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心房黏液瘤合并主动脉瓣兰伯氏赘生物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 男,66岁.因"发现左心房肿块1月余"入院.体格检查:心尖搏动等未见异常,心率75次/min,律齐.术前心电图:窦性心率不齐,正常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显示左心房内见一异常稍弱回声团,大小约41 mm×42 mm,附着于房间隔中份,游离端随心脏运动可见一定活动度,团块下部分与二尖瓣前叶根部稍粘连,各瓣膜形态、结构未见明显异常;三尖瓣轻度反流,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左心室射血分数69%.临床拟行左心房肿块切除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二尖瓣和瓣下结构参数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改良Morrow术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二尖瓣和瓣下结构参数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改良Morrow术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市市立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行改良Morrow术治疗的30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术后6个月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分为手术效果良好组25例以及手术效果欠佳组5例,对两组二尖瓣和瓣下结构参数、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对比,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对二尖瓣和瓣下结构参数与改良Morrow术临床疗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手术效果良好组瓣环左右径、瓣环前后径、瓣环高度、瓣环周长、瓣环面积、舒张早期瓣叶面积、收缩末期瓣叶面积、对合面积、对合指数与手术效果欠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两组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手术效果良好组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与手术效果欠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二尖瓣和瓣下结构参数与经胸超声心动图参数均呈正相关( P<0.05)。 结论:二尖瓣和瓣下结构参数与改良Morrow术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其结构异常为改良Morrow术疗效欠佳的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完全二尖瓣环上型置入的新型烟囱形机械瓣膜动物实验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为从根本上解决人工瓣膜大小受限、置入技术要求较高、瓣下结构破坏和纤维内皮组织增生造成瓣膜功能障碍等问题。我们研发了一款使用左心室占有率为零的人工瓣膜,瓣架较现有产品适当升高,略呈烟囱形,完全容纳瓣叶在瓣架内部活动,完全环上型手术置入,本研究即使用此瓣膜进行临床前动物实验。方法:对7只绵羊在体外循环直视下作了该人工瓣膜的置换术,术后24 h开始用华法林抗凝6个月,术后检测血生化、抗凝及超声心动图指标,180天后处死羊,作尸体解剖,以观察该人工瓣膜是否引起血栓栓塞。观察瓣膜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结果:7只羊中有2只在手术后24 h内死亡,5只长期存活,以后在180天处死,处死的羊其人工瓣膜机械性能均良好,人工瓣膜周围及各重要脏器未见有血栓栓塞现象。缝环组织层已完全机化和内皮细胞化,组织层厚度约0.6~1.0 mm。实验动物的二尖瓣瓣叶可自由打开和关闭,表面光滑,未见异常回声。术前及术后6个月间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正常(0.60~0.70),人工瓣膜跨瓣压差和血流速度结果均表现良好[平均跨瓣压差远远低于5 mmHg(0.665 kPa),平均流速均低于1 m/s],提示人工瓣膜血流动力学性能良好。左心室逆行造影,可见人工瓣膜完全位于左心房,位置良好,启闭正常,造影未见明显瓣周漏等异常情况。血液检验7天内因手术应激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多存在异常,至12周及24周,各组动物血常规、肝肾功等血液检验指标与术前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完全二尖瓣环上型置入的新型烟囱形机械瓣具有较好的耐磨性、组织相容性、抗血栓性及血流动力学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左心室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室壁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48岁,1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不适,位于心前区,范围不定,每次持续数分钟不等,劳累后明显,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入院查体:血压124/69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19次/min,心率81次/min,心尖部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传导局限。心电图:窦性心律,左房异常,PR间期延长,右束支传导阻滞,T波改变。实验室检查:N末端B型利钠肽原965.3 μg/L。超声心动图检查:室间隔、左室壁不均匀肥厚,以中间段及心尖段明显,前间隔最厚23 mm,后间隔最厚22 mm,左室心尖部室壁变薄,约6 mm,呈一大小23 mm×17 mm瘤样结构膨出,左室腔呈"沙漏样"改变(图1A),左室流出道未见狭窄,左室粗大的乳头肌与中间段肥厚室间隔致收缩期左室腔中段狭窄,峰速4.4 m/s,压差79 mmHg(图1B,C),二尖瓣轻-中度反流,心肌声学造影检查显示左室心尖部室壁瘤心肌组织造影剂充盈减低(图1D),余室间隔、左室壁心肌组织充盈均匀;左室射血分数61%。超声检查提示:左心室中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左室心尖部室壁瘤,二尖瓣轻-中度关闭不全。冠状动脉造影提示:钝缘支轻度狭窄。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室间隔、左室壁不均匀肥厚,左室腔中段狭窄,心尖部室壁变薄(图2A),心肌延迟增强显示室间隔及左室壁部分心肌可见斑片状纤维化(图2B,C)。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提示:肥厚型心肌病(中间段明显),室间隔、左室壁部分纤维化形成。心功能(NYHA)Ⅲ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胎儿心肌病产前超声表现及病因分析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孕妇29岁,孕24 +4周,孕3产2,第一胎生育一女孩,第二胎因胎儿心脏异常引产一男性胎儿,具体病因不祥。本次为自然妊娠,妊娠13周、19周超声检查未见异常,23周系统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心脏增大、皮下水肿,其他结构未见异常。孕妇既往体健,孕期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夫妻非近亲结婚,配偶体健,孕妇父母及一弟一女体健。因产前超声检查异常转诊来我院,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四腔心切面显示心胸面积比值增大(45%),心包腔积液,左心室增大,左心室壁及心尖部增厚,左心室腔内膜面回声增强,可见多个大小不等肌性突起(图1A)。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左心室腔肌性突起间可见血流信号由心腔进入(图1B),二尖瓣中量反流,反流速度210 cm/s(图2A),三尖瓣大量反流,反流速度180 cm/s(图2B),脐动脉舒张末期血流消失(图2C),脐静脉见搏动征(图2D),静脉导管A波反向(图2E)。胎儿全身扫查见胸腹腔积液,皮下组织水肿(图2F),胎儿心率及节律未见异常,参考胎儿超声心动图心功能评分体系半定量评价胎儿心功能:胎儿心血管评分总分为3分。胎儿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增大、心肌异常、胎儿心功能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外科治疗:单中心5年421例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早中期效果并总结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21例梗阻性HCM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和术后随访结果。男性207例,女性214例,年龄(56.5±11.7)岁(范围:19~78岁)。术前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Ⅱ级45例,Ⅲ级328例,Ⅳ级48例。58例为隐匿梗阻性HCM,占13.8%(58/421)。257例合并中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56例存在二尖瓣器质性病变。手术由多学科团队共同完成,心脏超声医师参与术前规划和术中监测,确定合理的二尖瓣处理策略。338例患者接受单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59例同期接受二尖瓣手术。355例为单一经主动脉切口入路,51例经右心房-房间隔/房间沟入路。术中选用长柄微创手术器械,识别并处理二尖瓣瓣下异常结构。手术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配对秩和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单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4.3±8.5)min(范围:21~94 min)。18例患者术中发生不良事件并即刻再次手术,包括残余梗阻10例、左心室游离壁破裂4例、室间隔穿孔3例、主动脉瓣穿孔1例。院内死亡4例,术后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1例。随访率为92.1%(384/421),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患者均存活。心功能分级Ⅰ级216例,Ⅱ级168例,较术前有所改善( χ2=662.73, P<0.01)。术后6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室间隔厚度[(13.6±2.5)mm比(18.2±3.0)mm, t=23.51, P<0.01]和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峰值[(12.0±6.3)mmHg比(93.4±19.8)mmHg,1 mmHg=0.133 kPa, t=78.29, P<0.01]均较术前降低。 结论:手术团队(尤其是心脏超声医师)的建设、合理的二尖瓣处理策略、二尖瓣瓣下异常结构的识别和处理、长柄微创手术器械的选用有助于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取得满意的早中期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磁共振成像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在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磁共振成像(MRI)与超声心动图在扩张型心肌病(DC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20年7月—2022年8月在蒙城县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确诊DCM患者,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31~97岁。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组: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40例为超声心动图组,接受MRI检查40例为MR组。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2)分析2种检查的影像学特征。(3)比较2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的差异。(4)比较2种方法诊断DCM与临床综合诊断的符合率。结果:(1)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疾病史、吸烟史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DCM的MR影像特征主要包括弧形延迟强化、左室扩大、壁运动异常、心肌纤维化、心肌水肿;DCM的超声心动图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左室腔扩大、二尖瓣反流、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变薄、左心房扩大、心肌收缩功能下降等。(3)MRI测量的LVEDV、LVESV水平分别为(131.96±20.38)、(48.28±8.06)mL,均高于超声心动图的(109.32±18.15)、(44.76±7.49)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2、5.25, P值均<0.05);MRI测量的LVEF水平为57.42%±8.29%,低于超声心动图检测的结果(62.13%±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3, P=0.022)。(4)超声心动图组40例患者中,检出DCM36例,诊断符合率90%;4例诊断结果阴性,分别为心尖肥厚型2例、双心室扩张型1例、左心室对称肥厚型1例。MR组40例患者中检出DCM39例,诊断符合率为97.5%;1例患者诊断结果阴性,表现为左心室弥漫性增厚。2组患者的DCM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85 ,P=0.356)。 结论:MRI和超声心动图均能清晰显示DCM患者的心脏结构、左心室大小、形态、心肌厚度等特征;但对心功能指标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两种方法均能有效诊断DCM,且MRI较超声心动图诊断符合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诊断左心房壁间血肿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51岁,因咳嗽、咳痰1个月,发热3 d入院。外院胸部CT:双下肺感染并双侧胸腔积液。入院后查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76.9%)且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明显(98.44 mg/L),脑钠肽(857.30 ng/L)及γ-谷氨酰转移酶(150.0 U/L)升高。心电图:窦性心律,V2~V6 S-T段上斜抬高。超声心动图:左房与降主动脉间见一7.7 cm×4.8 cm囊性包块(图1),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内可见多发不全分隔,囊内无血流信号与心腔相通,二尖瓣口血流稍加速并可见少量反流,心包腔少量积液。增强超声心动图:囊性包块内部及分隔未见明显增强(图2)。超声提示:左房囊性包块(房壁血肿或脓肿可能)。增强CT:左心房见等密度肿块影,CT值约43 Hu,增强双期CT值约47、48 Hu(图3),左心房受压改变,左下肺静脉受压稍变窄。CT诊断为左房囊性占位。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无明显异常。遂转入心胸外科行手术治疗,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 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囊性包块位于左房后壁内膜与冠状静脉窦之间,包块内部见细密点状及絮状回声,左心房后壁内膜受囊性包块推挤前移并随心动周期摆动,左房形态失常,二尖瓣装置受推挤,但结构及功能未见损害(图4)。遂开右房及房间隔行心内探查:卵圆孔未闭,可见一大小约0.3 cm分流束;二尖瓣后瓣至右下肺静脉开口处可见一大小约7.0 cm×5.0 cm囊性包块,包块位于房壁间。切开左房包块囊壁,囊内可见凝血块及积血,切开囊性包块左房反复冲洗,彻底清除后行4#0带垫片Prolene线连续缝合加固。术后观察到左房内及壁间未见占位(图5),心内、外膜结构正常。因包块囊壁无法切除,且未见实性组织,未送病检。术后TEE:上述囊性包块明显变小,大小约2.8 cm×1.3 cm,内可见少量分隔(图6)。术后10 d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左房不大,形态未见异常,内血流通畅,后壁近房室沟处稍厚,未见明显囊腔形成(图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小切口经主动脉改良Morrow手术60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右腋下4 cm小切口经主动脉行改良Morrow手术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治疗的60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 M(IQR)]54.0(22.3)岁(范围:15~71岁)。术前合并二尖瓣反流中度30例,重度13例。54例患者术前存在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征。患者均接受胸腔镜辅助右侧腋下切口手术,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心肺转流,经主动脉横切口显露左心室流出道并完成室间隔肥厚心肌切除术,同时完成二尖瓣及瓣下异常结构的矫治。 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胸腔镜辅助改良Morrow手术,无中转开胸。心肺转流时间(142.0±32.1)min(范围:89~24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5.0±23.5)min(范围:50~162 min)。术后即刻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峰值为7.0(5.0)mmHg(范围:0~38 mmHg)(1 mmHg=0.133 kPa)。57例患者在手术台清醒后拔管。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为(175.9±57.0)ml(范围:60~327 ml)。ICU停留时间为21.0(5.8)h(范围:8~120 h)。术后住院时间为8(5)d(范围:5~19 d)。术后超声心动图复查室间隔厚度为11(2)mm(范围:8~14 mm)。所有患者无医源性室间隔穿孔或术后残留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征。随访4(9)个月(范围:1~15个月),随访期间无瓣膜功能障碍或因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峰值增加需要再次心脏手术者。结论:胸腔镜辅助右腋下小切口经主动脉入路可以很好地显露左心室流出道和室间隔,以及二尖瓣和瓣下异常结构,由此入路行改良Morrow手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早期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个性化三维重建及打印技术指导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三维重建及打印技术指导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2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接受个性化三维重建和打印技术指导下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的28例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4例,女性14例,年龄(51.1±14.0)岁(范围:18~72岁),术前将心脏增强CT图像导入Mimics软件重建,于心脏数字模型的左心室长轴面上标记垂直于各节段室间隔的短轴面方向,并于相应的短轴面上测量室间隔厚度。预测切除心肌的厚度并利用具象化的数字模型确定切除范围,并可视化二尖瓣和乳头肌异常。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预测切除室间隔心肌的长度、宽度、厚度及体积与实际切除室间隔心肌的长度、宽度、厚度及体积的相关性。结果:全组患者无死亡,无永久起搏器植入、再次开胸止血、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卒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全组患者术后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有效解除。三维重建预测切除心肌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与实际切除心肌的长度( R=0.65,95% CI:0.37~0.82, P<0.01)、宽度( R=0.39,95% CI:0.02~0.67, P<0.01)和厚度( R=0.82,95% CI:0.65~0.92, P<0.01)均呈正相关。预测切除心肌的体积与实际切除心肌的体积呈高强度正相关( R=0.88,95% CI:0.76~0.94, P<0.01)。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室间隔心肌厚度与实际切除室间隔心肌的体积呈中等强度正相关( R=0.52,95% CI:0.19~0.75, P<0.01)。随访(14.4±6.8)个月(范围:3~22个月),无患者死亡,1例患者因心房颤动再次入院行心内膜射频消融术。 结论:个性化三维重建及打印技术能将心内结构可视化,并通过预测切除心肌的厚度、体积及范围指导室间隔心肌切除术,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