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疗法联合药物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疗法(PRRT)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SSAs)对高度表达生长抑素受体(SSTR)的肿瘤进行显像和治疗的核医学手段。PRRT单药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的疾病控制率(DCR)较高,但疾病应答率(DRR)较低。PRRT联合SSAs如奥曲肽、兰瑞肽,PRRT联合化疗药物如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替莫唑胺,PRRT联合靶向药物如他拉唑帕尼、依维莫司、热休克蛋白抑制剂,PRRT联合免疫药物如纳武单克隆抗体,以及联合使用 177Lu-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酪氨酸3-奥曲肽(TOC)/DOTA- 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TATE)和 90Y-DOTATOC/DOTATATE等多种联合方案有望改善PRRT治疗NETs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可耐受。PRRT联合用药对于改善NETs患者临床结局具有很大潜力,但还需要更多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目前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安罗替尼联合尼拉帕利治疗铂耐药复发性卵巢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尼拉帕利治疗铂耐药复发卵巢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收治的35例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患者,既往接受过二线及以上化疗。所有患者均给予安罗替尼联合尼拉帕利治疗,主要观察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次要观察指标为总生存时间(OS)、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及安全性。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35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部分缓解14例,病情稳定13例,疾病进展8例,ORR为40.0%(95% CI:22.9%~57.1%),DCR为77.1%(95% CI:62.9%~91.4%)。中位随访时间为18.9个月(6.9~32.2个月),中位PFS为6.5个月(95% CI:5.4~7.7个月),中位OS为18.4个月(95% CI:16.1~20.8个月)。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功能状态评分、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突变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首次接受PARP抑制剂治疗含BRCA突变的患者PFS(15.0个月)较未接受过PARP抑制剂治疗且不含BRCA突变的患者长(6.0个月, P=0.029)。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为乏力(85.7%,30/35)、骨髓抑制(85.7%,30/35)及高血压(74.3%,26/35)。 结论:安罗替尼联合尼拉帕利治疗能延长铂耐药复发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且安全性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奥拉帕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二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40~80岁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接受二线奥拉帕尼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治疗以及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的一线标准化疗方案后进展或复发的SCLC患者21例,联合组接受奥拉帕尼(300 mg口服,每日2次)联合帕博利珠单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治疗;单药组接受帕博利珠单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治疗。结果:联合组和单药组患者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45.5%和10.0%( P=0.149),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1.8%和70.0%( P=0.635),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5.93和3.53个月( P=0.036),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0.43和8.43个月( P=0.063)。联合组和单药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0.9%和70.0%( P=0.311),Ⅲ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36.4%和10.0%, P=0.311)、胃肠道反应(9.1%和10.0%, P=1.000)和其他免疫相关不良反应(18.2%和30.0%, P=1.000)。多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灶数目( P=0.006)、铂类敏感性( P=0.036)和乳酸脱氢酶水平( P=0.022)为影响患者联合用药疗效的独立因素。 结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奥拉帕尼初步显示较好的疗效,安全性可耐受,或可成为SCLC患者二线治疗方案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阿帕替尼与特瑞普利单抗联用致红皮病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例66岁男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接受阿帕替尼(250 mg口服、1次/d)、替莫唑胺(口服,第1天500 mg,第2~4天400 mg/d)和特瑞普利单抗(240 mg静脉滴注、第1和第15天)联合治疗。5个周期(28 d为1个周期)后出现多发皮疹,可见头面部、躯干、四肢皮损,伴红疹、脱屑;全身水肿,四肢肿胀,双下肢为重,伴黏液渗出。第6个周期将阿帕替尼减量(250 mg口服、1次/3 d),皮疹未减轻。实验室检查示血清白蛋白28.5 g/L,血清总蛋白55.5 g/L,嗜酸粒细胞0.096,血钾3.17 mmol/L。考虑为阿帕替尼和特瑞普利单抗联用所致红皮病,停用2药,给予甲泼尼龙、氯雷他定、苯海拉明、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外用)及皮肤护理,同时予补充蛋白、利尿、补钾、护胃等对症治疗。治疗10 d后皮疹消退,脱屑、瘙痒减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细胞癌靶向及免疫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细胞癌(HCC)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药物研发迅猛,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已在国内外多个指南优先推荐作为不可切除或进展期HCC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信迪利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物、阿帕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替西木单抗亦被我国指南推荐作为中晚期HCC一线标准方案。局部治疗联合靶向药物索拉非尼、仑伐替尼或同时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显著改善预后。单药或联合方案作为围手术期新辅助治疗的研究亦取得一定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年轻转移性前列腺癌多学科诊疗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是雄激素剥夺治疗(ADT),但多数接受治疗患者尤其是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几乎都将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中位总生存时间短。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较年轻mHSPC患者多学科诊疗过程,患者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辅助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案:辅助内分泌治疗+前列腺术区放疗+转移灶放疗。患者进展为CRPC后更换方案为阿比特龙+泼尼松+戈舍瑞林以及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内分泌治疗。最后基于基因检测结果,更改方案为阿比特龙+奥拉帕尼联合内分泌治疗以及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治疗。术后随访35个月后,患者仍存活且临床症状控制理想,生活质量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尼拉帕利对食管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对食管鳞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将人食管鳞癌ECA-109、KYSE-150细胞株分为对照组、尼拉帕利组、单纯照射组、联合组(尼拉帕利+照射)。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水平的变化;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的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内γH2AX聚焦点的数量,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细胞中PARP-1、剪切体cleaved PARP、RAD5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和2(ERK1/2)]、p-MAPK(ERK1/2)蛋白的表达。所有数据以 xˉ±s表示,两组间经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样本之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在人食管鳞癌ECA-109、KYSE-150细胞株中,尼拉帕利+照射可显著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殖,与单纯照射组相比,联合组细胞的平均致死剂量(D 0)、准阈剂量(D q)、2 Gy照射后细胞存活率(SF 2)均下降。单纯照射对食管鳞癌ECA-109、KYSE-150细胞的凋亡作用有限,与单纯照射组相比,尼拉帕利+照射可进一步增加食管癌细胞的凋亡率( P=0.015、 P=0.006)。在ECA-109细胞中,与单纯照射组相比,联合组细胞G 2/M期阻滞显著增加( P<0.001)。在食管癌ECA-109细胞株中,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在2 h后可显著诱导γH2AX聚焦点的形成,并延缓其修复( P<0.001),且联合组增强了照射诱导的PARP-1的裂解,降低了Rad51及p-MAPK(ERK1/2)的表达。 结论:尼拉帕利能增加食管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其机制是通过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辐射诱导的DNA损伤修复和调控MAPK-ERK信号通路来增加食管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科手术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合并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经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转移性肾细胞癌伴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患者行减瘤性肾切除术及静脉癌栓取出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56例转移性肾细胞癌伴静脉癌栓且行手术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男44例(78.6%),女12例(21.4%)。平均年龄(59.2±10.7)(22~82)岁。临床表现仅有局部症状26例(46.4%),仅有全身症状8例(14.3%),同时合并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12例(21.4%),无症状者10例(17.9%)。肾肿瘤位于右侧35例(62.5%),左侧21例(37.5%)。肿瘤直径平均(10.1±3.8)(1.5~21.1)cm。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2分45例(80.4%),3分11例(19.6%)。术前血红蛋白(118.2±23.1)(72~178)g/L,白蛋白(37.9±5.6)(23~50)g/L,总蛋白(67.7±6.7)(43~81)g/L,血肌酐(111.3±119.6)(32~958)μmol/L。静脉癌栓Mayo分级0级16例(28.6%),Ⅰ级14例(25.0%),Ⅱ级17例(30.4%),Ⅲ级4例(7.1%),Ⅳ级5例(8.9%)。临床淋巴结分期cN 0期14例(25.0%),cN 1期42例(75.0%)。单纯骨转移5例(8.9%),单纯肺转移16例(28.6%),单纯肾上腺转移2例(3.6%),单纯肝转移6例(10.7%),≥2个部位的多系统转移27例(48.2%)。56例共发现91处转移灶,发生肺转移37处(40.7%),肝转移18处(19.8%),骨转移21处(23.1%),肾上腺转移15处(16.5%)。56例均为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MDC)预后评分中危组。采用腹腔镜手术22例(39.3%),开放手术30例(53.6%),4例(7.1%)腹腔镜手术中转开放手术。Mayo 0级癌栓的手术处理方法同根治性肾切除术。MayoⅠ级癌栓主要采用satinsky心耳钳部分阻断下腔静脉后取栓。MayoⅡ级癌栓需要依次阻断癌栓远心端腔静脉、对侧肾静脉及近心端腔静脉后切开下腔静脉取栓。MayoⅢ级癌栓需要游离肝脏并采用Pringer法阻断第一肝门后取栓。MayoⅣ级癌栓可采用切开膈肌中心腱或直接切开膈肌取栓,或采用体外循环取栓。6例(10.7%)因肿瘤侵犯血管壁切除下腔静脉壁。32例(57.1%)因术前影像学提示肿瘤侵犯肾上腺或发生肾上腺转移行同侧肾上腺切除术。23例(41.1%)行同侧淋巴结清扫术。本组中孤立性转移灶者11例,其中行手术切除孤立性转移灶者8例,未手术者3例。姑息性肾切除术后辅助治疗采用舒尼替尼43例,培唑帕尼9例,阿西替尼3例,索拉非尼者1例。 结果:本组5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死亡病例。手术时间(326.8±114.9)(108~589)min。术中出血量(1 435.2±1 513.4)(20~6 000)ml,30例术中输注红细胞,平均(1 456.7±832.8)(400~3 600)ml;15例术中输注血浆,平均(700.0±473.6)(200~1 800) ml。术后住院时间(10.6±4.6)(5~26)d。术后1周血肌酐(109.5±98.7)(47~772)μmol/L。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46例(82.1%),乳头状肾细胞癌7例(12.5%),未分类肾细胞癌3例(5.4%)。WHO/ISUP 2016核分级1级1例(1.8%),2级20例(36.4%),3级18例(32.7%),4级16例(29.1%)。22例(39.3%)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其中,Clavien分级Ⅰ级1例,为伤口感染;Clavien分级Ⅱ级16例,包括因贫血输血5例,乳糜瘘3例,术后肺部感染4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2例,房颤1例,附睾炎1例;Clavien分级Ⅲa级1例,为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Clavien分级Ⅳ级2例,包括术后急性脑梗塞1例,术后肾功能不全1例;Clavien分级Ⅴ级2例,为围术期死亡。56例中5例失访,2例发生围术期死亡,余49例中位随访14(1~39)个月,平均生存时间(25.6±2.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5个月。结论:对转移性肾细胞癌伴静脉癌栓患者行减瘤性肾切除术及静脉癌栓取出术相对安全有效。对于有临床症状、IMDC预后评分中危组、手术意愿强烈的患者,可选择减瘤性肾切除术及静脉癌栓取出术联合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发热患者标本检测到人畜共患的亨尼帕病毒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于2022年8月4日在线发表文章,题目为中国发热患者标本检测到人畜共患的亨尼帕病毒(A Zoonotic Henipavirus in Febrile Patients in China)。科研工作者在山东省医院采集的发热患者咽拭子中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到一种新型亨尼帕病毒(henipavirus),命名为琅琊亨尼帕病毒(Langya henipavirus,LayV),简称琅琊病毒。随后在山东和河南的发热患者标本和当地食虫目动物(鼩鼱,shrew)标本中也检测出琅琊病毒。病毒基因组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亨尼巴病毒属病毒可以分为两大组,其中第一组含两个重要的人畜共患病毒,包括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可以引起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的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HeV)以及在马来西亚发现的可以引起人类病毒性脑炎的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以上两个病毒是亨尼帕病毒属的最重要成员,蝙蝠为以上两种病毒的中间宿主。本次发现的琅琊病毒则与另外一些在鼩鼱和啮齿类动物中发现的病毒形成亨尼帕病毒属的第二组病毒。这也是首次发现该组病毒与人类疾病有关,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及帕米帕利对乳腺癌MCF-7及MDA-MB-436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乳腺癌MCF-7及MDA-MB-436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尼拉帕利组、帕米帕利组、单纯照射组、尼拉帕利联合照射组、帕米帕利联合照射组。CCK-8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药物对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药物联合照射对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内γ-H2AX焦点数量的变化,qPCR法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中FANCG、Bax、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尼拉帕利及帕米帕利均能抑制乳腺癌MCF-7及MDA-MB-436细胞的增殖,呈时间-剂量依赖性。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两种细胞的放射生物学参数 D0、 Dq、 SF2逐渐减小,而放射增敏比SER D0、SER Dq逐渐增大。尼拉帕利联合照射组及帕米帕利联合照射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G 2/M期比例增加( tMCF-7=41.66、44.08, P<0.05; t436=24.69、18.91, P<0.05); G 0/G 1期比例减少( tMCF-7=8.67、29.61, P<0.05; t436=26.39、29.12, 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 tMCF-7=11.17、11.71, P<0.05; t436=42.68、15.89, 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CF-7细胞的单纯照射组、尼拉帕利联合照射组在射线照射后2 h,细胞核内γ-H2AX焦点数量显著增加( t=8.89、21.72, P<0.05);照射后24 h单纯照射组细胞核内γ-H2AX焦点数量基本恢复照射前水平,而尼拉帕利联合照射组细胞核内γ-H2AX焦点数量仍大量存在( t =8.82, P<0.05)。尼拉帕利联合照射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CF-7细胞的FANCG、Bcl-2 mRNA表达明显减少( tFANCG=14.07, P<0.05; tBcl-2=29.21, P<0.05);Bax mRNA表达明显增多( t=8.90, 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尼拉帕利联合照射组MCF-7细胞的FANCG、Bcl-2蛋白水平显著下降( tFANCG=7.09, P<0.05; tBcl-2=10.24, P<0.05);Bax蛋白水平显著升高( t=2.90, P<0.05)。 结论: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及帕米帕利能增加乳腺癌MCF-7及MDA-MB-436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下调FA-BRCA通路中FANCG的表达,调节凋亡相关基因,抑制DNA损伤修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