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水、能源和粮食纽带关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水、能源和粮食(WEF)是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自2008年至今,WEF相关研究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论文数量增加近百倍,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但考虑目前只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亟待系统梳理已有研究以期指导未来发展,基于此采用定量及定性结合的方法梳理国内外WEF纽带关系的研究进展,通过解析国内外研究尺度、方法及对象的异同之处,力求研判我国WEF未来领域研究方向.结果表明:(1)2008-2022年WEF纽带研究大致可分为概念探索、初步开发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2)根据定量Citaspace方法发现,研究热点方面国际上侧重基于量化评估方法开展资源间的流动研究,国内则聚焦于影响因素分析以支撑政策制定;研究前沿方面国际研究逐步实现了从宏观管理到微观应用再到更深入的多要素化研究转变,相较而言国内研究较为滞后.(3)根据定性归纳总结发现,研究尺度方面共包括全球、国家、流域、区域、城市、家庭六种尺度,国际聚焦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尺度,而国内聚焦于WEF矛盾突出地区尺度,例如黄河流域、京津冀地区.研究方法方面国际聚焦于量化评估及模拟优化,而国内聚焦于量化评估和指标评价.研究对象方面国内外均聚焦于WEF内部研究.未来我国需在WEF纽带机理认识、研究尺度扩展、集成模型开发、外部要素耦合方面加强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烧伤中心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横断面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我国烧伤中心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于2022年1—3月按照六大战略区域及其他地区的划分对我国39个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中心的2021年1—12月所属医院等级及其所处的区域、烧伤中心及烧伤重症监护病房(BICU)护士数量、开放床位数,护士年龄、烧伤专科工作年限、学历、职称、人事聘用、离职情况及新入职护士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该调查覆盖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含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共回收39份调查表,均为有效调查表。39个烧伤中心所在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38家、三级乙等医院1家,26个烧伤中心位于战略区域。粤港澳大湾区烧伤中心的床护比最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烧伤中心的床护比最低。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外,其他区域的烧伤中心均设置了BICU。39个烧伤中心护士年龄25~34岁占比[51.21%(738/1 441)]、烧伤专科工作年限<5年占比[31.16%(449/1 441)]、本科学历的占比[69.74%(1 005/1 441)]、护师职称的占比[44.14%(636/1 441)]最高。各区域烧伤中心护士人事聘用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烧伤中心在编护士的占比高达82.48%(113/137),而重要军事斗争战略区域烧伤中心在编护士仅占9.42%(34/361);护士离职率为9.03%(143/1 584),其中重要军事斗争战略区域烧伤中心护士离职率达18.14%(80/441)。39个烧伤中心新入职护士培训以高年资护师带教和岗前教育+专科培训为主。结论:我国各战略区域烧伤护理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均,护理队伍稳定性差、专科培训不规范,特别是BICU护理人力亟待配备和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医院资源差异与区域政策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分析京津冀医院资源的变化特征,识别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区域医院资源配置的政策效应.方法:基于2011-2019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京津冀医院集聚度的政策效应.结果:北京、天津医院集聚度水平远高于河北,在政策影响下,北京医院集聚度下降幅度持续扩大,"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河北医院集聚度水平上升,资源得到持续补充;天津医院集聚度的政策效应不稳定,但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医院配置公平性.结论:京津冀医院资源配置整体优化,但"中心化"特征仍旧明显,应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资源结构,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基于全域连通性识别气候变化风险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在保护优先区规划中,有必要考虑气候变化的潜在风险并关注物种在气候驱动下的扩散格局.基于未来生物气候数据、地形多样性数据以及土地利用数据,应用Omniscape算法,对 21 世纪中叶(2040-2061 年)气候变化情景下京津冀地区陆生哺乳动物的扩散进行全域连通性建模并与当前情景对比分析,识别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结果表明:区域尺度下,气候变化风险使得高连通性的区域逐渐从平原向山区转移,分布趋于集中;斑块尺度下,林缘连通性较高,而位于林地或草地边缘的耕地连通性低.在此基础上,共识别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共 51786 km2,其中涵养区(占 56.4%)在当前和未来的连通状况均较为良好;优化区(占 38.4%)应提升生境质量以满足未来连通性的更高需求;而修复区(占 5.22%)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较高,亟需进行生态修复以免在未来出现连通性夹点.本研究通过评估京津冀地区两种情景下的全域连通格局,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气候适应性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我国主要经济区生物医药技术专利产出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生物医药技术专利是目前各国、各地区重点关注并仍需进一步加强的知识产权保护.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行业蓬勃发展,该领域市场吸引力及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而专利的产出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加强技术专利的保护可以避免核心技术外漏,建立知识产权屏障[1].同时,专利保护不但可以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也可以提高我国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又可倒逼我国医药行业创新水平的提高[2].当前,我国的生物医药技术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三大经济区的生物医药行业技术发展和未来趋势预测离不开专利分析.因此,本文选取我国三大经济区进行专利产出分析研究.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等三大主要经济区的专利数据进行检索,分析专利产出情况,确定生物医药技术专利的类别;同时采用文献分析、描述统计、图表展示,对不同区域技术专利产出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分布差异、种类差异、数量差异及其原因、影响和存在问题,并结合相应专利政策提出针对性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水资源格局和保险增益的区域横向生态补偿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生态补偿对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区域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提出基于水资源格局和保险增益的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模型,用于解决研究区补偿方式单一、补偿效率低下的问题.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分析研究区2000-2019年水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情况,同时依据生态保护投入成本和分摊系数明确补偿主客体和水足迹补偿额;引入保险定价模型厘定生态保险费率,确定保险补偿额及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00-2019年,京津冀地区整体处于水生态赤字状态,农业水足迹占比高达94.5%;从补偿主客体来看,京津两地作为补偿主体,平均每年应分别向河北省支付水足迹补偿额4.02亿元和3.96亿元;河北省应获得保险费率为1.4%的生态保险金额2.28亿元,平均每年应获得京津两地支付生态补偿标准8.10亿元;水文调节为区域核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多年平均价值为1879.74亿元.引入生态保险机制,对研究区构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区域分工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着区域差异,通过分析医药制造业在各省(区、市)的区域分工,了解和把握其分工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构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提供决策依据和可行建议.方法:基于2010-2020年可获得的医药制造业相关指标及数据,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出发,运用集中度和区位熵等量化指标,分析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区域分工和集聚情况.结果:2010-2020年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的产业集中度整体表现为增长趋势,呈现出较高程度的产业聚集.东部地区各省份的区位熵整体表现为增长趋势,规模集中度不断提升,区域聚集效应表现较优.中部地区各省份的区位熵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区位熵整体表现为减少趋势.医药制造业未来有望成为江苏省和山东省的二级主导专业化部门,是北京、江西、湖北和四川4省(市)可选择的主导专业化部门.结论:医药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集聚化趋势逐步显现,区域分工呈现东、中、西部差异化.期望通过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顶层设计、制度供给和服务管理,实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分工和专业化发展,促进其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大型洪涝灾害后卫生消毒的应对措施与问题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卫生消毒是预防洪涝灾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要手段.1998 年长江沿岸特大洪涝灾害和 2012 年特大暴雨引发的华北城市内涝等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都通过采取有效的卫生消毒防疫措施确保了"大灾之后无大疫"[1-2].本文通过梳理 2021 年河南省疾控系统在洪涝灾害中的卫生消毒应对措施,探讨了区域性大型洪涝灾后消毒应对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期为近期京津冀地区和东北地区洪涝灾害后疫情防控提供经验借鉴,提高基层卫生消毒应急处置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滦河流域土壤保持和水质净化服务及其权衡与协同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9/16
滦河流域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但流域内仍存在水土流失、河流水质不达标等问题.基于实测资料及loadest模型等工具率定InVEST模型参数,定量评估了滦河流域各生态区2005、2010和2015年土壤保持和水质净化服务及其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相关分析和基于网格的Moran'I指数分析了两项服务的作用机理和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分异,并探讨了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二者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年、2010年、2015年滦河流域年均土壤保持强度为136.45t/hm2,时间上呈现出先强增后微减的特点,空间格局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增加;流域总氮(TN)、总磷(TP)年均输出量分别为1526.73t/a和82.89t/a,输出量逐年增加且集中在流域中下游,流域整体水质净化能力有所减弱.流域内水体中TN、TP浓度与泥沙入河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土壤保持和水质净化服务关系整体上由协同向权衡转变,空间上的差异性表现为林地、草地集中区域(生态区A)多以协同关系为主,而农牧带交错地区(生态区B)多以权衡关系为主.建议未来滦河流域开展生态建设和管理工作时应统筹考虑土壤保持和水质净化服务,因地制宜协调二者关系,通过增强流域水土保持功能带动水质净化服务的提升,并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促进流域的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化强度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16
探索市域尺度与格网尺度下城市化强度与生态韧性之间的作用机制,对提高生态韧性水平、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人口密度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尝试构建一套完整的城市化强度与生态韧性指标体系.利用景观安全度模型修正了"规模-密度-形态"生态韧性方法,以市域尺度与格网尺度对比分析为手段,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与Tapio解耦模型,探究二者的时空分异格局及协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尺度下,城市化强度和生态韧性在全局上变化趋势相反且错位关系明显,北京、天津城市化强度高而生态韧性较低;格网尺度下,城市化强度与生态韧性的分布形状存在差异:城市化强度多呈现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生态韧性呈多样化、零散化特征.(2)不同尺度下,城市化强度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增强,北京、天津最高,廊坊、石家庄、衡水、沧州次之,邯郸、邢台相对较低;格网尺度下,局部区域出现特殊现象:北京、天津中部出现初级协调、轻度失调;邯郸、邢台小部分区域达到良好协调.(3)城市化强度与生态韧性的脱钩关系处于良性发展状态,弱脱钩、扩张负脱钩呈上升变化,而强脱钩呈下降变化,表明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推动生态韧性正向发展,城市化强度与生态韧性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状态.此次研究结果为城市化强度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