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次剖宫产史后孕中期联体双胎经阴道引产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告了1例瘢痕子宫孕中期联体双胎经阴道引产成功的病例。孕妇25岁,有2次剖宫产史,末次于2017年行剖宫产。本次孕19周 +5常规产前超声显示胸腹部联体双胎、共同心脏、羊水过多,于孕20周 +1入院。入院后多学科会诊充分评估胎儿及母体产道情况,排除阴道引产绝对禁忌证,行阴道引产,方案为米非司酮300 mg口服+依沙吖啶100 mg羊膜腔注射。该孕妇于羊膜腔注射28 h后临产。引产过程中协助臀位分娩,孕妇于孕20周 +6娩出联体女性死胎2具。引产过程顺利,无软产道损伤,出血量约150 ml。引产后对死胎行病理检查,大体标本可见双胎胸腹联体畸形,病理解剖后可见共用心脏、肝脏畸形。充分的产前检查评估,严格把握阴道引产指征,产程中严密监测,以及做好紧急剖宫产准备等,是瘢痕子宫孕中期联体双胎经阴道引产的重要的安全保障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第二产程不同时限中转剖宫产术孕妇154例的母儿不良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不同时限因母儿因素中转剖宫产术孕妇的围术期母儿不良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阴道试产,在第二产程中因母儿因素实施剖宫产术的单胎头位孕妇154例的临床资料,并依据第二产程时限不同分为<2 h组(54例)、2~<3 h组(61例)、≥3 h组(39例)。分别比较3组孕妇及新生儿的一般资料,与产程相关的术前母儿状况、手术指征、手术经过及围术期相关母儿不良结局。结果:(1)一般资料:3组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初产妇比例、分娩孕周、分娩前体重指数、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分娩镇痛率及第一产程持续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组新生儿性别构成、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巨大儿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母儿状况和手术指征:<2 h组孕妇的产时发热率和Ⅱ、Ⅲ类胎心监护发生率均高于2~<3 h组和≥3 h组,≥3 h组孕妇术前胎头位置低于2~<3 h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 h组孕妇以“胎儿窘迫”为指征行剖宫产术者占40.7%(22/54),高于2~<3 h组(4.9%,3/61)及≥3 h组(2.6%,1/39),2~<3 h组和≥3 h组中,以“相对性头盆不称”为手术指征的孕妇分别为98.4%(60/61)、94.9%(37/39),“胎头下降停滞”为手术指征的孕妇分别为41.0%(25/61)、59.0%(23/39),均高于<2 h组[分别为63.0%(34/54)、13.0%(7/54)],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2~<3 h组与≥3 h组的手术指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剖宫产术中情况及围术期并发症:<2 h组的产褥病率为37.0%(20/54),高于2~<3 h组(18.0%,11/61)及≥3 h组(7.7%,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孕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胎头深嵌、子宫切口撕裂、因宫缩乏力行改良B-Lynch缝合、产后出血、围术期输血的发生率,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及围术期Hb变化、术后住院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4)新生儿不良结局:≥3 h组中非溶血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35.9%(14/39),显著高于<2 h组(13.0%,7/54; P<0.05);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治疗的新生儿中,≥3 h组中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转NICU者占15/19,显著高于<2 h组(9/17)及2~<3 h组(1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2 h组与2~<3 h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3组均无围产儿死亡。 结论:第二产程2 h内中转剖宫产术终止妊娠者产褥病率增高,第二产程初期应加强胎心监护及羊水性状的监测,尤其应关注有无产时发热。在母儿状况良好情况下,第二产程进入到2 h以后转行的剖宫产术未显著增加严重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对于第二产程3 h后转行剖宫产术者,需加强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适龄健康足月孕妇产程中心输出量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适龄健康足月孕妇产程中心输出量相关指标的变化趋势。方法:前瞻性纳入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住院的适龄健康足月临产孕妇208例,分别在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的宫缩期和宫缩间歇期以及产后1 h共7个时间点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超声心动图指标包括主动脉根部内径、主动脉瓣瓣环的速度时间积分及心率,通过计算得到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或Wilcoxon检验。宫缩期及宫缩间歇期的相关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产程各时期心输出量相关指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 结果:(1)产程各时期宫缩间歇期与宫缩期比较:潜伏期中宫缩期心率、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均高于宫缩间歇期[分别为79次/min(72~84次/min)与76次/min(70~85)次/min、(77.9±13.4)与(71.1±12.8)ml、(6.9±1.2)与(5.5±1.1)L/min、(3.5±0.7)与(3.1±0.6)L/(min·m 2), Z或 t值分别为-2.03、-13.98、-14.19及-14.29, P值均 <0.05];活跃期、第二产程宫缩期也均高于宫缩间歇期( P值均<0.05)。(2)产程各期心输出量相关指标的比较:宫缩间歇期:随产程进展,心率、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逐渐升高,在第二产程达高峰,在产后1 h下降( P值均 <0.05);而每搏输出量总体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0.366)。宫缩期:随产程进展,心率、心输出量及心脏指数逐渐升高,在第二产程达高峰,在产后1 h下降;而每搏输出量呈下降趋势,至第二产程降至最低( P值均<0.05)。 结论:适龄健康足月孕妇产程中心输出量相关指标变化显著,尤其在第二产程。因此,正确监测和管理分娩期血流动力学,对分娩期心血管功能的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产程超声的相关问题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产程中预判中转剖宫产的危险因素,提高围分娩期的医疗安全,值得各方重视。虽然国际妇产科超声联盟呼吁开展产时超声助力产程管理和安全分娩,但是产时超声目前在国内尚未普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妇产医学中心团队结合近年来开展产程超声的经验体会,尝试总结目前产程超声的各项指标的测量技术要点和意义,并介绍第一产程中新的产程超声监测指标(枕骨-颈椎角度)对头位难产的预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30日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产时发热的357例(发热组)及未发热的454例(未发热组)产妇。收集产妇产前和产时临床资料,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 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产时发热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1)发热组年龄≥35岁和合并贫血的比例低于无发热组[10.9%(39/357)与17.0%(77/454), χ2=5.94, P=0.015;7.3%(26/357)与20.3%(92/454), χ2=27.09, P<0.001],总产程及胎膜破裂至胎儿娩出时间长于无发热组[12.7 h(10.0~16.1 h)与8.0 h(5.4~11.2 h), Z=-6.41;11.0 h(6.2~17.7 h)与3.1 h(1.1~8.2 h), Z=-6.41; P值均<0.001],胎膜早破、实施分娩镇痛、分娩时羊水胎粪污染、合并阴道炎和促宫颈成熟的比例高于无发热组[44.3%(158/357)与22.7%(103/434), χ2=42.60;95.2%(340/357)与53.1%(241/454), χ2=174.79;31.6%(113/357)与15.0%(68/454), χ2=32.05;17.1%(61/357)与7.3%(33/454), χ2=18.93;20.4%(73/357)与6.6%(30/454), χ2=34.53; P值均<0.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膜早破( OR=2.052,95% CI:1.172~3.606)、分娩镇痛( OR=5.909,95% CI:3.238~11.42)、总产程( OR=1.231,95% CI:1.169~1.299)、分娩时羊水胎粪污染( OR=1.963,95% CI:1.267~3.066)、合并阴道炎( OR=3.587,95% CI:1.943~6.847)、促宫颈成熟( OR=3.947,95% CI:2.243~7.170)和胎膜破裂至胎儿娩出时间( OR=1.045,95% CI:1.012~1.081)是产时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 P值均<0.05)。合并贫血( OR=0.358,95% CI:0.192~0.647, P<0.05)可能是产时发热的保护因素。(3)胎膜早破( OR=2.138,95% CI:1.189~3.865)、总产程延长( OR=1.240,95% CI:1.174~1.315)、合并阴道炎( OR=3.353,95% CI:1.719~6.926)、胎膜破裂至胎儿娩出时间延长( OR=1.047,95% CI:1.013~1.085)、分娩时羊水胎粪污染( OR=2.154,95% CI:1.357~3.466)和促宫颈成熟( OR=3.880,95% CI:2.136~7.363)是接受分娩镇痛的产妇发生产时发热的危险因素( P值均<0.05)。 结论: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包括胎膜早破、分娩镇痛、总产程、分娩时羊水胎粪污染、合并阴道炎、促宫颈成熟、胎膜破裂至胎儿娩出时间和合并贫血等。临床医师应加强产妇体温的监测和对产程的管理,关注产时发热的影响因素,尤其应加强对促宫颈成熟、分娩镇痛、胎膜破裂后的产程管理,减少产时发热,改善母婴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氧饱和度电解质及神经功能变化与复苏后发热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氧饱和度、电解质及神经功能变化与复苏后发热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23年8月于丽水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复苏治疗的分娩后窒息新生儿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复苏后是否出现发热划分为复苏后发热组(24例)和正常复苏组(82例).对比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患儿分娩相关资料、出生后动脉血气指标[血氧饱和度(SaO2)、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电解质水平[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钙离子]及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进一步通过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窒息患儿复苏后发热的危险因素.结果 复苏后发热组患儿中胎龄<37周患儿(66.67%vs.42.68%,x2=4.278,P<0.05)、出生体质量<2.5 kg患儿(50.00%vs.28.05%,x2=4.045,P<0.05)、脐带异常患儿(50.00%vs.12.20%,x2=16.133,P<0.001)、重度窒息患儿(54.17%vs.8.54%,x2=25.253,P<0.001)均显著较高;复苏后发热组患儿中产妇第二产程延长(16.67%vs.1.22%,x2=9.857,P<0.05)、胎盘异常(12.50%vs.1.22%,x2=6.506,P<0.05)显著较高;复苏后发热组患儿平均SaO2(85.54±2.11%vs.89.49±2.37%,t=7.338,P<0.001)、PaO2(35.88±2.36%vs.38.90±3.14%,t=4.372,P<0.001)、pH 值(6.86±0.18 vs.7.11±0.17,t=6.241,P<0.001)均显著较低,平均 PaCO2 显著较高(80.29±4.39 vs.75.71±4.89,t=4.131,P<0.001);复苏后发热组患儿平均钠离子(133.23±5.72 mmol/L vs.137.68±2.26 mmol/L,t=5.731,P<0.001)、氯离子(102.34±4.27 mmol/L vs.107.68±3.27 mmol/L,t=6.545,P<0.001)、钙离子水平(2.21±0.14 mmol/Lvs.2.30±0.16 mmol/L,t=2.493,P<0.05)均显著较低;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窒息患儿脐带异常(r=0.390,P<0.001)、重度窒息(r=0.488,P<0.001)、产妇第二产程延长(r=0.305,P<0.001)、动脉血PaCO2水平(r=0.371,P<0.001)均与复苏后发热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动脉血SaO2(r=-0.570,P<0.001)、PaO2(r=-0.404,P<0.001)、pH(r=-0.500,P<0.001)、静脉血钠离子(r=-0.364,P<0.001)及氯离子水平(r=-0.510,P<0.001)均与复苏后发热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窒息患儿脐带动脉血SaO2(OR=0.320,95%CI=0.115~0.891)、PaO2(OR=0.129,95%CI=0.069~0.905)、pH 值(OR=0.111,95%CI=0.073~0.971)、静脉血氯离子(OR=0.543,95%CI=0.335~0.882)水平较低及动脉血 PaCO2 水平(OR=1.253,95%CI=1.09~3.988)较高均是复苏后发热的危险因素.结论 窒息患儿的动脉血氧饱和度、血气异常及电解质水平紊乱与复苏后发热存在密切相关性,对于此类患儿在积极复苏抢救的同时应密切监测血气指标及电解质变化,为降低窒息新生儿复苏后发热风险提供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身直立坐位分娩对第二产程胎头下降及母儿结局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利用产时超声监测,观察并分析上身直立坐位分娩对第二产程中胎头下降及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 2023 年 2~9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足月宫口开全可经阴道分娩的产妇 110 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56 例)和直立位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仰卧位或半卧位分娩,直立位组采用上身直立坐位分娩.两组产妇均在第二产程初期即宫口开全指导分娩时和第二产程指导分娩 30 分钟后,对产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经腹部和会阴二维超声检查检测胎头进展角(AOP)、胎头-会阴距离(HPD)及胎方位,同时记录产妇第二产程时间及分娩结局,分析两组产妇 AOP、HPD角度和位置变化,分娩时长及母儿结局的差异.结果:第二产程初期两组产妇AOP、HPD及胎方位非枕前位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导分娩30 分钟后,与对照组比较,直立位组产妇AOP角度增大,HPD距离缩短,胎方位非枕前位比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对照组比较,直立位组自然分娩率提高,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缩短,产钳助产率、会阴侧切率、会阴水肿率和缩宫素使用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新生儿均活产,1 分钟Apgar评分两组均全为10 分.两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在第二产程采取上身直立坐位分娩时,AOP增大,HPD缩短,加速第二产程时间,从而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医学干预,减少分娩时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体表子宫肌电监测技术在控释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中的临床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4/8/10
目的 应用体表子宫肌电监测技术探讨控释地诺前列酮栓促宫颈成熟时子宫肌电活动及其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促宫颈成熟的单胎、头位孕妇89例,观察放置控释地诺前列酮栓后子宫肌电活动情况,并比较放置控释地诺前列酮栓不同时间出现子宫肌电爆发波的孕妇间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 (1)控释地诺前列酮栓放置后肌电爆发波出现时间与促宫颈成熟耗时、临产间隔、放置至分娩用时呈正相关(P<0.05);(2)放置控释地诺前列酮栓后,3 h内出现子宫肌电爆发波组孕妇肌电强度显著高于3 h后出现组(P<0.05),且具有更短促宫颈成熟耗时、临产间隔、放置至分娩用时,以及更高24 h内分娩率(P<0.05),两组间总产程时长、产后出血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放置控释地诺前列酮栓较早出现子宫肌电活动的孕妇促宫颈成熟时间更短、24 h阴道分娩率更高,但需重视产后出血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产时超声监测胎心及胎方位结合新产程图产程管理对产妇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究产时超声监测结合新产程图产程管理对初产妇分娩方式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本院分娩且行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依据产时监测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电子监护仪联合新产程图产程管理)和超声组(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结合新产程图产程管理),经倾向性匹配评分法排除基线资料混杂因素后,两组各获得134例产妇,对比两组分娩方式、阴道分娩产妇各产程时间、产后盆底肌功能(活力值、功值、峰值)、不良分娩结局.结果:超声组剖宫产率(22.4%)低于常规组(34.3%),超声组阴道分娩产妇第一产程(10.5±0.8h)、第二产程(79.5±11.5min)均短于常规组阴道分娩产妇(10.8±1.0h、93.4±13.2min),两组阴道分娩产妇盆底肌活力值、功值、峰值均低于同组剖宫产产妇(P<0.05);超声组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与常规组无差异(P>0.05).结论:超声监测胎心及胎方位结合新产程图产程管理用于初产妇,可缩短产程时间,降低剖宫产率,改善母婴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右美托咪定通过mapk/ERK信号通路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基于MAPK/ERK信号通路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分娩产妇随机分为:非硬膜外镇痛组(C组)、硬膜外镇痛联合生理盐水组(N组)、硬膜外镇痛联合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组(D1组)、硬膜外镇痛联合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75μg/kg组(D2组)和硬膜外镇痛联合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1 μg/kg组(D3组),每组40例.参照Ramsay镇静评分量表及VAS评分法记录各组的镇静剂疼痛评分,检测产后2 h阴道出血量,Apgar评分法对胎儿出生后1、5、10 min进行常规评分,检测第一、第二产程的持续时间,监测产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不良反应(ARs).RT-PCR检测胎盘中Raf、ERK、CREB及DYN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建立大鼠妊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孕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50 μg/kg(D1组),右美托咪定100 μg/kg(D2组),右美托咪定200 μg/kg(D3组).大鼠分娩时的痛阈值测定用热水甩尾法,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量表进行评分;RT-PCR和WB检测大脑灰质顶叶区、脊髓腰膨大段、子宫肌层组织Raf、ERK、CREB及DYN的mRNA及蛋白含量变化.结果:结果发现各组分娩孕妇的年龄、BMI、孕周、宫颈扩张、产后 2 h 内阴道出血量、镇痛前Ramsay评分、镇痛前VAS评分和新生儿Apgar评分间无统计学意义.D1、D2、D3组在T1―T3的Ramsay评分大于N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MAP、HR、VAS评分小于N组,Raf、ERK和CREB mRNA明显低于N组及C组,mRNA明显高于N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大鼠妊娠模型中,与C组比较,给药100 μg/kg和200 μg/kg右美托咪定增加甩尾潜伏期,Richmond 躁动镇静评分低于C组,右美托咪定组降低了大鼠大脑灰质顶叶区、脊髓腰膨大段、子宫肌层组织MAPK/ERK信号通路的mRNA及蛋白含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通过降低了MAPK/ERK信号通路的表达,可有效缓解分娩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