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融入生命科学教育的跨学科育人实践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科学和人文的统一性,通过构建"诗·思"课堂,打通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桥梁,开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搭建五育融合的平台,塑造学生的文化价值观,达到坚定文化自信、培养科学思维、创新生命教育的育人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人工智能的医患沟通共情语言教学与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背景 新医科建设背景下,教育部鼓励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培养一流医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目前医患沟通共情能力教学多以模拟沟通、小组讨论形式为主,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较少.目的 探索构建可以用于课程教学的医患沟通共情语言教学与评价系统,为今后医患沟通共情教学提供新的方向;开展教学应用,提高医学生、医生沟通共情语言表达能力,并收集反馈用于系统的优化改善.方法 2021 年 9 月—2022 年 2 月课题组基于讯飞语音识别技术和共情语义识别算法,应用课题组研制的 10 个医患沟通典型案例、示范共情语言、共情语言语义库、共情语言技能及其整体评分标准等进行系统"医患沟通共情语言虚拟仿真教学与评价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开发;2022 年 3-5 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参与医患沟通学课程或培训的 950 名学生(包括 515 名本科生、102 名医学博士生和 333 名临床医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本系统开展南京医科大学《医患沟通学》技能课(2 学时)的教学试验.采用自拟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共情语言内涵掌握程度、共情语言能力增强程度、系统便捷性认知程度、系统融入教学合理性认知程度等,并采用NVivo软件对研究对象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词频分析.结果 应用系统后,本科生、临床医生、医学博士生的共情语言内涵掌握程度、共情语言能力增强程度、系统便捷性认知程度、系统融入教学合理性认知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 76.1%(723/950)的研究对象的共情语言内涵掌握程度评价结果为"完全掌握"或"掌握程度较高";93.8%(891/950)的研究对象表明本系统可"显著增强"或"有些增强"共情语言能力,89.5%(850/950)的研究对象对该系统便捷性认知程度的评价为"非常便捷"或"比较便捷";95.1%(903/950)的研究对象对该系统融入教学合理性认知程度的评价为"非常合理"或"比较合理".反馈意见和建议中词频位于前五的关键词依次为:沟通、语音、教学、程序、标准.结论 该系统能够提高医学生和医生在医患沟通中由个案到一般的共情能力,自主型系统的使用解放了师生教学的时空局限,其规范的课程教学方式也得到了研究对象的正向合理性反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仍需要不断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健强铸魂育人 助力科学教育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4年高考生物学全国卷包括全国甲卷和新课标卷共两套试题.高考生物学试题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强化价值引领;精心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审美情趣和劳动热情,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聚焦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考查中深化基础性、提高综合性,创新试题设计,助力教育"双减"落实,加强科学教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点状接触式钳型固定导航模板在脊柱侧凸复杂椎弓根置钉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型五点定位法点状接触式钳型固定椎弓根导航模板在脊柱侧凸复杂椎弓根置钉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存在椎弓根复杂情况(椎弓根发育不良或椎板融合)的脊柱侧凸患者30例(导航模板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16.54±6.23)岁(范围7~35岁);匹配60例既往病例资料作为对照组(徒手置钉组),男 23例、女 37例,年龄(16.72±6.34)岁(范围6~35岁)。于脊柱侧凸矫形术中使用五点定位法点状接触式钳型椎弓根导航模板引导置钉,记录置钉时间、置钉出血量、置钉透视次数、手动改道次数,并评估Rao椎弓根螺钉置入分级及准确率、置钉并发症和主弯矫正率。结果:导航模板组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操作,共置入354枚螺钉,徒手置钉组60例共置入727枚螺钉,手术时间分别为(279.45±57.72)、(292.54±58.87)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21.57±371.32)、(932.83±376.6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3, P=0.022; t=-1.87, P=0.024)。导航模板组置钉时间(82.87±24.46) min、置钉出血量(72.25±43.66) ml,徒手置钉组分别为(97.53±25.56) min、(106.53±61.22)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6, P=0.031; t=-2.32, P=0.027)。导航模板组置钉透视次数(4.21±1.11)次、手动改道次数(0.47±0.64)次,徒手置钉组分别为(6.32±1.81)次、(0.93±0.8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66, P<0.001; t=-2.78, P=0.018)。导航模板组Rao椎弓根螺钉置入分级Ⅰ级329枚、Ⅱ级19枚、Ⅲ级6枚,徒手置钉组Ⅰ级669枚、Ⅱ级45枚、Ⅲ级12枚、Ⅳ级1枚,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4.26, P=0.547)。导航模板组置钉准确率为98.31%±3.10%、主弯矫正率为57.85%±9.46%,徒手置钉组为98.21%±4.92%、56.64%±9.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8, P=0.384; t=0.42, P=0.663)。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未发生大血管损伤,无脑脊液漏、感染、死亡,未出现内固定移位、松动及断裂。 结论:五点定位法点状接触式钳型3D打印椎弓根导航模板适配各种畸形椎板关节突,可避免漂移现象,避免广泛彻底剥离后方结构,操作简便,透视次数少、置钉准确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外合作办学临床医学专业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作为国内率先开展整合式教学的院校之一,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临床医学五年制英文班中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纵向单循环整合课程改革试点。通过改革形成了多学科、单循环、纵向整合课程与序贯性整合课程并行,立体化专业拓展选修课程为辅助的整合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对标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要求,旨在通过系列课程模块建设,突出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理念,重视医学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实现与毕业后教育的有效衔接,以及实现社会、人文学科与医学专业课程的有机交叉与深度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五育融合背景下全国高等护理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学习需求的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五育融合背景下全国高等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素养学习的需求。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实习的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高等护理院校学生护理职业素养学习需求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学习需求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49份,回收有效问卷348份,有效回收率为99.7%。结果:348名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学习需求最高的5个条目分别是基础护理技能、正确实施护理程序、能够使用恰当的方式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安全的相关理念和护理专业知识。学历是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学习需求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护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训要以需求为导向,树立新时代的"五育"融合观,不仅要满足岗位需求,同时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成长规律,从而培养出符合临床需要的护理人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X证书制度下护理专业群三递进、四融合、五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1+X证书制度下护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三递进、四融合、五共育护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方法:2021年7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构建三共一进(基础共享、专业共生、岗位共选、能力递进)专业群课程体系;实施群专业模块课程与X证书内容对接;深化三教改革,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云地贯通的教学资源。整群抽样法选取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21级护理专业群994人为研究对象评价此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2021级护理专业学生748人中男150人,年龄19~22(20.00 ± 1.23)岁,女598人,年龄19~21(19.00 ± 2.57)岁。2021级助产专业学生118人均为女生,年龄18~20(18.00 ± 2.11)岁。2021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128人,男66人,年龄19~21(19.00 ± 2.11)岁,女62人,年龄19~21(19.00 ± 2.54)岁。护理专业群完成《基础护理技术实训指导》、《老年照护技术》等自编教材5部。730名学生参加X证书考核,729人通过,通过率99.9%。结论:护理专业群三递进、四融合、五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一岗多能、多岗互通"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开放性多学科综合实训项目在提升医学影像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在开放性综合实训室开展多学科综合实训项目对提升医学影像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教学效果。方法:将本校五年制医学影像专业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读的2014级122名学生按班级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开展多学科开放性综合实训项目,对照组开展开放性实训练习。比较两组综合学科理论考试成绩、临床思维考核成绩及综合技能考核成绩,以及比较两组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采用SPSS 23.0进行 t检验。 结果:①试验组综合学科理论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80.33±3.70 vs. 74.56±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试验组临床思维考核及综合技能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87.58±3.15 vs. 74.52±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在问卷调查中显示,试验组学生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表达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我肯定度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多学科开放性综合实训项目在优化开放性实训教学中有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多学科综合性理论知识和影像技能掌握的程度方面得到了提升,职业核心能力要求的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符合现代医学教育提倡的"打造医教协同、多学科融合的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性和自主性学习"的教学要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人文关怀理论的对话式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人文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应用对话式教学模式融合人文关怀理论对培养和促进实习护生的人文实践能力的效果。方法:对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该院63名本、专科实习护生在临床护理人文实践中运用对话式教学模式,比较实习前后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结果:实习期第1周、第3个月和最后1 w,本科组和专科组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科组实习期最后1 w与第1周比较,"健康教育"、"科学解决健康问题"、"协助满足基本需要"、"提供良好环境"和"促进情感交流"五个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专科组实习期最后1 w与第1周比较,"健康教育"、"协助满足基本需要"、"提供良好环境"和"促进情感交流"四个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话式教学模式可增强护生关怀意识,培养护生沟通能力,从而提高护生临床护理人文实践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学英语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提出应当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本文基于医学英语教学实践,以2019年由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一等奖作品 The mystery of diabetes为例,剖析微课的概念与内涵,探讨医学英语微课在选题、脚本撰写、制作等方面的设计原则,提出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形式与内容相统一、注重实用性的设计理念,并提出医学英语微课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思考,即优秀微课作品应当得到有效利用并反哺教学;"四位一体"微课教学理念有助于医学英语微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