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妊娠期高血糖孕妇孕晚期刺激或按摩乳房促进泌乳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妊娠期高血糖孕妇产后母乳喂养困难可导致母乳喂养率低,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短。产前挤奶是指在孕期刺激或按摩乳房进行泌乳并收集和存储初乳,有利于泌乳启动,减少新生儿配方奶的使用,缩短产后过渡到纯母乳喂养的时间,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本文旨在综述妊娠期高血糖孕妇产前挤奶的安全性及可行性,为妊娠期高血糖孕妇母乳喂养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视域下围生期母乳喂养需求认知差异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产妇、国际泌乳顾问、产科护士对围生期母乳喂养需求的认知情况,并分析其差异性,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2—6月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的10名产妇、6名国际泌乳顾问、6名产科护士共22名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访谈内容围绕围生期不同阶段的母乳喂养需求展开。结果:通过归纳分析,最终从对产妇和医务人员的访谈中提炼出了3个主题。产前教育认知差异:产妇产前缺乏主动了解母乳喂养意识,更希望产后及时得到解决,但是医务人员认为提供产前母乳喂养教育非常必要。住院期间哺乳支持认知异同:产后住院期间产妇和医务人员对加强产后健康教育、关注心理变化意见一致;不同的是,产妇更希望获得促进泌乳的相关信息和指导,但医务人员认为重点是提供哺乳技巧指导并加强医务人员专业培训。出院后哺乳支持认知异同:出院后产妇和医务人员都希望获得家庭支持和同伴支持;不同的是,产妇希望能够和医务人员保持联系反馈问题,但医务人员认为需要进一步发展社区支持。结论:产妇和医务人员对围生期母乳喂养需求的认知不同,应该针对其不同认知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个性化的母乳喂养计划,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纯母乳喂养率,实现全民健康发展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效孕期保健联合早期母婴干预对初产妇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高效孕期保健联合早期母婴干预对初产妇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在新世纪妇儿医院行产前检查的100名初产妇,以预产期在7—12月的初产妇为观察组,以预产期在1—6月的初产妇为对照组,每组各50名。观察组在孕期给予高效孕期保健教育,分娩后给予早期母婴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孕期保健指导及剖宫产术后指导。采用母乳喂养测量工具(BAT)、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感量表评价两组干预效果,统计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及产后不同时间段母乳喂养情况。结果:观察组首次母乳喂养BAT量表得分为(10.43±2.01)分,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90.0%,干预后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得分为(137.24±11.93)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产后6个月,观察组母乳喂养率80.00%,对照组5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高效孕期保健联合早期母婴干预有效提高母乳喂养率和产妇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家庭参与式管理模式中的母乳喂养结局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实施家庭参与式综合管理(family integrated care,FICare)对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 多中心群组随机对照临床干预与预后研究,纳入中国大陆8个省市的9家三级甲等医院胎龄28 ~ 35周的早产儿,分为FICare组与对照组.FICare组早产儿家长在患儿住院期间进入NICU每日连续陪护3h或以上,并在专科护士指导下学习和完成六步洗手法、摆放婴儿体位、换尿片、估算尿量、脐带和口腔护理、袋鼠式皮肤接触等13项非侵入性护理技能.主要研究指标为母乳喂养率,次要研究指标包括喂养指标、FICare相关指标等.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1)FICare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12例和215例早产儿纳入分析.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出生体重Z值、单胎比例、产前激素使用情况、新生儿疾病、开始肠内喂养日龄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日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母乳喂养的中位日龄均为出生第4天.FICare组202例(87.3%)、对照组80例(34.9%)成功达到本研究的母乳喂养标准,FICare组配方奶喂养率、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短于对照组,恢复出生体重后体重增长速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体重△Z值下降程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施FICare和产前足量使用激素是达到母乳喂养的独立保护性因素(OR=27.703,95%CI 14.531~52.816,P<0.001;OR =9.496,95%CI4.768 ~ 18.912,P<0.001),医院感染和开始母乳喂养日龄晚是达到母乳喂养的独立危险性因素(OR =0.380,95%CI0.182 ~0.795,P=0.010;OR =0.847,95% CI0.734 ~0.977,P=0.022).结论 FICare对提高NICU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以大大提高住院早产儿母乳喂养率并减少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孕晚期孕妇纯母乳喂养意向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孕晚期孕妇纯母乳喂养意向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5年10月—2016年1月在上海8所爱婴医院门诊行产检的孕晚期孕妇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孕晚期一般情况、母乳喂养知识、婴儿喂养态度、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周围人对其母乳喂养的支持情况以及预期的喂养方式.结果 82.3%的孕妇在孕晚期具有纯母乳喂养意向.孕晚期纯母乳喂养意向与计划产后开始工作的时间、计划婴儿出生后主要照顾者、孕晚期母乳喂养态度、孕晚期自我效能4个变量有关.计划产后越晚开始工作的孕妇其纯母乳喂养意向越强,计划产后6个月以后工作的孕妇其孕晚期纯母乳喂养意向是计划产后6个月以内工作的孕妇的3.79倍;计划由夫妻双方和长辈共同照顾婴儿的孕妇其母乳喂养意向比仅夫妻双方照顾婴儿的孕妇弱;孕晚期孕妇母乳喂养态度得分越高,其纯母乳喂养意向越强;孕晚期孕妇自我效能得分越高,纯母乳喂养意向越强.结论 孕晚期孕妇具有较积极的纯母乳喂养意向,但仍有部分孕妇不打算产后进行母乳喂养.医护人员应加强产前教育,提供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指导,提高孕妇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培养其正向的婴儿喂养态度,在孕晚期帮助孕妇建立纯母乳喂养意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妊娠合并前置血管37例的围生期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总结37例妊娠合并前置血管患者的围生期护理.产前重视高危因素,行B超筛查明确诊断,对确诊前置血管的孕妇做好自我监护指导,严密观察,及早识别前置血管破裂征兆;产时掌握临床特征警惕潜在前置血管,密切配合分娩处理,做好急救护理;产后和出院时做好母乳喂养及育儿指导.37例前置血管孕妇平安分娩38个新生儿(其中1例双胎),并健康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助产士门诊系统化管理对初产妇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助产士门诊系统化管理对低危孕产妇的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产科门诊规律产检并在我院分娩的低危初产妇1 300例,根据坐诊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0例.对照组妊娠期参加传统助产士产前咨询门诊,以医生产前检查及宣教为主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参加助产士门诊系统化管理,由助产士产前咨询为主导,分阶段进行孕期保健知识评估指导,同时延伸至产时、产后护理.比较两组孕产妇分娩结局(分娩意向改变率、剖宫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及窒息率、新生儿体重及巨大儿、低体重儿发生率、用乳技能掌握情况、会阴侧切率)、出院后纯母乳喂养率及产后42 d抑郁状态筛出率.结果 观察组分娩意向由剖宫产向自然分娩转变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及侧切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儿及低体重儿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新生儿5 min及10 min Apgar评分及窒息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LATCH哺乳技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出院后42 d产后回访,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后抑郁筛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助产士门诊系统化管理能有效改变低危初产妇的分娩意向,降低社会因素的剖宫产率,减少会阴侧切率、产后抑郁的筛出率及巨大儿及低体重儿的发生率,提高纯母乳喂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孕前-围产期个体化系统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在孕前—围产期实施个体化系统管理模式对围产期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门诊进行孕前咨询或孕早期产前诊断的育龄妇女812例,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6例,观察组实施全程个体化系统管理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指导和母婴保健措施,两组产后42 d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两组妊娠期并发症、妊娠结局、新生儿结局、新生儿畸形、母乳喂养成功率及产后母婴一般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孕前—围产期全程实施个体化系统管理模式能提高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降低妊娠期并发症、新生儿出生缺陷率及剖宫产率,提高纯母乳喂养率等在保障母婴健康诸多方面有显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在初产妇母乳喂养指导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基于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知识、自我效能感、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5-6月在产检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3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分别于产前、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个阶段实施常规母乳喂养健康指导,试验组根据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将初产妇从孕期产检开始至产后6个月的时间段划分为5个阶段,对应不同阶段和行为转变过程实施母乳喂养干预.比较2组母乳喂养知识及母乳喂养效能.结果 对照组初产妇干预前、产后第3天、产后第42天和第6个月的母乳喂养知识总得分分别为(8.76±1.14)、(8.92±1.21)、(9.90±1.27)、(9.94±1.29)分,试验组分别为(9.11±1.42)、(12.02±1.64)、(13.04±1.68)、(15.00±1.83)分,2组各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1.823、F组别=10.406、F交互=56.641,均P<0.01);对照组初产妇干预前、产后第3天、产后第42天和第6个月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总分分别为(84.62±1.14)、(88.96±1.41)、(86.65±1.47)、(84.31±1.57)分,试验组分别为(84.98±1.21)、(104.02±1.42)、(111.00±1.45)、(120.04±1.40)分,2组各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2.592、F组别=229.674、F交互=79.955,均P<0.01);初产妇产后第3天、第42天和第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比较,对照组分别为60.0%(33/55)、41.8%(23/55)、21.8%(12/55),试验组分别为84.7%(50/59)、76.3%(45/59)、49.2%(29/59),2组各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804、14.038、9.235,均P<0.01).结论 基于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有助于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知识和自我效能感、改善母乳喂养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某社区8月龄婴儿保健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调查所研究地区常住和流动8月龄婴儿的喂养及健康现状,掌握儿童保健相关指标,为进一步做好基层儿童保健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在北京某社区接受常规儿童保健,并排除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缺陷,以及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所有8月龄婴儿496名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测量收集婴儿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调查地区常住和流动人口婴儿早开奶率分别为39.1%和21.9%(χ2=14.935,P<0.05),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36.7%和27.2%(χ2=4.495,P<0.05),6月龄内辅食添加率分别为48.9%和65.1%(χ2=11.729,P<0.05),辅食添加平均月龄分别为(5.42±0.79)和(5.22±0.92)(t=2.521,P<0.05).喂养指数得分均值和合格率常住者(12.43±2.23,69.4%)均大于流动者(11.41±2.18,52.1%),t=4.873,χ2=14.469,均P<0.01.腹泻2周患病率常住婴儿(5.20%)小于流动婴儿(10.10%),χ2=4.122,P<0.05.常住婴儿年龄别身长Z评分(LAZ)、年龄别头围Z评分(HCZ)和血红蛋白均值均大于流动婴儿(t值分别为4.393、3.971、5.309,均P<0.01),常住婴儿低体重率和贫血患病率均少于流动婴儿(确切概率法P=0.009;χ2=19.418,P<0.01),消瘦、生长迟缓、超重(肥胖)率两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常住婴儿母亲喂养知识和态度均好于流动婴儿母亲,在知识获取途径中,产前保健利用均较低.结论所调查地区8月龄婴儿喂养和健康状况常住者好于流动者,但总体不容乐观;流动婴儿母亲喂养知识和态度亟需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