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麻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全麻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TLH)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EA)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4年1月本院妇科收治的86例全麻TLH患者,根据是否发生EA分为EA组与非EA组,比较两组相关资料的差异性;运用logistic分析法分析EA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的86例患者中发生EA18例,发生率为20.9%.EA组与非EA组ASA分级、合并糖尿病、神经阻滞、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保温管理、低氧血症、肌松药残留、留置导尿管时机、术后VAS评分、术后镇痛、使用右美托咪定比较均有差异(P<0.05),两组年龄、体质指数、合并高血压情况等无差异(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麻醉时间长、手术时间长、术中低体温、低氧血症、肌松药残留、术后VAS评分高是发生EA的危险因素,ASA分级低、神经阻滞、保温管理、留置导尿管时机在术前、术后镇痛、使用右美托咪定是EA的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本文调查的全麻TLH患者的EA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提示临床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以降低EA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心肺复苏成功患者血清HO-1、CD39水平与心功能、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成功患者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HO-1)、CD39水平与心功能、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因突发心跳、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研究组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法进行心功能分组,分为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另外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1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HO-1、CD39水平.以随访6个月有无发生MACE分为非MACE组91例与MACE组69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血清HO-1、CD39水平对心肺复苏成功患者MACE的预测价值.采用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心肺复苏成功患者MACE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血清HO-1、CD39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Ⅳ级组血清HO-1、CD39水平均高于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Ⅱ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HO-1、CD39水平与心肺复苏成功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534、0.496,P<0.001).MACE组血清HO-1、CD39水平高于非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O-1、CD39水平预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发生 MACE 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25(95%CI:0.682~0.774)、0.864(95%CI:0.814~0.917),两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01(95%CI:0.851~0.946).非MACE组心搏骤停至复苏时间低于MACE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VEF<50%(OR=3.466,95%CI:1.537~7.818)、血清 HO-1≥5.13 ng/mL(OR=3.804,95%CI:1.706~8.479)、血清 CD39≥29.87%(OR=4.345,95%CI:1.852~10.192)是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发生 MACE 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清HO-1、CD39水平对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发生MACE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妇科全麻手术患者苏醒延迟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全麻妇科手术患者复苏室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本院行全麻妇科手术患者220例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复苏室苏醒时间,将存在苏醒延迟患者纳入观察组(n=56),反之则纳入对照组(n=16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苏醒延迟的相关影响因素,总结护理对策.结果:220例中苏醒延迟发生率为25.5%.观察组苏醒时间(161.73±11.27min)长于对照组(54.39±10.23min),年龄≥60岁、贫血、手术时间>2 h、术中平均体温<36.5℃及追加麻醉药物患者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2 h、术中平均体温<36.5℃及术中追加麻醉药物均为导致患者苏醒延迟的高危因素(均P<0.05).结论:手术时间>2 h、术中平均体温<36.5℃及术中追加麻醉药物均为导致全麻妇科手术患者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应对此类患者做好术前预防,根据患者复苏室苏醒情况积极采用对症处理措施,以降低患者全麻术后苏醒延迟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引导下胸部神经阻滞联合无背景剂量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对乳腺部分切除患者术后镇痛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胸部神经阻滞联合无背景剂量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用于乳腺部分切除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中国药科大学附属浦口中医院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择期行乳腺部分切除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M组和N组,各30例.患者术后均行无背景剂量PCIA,M组于术毕在超声引导下用0.2%罗哌卡因30 mL行胸壁神经阻滞术,N组不做其他处理.结局指标为离开复苏室时(T0)、术后4 h(T1)、术后12h(T2)、术后24h(T3)、术后48h(T4)静态及咳嗽时VAS评分,静脉镇痛用药总量及补救镇痛次数等.结果 T0、T1、T2及T3时点M组患者静态VAS评分显著低于N组(P<0.05),T0、T1和T2时点M组患者咳嗽时VAS评分显著低于N组(P<0.05).M组患者术后48 h PCIA按压次数、累计药物使用量显著低于N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未发生与神经阻滞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胸部神经阻滞联合无背景剂量PCIA能够有效减低乳腺部分切除患者术后疼痛,减少静脉镇痛药物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心脏骤停导致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儿童发生心脏骤停后 3个月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 2017年 4月—2022年 3 月山西省内 500 例具有完整临床数据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可能导致患儿在 3 个月内死亡的影响因素,并且将院内和院外发病的影响因素进行独立分析与对比研究.结果:500 例患儿中发生心脏骤停后 3 个月内死亡 187 例,死亡率为 37.4%.单因素分析发现,心脏骤停的发生地点、患儿血压水平、瞳孔反应以及重症监护室(ICU)既往史都是显著的影响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地点在院外、低血压、有 ICU既往史、血乳酸水平高、瞳孔反应迟钝、心肺复苏时间长的患儿死亡风险更高.结论:发生在医院外的心脏骤停患儿死亡率更高,医疗系统应采取相应措施为患儿提供更为及时和有效的医疗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救治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分析脑出血术后急性肠梗阻的原因,以及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直肠滴入对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2 年 3 月 5 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 1 例脑出血术后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对肠道功能恢复和休克改善的影响.结果 患者男性,52 岁,因脑出血于 2022 年 2 月 19 日行"左侧颞部开颅颅内减压术+颅脑血肿清除术+脑脊液漏修补术".术后 7d,患者出现呃逆、腹胀,经治疗后出现发热、意识障碍、低血压等表现;腹部CT可见广泛肠管积液、积气、扩张,血流动力学监测呈高排低阻型,腹内压为 21 cmH2O(1 cmH2O≈0.098 kPa),实验室检查示炎症指标升高、多项生化指标异常.西医诊断为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给予器官支持(肺、循环、肾)、抗感染、液体复苏、镇痛镇静等对症治疗;中医诊断为肠结(阳明腑实、阳气暴脱),治则:通腑泄热、温肾潜阳,辨证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经直肠给药.使用中医汤剂后,患者排便量明显增多,腹内压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腹胀明显减轻,休克得到缓解.术后17 d,患者诸症好转,呼吸循环稳定,成功转出重症监护病房(ICU).结论 大承气汤联合复苏合剂加减直肠滴入治疗急性肠梗阻合并脓毒性休克患者,可快速缓解病情,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亚低温下超长心肺脑复苏成功救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报告 1 例 2 次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的救治经过,探讨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急诊科 2021 年 9 月 30 日收治 1 例院外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亚低温脑保护措施,院内再次发生心搏骤停,在亚低温状态下持续进行了长达 230 min的心肺复苏(CPR)后恢复窦性心律,最终患者救治成功,未遗留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现介绍临床诊治过程,分享救治体会.结果 患者女性,17 岁,因跑步后突发意识丧失 30 min于 2021 年 9 月 30 日入院.既往曾有运动后或紧张后晕厥 3 次.此次晕厥后立即进行徒手CPR,10 min后救护车到达现场,给予电击除颤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患者持续强直性抽搐,给予镇静、抗癫痫、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控制体温在 34~36℃,夜间强直抽搐逐渐缓解.10 月 1 日 11:40 心电监护提示心室纤颤(室颤),立即给予CPR、电除颤、升压等抢救.因反复室颤,反复行电击除颤,同时采用心肺复苏机进行胸外按压,给予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 90 次/min以上,15:30 左右心律趋于稳定,血压逐渐改善.复苏成功后继续亚低温等脑保护治疗,10 月 4 日意识转清,10 月 6 日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拔除气管插管.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V1~V3 ST段抬高,结合患者反复晕厥病史,既往心电图提示早期复极,考虑J波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可能,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出院.结论 本例患者 2 次心搏骤停均复苏成功,其中院内心搏骤停后CPR在亚低温状态下进行超长时间心肺脑复苏成功,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其救治经验为临床心肺脑复苏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大黄超声电导靶位透入疗法对脓毒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恢复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大黄超声电导靶位透入疗法对脓毒症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88例住院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液体复苏、营养支持、血糖管理、预防应激性溃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选取神阙穴、中脘穴,给予超声电导靶位透入大黄疗法.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 3d、7d的肠鸣音次数;次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胃潴留情况、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首次排便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 28d再入院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3d、7d每隔 4h评估并记录 1 次胃潴留情况取平均值,于治疗前和治疗后 7d评定CRP、PCT、APACHE Ⅱ评分,并电话随访 28d再入院情况.结果 最终治疗组 44 例和对照组有 43 例完成干预.两组治疗前肠鸣音次数和胃潴留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时间延长,两组肠鸣音次数逐渐增多,胃潴留量逐渐减少,治疗组治疗后 3d和 7d肠鸣音次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次/min:治疗 3d为 4.49(4.23,4.74)比 3.07(2.80,3.33),治疗 7d为 4.79(4.49,5.10)比 3.36(3.06,3.66),均P<0.01],胃潴留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mL:治疗 3d为 20.93(9.22,32.64)比 53.52(41.16,65.88),治疗后 7d为 3.72(0.17,7.28)比 31.59(24.87,38.31),均P<0.01];治疗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h:25.67±9.99 比 33.64±11.30,P<0.01);治疗后 7d,治疗组CRP、PCT、APACHE Ⅱ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CRP(mg/L):45.97(35.68,56.26)比 77.30(57.20,97.38),PCT(μg/L):0.94(0.56,1.31)比 2.73(1.36,4.09),APACHE Ⅱ评分(分):24.11±7.01 比 28.06±9.25,均P<0.05],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h):107.05±70.76 比 168.83±136.62,ICU住院时间(d):7.58±3.72 比 9.70±5.15,均P<0.05],住院费用和 28d再入院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住院费用(元):80337.89±36483.72 比 109100.24±87080.84,28 d再入院率:9.1%(4/44)比 27.9%(12/43),均P<0.05].结论 大黄超声电导靶位透入疗法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中医外治特色疗法,可为脓毒症患者胃肠功能保护提供一种新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无需缝合外科嵌入式小鼠原位肝癌肿瘤模型的复制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无需缝合的外科嵌入式方法在复制小鼠原位肝癌(HCC)肿瘤模型中的应用,并评估该模型在肿瘤生物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Hepa1-6细胞至适宜浓度,并采用小动物一体式麻醉系统对C57 BL/6J小鼠实施麻醉.该研究采用细胞法、挂线法和嵌入法复制原位肝癌移植瘤模型,并对手术时长、小鼠复苏时间及存活率进行比较.此外,通过MRI技术动态监测肿瘤的形成过程,并对比3种方法的肿瘤成瘤率、单瘤率及腹壁肿瘤种植率.通过病理学检测评估肿瘤组织的结构和病理特征.结果 细胞法组手术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嵌入法组手术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细胞法组与嵌入法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法组复苏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嵌入法组复苏时间较挂线法组短(P<0.05),细胞法与嵌入法复苏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结果显示,挂线法组肿瘤呈块状生长,可见分隔及类圆形伪影,局部观察受限.细胞法组肿瘤呈片状不规则生长,可见多发肿瘤.嵌入法组肿瘤呈团块状均匀生长,边缘较清.细胞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较挂线法组大(P<0.05),嵌入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较挂线法组小(P<0.05),细胞法组与嵌入法组模型复制后第7天平均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模型复制后第21天平均肿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平均肿瘤重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单瘤率、腹壁肿瘤种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嵌入法组单瘤率较细胞法组高(P<0.05).各组成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示,各组肿瘤细胞呈巢状分布,排列紧密,核深染呈分裂象,肿瘤浸润肝组织,符合肝癌病理学特点.结论 采用嵌入法复制的原位移植瘤小鼠模型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可重复性高,为肝癌的相关基础实验研究及在体动态监测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实验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母亲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新生儿管理及近期结局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总结母亲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新生儿的临床管理及近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15日至5月30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隔离病房收治的158例母亲确诊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新生儿的母婴资料,总结新生儿出生后防控隔离措施、临床特征及近期临床结局。根据母亲有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症状分为母亲有症状组和母亲无症状组,采用秩和检验或χ 2检验比较2组间的临床结局。 结果:158例新生儿在产时复苏、转运过程及新生儿隔离病房内均全程严格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要求。其中男75例(47.5%),出生胎龄(38 +3±1 +3)周,出生体重(3 201±463)g,10例(6.3%)早产,最小出生胎龄为30 +1周。6例(3.8%)出现呼吸困难,其中4例为早产儿,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58例新生儿均在出生后7 d每日进行鼻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56例(双胎妊娠2例)母亲确诊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至分娩的时间为7(3,12)d,其中有症状组88例(56.4%),均无需接受重症监护治疗。母亲有症状组新生儿的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母亲无症状组[23.0(18.7,28.0)×10 9比19.6(15.4,36.6)×10 9/L, Z=2.44, P<0.05]。 结论:母亲妊娠晚期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新生儿近期结局良好,病毒未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引起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在出生时及出生后给予全程严格的防疫隔离措施可有效避免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