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美国风湿病学会抗磷脂综合征分类标准》解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是反复动脉、静脉或微血管血栓形成、病态妊娠或持续的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阳性。目前针对APS的研究和试验,应用的分类标准多为2006年于悉尼(Sydney)修订的札幌(Sapporo)标准,但其并未纳入基于证据的对分类标准的定义(如aPL阳性、微血管疾病或病态妊娠),导致研究包含了具有不同风险特征的异质性"aPL阳性"患者群体。基于此,为开发新的高特异性APS分类标准,EULAR和ACR采用分级聚类、加权和风险分层等多种方法制定出了新的APS分类标准,并于2023年8月在 Arthritis Rheumatol上发布。新的分类标准如图1所示,与2006年悉尼分类标准相比,除了明确各临床标准的定义,一个重要更新是确定了血栓事件的危险分层:(1)静脉血栓栓塞高危分层(≥1个主要危险因素或≥2个次要危险因素):①主要危险因素:a:活动性恶性肿瘤:未接受治疗/根治性治疗,正在进行根治性治疗包括激素治疗,或在血栓发生时尽管已接受根治性治疗,但仍有复发/进展。b:住院:血栓发生前3个月内因急性疾病入院,并被限制卧床(仅允许如厕)至少3 d。c:手术:血栓发生前3个月内全身/脊髓/硬膜外麻醉>30 min。d:重大创伤:血栓发生前1个月内出现骨折或脊髓损伤。②次要危险因素:a:活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或活动性炎症性肠病:根据当前指导建议评估疾病活动度。b:急性/活动性严重感染:根据相关指南,如脓毒症、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c:中央静脉置管:在同一血管床。d:激素替代治疗、含雌激素口服避孕药或正在进行体外受精。e:长途旅行:≥8 h。f:肥胖:体质指数≥30 kg/m 2。g:怀孕或产后:分娩后6周内。h:长期制动:如与活动能力降低相关的腿部损伤或在医院外卧床至少3 d。i:手术:血栓发生前3个月内全身/脊髓/硬膜外麻醉<30 min。(2)心血管疾病高危分层(≥1个高危因素或≥3个中危因素):①高危因素:a:严重动脉高压:收缩压≥180 mmHg或舒张压≥110 mmHg。b:慢性肾脏病:估计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超过3个月。c:糖尿病:伴器官受损或长病程(1型≥20年或2型≥10年)。d:高脂血症:总胆固醇≥3 100 mg/L(8 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 900 mg/L(4.9 mmol/L)。②中危因素:a:动脉高血压:治疗中,或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b:吸烟。c:糖尿病:无器官受损或短病程(1型<20年或2型<10年)。d:高脂血症:治疗中,或总胆固醇<3 100 mg/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 900 mg/L。e:肥胖:体质指数≥30 kg/m 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产后风湿病的中医证治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2/3
产后风湿病是女性产后常见并发症,目前临床医者对其病机、常见证型、患者的范畴、主要症状等认识不同.笔者诊疗产后风湿病近二十年,归纳患者的主诉和症状,认为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系脾肾亏虚,气血不足、营卫不和,标系肝气郁滞,瘀血阻络,风寒湿邪入侵.笔者提出产后风湿病治疗慎用发汗之品、早期慎用补益之品和敛汗之品,同时对产后风湿病主要症状、诊疗用药、注意事项等进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从“郁”论治产后风湿
编辑人员丨2023/8/6
笔者通过理论研究和临床观察认为产后风湿兼有“郁”的存在,通过气机郁滞和情志抑郁来分析产后风湿兼“郁”存在的病机,提出注重补虚舒郁、气血同治、调和营卫、调护情志、移情易性的治疗策略,期望为产后风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产后风湿病因病机及在现代医学中疾病归属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产后风湿指育龄期女性在产后这一特殊时期出现一系列风湿病症状的疾病,阳气不足为产后风湿发病基础,风、寒、湿侵袭为病机关键,而情志因素可加重本病的病情,瘀血贯穿于病程始终.结合纤维肌痛2010年新分类标准,提出产后风湿可能归属于女性纤维肌痛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发生于产后,且诱因与生产密切相关,为本病在现代医学中的疾病属性研究提供了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加味桂枝汤对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病的治疗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加味桂枝汤对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病患者46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雷公藤多甙片治疗,观察组使用加味桂枝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7%)高于对照组(73.9%),晨僵时间、功能障碍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以及实验室检测CRP、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加味桂枝汤治疗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产后痹方剂组方的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总结产后痹的中医证型及药用组方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检索词为"产后痹""产后风湿病""产后风湿症""产后风""产后身痛""产后痹症""产后关节痛",排除重复病例文献,共纳入185篇文献,从中筛选出方剂157首,包含中药185味;对产后痹证型、四气、五味、归经、药物频次、组方规律分析、新方分析.结果:根据文献研究,共有证候6个,其中气血亏虚、风寒湿痹阻、脾肾亏虚、瘀血痹阻最为常见;四气统计提示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治疗常用中药频次在10以上者共计45味,药物药效分析对应临床证候,以补气和血、祛风散寒除湿为主.根据药物新处方分析进行聚类分析提取产后痹新处方8个.结论:产后痹中医治疗具有较大的优势,针对其症候特点、用药及组方规律对产后痹进行文献分析,体现了中医的诊疗思路,为产后痹的标准化治疗及新药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妊娠期系统性红斑狼疮不良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不良结局及其高危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诊治的62例妊娠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妊娠失败分为两组,再依据妊娠成功不良妊娠结局进行分组,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 导致SLE伴妊娠出现妊娠失败的因素包括狼疮性肾炎、抗aCL阳性、SLEDAI、孕期SLE病情活动以及糖皮质激素使用等(P<0.05);影响分娩成功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包括雷诺现象、低补体C3及C4、抗Ro/SSA抗体阳性、抗La/SSB抗体阳性、狼疮性肾炎、SLEDAI评分、孕期SLE病情活动,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致SLE合并妊娠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很多,针对该类患者需产科、风湿病专家会诊后制定处理方案,加强孕期、产后相关免疫指标的监测,提升和改善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狼疮与妊娠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研究SLE与妊娠的关系,以探讨妊娠时和分娩后使LE加重的某些与预后可能有关的因素。病人来自1970年~1988年Toronto大学Wellesley医院狼疮门诊的563例病人中,46例有79次妊娠妇女。所有患者都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SLE的诊断标准,在整个妊娠期和产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和实验室观察。妊娠前,妊娠时及分娩后LE加重的观察指标:为LE病程、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记分)、主要器官的累及及实验室异常等。病情发作为SLEDAI增长≥2个绝对单位。记录有主要脏器累及情况、实验室数据异常和妊娠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产后痹的证治
编辑人员丨2023/8/5
产后痹为临床常见风湿病(痹病),西医不能明确诊断,而无法有效治疗,研究总结出产后痹的证治方药、规律,以提高临床疗效,奠定产后痹的研究基础.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产后痹的经验,特别是娄多峰教授的虚邪瘀痹病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产后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气血亏虚、风寒阻络,营卫失和、外邪痹阻,脾肾阳虚、寒湿阻络,肝肾阴虚、筋脉失养,瘀血凝滞、外邪痹阻,血虚肝郁、气机郁滞6型).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方新用辨机论治风湿病
编辑人员丨2023/8/5
《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是久经临床重复验证的效方,经方的变通应用,当以准确把握病机为前提,不能执方不变.抵当汤者,瘀热互结之病机为其应用的依据;半夏厚朴汤者,其病机在气滞痰凝;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凡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者,皆可辨证灵活运用.故抵当汤治抗磷脂综合征、半夏厚朴汤治干燥综合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产后风湿,均为"谨守病机,辨机论治"而用经方之明证.古方今用,活法在人,或用其方,或师其法,或取其意,辨机施治,加减有度,不拘古今之病名,开辟新用途,可提高复杂难治病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