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地区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调查、临床特征及对分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某地区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的临床感染特征及分娩情况,并对感染病例开展危险因素调查确定高危食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和改善妊娠结局提供资料.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1月某地区确诊的10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孕产妇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进行调查,并对病例临床特征、妊娠结局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0名孕产妇发病前曾食用过冰箱内存放的水果、过夜饭菜及各类凉拌菜;10名孕产妇家中环境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涂抹样本共检出18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主要来源于厨房菜板、冰箱内食物.10例孕产妇感染病例的孕周16~38周,平均(27.10±7.09)周,9例出现发热症状,8例胎动减少,并伴有腹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10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孕产妇中,1例胎死宫内,2例流产,3例早产,4例足月,85.71%(6/7)新生儿出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结论 孕产妇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常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与孕产妇饮食习惯、食物及环境交叉感染有关,孕产妇感染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后不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抗感染后仍会出现不良妊娠结局,且可能会引起新生儿感染;应加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健康宣教,提升孕产妇对该病的警惕度及重视度,防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中心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的建立方法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依据本中心队列数据采用不同方法建立新生儿出生体重曲线,并与目前国内常用的协作网G曲线[采用基于偏度系数-中位数-变异系数法的广义可加模型(GAMLSS)拟合方法制定]进行比较,探讨适宜本中心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标准。方法:基于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妊娠早期胎儿结构超声筛查的前瞻性出生缺陷研究队列中的活产儿7 044例,对其中无小于胎龄儿(SGA)及大于胎龄儿(LGA)高危因素的低风险孕妇3 894例,分别采用GAMLSS法、基于低风险孕妇孕40周分娩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和标准差采用半定制法建立本中心GAMLSS曲线(简称本中心G曲线)、本中心半定制曲线(简称本中心S曲线)。依据本中心S曲线、本中心G曲线对7 044例活产儿是否为SGA进行诊断,分为非SGA组(6 176例)、S较G额外诊断组(94例)、S及G均诊断组(774例),比较3组孕妇不良围产结局的发生率;依据本中心S曲线、协作网G曲线对7 044例活产儿是否为SGA进行诊断,分为非SGA组(6 176例)、S较协作网G额外诊断组(464例)、S及协作网G均诊断组(404例),比较3组孕妇不良围产结局的发生率。结果:(1)7 044例活产儿中,依据协作网G曲线、本中心G曲线及本中心S曲线诊断SGA分别为404例(5.74%,404/7 044)、774例(10.99%,774/7 044)、868例(12.32%,868/7 044)。本中心S曲线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值在所有胎龄均高于本中心G曲线和协作网G曲线。(2)S较G额外诊断组、S及G均诊断组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时间>24 h的发生率[分别为10.64%(10/94)、5.68%(44/774)]均显著高于非SGA组[1.34%(83/6 176); P均<0.001];S较G额外诊断组、S及G均诊断组孕妇子痫前期(PE)的发生率分别为12.77%(12/94)、9.43%(73/774),孕34周前早产发生率分别为9.57%(9/94)、2.71%(21/774),孕37周前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24.47%(23/94)、7.24%(56/774),均显著高于非SGA组[分别为4.37%(270/6 176)、0.83%(51/6 176)、4.23%(261/6 176); P均<0.001]。(3)S较协作网G额外诊断组、S及协作网G均诊断组新生儿入住NICU时间>24 h的发生率[分别为5.60%(26/464)、6.93%(28/404)]均显著高于非SGA组( P均<0.001);S较协作网G额外诊断组、S及协作网G均诊断组孕妇因不确定的胎儿状态(NRFS)行紧急剖宫产术或产钳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4.96%(23/464)、12.38%(50/404)]均高于非SGA组[2.57%(159/6 176); P均<0.001];S较协作网G额外诊断组、S及协作网G均诊断组孕妇PE的发生率分别为8.84%(41/464)和10.89%(44/404),孕34周前早产发生率分别为4.31%(20/464)和2.48%(10/404),孕37周前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10.56%(49/464)和7.43%(30/404),均显著高于非SGA组( P均<0.001)。 结论:相较于协作网G曲线和本中心G曲线,依据本中心低风险活产儿出生体重,采用半定制法建立的本中心S曲线更有利于本中心SGA的筛查,有助于高危儿的识别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孕妇分娩早产儿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辽宁省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孕妇分娩早产儿的诊治经过及近期随访结果。方法:选取辽宁省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孕妇分娩早产儿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以及近期随访结果,并对2020年以来国内外报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孕妇分娩新生儿情况的资料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本例患儿生后出现窒息及呼吸困难,病程中存在血小板升高及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及胆汁酸增高。出院后随访相关指标均有好转。(2)文献复习:目前资料显示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孕妇分娩新生儿结局多数良好,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发绀及呕吐等,早产儿发生率不足30%。结论:本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孕妇分娩早产儿目前随访良好,无证据表明本患儿生后临床症状与病毒感染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时机实施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和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时机实施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6 901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分娩镇痛组和对照组。其中,分娩镇痛组产妇3 687例,根据分娩镇痛时机的不同进一步分为分娩镇痛Ⅰ组(宫口<2 cm,648例)、Ⅱ组(宫口为2~<3 cm,1 670例)、Ⅲ组(宫口为3~<4 cm,803例)、Ⅳ组(宫口≥4 cm,566例);对照组产妇3 214例,未实施分娩镇痛。回顾性分析5组产妇的产程、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的差异。结果:(1)产程:各分娩镇痛组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间均长于对照组( P<0.05);分娩镇痛组内,Ⅰ组的第一产程时间最长、第二产程时间最短,Ⅳ组的总产程时间最长。(2)分娩方式:分娩镇痛组的总中转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分娩镇痛组内的Ⅰ、Ⅱ组的剖宫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3)新生儿Apgar评分:分娩镇痛组Ⅰ、Ⅱ、Ⅲ、Ⅳ组及对照组新生儿的1分钟Apgar评分、5分钟Apgar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宫口扩张≥3 cm行分娩镇痛,虽稍延长总产程时间,但并未增加剖宫产率,也不影响母儿预后,为较适宜的无痛分娩时机,同时应结合产妇的个体情况,综合考虑利弊选择最佳的镇痛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孕12~28周血压潜分类增长模型构建及预测子痫前期效能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潜分类增长模型(latent class growth model,LCGM)纵向分析孕期血压数据,探索妊娠期间血压潜分类轨迹与未来发生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风险之间的联系。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11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在天津市19家社区医院招募的孕早期女性受试者,采集孕28周前5个阶段(即12、16、20、24和28周)的孕检血压数据纳入分析,同时采集孕妇基本信息问卷、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数据。应用LCGM建立收缩压、舒张压的潜分类轨迹模型;分别以收缩压轨迹、舒张压轨迹作为预测变量,以妊娠28周后至分娩时是否发生PE作为结局变量,进行PE的预测研究。结果:共纳入5 560例已生产的单胎妊娠孕妇,其中随访期间诊断PE 128例,妊娠期高血压106例。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越高,PE发生的风险越高。采用LCGM拟合血压动态变化,确定了4条收缩压潜分类轨迹和4条舒张压潜分类轨迹。收缩压潜分类轨迹对应的血压水平越高,PE发生的风险越高;在校正了初检体重指数、是否初产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和谷丙转氨酶水平等混杂因素后,收缩压潜分类轨迹_4(SBP_traj_4)的 OR值为4.023(95% CI:2.368~6.835, P<0.001),收缩压潜分类轨迹_3(SBP_traj_3)的 OR值为1.854(95% CI:1.223~2.811, P=0.004);舒张压潜分类轨迹_4(DBP_traj_4)的 OR值为2.527(95% CI:1.534~4.162, P<0.001),舒张压潜分类轨迹_2(DBP_traj_2)的 OR值为2.238(95% CI:1.328~3.772, P=0.00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基线血压水平联合血压轨迹对PE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结论:应用LCGM潜分类增长模型构建孕12 ~28周的血压潜分类轨迹可对孕28周后PE进行早期预测分析,提示孕期血压潜分类轨迹是一种可用于孕妇PE危险分层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产前综合认知行为干预对无痛分娩初产妇自我效能感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产前综合认知行为干预对无痛分娩初产妇自我效能感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收治的初产妇120例,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产前综合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心理状态、自我效能及妊娠结局。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的GSES评分较高;观察组产妇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的产后出血、会阴裂伤、宫颈裂伤的总发生率更低;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产前综合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消除初产妇的负面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水平,改善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围产期紧急子宫切除术后盆腔填纱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围产期紧急子宫切除术(EPH)后盆腔填纱控制难治性产后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EPH后因手术创面持续出血于外院行盆腔填纱治疗后转诊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或因EPH后手术创面持续出血转诊至本院后行盆腔填纱治疗,有完整病历资料的11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评估产妇的结局、并发症、住院时间,并分析影响盆腔填纱效果的因素。结果:11例产妇的中位分娩孕周为38.3周(38.0~39.9周),终止妊娠方式为剖宫产术分娩7例(7/11),阴道分娩4例(4/11)。产后出血距盆腔填纱的中位时间为10 h(5~57 h),中位出血量为8 500 ml(4 800~15 600 ml),中位盆腔填纱数量为3块(2~7块),中位纱垫留置时间为6.0 d(3.0~6.0 d)。本次妊娠中位开腹次数为3次(2~3次),最多开腹4次。11例产妇中首次填纱成功止血9例(9/11),最终救治成功11例(11/11)。所有产妇均在实施盆腔填纱前发生失血性休克(11/11)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1/11),其他常见并发症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9/11)、心脏骤停(4/11)、深静脉血栓形成(3/11)、感染性休克(3/11)和肠梗阻(1/11)。所有产妇均于凝血功能恢复且无活动性出血后取出填塞纱垫。11例产妇的中位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为3 d(3~5 d),中位纱垫留置时间6 d(3~6 d),中位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为14 d(11~26 d),中位总住院时间为22 d(16~49 d)。结论:盆腔填纱可以作为EPH后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时措施,为生命体征不稳定者争取了损伤控制性复苏的关键时间,为转诊至上一级医疗机构及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机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孕期妊娠妇女血常规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孕期的妊娠妇女血常规检测结果,评估女性孕期健康水平。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于玉环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产检及分娩的贫血产妇240例,根据不同孕期分为三组,即孕早期组80例、孕中期组80例及孕晚期组80例,并选取健康体检非妊娠女性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女性血常规指标;统计不同妊娠期间小细胞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发生率。结果:孕晚期组女性小细胞贫血发生率[3.75%(3/80)]明显低于孕早期组[26.25%(21/80)]、孕中期组[25.00%(20/80)],大细胞性贫血发生率[22.50%(18/80)]高于孕早期组[1.25%(1/80)]、孕中期组[3.75%(3/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5.882、14.675、17.260、12.333,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孕晚期组妊娠女性外周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均明显降低( t=8.579、16.781、13.964、10.154、15.891、15.512,均 P<0.05);孕中期妊娠女性RBC、Hb、HCT水平均降低最低值(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孕晚期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水平增加,血小板计数(PLT)降低( t=23.085、24.187、27.941、15.722、22.153、13.277、31.517、32.901、32.227,均 P<0.05);孕中期组WBC、N%水平增加程度高于孕早期、孕晚期,孕晚期组PLT水平均低于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均 P<0.05)。 结论:监测血常规指标,可评估女性孕期健康水平,及时调整营养方案,可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地区不同生育政策时期生育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生育政策调整对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地区生育情况的影响。方法:资料来源于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系统,其监测对象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宁波市奉化市居住≥1年的产妇。将资料分为"独生子女"(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单独二孩"(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和"全面二孩"(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3个时期,比较不同生育政策时期产妇年龄分布的差异,分析不同生育政策时期经产妇占比的变化趋势,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育政策与不良围产结局的关联。结果:"独生子女""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时期产妇数分别为12 557、14 097和15 509名,后一时期分别较前一时期增长12.3%和10.0%;各时期产妇年龄 M( P25, P75)分别为27(25,30)、28(26,31)和28(26,32)岁;各时期经产妇占比分别为19.5%、35.7%和45.8%,呈上升趋势( P< 0.001)。"独生子女""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时期分娩量分别为12 721、14 307和15 772名。"独生子女"时期不良围产结局发生率最低(8.7%),"全面二孩"时期最高(11.1%)。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因素后,与"独生子女"时期相比,"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时期早产[ OR (95% CI)分别为1.20(1.08~1.33)和1.08(1.02~1.13)]和出生缺陷[ OR(95% CI)分别为1.33(1.13~1.55)和1.29(1.20~1.39)]风险增加;巨大儿风险降低[ OR(95% CI)分别为0.87(0.80~0.96)和0.91(0.87~ 0.95)],围产儿死亡风险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OR(95% CI)分别为0.78(0.53~1.15)和0.84(0.69~1.02)]。 结论:随生育政策调整,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地区高龄、经产妇比例增加,不良围产结局风险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妊娠合并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相关重度肺动脉高压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是一类以肺动脉压力升高为特征的恶性心肺血管疾病。其发生率低,为(1.1~1.5)/10万,但病死率却高达25%~56%,严重影响母儿结局。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是导致PAH的一种极罕见原因。本文报道1例妊娠合并HHT相关重度PAH患者,妊娠前2年确诊为HHT相关PAH,妊娠期行多学科管理,妊娠22周病情加重,妊娠27周 +5行剖宫产术分娩一女婴,随访至今,母儿结局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