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医学专业"4+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4+4"培养模式自2002年招生以来,一直进行不断探索和改革。以培养多学科交叉能力高级复合型卓越医学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加强启发式教学、设立医工交叉课程、注重科研能力训练、开设基础临床单循环器官系统整合课程等教学改革,确立了"厚基础、强实践、重转化、塑规范、融国际"的具有交医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拟在毕业后教育衔接领域做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校附属医院"医研产"融合发展的管理实践与探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医研产"融合发展是医疗健康领域促进研发链、产业链和市场链全链条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助于解决当前医学领域"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基于眼健康产业的发展,与医院科技创新研究相结合,与政府和高校共建中国眼谷,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作者从组织架构、管理职能、平台建设、政策制定和资源集聚等方面总结介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与温州医科大学和中国眼谷联动管理、协同发展的共建路径,以及取得的成效。结合当前发展中存在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人才储备不足、平台资源共享有限等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持续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给予更多的政策"特许";优化医院在"医研产"融合发展中的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合作管理部门;不断增强学科人才储备和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建立统一的信息化资源共享管理平台;明晰医疗卫生人员、医疗机构、研发机构和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利益分配问题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医科背景下眼科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探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在新医科建设的背景下,培养胜任时代发展需求的医工复合型卓越医学创新人才是服务国家健康战略需求的重要一环。眼科学作为一门聚焦视觉器官疾病并高度依赖工科技术发展的医学学科,亟需既懂眼科专业又懂工科知识的眼科医工交叉人才。目前眼科医工交叉人才培养存在医工交叉融合深度不够、教育路径不清晰、人才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基于学校医工复合型卓越医学创新人才理念,从搭建眼科医工交叉联合创新培养基地、建设眼科医工交叉师资队伍、构建"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探索了眼科医工交叉人才培养路径,提升了医工交叉协同育人效果,以期为推动我国医学院校附属医院高层次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多学科诊疗构建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医学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对于具有敏锐创新思维的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迫在眉睫。基于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我们将多学科诊疗引入教学系统,构建了一个培养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的新的教学体系,从单一特定学科培养模式向多学科交叉综合培养模式转变,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及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及医学人文素养,为我国医疗事业储备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CDIO的高层次医工交叉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在医工交叉人才培养实践中引入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and operate)理念,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及研究生培养机制、搭建学术交流和创新实验平台、指导学生开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用医工交叉的方法解决临床难题,产生医学成果。CDIO模式的应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交叉学科知识的理解、形成融合性的创新思维、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成长、临床技术创新、团队建设及学科发展,为探索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临床、预防、管理交叉体系构建与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效果分析:基于优劣解距离模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分析临床、预防、管理交叉实践培养在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效果,探索创新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3—2017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实习基地实习的临床、预防及管理专业学生共30名作为交叉组,选取与交叉组各专业同班级的常规实习的临床、预防及管理专业学生各30名分别作为对照组。交叉组进行案例分析教学、专题报告会及科研能力培养实践,实习结束后,对各组学生进行实习主观效果调查及健康管理知识测试。采用优劣解距离(TOPSIS)法评价交叉教学及常规实习培养的效果。结果:实习主观效果评价方面,交叉组科研能力[3.0(3.0,3.0)分比2.0(2.0,3.0)分]、有益发展[(2.8±0.6)分比(2.4±0.5)分]、满意度[3.0(3.0,3.3)分比2.0(2.0,3.0)分]及灵活性[3.0(3.0,3.0)分比2.0(2.0,3.0)分]得分均高于管理组,参与度[(2.8±0.7)分比(2.4±0.6)分]、沟通能力[(3.1±0.6)分比(2.6±0.5)分]、有益发展[(2.8±0.6)分比(2.4±0.5)分]得分均高于预防组,适合度[(2.9±0.6)分比(2.5±0.7)分]及应变能力[3.0(3.0,3.0)分比3.0(2.0,3.0)分]得分高于临床组;健康管理知识测试方面,交叉组测试成绩(7.1±1.3)分高于临床组的学生(6.1±1.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经TOPSIS模型评价,交叉组综合主观评价结果排在首位,其余依次为预防组、临床组及管理组。 结论:临床、预防、管理交叉培养整体优于常规实习培养,有利于培养出满足社会健康需求的复合型健康管理人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医理融合创新育人模式探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新医科”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统领。加强医理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下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医学院校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具有独特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如何结合其优势构建医理融合的育人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分析了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新医科”建设背景下学科-专业建设的新要求,论证了从课程体系设置、师资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开展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加强医学和理学深度融合的措施,基于此提出应用心理学和医学跨学科培养的医理融合创新育人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新医科人才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医学+X"复合型人才培养是践行"教育强国"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推进新医科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医学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浙江大学"X+医"和"医+X"的双通道多学科交叉融合医学人才培养路径,"阶梯式"科研创新课程,新型医学科研创新实体平台和交叉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实践,对多学科交叉融合医学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以期为高校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专业设置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国家教育、医疗行业需求及外部环境都提出了培养"医+X"复合型医学人才的诉求,近年来"医+X"取得的发展为本科阶段设置相关专业提供了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医学交叉学科发展现状,总结了现有的本科阶段"医+X"培养模式,论证了要从优化制度设计和聚焦交叉前沿两方面来为"医+X"新专业设置做好支撑,同时提出"医+X"新专业设置也要关注民生、师资、就业3个特征要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医科背景下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多学科融合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口腔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之一是适应新时代"新医科"要求的高层次临床医生.在"新医科"背景下,面对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落后于科技发展最新前沿、教学内容与传统医学领域之外的其他学科联系较弱、医学生本人自主能动性不强等影响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问题,积极探索实施以"医文、医工、医理、医学+X"交叉融合学科为支撑的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医学高等院校所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针对当前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教学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新医科"为背景,创新提出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多学科融合培养目标体系并设计出关键实施路径,以期持续改进和着力提升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我国口腔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提升国民健康生活质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