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ER、PR、Her-2和Ki-67的变化与化疗疗效的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NAC)前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增殖相关抗原(Ki-67)的变化与新辅助疗效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于蚌埠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100例乳腺癌患者的资料,最终有80例患者纳入研究.NAC方案采用蒽环类联合紫杉类方案,Her-2阳性型患者NAC方案为多西他赛+卡铂+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TCbHP).NAC结束后所有患者均行乳腺癌手术治疗,对术后肿瘤残留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记录相关指标的表达变化.根据Miller-Payne系统分级及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病理完全缓解组(pCR)和非病理完全缓解组(non-pCR).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on-pCR组ER、PR、Her-2以及Ki-67在化疗前后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分子的表达变化是否与患者疗效相关.结果 在NAC前后ER、PR、Her-2和Ki-67变化率分别为2.50%、7.50%、10.00%和40.00%.NAC前后Ki-67(P=0.011)表达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ER(P=0.737)、PR(P=0.581)、Her-2(P=0.108)表达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多因素分析表明,Ki-67高表达是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NAC治疗可能会影响Ki-67表达水平,而ER、PR和Her-2未发生明显变化.NAC后Ki-67表达水平降低的患者可能有更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非血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非血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岳阳市中心医院113例非血缘供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及采集相关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3例供者均成功动员采集,干细胞采集物中MNC数为(12.40±7.41)× 108/kg、CD34+细胞数为(10.64±8.07)× 106/kg.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供者的干细胞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供者(P=0.015),采集前白细胞计数与干细胞采集物有核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388),供者体重、采集前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与干细胞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259,r=0.780),供者rhG-CSF日剂量与干细胞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285),两种动员剂(惠尔血和格拉诺赛特)均取得良好动员采集效果.多因素分析显示,采集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是干细胞采集物有核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P<0.001),采集前外周血CD34+细胞比例是干细胞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的影响因素(P<0.001).结论:非血缘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效果良好,采集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CD34+细胞比例是预测采集效果的较可靠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CPIP1和TRAF6水平与肾细胞癌患者远端转移风险及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蛋白-1(MCPIP1)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水平与肾细胞癌(RCC)患者远端转移风险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4月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23例R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远端转移将患者分为远端转移组(69例)和无远端转移组(154例).比较远端转移组和无远端转移组临床资料.以RCC患者血清MCPIP1和TRAF6平均值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MCPIP1高表达组、MCPIP1低表达组和TRAF6高表达组、TRAF6低表达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RCC患者血清MCPIP1、TRAF6水平之间及二者与碱性磷酸酶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CC患者发生远端转移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CPIP1、TRAF6对RCC患者发生远端转移的诊断价值.采用Kaplan-Meier分析血清MCPIP1和TRAF6水平与RCC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远端转移组血清MCPIP1水平低于无远端转移组,TRAF6水平高于无远端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端转移组和无远端转移组TNM分期、碱性磷酸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CPIP1水平降低、TRAF6水平升高、TNM分期为Ⅲ+Ⅳ期、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为RCC患者发生远端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项指标联合诊断RCC患者发生远端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0,显著高于单项检测的AUC(ZMCPIP1-联合=2.217,P=0.027;ZTRAF6-联合=5.481,P<0.001).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CC 患者血清MCPIP1水平和TRAF6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59,P<0.001),血清MCPIP1水平与碱性磷酸酶水平呈负相关(r=-0.443,P<0.001),TRAF6水平与碱性磷酸酶水平呈正相关(r=0.471,P<0.05).Kaplan-Meier 曲线分析结果表明,MCPIP1高表达组3年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MCPIP1低表达组(x2=12.625,P<0.001),TRAF6高表达组3年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TRAF6低表达组(x2=10.128,P=0.001).结论 RCC转移患者血清MCPIP1水平降低,TRAF6水平升高,与发生RCC转移和预后不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有故无殒"理论的健康与慢性心力衰竭状态下附子对小鼠心脏不同作用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基于中医经典"有故无殒"理论,探讨附子水煎液对健康小鼠及慢性心力衰竭小鼠心脏的不同作用.方法 将SPF级别8周龄C57BL/6J品系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rl)、附子组(FZH)、多柔比星组(Dox)、多柔比星加附子组(Dox+FZH).分别给予Dox小鼠和Dox+FZH小鼠每3天腹腔注射5 mg/kg多柔比星,Ctrl与FZH给予等体积氯化钠溶液(9 g/L)腹腔注射,实验开始第1天给予Dox、Dox+FZH小鼠5 mg/kg多柔比星腹腔注射后,分别给FZH与Dox+FZH小鼠每日2 g/kg附子灌胃,Ctrl与Dox小鼠分别使用等体积氯化钠溶液(9 g/L)灌胃,造模周期共4周.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对小鼠生存率、心质量、体质量、心质量比、心胫比及心超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小鼠心脏组织及血清中脑利尿钠肽(BNP)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的含量,并检测心脏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观察小鼠心脏组织切片单个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大小,评估附子对健康和慢性心力衰竭状态下小鼠心肌损伤的影响.结果 ①健康状态下,Ctrl和FZH小鼠被毛毛色光亮,形体匀称,四肢活动正常且Ctrl和FZH小鼠均未见死亡;与Ctrl比较,FZH小鼠的心质量、心质量比、心胫比、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心率、收缩期左室后壁厚度均降低(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升高(P<0.05);与Ctrl比较,FZH小鼠活化后的半胱氨酸蛋白3(Cleaved-Caspase3)表达升高(P<0.05),B-细胞淋巴瘤因子2蛋白/Bcl2关联X蛋白(Bcl2/Bax)比值降低(P<0.05);血清中BNP和cTnⅠ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心脏组织切片单个心肌细胞横截面积相应缩小(P<0.05).与Ctrl比较,FZH小鼠心房利尿钠肽(ANP)基因表达升高(P<0.05).②慢性心力衰竭状态下,Dox小鼠毛色晦暗,形体消瘦,活动迟缓,进食量减少,而Dox+FZH小鼠活动能力和进食情况均较Dox有所改善;Dox共计死亡6只,Dox+FZH小鼠死亡3只,附子可以改善病理状态小鼠生存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ox比较,Dox+FZH小鼠心率降低(P<0.05),左室射血分数轻度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ox比较,Dox+FZH小鼠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P<0.05),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BNP和cTnⅠ的含量减少(P<0.05);小鼠心脏组织切片单个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增大(P<0.05).与Dox比较,Dox+FZH小鼠ANP基因表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附子对健康状态下的小鼠心脏产生毒性作用,对慢性心力衰竭状态下的小鼠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方法:选择2016 年3 月至2022 年6 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70 例患者.手术由同一组具备丰富结直肠手术经验的团队连续开展.采用累积和分析法拟合该手术的学习曲线.结果:拟合的学习曲线方程为Y=-0.003X3-0.003X2+12.849X-130.951,R2=0.771,P<0.05.第41 例时曲线达到峰值,据此将学习曲线分为学习提高与稳定掌握两个阶段.与学习提高阶段相比,稳定掌握阶段手术时间缩短(P=0.005),术中出血量减少(P=0.048),术后并发症减少(P=0.039).结论:41 例为有丰富结直肠手术经验的临床医师稳定掌握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所需最小手术例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HP联合CVVH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构建血液灌流(HP)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SA-AK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收治的150例SA-AK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其进行HP联合CVVH治疗,观察治疗7 d后临床指标变化情况.根据治疗28 d后患者是否死亡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临床资料.采用LAS-SO 回归初筛SA-AKI患者经HP联合CVVH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将筛选出的指标作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AKI患者HP联合CVVH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根据结果构建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7d后SA-AKI患者尿量多于治疗前,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及入院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AKI患者进行HP联合CVVH治疗的住院时间为6~28 d,平均(16.79±5.08)d,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0.67%(16/150).治疗28 d后,预后良好组有103例患者,预后不良组有47例患者,病死率为31.33%(47/150).两组脓毒症来源、入院SOFA评分、急性肾损伤(AKI)分期、ICU住院时间、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肝素结合蛋白(HBP)、Dickkopf相关蛋白3(DKK3)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变量(入院SOFA评分、AKI分期、sTM、HBP、DKK3)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入院SOFA评分、AKI分期、sTM、HBP、DKK3水平升高是SA-AKI患者HP联合CVVH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模型为Log(P)=1.570×X入院SOFA评分+1.629×XAKI分期+1.324×XsTM+1.541× XHBP+1.449 ×XDKK3-7.108.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5 项指标联合预测 SA-AKI患者HP联合CVVH治疗后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6.结论 对SA-AKI患者进行HP联合CVVH治疗效果明显,以入院SOFA评分、AKI分期、sTM、HBP、DKK3构建A-AKI患者HP联合CVVH治疗后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Idic (Y)(p11.32)性发育异常患者1例的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1例性发育异常(DSD)患者的遗传学机制。方法:选取2022年4月6日因"原发闭经"就诊于临沂市人民医院的1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荧光定量PCR、Sanger测序等技术对其进行检测。结果:患者为14岁女性,表现为身材矮小、多痣、原发闭经。染色体分析初步判定其核型为46,X,idic(Y)(p11.3)[59]/45,X[39]/47,X,idic(Y)(p11.3)×2[2];FISH检测结果为46,X,der(Y).ish idic(Y)(p11.3)( SRY+)[59]/45,X[39]/47,X,der(Y)×2.ish idic(Y)(p11.3)( SRY+)[2];CMA检测结果为arr[GRCh37](X)×1,(Y)×0-1,arr[GRCh37]Yp11.32(118552_472090)×1,结果显示为45,X[35%]/46,XY[65%]嵌合;荧光探针PCR显示Y染色体 AZF区无缺失;Sanger测序未发现 SRY基因致病变异。综合各种检测的结果,患者的分子细胞核型被确定为mos 46,X,idic(Y)(p11.32)[59]/45,X[39]/47,X,idic(Y)(p11.32)×2[2].ish 46,X,idic(Y)(p11.32)( DXZ1+, DYZ1++, DYZ3++, SRY+)[59]/45,X( DXZ1+, DYZ1-, DYZ3-, SRY-)[39]/47,X,der(Y)×2.ish idic(Y)(p11.32)( DXZ1+, DYZ1++, DYZ3++, SRY+)[2].arr[GRCh37](X)×1, (Y)×0-1,arr[GRCh37]Yp11.32(118552_472090)×1,判定为携带idic(Y)(p11.32)但表型为女性的嵌合型DSD患者。 结论:上述嵌合型染色体异常核型可能为该DSD患者的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诊断胎儿肠穿孔致胎粪性腹膜炎和睾丸鞘膜腔胎粪性积液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孕妇43岁,孕1产0,孕37 +5周,既往体健,无特殊遗传病史,孕妇于孕19周、24周及32周分别在我院产检,超声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肠管未见扩张(图1)。孕37周超声检查发现羊水最大深度83 mm,羊水指数237 mm。胃泡大小30 mm×17 mm,膀胱大小40 mm×32 mm。胎儿腹腔内大量积液,范围约73 mm×71 mm×43 mm,肠管未见扩张,呈团状分布(图2)。腹腔下方(相当于阴囊部位)测及巨大囊性包块,大小约90 mm×76 mm×79 mm,向外膨出,囊壁完整,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部透声较差,可见密集光点沉积后壁(图3),并通过一纤细交通口与腹腔相通,周边可见椭圆形实质等回声(考虑为睾丸)(图4)。超声会诊意见:①胎儿胎粪性腹膜炎(meconium peritonitis,MP),腹腔大量积液,肠穿孔? ②胎儿会阴部巨大囊性包块,考虑睾丸鞘膜腔大量胎粪性积液;③羊水增多。产后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明显异常。产后外观显示腹部膨隆如鼓,阴囊肿胀如球,阴茎无法分辨(图5)。X线片可见大量腹腔积液,膈肌膨升。术中见腹腔大量暗绿色胎粪性腹水,吸净后探查见回盲部盲袋处1 cm 2大小的穿孔,周边有胎粪溢出,远端肠管空虚,肠壁弹性尚可。探查双侧内环口均未闭合与阴囊相通,可见胎粪液体蓄积在阴囊内,将胎粪吸净,大量温盐水冲洗腹腔及阴囊,切除坏死肠管,行端端吻合。术后恢复良好。术后诊断:胎儿回盲部肠闭锁,肠穿孔,MP,合并双侧睾丸鞘膜腔大量胎粪性积液。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202200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尿道下裂患儿细胞遗传学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尿道下裂患儿的细胞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8年5月于天津市儿童医院就诊的45例有细胞遗传学异常的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为10个月(3 h~5岁)。45例中20例为近端型尿道下裂,1例为中段型尿道下裂;24例合并不同程度的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其中15例合并单侧或双侧隐睾,5例阴囊分裂,3例阴茎阴囊转位,3例小阴茎,3例合并腹股沟斜疝,1例重复尿道,1例鞘膜积液,1例隐匿阴茎。在合并其他系统畸形方面,1例合并唇腭裂,1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行外周血淋巴细胞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分析患儿的细胞遗传学特点。结果:45例中,性染色体异常28例(62.22%),包括47,XXY、46,XX/47,XXY、45,X0/47,XYY等核型;性反转8例(17.78%),均为46,XX;常染色体异常4例(8.89%),包括46,XY,9p+、46,XY,10p+和46,XY,1q+;染色体多态性4例(8.89%),包括46,XY,inv(9)和46,XY,16qh+;平衡易位1例(2.22%),为45,XY,-21,-22,+t(21;22)。45例中8例染色体核型为46,XX的尿道下裂患儿,即性反转患儿,均为近端型尿道下裂。结论:尿道下裂患儿可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包括性染色体异常、常染色体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及染色体平衡易位,其中性染色体异常最多见,平衡易位最少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成人非神经型Niemann-Pick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44岁,2003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伴轻度头痛及视物模糊,自行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症状未缓解。2008年上述症状加重就诊当地县医院。骨穿提示骨髓增生活跃,红系明显增生,占43%,可见H-J小体,可见嗜多色粒红细胞。未予以治疗。后陆续就诊于其他医院治疗,治疗效果不佳。2010年5月因"间断乏力7年余"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考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后好转出院。后间断出现上述症状。2015年4月2日入院查血常规提示WBC 1.79×10 9/L,Hb 93 g/L,PLT 57×10 9/L。骨穿提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可见少量尼曼匹克细胞(N-P细胞)。胸部X线检查:双肺纹理清晰,双肺门影不大。腹部CT检查提示脾脏体积增大,外缘约占10个肋单元。2015年4月5日染色体核型分析:46,XX [20]。于2015年4月20日行脾切术。病理示脾脏组织中可见灶性胞浆透亮细胞,免疫组化:CD68(+)、Ki67散在(+)、AACT(+)、CD31(+),(脾)形态学改变结合临床,符合尼曼-匹克病。明确诊断为NPD成人非神经型(E型)。此后患者规律口服维生素E软胶囊100 mg/d,定期复查病情稳定。2018年4月查血常规:WBC 8.91×10 9/L,Hb 133 g/L,PLT 280×10 9/L。骨穿:三系增生,全片见少数尼曼匹克细胞。2019年6月患者出现双下肢运动障碍,伴膝关节肿胀。查血常规、肝肾功、RF及CRP均正常。后疼痛加重,活动后明显,休息后可缓解。2020年12月7日入院查血常规:WBC 8.30×10 9/L,Hb 126 g/L,PLT 219×10 9/L。PET-CT提示双下肢骨髓腔局灶性FDG代谢异常增高,结合病史考虑尼曼-匹克病骨形态代谢改变,双侧膝关节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020年12月16日查 SMPD1基因变异分析。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