乳头根部注射含有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100 ml+肾上腺素0.5 ml),以减少术中出血;纵行对称剖开乳头,锐性制作腺体瓣;缝合腺体瓣,制作"腺体瓣突起",以保证乳头后方组织饱满;缝合乳头内侧根部,皮内缝合并关闭切口。松解法的起始手术步骤同上,不同之处在于:在注射含有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后,使用11号刀片自被牵出的乳头根部切开,切口2~3 mm;使用18 G注射针头松解乳头后方结缔组织,直至内陷乳头无张力,彻底显露;之后用抗菌薇乔线环乳头根部皮下荷包缝合,收紧荷包并打结。这两种术式的优点在于:(1)保留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前皮支的主干(若选择乳晕切口可能损伤皮神经主干),从而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乳头感觉;(2)切口小而隐蔽,不影响乳房外观(使用腺体瓣法,切口愈合后与乳头表面皱褶融合);(3)松解法的手术时间更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母婴分离产妇纯母乳喂养失败的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构建母婴分离产妇纯母乳喂养失败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赣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住院的母婴分离产妇及患儿共312对,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建模群(n=208)和验证群(n=104).再将建模群按纯母乳喂养情况分为成功组(n=86)和失败组(n=122),探讨纯母乳喂养失败的危险因素,绘制并验证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结果 纯母乳喂养失败率为58.01%(181/312);母婴分离时间、产妇母乳喂养核心知识不了解、产妇乳头内陷、围产期并发症、产妇食欲下降、遵医嘱乳房刺激、患乳腺炎等均是纯母乳喂养失败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构建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效能良好,可有效预测母婴分离产妇纯母乳喂养失败的风险因素,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倪毓生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僵块形成验案3则
编辑人员丨2024/2/3
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生于女性非哺乳期,以病程长、易反复、损外观为特点,常见类型包括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两种.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导管周围炎症,多由乳头内陷、乳管堵塞、细菌感染、吸烟等引起;肉芽肿性乳腺炎多发于乳腺小叶,一般多由于自身免疫、细菌感染、泌乳异常等引起[1].急性肿块期为非哺乳期乳腺炎最常见的就诊分期,患者常因乳房红肿热痛而来就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燕京外科流派分期外治肉芽肿性乳腺炎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肉芽肿性乳腺炎又称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非干酪样坏死、以肉芽肿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情复杂、易反复,对女性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尚无较好治疗方案.燕京外科流派名家在内治调节体质基础上,精研外治,有效缩短疾病周期、促进疾病痊愈.具体分期治疗包括:急性期以外敷药膏为主,常用药物为芙蓉膏、复方化毒膏及铁箍散软膏.脓肿期治疗多顺势而为,若机体正气强盛,使用中医箍围法;若脓肿范围较深,多采用穿刺抽脓、垫棉绑缚法.肿块期以散结消肿为主,予消化膏湿热敷治疗.破溃期根据疮面脓腐情况及肉芽水肿程度不同,采用不同纱条进行换药,如朱红膏(红纱条)、甘乳纱条、血余蛋黄油、甘草油等.恢复期使用黑布药膏外敷,并在必要时施乳头内陷矫正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