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危孕妇孕产保健服务方案的临床实施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评价以助产士为主导的低危孕妇孕产保健服务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在上海市某三甲妇产科医院预约初诊建卡的低危孕妇随机分为干预组485例和对照组499例.对照组接受以产科医生为主导的常规孕产保健服务;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以助产士为主导的低危孕妇孕产保健服务方案,包括孕期8次助产士门诊访视、微信群组干预及电话访视、产时陪伴分娩及产后访视.结果 干预组助产士门诊访视中位数为7次,分娩计划制定率和执行率分别为76.70%和84.68%.干预组剖宫产率为27.6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25%(P<0.05).干预组硬膜外镇痛率、人工破膜率、会阴切开率、新生儿转入NICU率、第三产程出血量、产后2 h出血量及总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孕期保健服务体验、分娩体验、产后保健服务体验、孕晚期生殖健康素养、产前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分娩自我效能评分及出院前纯母乳喂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以助产士为主导的低危孕妇孕产保健服务方案的临床实施有利于促进正常妊娠分娩,提升孕产保健服务体验,实现孕产妇和助产士之间的双重赋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互联网+全程母乳喂养支持的护理干预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以泌乳生理为理论基础的基于互联网+全程母乳喂养支持的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纯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2月在南宁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产检至分娩的198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纳入9 9名产妇.试验组采用基于互联网+全程母乳喂养支持的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产后3 d内哺乳或挤奶频率、乳头疼痛发生率、母乳喂养知识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的差异.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未出现脱落.试验组产后3 d、14 d、42 d、4个月及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组间效应、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按是否母婴分离进行分层分析,试验组产后42 d、4个月及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产后3 d内哺乳或挤奶频率、乳头疼痛发生率、母乳喂养知识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泌乳生理为理论基础的基于互联网+全程母乳喂养支持的护理干预能提高剖宫产产妇泌乳行为的依从性,促进泌乳建立,从而显著提高其6个月内的纯母乳喂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干预对自然分娩初产妇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干预对自然分娩初产妇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2020年10月—2021年12月,选取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建档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最终纳入100名孕产妇,对照组50名、干预组50名。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干预。比较两组孕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和母乳喂养情况。结果:两组孕产妇产后3、42 d及产后3个月的母乳喂养知识、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分均呈升高趋势,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干预组孕产妇产后3、42 d及产后3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干预能够提高孕产妇母乳知识、自我效能和纯母乳喂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断探索母乳科学奥秘,更新人类对母乳的认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母乳和母乳喂养是母乳科学研究的2个主要内容。近2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表明,母乳是2亿年来人类进化的产物,母乳是婴儿营养需求的金标准,并且可用于临床生命救治和健康促进。母乳喂养是实现婴儿正常生长发育、维护健康状态的最佳途径,由于母乳喂养行为易受社会及其他因素的冲击,全球6月龄以内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改善不够明显。鉴于母乳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紧迫性,未来研究应着重于建设国家母乳成分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建立国家基础战略数据资源,推进母乳科学理论发展与技术创新,提出我国解决母乳问题的合理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对3月龄内婴儿母乳喂养及健康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early essential newborn care,EENC)技术对3月龄内婴儿母乳喂养及健康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四川省经济、医疗水平和文化习俗较接近的绵阳市和德阳市8所妇幼保健院进行前瞻性非随机分组对照试验研究,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包括1所市级妇幼保健院和3所县(区)级妇幼保健院。干预组开展EENC技术,对照组开展常规操作。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分娩的新生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分娩后、婴儿满1、3月龄时收集婴儿健康指标数据,包括喂养方式、脐带脱落时间、肺炎、败血症、腹泻等,比较两组婴儿健康结局。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干预组91.1%(278/305)的新生儿在停止皮肤接触前完成了首次母乳喂养,对照组为33.3%(36/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干预组出院前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74.5%(228/306)比55.0%(177/322)],1月龄内转诊/因病住院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0%(19/272)比13.3%(37/278)],脐带脱落时间早于对照组[(8.3±2.9)d比(10.5±3.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脐带感染、肺炎、腹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月龄时干预组腹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肺炎和转诊/因病住院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无发生败血症的病例。 结论:EENC可提高新生儿出院前纯母乳喂养率,降低1月龄婴儿转诊/因病住院发生率,缩短脐带脱落时间,且未造成更多的脐带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赋能教育模式与行为指导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成功率及乳房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赋能教育模式与行为指导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成功率及乳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检并分娩的42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常规母乳喂养指导)211例与观察组(赋能教育模式与行为指导)215例。对比两组初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母乳喂养成功率、喂养遵医行为、乳房并发症情况。结果:指导后,两组母乳喂养技能、内心活动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产后1个月、产后3个月及产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成功率分别为88.84%、87.44%、83.26%,明显高于对照组(62.56%、61.37%、5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喂养遵医行为依从率为97.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乳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赋能教育模式与行为指导,可提初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成功率,降低乳房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穴位按摩叠加手动淋巴引流干预对生理性乳胀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叠加手动淋巴引流干预对生理性乳胀的效果及安全性并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生理性乳胀产妇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分娩后有乳胀的产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乳胀产妇按护士管床随机分成叠加组及常规组,每组46例。常规组实施常规干预,叠加组采用穴位按摩及手动淋巴引流干预。观察两组产妇乳胀缓解程度及所需的时间长短、母乳喂养情况及产妇舒适度。结果:叠加组乳房肿胀Ⅰ度人数占比高于常规组,而Ⅲ度人数占比低于常规组,且肿胀持续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叠加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常规组,而象征性母乳喂养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干预后叠加组及常规组的NR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叠加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叠加组产妇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穴位按摩叠加手动淋巴引流干预可有效缓解生理性乳胀,同时提高母乳喂养率及产妇满意度,且有效减轻乳房胀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自然模式的生物养育法在母乳喂养护理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自然模式的生物养育法在母乳喂养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9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母乳喂养指导,干预组给予基于自然模式的生物养育法的母乳喂养护理。观察两组产妇干预后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产后3 d泌乳量、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情况,并跟踪统计产后护理满意度。结果:生物养育模式下的干预组产妇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高达91.11%(82人),显著高于对照组75.56%(68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产后3 d泌乳量合格率90.00%(81人),显著高于对照组71.11%(64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产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64.44%(58人),显著高于对照组48.89%(44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产后护理满意度97.78%(88人),显著高于对照组88.89%(80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基于自然模式的生物养育法的母乳喂养护理可以有效提高产妇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改善产后3 d泌乳情况,提升产后半年纯母乳喂养率,提高产后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小于胎龄晚期早产儿院内营养支持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不同级别医疗单位收治晚期早产儿(LPIs)中小于胎龄儿院内营养支持情况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北京地区共25家医疗单位收治的LPIs的临床资料,按照出生体重与胎龄的关系分为小于胎龄儿组(SGA组)及非小于胎龄儿组(非SGA组),比较两组患儿院内营养支持现状,分析影响小于胎龄LPIs出院时达到足量喂养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LPIs 1 347例,其中男性730例,女性617例;SGA组151例,非SGA组1 196例。SGA组院内纯母乳喂养率较高(5.3%比4.5%, P<0.01),加奶速度较慢[11.0 ml/(kg·d)比12.1 ml/(kg·d), P=0.003],达足量喂养平均所需时间较长(10.0 d比8.0 d, P=0.013),肠外营养应用率较高(77.5%比53.1%, P<0.01),肠外营养应用时间较长(5.0 d比2.0 d, P<0.01)。SGA组出生体重(1 940 g比2 490 g, P<0.01)、最低体重(1 890 g比2 400 g, P<0.01)及出院体重(2 135 g比2 530 g, P<0.01)均较低;生理性体重下降程度较低(3.1%比8.0%, P=0.015),体重增长速度较慢(13.3 g/d比33.0 g/d, P<0.01),平均住院日较长(11.0 d比8.0 d, P<0.01)。SGA组出院奶量[145.6比122.2 ml/(kg·d), P<0.01]及出院热卡[443.9 kJ/(kg·d)比384.1 kJ/(kg·d), P<0.01]均较高,住院期间达足量喂养率(31.8%比16.6%, P<0.01)及恢复出生体重率(78.8%比57.9%, P<0.01)均较高。以SGA组出院时达足量喂养为观察结局的 Cox回归分析显示,加奶速度、肠外营养应用时间、住院时间是否≥7天、是否纯母乳喂养、母亲孕期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或胎盘早剥均为SGA组出院时达足量喂养的影响因素。 结论:小于胎龄LPIs院内加奶速度慢,肠内营养热卡低,肠内营养程度不足;肠外营养应用率高,持续时间较长、提供热卡较高,因其住院时间相对较长,故其出院奶量和出院热卡也较高,出院时恢复出生体重率及达足量喂养率均较高。但小于胎龄LPIs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度较慢,出院体重仍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B型肉毒梭菌致婴儿肉毒中毒三例临床分析及实验室诊断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B型肉毒梭菌致婴儿肉毒中毒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诊断结果。方法: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于2018年5至11月收治的3例B型肉毒梭菌致肉毒中毒婴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患儿的粪便样品或粪便增菌液的肉毒毒素,同时从粪便样本中培养、分离肉毒梭菌。结果:3例患儿中男2例、女1例,发病年龄分别为3、3、8月龄。5月份发病2例,11月份发病1例。混合喂养2例,母乳喂养1例。家属从事肉制品加工1例。3例患儿既往均健康,均表现为急性弛缓性麻痹、颅神经受累、排粪困难等表现,2例继发泌尿系统感染,2例患儿肌电图提示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波幅较同龄儿低。经过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呼吸道管理、排粪和(或)导尿、鼻饲等处理,3例患儿于发病2~4个月后痊愈。1例患儿的粪便稀释液以及3例患儿粪便的TPGYT增菌液和庖肉增菌培养基样品中均检测到B型肉毒毒素,培养、分离纯化后鉴定为B型肉毒梭菌。结论:结合典型临床表现(急性弛缓性麻痹、颅神经受累表现、排便困难)可临床拟诊婴儿肉毒中毒,其中粪便肉毒毒素检测和肉毒梭菌的培养及分离则有助于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