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痛中心管理模式与急诊绿色通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救治中的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胸痛中心管理模式与急诊绿色通道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前救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云南省急救中心收治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胸痛中心管理模式进行急救的522例为观察组,实施急诊绿色通道进行急救的32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院前、院内急救相关指标、心功能(采用Killip分级法评估)、救治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1.04±0.11)min、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1.56±0.25)min、急救总时间(10.63±2.26)min明显少于对照组[(2.82±0.26)min、(5.99±1.06)min、(18.65±2.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救治后观察组心功能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成功救治率(94.25%)明显高于对照组(42.02%),住院时间[(6.09±1.02)d]明显短于对照组[(8.92±1.65)d],并发症总发生率(13.01%)明显低于对照组(32.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较于急诊绿色通道,胸痛中心管理模式不仅可缩短STEMI患者急救相关时间,且可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改善预后,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5G云+医疗”物联网联动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5G云+医疗”物联网联动新模式对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效果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1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州医院收治的410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8例,女152例;年龄16~80岁[(45.7±16.1)岁]。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为17~55分[(28.1±7.6)分]。以启用“5G云+医疗”物联网联动新模式后(2018年11月1日至2020年11月30日)入院抢救的21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观察组,以急诊传统救治模式(2016年1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入院抢救的20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开始救治时间(患者到达医院后交接及开始抢救的时间)、完成CT检查时间(从接诊至完成CT检查时间)、接受输血时间(从输血申请至执行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术后28 d ISS情况、输血患者比例、抢救成功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开始救治时间[(2.4±1.1)min]、完成CT检查时间[(29.1±10.3)min]、接受输血时间[(28.1±10.2)min]、抢救室滞留时间[(3.0±1.1)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5±1.2)min、(42.8±10.1)min、(48.5±13.1)min、(5.0±1.4)h]( P均<0.05或0.01)。观察组ISS为(18.7±2.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1±3.4)分( P<0.05)。观察组输血患者比例为49.5%(104/210),对照组为42.5%(85/200)( 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9.0%(208/2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0%(186/200)( 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4.3%(9/2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5%(17/200)( P<0.05)。 结论:“5G云+医疗”物联网联动新模式能有效缩短严重创伤患者的开始救治时间、CT检查时间、接受输血时间和抢救室滞留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2级创伤急救中心建设经验分享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使创伤患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在国家卫健委关于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文件精神的指引下,笔者所在医院迅速行动落实2级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并于2019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具体实施方案:根据国家卫健委办公厅下发的[ 2018 ]477号函,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江西省随即成立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办公室,制定江西省1、2、3级创伤急救中心评审细则 [1],本院严格按照江西省2级创伤急救中心建设标准要求进行改建,新设外科诊查室1间、清创缝合室1间、留观病床10张、抢救床8张、外科病床25张,EICU病床8张、急诊专用手术室(2间),建立直升机停机坪,同时按功能区添置所有相应医疗设备。另外医院成立创伤急救中心建设委员会,院领导担任创伤急救中心主任,本人担任创伤急救中心副主任(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神经外科专业工作27年),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急诊外科医生12名,含神经外科、普外科、胸外科、骨科等专业,配备急诊科护士56名,医院同时成立急诊科党支部,通过党建全面引领创伤急救中心工作。主要救治流程包括:安装紫云系统,运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信息平台 [2],创伤急救中心优先分诊,并提前做好接诊准备,建立以实体化的急诊外科团队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创伤救治团队,实行团队化救治 [3]。患者到达时,第一时间按照中国创伤救治培训(CTCT)要求的ABCDE原则进行快速评估和复苏 [4],创伤救治团队快速决策,将患者直接送急诊手术室、急诊EICU或创伤病房。应用急诊信息系统,将患者从预检分诊到离开急诊科过程中的各个诊疗时间节点进行实时记录 [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浙江省域一体化120云平台的构建与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信息化在院前急救系统建设和质量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浙江省各急救中心的信息系统不统一、不兼容,院前急救信息呈"碎片化""孤岛化"状态 [1]。由浙江省卫生健康委、浙江省急救指挥中心主导构建的省域一体化120云平台,以数字化手段实现各急救中心之间、急救中心与患者之间、急救中心与医院之间的信息互通互联,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急救信息"一点接入、全省共享",现总结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云医院APP为主导的延续性护理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网络平台为主导的延续性护理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收治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包括门诊随访、电话随访、家庭访视在内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干预组联合应用基于网络平台为主导的延续性护理干预。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干预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症状管理、急救管理、疾病知识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治疗依从性管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心绞痛等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2.77%明显低于对照组3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发作程度、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程度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基于以云医院APP为主导的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时间节点为基准的流程重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以时间节点为基准的流程重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通灌院区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STEMI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为对照组(43例),而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为研究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流程,研究组予以时间节点为基准重建的急诊流程。比较两组患者就诊耗时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效果情况。结果:研究组各环节就诊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室附壁栓塞脱落、心包炎、胸膜炎的6.98%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6.19%);研究组转入专科病房、急诊留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转入PCI介入手术室、ICU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STEMI患者应用以时间节点为基准的重建急救流程,可显著缩短各个急救流程消耗时间,最大程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救治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云端护理管理网对提升急诊胸痛中心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云端护理管理网对急诊胸痛中心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该院胸痛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云端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云端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云端护理管理网进行护理管理,统计两组患者急救过程所需时间、抢救成功率、3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率及生活质量。结果:应用云端护理管理网后,云端组患者分诊时间、急诊救治时间、首次心电图完成时间、决定PCI时间、启动导管室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云端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5.00%、3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率为13.16%,对照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77.50%、3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率为35.48%,云端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云端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云端护理管理网可有效提升急诊胸痛中心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缩短急诊救治所需时间,从而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可对患者的转归进行全程追踪管理,有助于降低非计划再入院率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急救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MDT)的急救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1—12月收治的112例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措施;2019年1—12月收治的108例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基于MDT的急救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院内抢救反应时间、抢救结果和家属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介入时间为(8.4±5.8)min,急诊停留时间为(15.0±4.3)min,术前准备时间为(10.4±3.2)min,低于对照组的(14.1±6.7)、(19.7±4.1)、(13.6±3.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0.7% vs. 73.2%)、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4% vs. 17.0%)、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6% vs. 1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40.8±3.6)vs.(37.4±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MDT的急救护理路径可缩短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院内抢救反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5例。进行急诊常规护理干预的为对照组,按照急诊护理路径模式进行干预的为试验组,两组患者进入急诊后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开展时运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估患者急救效果,并统计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急救护理、护理评估、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所用的时间和急诊停留时间均明显较短,SAQ量表各维度评分和急救成功率均明显较高,并发症明显较少,死亡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按照急诊护理路径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护理,可有效缩短急救各项护理工作实施时长,及时缓解患者的机体症状,改善急救效果,提高急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城市急救用血无人机配送系统的建设与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和效果,为急救用血的配送提供新途径。方法:研究于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在杭州完成,主要参与单位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血液中心和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先构建城市急救用血无人机配送系统,研制无人机专用血液储存箱。利用无人机系统从浙江省血液中心运送血制品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获取以下指标:(1)无人机送血的飞行时间;(2)血制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实时温度;(3)利用百度地图软件测出道路交通的送血时间,并与无人机飞行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由智能物流无人机、低温血液储存箱、无人物流枢纽站、云端运行控制平台等部分组成。浙江省血液中心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的无人机航线距离(2.36±0.06)km,地面距离5.8 km,从2019年4月12日到2021年1月29日共飞行27架/次,飞行时间为(6.37±0.35)min,小于人工取血来回双程所需道路行驶时间(17.00±1.94)min。在一天的不同时间点,无人机送血可以节省15.98-4.28 min,平均节省(10.62±1.87)min。结论: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具有速度快、不受地面交通状况影响等优点,并能保证运输过程中血制品的安全,值得进一步的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