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输血科工作开展的建议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输血一直以来都是临床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手段。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持续发展,如何做好输血科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做好无偿献血志愿者招募工作,保障医院正常开展手术,保证急救患者的临床用血,发挥输血科的相关技术辅助治疗作用,都是目前输血科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各项政策的发布以及笔者所在医院的输血工作经验,本文对以上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思考,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更好地发挥输血医学特长,进一步做好预防工作,切实保障血液安全供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城市急救用血无人机配送系统的建设与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和效果,为急救用血的配送提供新途径。方法:研究于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在杭州完成,主要参与单位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血液中心和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先构建城市急救用血无人机配送系统,研制无人机专用血液储存箱。利用无人机系统从浙江省血液中心运送血制品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获取以下指标:(1)无人机送血的飞行时间;(2)血制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实时温度;(3)利用百度地图软件测出道路交通的送血时间,并与无人机飞行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由智能物流无人机、低温血液储存箱、无人物流枢纽站、云端运行控制平台等部分组成。浙江省血液中心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的无人机航线距离(2.36±0.06)km,地面距离5.8 km,从2019年4月12日到2021年1月29日共飞行27架/次,飞行时间为(6.37±0.35)min,小于人工取血来回双程所需道路行驶时间(17.00±1.94)min。在一天的不同时间点,无人机送血可以节省15.98-4.28 min,平均节省(10.62±1.87)min。结论: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具有速度快、不受地面交通状况影响等优点,并能保证运输过程中血制品的安全,值得进一步的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MDT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研究创伤多学科联合救治团队(TMDT)急救护理流程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 2021 年7 月-2021年 12 月TMDT急救护理流程实施前接诊的 56 例患者为对照组,随机选择 2022 年 1 月-2022 年 6 月TMDT急救护理流程实施后接诊的 56例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TMDT急救护理流程干预,对比 2 组的应用结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抢救时间、采血至用血时间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抢救成功率为 94.62%,高于对照组的 8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AS评分、SDS评分和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 92.86%,高于对照组的 7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MDT急救护理流程治疗严重多发伤患者,能有效缩短患者的等待时间,加快患者的救治进程,提高救治成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中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医院血液库存管理方法应用及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探讨时间序列模型对悬浮红细胞临床用量的预测作用.方法 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每个月悬浮红细胞的临床用量.针对悬浮红细胞的不同血型及治疗类型(抢救、手术及创伤和内科),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中的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AR1MA)模型以预测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间悬浮红细胞的临床用量.同时,比较不同血型及不同治疗类型悬浮红细胞的预测用量与实际用量,以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结果 基于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每个月悬浮红细胞的临床用量,可以得到悬浮红细胞A型临床用量的最佳拟合模型为ARIMA(1,1,1)(1,0,0)[12],悬浮红细胞B型临床用量的最佳时间序列拟合模型为ARIMA(2,1,0)(1,2,1)[12],悬浮红细胞O型临床用量的最佳时间序列拟合模型为ARIMA(0,0,1)(1,1,1)[12],悬浮红细胞AB型临床用量的最佳时间序列拟合模型为ARIMA(1,1,1)(1,1,0)[12],悬浮红细胞抢救临床用量的最佳时间序列拟合模型为ARIMA(1,1,1)(1,0,0)[12],悬浮红细胞内科临床用量的最佳时间序列拟合模型为ARIMA(0,1,2)(0,1,1)[12],悬浮红细胞手术及创伤临床用量的最佳时间序列拟合模型为ARIMA(0,1,3)(0,0,2)[12].A型、B型、O型及AB型悬浮红细胞实际用量和预测用量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7、0.185、0.363、0.260,P=0.804、0.856、0.722、0.801).抢救的悬浮红细胞预测用量较实际用量较高[(82±8)U vs.(60±25)U,t=2.299,P=0.049],而其他类型(内科、手术及创伤)在悬浮红细胞预测用量与实际用量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6、1.845,P=0.802、0.093).结论 应用ARIMA模型的血液管理方法,可快速高效地保障医疗机构临床日常用血及急救用血需求,有利于输血科(血库)合理制订血液计划,优化血液库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一例RhD--缺失型患者的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研究RhD--缺失型患者的血型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指导临床用血安全.方法 采用患者EDTA-K2 抗凝血,进行Rh血型系统常见抗原的检测及其相关血清学检测,同时提取患者DNA,利用SBT法对其RHCE基因和RHAG基因的外显子 1-10 进行测序.结果 患者血清学检测为O型RhD--,抗体鉴定 10 谱全阳性,RHCE基因测序表现为RHCE?02/RHCE?02,RHAG基因测序表现为 6 号外显子的 808 号位点G>A和 861 号位点G>A的突变.结论 当患者Rh血清学表现型缺失,在妊娠和或输血史等相关免疫情况下,可采取自体输血或血浆置换等方式满足患者的急救用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RhD双群患者的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附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对1名配血困难的RhD双群(double population,DP)患者进行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解决其RhD血型鉴定及临床用血问题.方法 用毛细管离心法分离患者红细胞,对近心端、远心端红细胞分别进行ABO和Rh血型鉴定,以及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对患者血浆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鉴定以及交叉配血试验;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检测 RHD 基因合子型,采用序列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SSP)进行RHD和RHCE基因型检测.结果 血型鉴定的结果显示该患者血型为B型,RhD及RhCE的c和E血型抗原均为DP,直抗阳性,抗体筛查及鉴定结果显示血浆中含有抗-D;PCR-RFLP结果显示该患者RHD 基因盒子型为D-/D-纯合子,即为 RHD编码基因缺失型所致的RhD阴性;PCR-SSP的结果也显示该患者RHD编码基因外显子均缺失,RHD基因型为RHD*01/N.01/01N.01,RHCE基因型为Ccee.结论 本例患者在急救情况下输注了 RhD阳性血液,之后被误判为RhD阳性血型,实则为RhD阴性血型.本中心在血型鉴定为DP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患者进行了 Rh血型准确鉴定,为该患者的精准临床用血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PDCA应用于临床急救用血的实效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26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临床急救用血管理的实效性.方法 收集本院各临床用血科室2021年1月-2022年6月的急救用血病例资料,观察配血时间、取血时间、急救用血率,以输血科实施(验)PDCA期间(2021年7月-12月)为界,分为PDCA实验组(简称实验组,n=287),PDCA实验前组(简称对照组1,2021年1-6月,n=516)和PDCA实验停止后组(简称对照组2,2022年1-6月,n=277),根据科室性质做亚组分析,分别为内科、外科、ICU.对实施前阶段中非急救用血占用急救通道问题应用PDCA做持续改进;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X2检验比较3组间配血时间、取血时间、急救用血率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的配血及取血时间(M,min)分别 19.00 vs 45.50 vs 23.00 及 22.00 vs 44.00 vs 25.00(均为 P<0.05);其分别在内科为 19.00 vs 47.00 vs 24.00 及23.00 vs 56.00 vs 30.50、外科为 18.00 vs 57.50 vs 14.00 及 32.00 vs 41.00 vs 24.00、ICU 为 20.00 vs 42.00 vs 23.00及 16.50 vs 34.00 vs 12.50(均为P<0.05).实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急救用血率分别为6.9%(287/4 141)vs 11.0%(516/4 689)vs 6.8%(277/4 089);其分别在内科为 6.3%(175/2 769)vs 11.8%(297/2 512)vs 6.7%(186/2 789)、外科为5.9%(24/405)vs 3.6%(44/1 213)vs 7.4(37/501)、ICU 为 9.1%(88/967)vs 18%(175/973)vs 6.8%(54/799)(均为 P<0.05).结论 输血科应用PDCA能有效缩短临床急救用血的配血与取血时间,提高急救输血的成功率,应用价值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不同类型急性神经损伤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不同类型急性神经损伤患者低钠血症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5-03 ~2017 -02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治疗的急性神经损伤患者55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原发疾病不同,将患者分为创伤性脑损伤(TBI)组、肿瘤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与脑实质内出血(IPH)组,比较患者的临床指标与预后指标.进一步将患者分为低钠血症组与非低钠血症组,比较以上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超过半数患者(296/550,53.8%)并发低钠血症,大多数低钠血症患者(209/296,70.6%)为轻度.与肿瘤和IPH组比较,SAH组和TBI组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明显提高(均P<0.05).共有34.2%(188/550)的患者进行了血Na+纠正治疗,与肿瘤组和IPH组比较,SAH组和TBI组患者进行血Na+纠正治疗的患者百分率明显提高(均P<0.05).最常见的血Na+纠正治疗指征为血Na+下降(111/188, 59.0%)、脑水肿伴精神状态变化(34/188,18.1 %).对于血Na+纠正治疗(n=188)患者,输注高渗盐水(137/188,72.9%)是最常见的初始治疗方案,其次是口服氯化钠片(59/188,31.4%).有62.2%(117/188)的患者对血Na+纠正治疗有响应,静滴高渗盐水24 h后患者的血Na+提高值最大,为(6.57 ± 0.96)mmol/L,其次为体液限制(5.62 ± 1.16)mmol/L 与口服氯化钠片(3.51 ± 0.90)mmol/L.低钠血症组预后良好率明显低于非低钠血症组[49.0%(145/296)vs. 59.1% (150/254),χ2=5.573,P=0.018],低钠血症组患者ICU治疗时间[(8.58 ± 1.86)d vs. (4.23 ± 1.18)d,t=32.133,P<0.001]和住院时间[(13.79 ± 2.46)d vs.(7.33 ± 1.30)d,t=37.587,P<0.001]明显高于非低钠血症组.结论 急性神经损伤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较高,患者通常采用血Na+纠正治疗,输注高渗盐水是一线治疗方案,多数患者在24 h内对治疗产生积极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液库存预警体系的建立与应急措施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医院血液库预警体系的建立及应急措施,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方法:取2016年3月-2016年8月医院血库建立血液库存预警体系作为研究对象,设定科学合理的血液库存量,建立三级库存预警机制,根据血液库存量数据包含日常基础用量(含日常储备量、重大手术及可预测用量等)及突发事件紧急用量两部分建立相应的预警体系,根据每一级机制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结果:2016年共分为三个阶段建立血库预警机制,每个阶段预警12至13天,该时间段共有873名应急献血者,共获得献血量199400 mL;2016年全年我血库对于O型血需求量较大,其次为A型血,对于AB型血需求量最少;根据医院每天需要血下限设定血站血库的安全库存量,A型血为701U、B型血为672U、O型血为1213U、AB型血为162U;根据医院每天需要用血下限及安全库存量,血站设定血液血库三级警戒线,通过三级警戒线能满足99%1 d急救用血及95%1 d手术用血量.结论:血液库存预警体系的建立能减少血液过期报废率及库存不足告急频率,保证血液库存保持在稳定状态,提高了血液供应应对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液运输箱内冷源板放置方式对血袋保温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血液运输箱内冷源板不同放置方式对血袋保温效果的影响,探讨医院内部运输血液时,采用不同冷源板放置方式的可行性.方法 对4个装有血袋的血液运输箱分别使用4种不同冷源板放置方式,监测每种方式能维持血袋温度在10℃以内的时间.结果 4种冷源板放置模式的保温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袋上方和下方各放置1块冷源板的保温时间最长,且血液运输箱中放入的血袋数越少,维持规定温度的时间越长.结论 急救用血时,院内运输血液只使用血液运输箱,不加入冷源板是可行的.患者因故不能立即输注血液时,临床用血科室使用装有冷源板的血液运输箱保存血液,可以减少血液报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