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按摩联合上肢康复训练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患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联合上肢康复训练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患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4月阜阳市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1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5例。对照组给予佩戴压力袖套及上肢康复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穴位按摩。比较两组患者上肢功能、淋巴水肿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4例,最终观察组纳入84例患者、对照组纳入81例患者。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患肢外展、前屈、后伸角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中文版乳腺癌生活质量量表总分及社会/家庭状况、功能状况、情感状况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穴位按摩联合上肢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复,减少患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穴位按摩配合吸乳器吸引对乳头凹陷及短平产妇乳液淤积、纯母乳喂养率以及并发症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穴位按摩配合吸乳器吸引对乳头凹陷及短平产妇乳液淤积、纯母乳喂养率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抽选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接收的乳头凹陷及短平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穴位按摩干预,研究组在穴位按摩同时配合吸乳器吸引干预。观察两组乳液淤积情况、纯母乳纯养率差异,比较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产妇乳液淤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后3 d、5 d、7 d母乳喂养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乳头凹陷、短平产妇进行穴位按摩配合吸乳器吸引,可有效疏通乳腺乳液,预防乳液淤积情况,降低乳房胀痛、急性乳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淋巴回流手法治疗对产后生理性乳胀的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淋巴回流手法治疗对产后生理性乳胀的干预效果,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自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足月分娩、Ⅱ~Ⅲ度生理性乳胀产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住院号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取淋巴回流手法治疗加湿冷敷,对照组按传统乳腺疏通手法加低频脉冲仪器治疗。两组均在接受干预后24 h判定疗效,评估产妇乳房胀痛、肿胀以及乳腺管通畅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乳房胀痛评分、乳房硬度评分以及乳腺管通畅程度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 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明显( P<0.05),观察组疗效评分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淋巴回流手法治疗生理性乳胀能有效减轻乳房胀痛、肿胀,改善乳腺管通畅程度,其总体疗效优于常规按摩加低频脉冲仪器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针刺联合循经按摩及中药外敷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针刺联合循经按摩、中药外敷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唐山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门诊收治的360例早期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A组(循经按摩+中药外敷)77例、对照B组(针刺+循经按摩)82例、对照C组(针刺+中药外敷)98例、治疗组(针刺+循经按摩+中药外敷)113例.对照A组患者循经按摩+中药外敷治疗,对照B组患者针刺+循经按摩治疗,对照C组患者针刺+中药外敷治疗,治疗组患者针刺+循经按摩+中药外敷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比较4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体征消退时间、疼痛及体温变化及复发率,治疗前后血清炎性指标[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rophilicgranulocyte,NE%)、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68.14%(77/113)明显高于对照A组患者53.25%(41/77)、对照B组患者51.22%(42/82)、对照C组患者53.06(5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疼痛消退时间、肿块消失时间、皮肤发红消退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A组、对照B组、对照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患者外周血WBC、NE%、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外周血WBC、NE%、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对照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哺乳意愿、哺乳行为率明显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对照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对照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联合循经按摩、中药外敷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疼痛感,增加哺乳意愿及哺乳行为,降低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胸肩操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胸肩操训练联合肌内效贴(KT)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抬高患肢、手法按摩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KT贴扎治疗,观察组则辅以胸肩操训练(包括手臂内外舒展、胸部伸展、侧身舒展、伸臂伸展、抬臂旋肩舒展等动作)及KT贴扎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上肢周径测量法、肩关节功能量表(SJFA)及36条目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SJFA及SF-36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并且观察组SJFA及SF-36量表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肢淋巴水肿分级均优于治疗前水平( P<0.05),并且观察组患肢淋巴水肿分级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 P<0.05)。 结论:胸肩操训练联合KT贴扎能显著改善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肩关节功能及淋巴水肿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1例左侧乳腺动静脉畸形超声表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患者女,28岁,1年前发现左乳外下象限黄豆大小肿块,伴轻度疼痛,于美容机构接受按摩后未见缓解,近半年肿块逐渐增大、疼痛加重,间断自服中成药后未见明显缓解,2个月前于左乳外下象限皮肤见3处红斑;无特殊家族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哺乳期乳腺脓肿临床特点及延误诊断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哺乳期乳腺脓肿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并总结防范误诊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 2023 年1-6 月收治的被误诊为乳管堵塞或积乳囊肿的哺乳期乳腺脓肿 10 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 10 例均以哺乳期乳房发现肿块伴疼痛为主要症状就诊,乳房无表面皮肤红肿及波动感,误诊为乳管堵塞 7 例,积乳囊肿 3 例,保守治疗2~5d无效,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穿刺诊断为乳腺脓肿.10 例行 1~4 次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脓肿穿刺冲洗引流术等治疗,7 例治愈,2 例进一步行全身麻醉下置管引流,1 例行小切口置管引流.10 例皆治疗过程顺利,预后良好.结论 临床上对于哺乳期短时间出现乳房肿块患者不能单纯通过红、肿、热、痛及波动感来评判是否为脓肿,需要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患者发病时间和症状、体征综合分析,对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的异常声像区域,避免热敷和按摩等刺激,必要时行诊断性穿刺,以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水胶体贴敷联合推拿按摩治疗乳腺癌术后腋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探讨水胶体贴敷联合推拿按摩治疗乳腺癌术后腋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6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腋网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水胶体贴敷联合推拿按摩护理)和对照组(推拿按摩护理)各32例.观察记录两组预后康复与生命质量变化情况,两组均护理观察10 d.结果 联合组的条索结构消失时间、紧绷感消失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10 d,联合组的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10 d,两组患肢功能外展角度均高于护理前,且联合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10 d,联合组生命质量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水胶体贴敷联合推拿按摩治疗乳腺癌术后腋网综合征患者能缩短条索结构消失时间、紧绷感消失时间,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还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中医护理的证据总结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 检索、评价和总结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患者中医护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6S"模型检索相关文献,包括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临床决策、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4月.由2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对证据进行提取、整合.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3篇指南,3篇专家共识,3篇证据总结,4篇系统评价.从水肿病因及评估、中药外敷、中药熏洗、艾灸、穴位按摩、运动指导等6个方面汇总了16条最佳证据.结论 中医护理是治疗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有效方法,且无不良反应,但由于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不高,该结论需要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肢水肿的护理干预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肢水肿的护理策略及效果.方法 按入院时间将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乳腺癌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122例)实施常规护理;改进组(125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肢肿胀实施预见性护理,包括有氧患肢训练、渐进性放松疗法以及穴位按摩,应对术后初期出现的患肢血液循环障碍相关肿胀;借助压力治疗仪、手法淋巴引流、瘢痕护理应对潜在淋巴泵衰竭导致的早期淋巴水肿问题.结果 改进组术后1、3、6个月患肢水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针对患肢水肿的护理干预能降低乳腺癌术后患肢水肿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