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剖锁定钢板结合骨水泥髓内支撑技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初步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解剖锁定钢板结合骨水泥髓内支撑技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解剖锁定钢板结合骨水泥髓内支撑技术治疗13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5例,女8例;年龄60~84岁,平均71岁。所有患者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采用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4例,三部分骨折5例,四部分4例。术后第6、12、18、36周及术后1年摄肩胛骨正、侧位X线片,末次随访时根据患者肩关节Constant评分及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分评定功能。结果:术后13例患者获3~12个月(平均6个月)随访。13例患者均获骨性愈合,其中2例术后1年出现肱骨头局部坏死变形,螺钉部分穿出,余患者无肱骨头内翻或螺钉穿出,无内固定物松动。末次随访时患者的Constant评分平均为82.6分(71~95分),DASH评分平均为19.2分(9.2~48.1分)。结论:解剖锁定钢板结合骨水泥髓内支撑技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有助于骨折复位,增加固定强度,防止复位丢失,早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与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与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就诊的83例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33例,女50例;左侧45例,右侧38例;骨折Neer分型:二部分48例,三部分22例,四部分1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 n=41例)实施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治疗,对照组( n=42例)PHILO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肱骨颈干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个月观察组肱骨颈干角恢复效果(127.4°±3.6°)显著优于对照组(129.6°±4.5°),VAS评分[(1.3±0.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1±0.3)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Neer评分优良率(90.24%,37/41)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30/42),不良反应发生率(2.44%,1/41)显著低于对照组(19.05%,8/4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PHILOS钢板治疗相比,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促进肩关节活动康复,降低疼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肱骨近端骨折冈上肌骨块的临床特点与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冈上肌骨块的临床特点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12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创伤外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10例,男91例、女119例,年龄(52.4±11.3)岁(范围18~87岁)。术前对肩关节X线片、CT及三维重建、MRI进行评估,观察是否存在结节间沟上外侧的小块状骨折块及结节间沟处的"M"形骨折块。由同一组医生进行术中观察、处理、术后功能锻炼及随访。术后第2、4、6、12、24周门诊复查,第2、6、24周摄肩关节X线片及CT观察有无肩峰下移位骨块,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量表评定肩关节功能。结果:2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一例出现重要血管、神经及韧带损伤。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肱骨大结节骨折59例、二部分肱骨外科颈骨折36例、三部分肱骨大结节骨折50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65例。61.0%(128/210)的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示存在冈上肌骨块,其中42例二部分肱骨大结节骨折、1例二部分肱骨外科颈骨折、31例三部分肱骨大结节骨折存在结节间沟上外侧小块状骨折块;54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存在含结节间沟处的"M"形骨折块。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8±2.4)个月(范围6~20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4±0.3)个月(范围3~5个月)。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为(86.3±11.5)分(范围61~100分)。结论:冈上肌骨块在肱骨近端骨折中较为常见。正确认识和处理冈上肌骨块有助于理解肱骨近端骨折发生的机制、骨折移位与肩袖损伤的关系,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改善肩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肱骨头下皮质外距螺钉重建内侧柱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应用肱骨头下皮质外距螺钉重建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内侧柱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采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4例。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15例。术后根据肱骨头距螺钉分布位置分为二组:A组为肱骨头内距螺钉组(18例):将2枚距螺钉位于肱骨头内下象限,距螺钉与骨小梁接触,提供支撑;B组为肱骨头外距螺钉组(16例):1或2枚距螺钉位于肱骨头下皮质外,距螺钉尖与皮质接触,提供内侧支撑。所有患者门诊随访时间为12~29个月,平均16.4个月。比较两组肱骨头内翻角、肩关节Constant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肱骨头下皮质外距螺钉重建内侧柱对骨折复位的维持和肩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A组和B组的肱骨头直径分别为(45.33±2.11) mm和(40.87±1.48) mm,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8~14周,平均10.9周,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肱骨头内翻角分别为1.73°(1.46°~2.01°)和1.93°(1.13°~2.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肩关节Constant功能评分分别为(80.67±6.18)分和(79.25±5.4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并发症发生率22.2%(4/18)和12.5%(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当肱骨头直径较小时,将距螺钉置于肱骨头下皮质外,可重建内侧柱,维持骨折复位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系统与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前脱位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与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前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1年4月郑州市骨科医院上肢骨科收治的33例肱骨近端骨折前脱位患者资料,均行骨折脱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按照不同内固定方式分为髓外组(采用PHILOS钢板固定)和髓内组(采用Multiloc髓内钉固定)。其中髓外组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53.3 ± 10.6)岁;Neer骨折分型:二部分1例,三部分15例,四部分2例。髓内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51.5 ± 11.2)岁;Neer骨折分型:三部分14例,四部分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20.8 ± 4.7)个月。髓内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为(11.6 ± 1.7)cm,显著短于髓外组[(17.6 ± 2.0)cm],髓内组术患者的中出血量为(106.7 ± 34.4)mL,显著少于髓外组[(151.7 ± 45.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1个月髓内组患者的疼痛VAS[2.0 (2.0, 3.0)、0.0 (0.0, 1.0)分]均显著低于髓外组[3.0 (3.0, 3.3)、1.0 (0.0, 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外旋角度髓内组患者(65.3° ± 15.5°)显著大于髓外组(50.6° ± 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间手术时间、术后发生并发症患者数、术后12个月VAS、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肱骨近端骨折前脱位,PHILOS钢板和Multiloc髓内钉切开复位内固定均可获得良好预后,但是髓内钉术后早期疼痛缓解更明显,手术创伤更小,术后肩关节外旋功能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术前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术前静脉使用氨甲环酸(TXA)对采用经皮微创内固定术(MIPO)入路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老年二部分或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PHF)患者减少出血及减轻术后早期疼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宜兴市人民医院采用MIPO入路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165例老年二部分或三部分PHF患者资料。根据术前30 min是否静脉使用TXA分为TXA组(77例)和对照组(88例),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总失血量(TBL)、术中失血量(IBL)、术后引流量、显性失血量(VBL)、隐性失血量(HBL)、输血情况、术后24 h手术部位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及3个月肩关节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TXA组TBL、VBL、IBL、HBL、术后引流量、血红蛋白下降值、输血率、术后24 h手术部位VAS评分及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手术部位VAS评分与TBL及HBL呈正相关( r=0.402、0.418, P<0.001)。与对照组相比,TXA组术后1个月肩关节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肩关节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于采用MIPO入路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老年二部分或三部分PHF患者,术前30 min静脉滴注TXA可有助于减轻术后手术部位疼痛,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降低输血率,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切口异常及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期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对半肩关节置换术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研究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对半肩关节置换术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22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采用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年龄≥50岁)33例,排除既往肩部有疾病史或手术史、陈旧性骨折及病理性骨折患者。男10例,女23例;年龄57~90岁;左侧18例,右侧15例;均为外伤导致的骨折;根据Neer分型,两部分骨折6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8例;17例患者合并肩袖损伤。同时记录患者术后首次X线指标(肩峰肱骨头间距、肩关节间隙和盂肱指数)和并发症,随访末次视觉模拟评分(VAS)、Neer肩关节评分和复旦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FUSS)。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描述,符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描述。组间比较服从正态分布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评估不同骨折分型、肩袖损伤情况在患者一般情况、术后首次X线指标及术后肩关节功能方面的差异。结果:纳入患者年龄(73±8)岁,随访时间(67±54)个月。末次VAS评分为1(0,2)分;FUSS评分为56(50,74)分;患侧Neer评分为(64±13)分,健侧Neer评分为(75±11)分,患侧与健侧比例为86.3%(44%~97%),肩袖损伤与无肩袖损伤患者的患侧与健侧Ne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250.500,P>0.05)。33例患者有17例(51.5%)伴有肩袖损伤,二、三和四部分骨折患者的肩袖损伤率分别为50.0%、68.4%和12.5%(P=0.034)。合并肩袖损伤患者的年龄(75±8)岁大于无肩袖损伤患者的年龄(69±6)岁(t=-2.320,P=0.027),年龄[比值比(OR)=1.124, 95%置信区间(CI)(1.006,1.256)]是肩袖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9);肩袖损伤患者的患侧Neer评分(58±10)分低于无肩袖损伤患者的Neer评分(71±12)分(t=3.212,P=0.003);肩袖损伤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肌力评分[9(3,9)、6(6,9)]低于无肩袖损伤患者[15(9,24.75)、9(8,11.75)](W=224.00、220.50,均为P<0.05)。肩袖是否损伤患者的术后首次X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有2例出现脱位、1例假体周围松动、1例伤口感染,均无内固定失效。结论:半肩关节置换术对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袖损伤患者总体重建效果较好,术后疼痛、肩关节活动范围、医患满意度与无肩袖损伤组无明显差异。但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肌力常恢复不佳,这也和年龄引起的肩袖退变有关,应在临床工作中引起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肱骨近端骨折大结节骨块的形态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分析肱骨近端骨折后大结节骨折块的形态,以期作为手术治疗的参照.方法 回顾性研究 2015 年 1月至 2021 年 12 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收治的 269 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通过X线及CT二维、三维图像测量肱骨近端骨折后大结节骨折块,分析其形态.结果 肱骨近端骨折大结节骨折块形态可归纳为以下类型:单纯大结节骨折块(110例);大结节骨折块连带结节间沟及部分小结节骨块(109 例);粉碎性大结节骨折(50 例).其中粉碎性大结节骨折块可分为3 种亚型:骨折块有纵向裂隙;骨折块有横向裂隙;完全粉碎.结论 肱骨近端骨折大结节骨块主要以单纯大结节骨折块型为主,可为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前侧入路的两种不同显露方式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探讨肩关节前侧入路的两种不同显露方式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在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47例肱骨近端骨折的病例资料.采用肩关节前侧入路,一种手术方式经胸大肌三角肌间隙进入26例(胸三角肌间隙组),平均年龄(62.5±2.2)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4例,三部分9例,四部分13例;另一种于三角肌前缘外0.5~1.0 cm,经三角肌间隙进入21例(三角肌间隙组),平均年龄(61.3±2.2)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4例,三部分7例,四部分10例.比较两种不同显露方式治疗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5个月,平均(15.6±4.7)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折均一期愈合.胸三角肌间隙组与三角肌间隙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Constant-Murley评分,胸三角肌间隙组为(81.2±1.5)分,三角肌间隙组为(79.4±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三角肌间隙组肩关节功能优于三角肌间隙组.末次随访VAS评分,胸三角肌间隙组与三角肌间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三角肌间隙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三角肌间隙组发生并发症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肌间隙组有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影响手术疗效.胸三角肌间隙组显露满意,不损伤三角肌,三角肌间隙组在需要较好显露肩胛盂时有一定困难,牵拉过程中可能造成三角肌前部断裂,影响肩关节前屈上举功能.结论 胸三角肌间隙显露方式较劈三角肌显露方式暴露更充分,对三角肌的损伤更小,肩关节功能恢复更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治疗高龄Neer二部分及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治疗高龄Neer二部分及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2年1月~2016年6月,31例高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治疗,年龄75~90岁,平均81岁,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21例,三部分骨折10例,手术方法均采用肩峰前外侧切口,长度约6 cm左右,有限切开复位后行锁定型髓内短钉固定,手术时间平均70分钟,术中出血80mL~100mL,术后指导患者功能锻炼.结果 本组31例手术患者均获得6~12个月的随访,平均8个月,随访内容包括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0周,平均8周,未发生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及内固定松动.并发症:肩峰撞击综合征3例(2例螺钉尾端位置偏高,1例大结节术后再移位),按照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病例,优8例,良18例,可4例,差1例,全组优良率83%.结论 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治疗Neer二部分及三部分肱骨近端骨折高龄患者,具有手术创伤小、内固定可靠及手术时间短等优势,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