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妆品长期人体试用试验安全性评价的现状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化妆品在人群中的使用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既往国际上的化妆品不良反应案例提示,对于风险较高的化妆品新原料,人体斑贴试验、短期的人体试用试验可能不足以评估其安全性,而应进行长期的人体试用试验加以评价。故此,本文回顾了影响长期人体试用试验的关键因素,如使用部位、单次使用量、使用频率、持续使用时间、受试者条件等,从而为标准化的化妆品长期人体试用试验安全性评价规范的撰写提供证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美国、欧洲联盟和加拿大能否在放射性药物的临床首次应用规范方面达成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多种新型放射性示踪剂和放射性核素疗法被开发和应用。核医学和分子影像技术正在复兴,比如在显像和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前列腺癌方面。为实现新药从研究到临床的转化应用,在服务于患者的同时保证患者安全,必须相应地实施严格的监管要求。然而,各国相关政策法规间的差异可能会阻碍全球合作、增加费用并延缓研究进程。这种差异源自于司法政治的不同,而非不同的科学证据。为克服这种差异对医学发展带来的影响,核医学专业机构、监管部门和国际机构已开始寻找不同国家法规间的共性,以求协调。实际上,可以通过对临床前研究和生产标准提出统一要求,实现放射性药物跨司法辖区开发,这样可以使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和推广更为高效。该文旨在概述欧洲和北美大陆在用于首次人体研究放射性药物研发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要求。希望通过持续的合作,能够最终实现不同国家监管机制改革和相关法律法规和谐化,并为所有患者提供最新的、基于循证医学的有效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面部敏感性皮肤防晒化妆品的筛选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面部敏感性皮肤防晒化妆品进行筛选与评价。方法:2019年6 - 8月在重庆市中医院职工中招募40例乳酸刺痛试验阳性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4种敏感性皮肤用防晒化妆品(标记为产品Ⅰ、Ⅱ、Ⅲ、Ⅳ)的人体皮肤封闭型斑贴试验。将40例受试者平均分为2组,分别于面部使用安全性较高的2种产品,于使用前、使用后2周和4周评估红斑、水肿、脱屑情况,采用仪器无创检测经皮水分丢失、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皮肤黑素含量、皮肤油脂含量。分别于受试者背部涂上述2种产品,采用紫外日光模拟仪进行防晒指数(SPF,12例)及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PFA,11例)测定。计量资料采用配对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非参数资料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 结果:斑贴试验显示,防晒产品Ⅲ仅发生1例1级反应,产品Ⅳ未发生阳性反应,安全性高于另外2款产品。主观安全性评价显示,使用产品Ⅲ、Ⅳ4周时红斑程度均低于使用前(Wilcoxon符号秩检验, Z = 4.73、4.82,均 P < 0.05)。客观功效性评价显示,使用防晒产品Ⅲ、Ⅳ前及使用2周、4周时表皮失水率、角质层含水量、黑素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使用产品Ⅲ、Ⅳ4周时表皮失水率(30.05 ± 1.47、30.37 ± 1.28)、黑素含量(112.58 ± 7.34、103.47 ± 5.48)均低于使用前(均 P < 0.05),角质层含水量(62.35 ± 2.67、63.72 ± 2.54)均高于使用前(均 P < 0.05)。使用4周时,产品Ⅳ组黑素含量(103.47 ± 5.48)与产品Ⅲ组(112.58 ± 7.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8.45, P < 0.05)。产品ⅣSPF值、PFA值(51.8 ± 2.9、10.1 ± 1.2)均高于产品Ⅲ(31.5 ± 2.6、7.4 ± 0.7, t = 15.34、24.66,均 P < 0.05)。 结论:综合应用封闭型斑贴实验、长期试用试验、防晒指数测定等方法可评价面部敏感性皮肤防晒化妆品的安全性和防晒功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结核病新药—异菸碱醯肼及其衍化物
编辑人员丨2023/8/6
化学治疗对于结核杆菌早起于Ehrlich时代以前(1870-1900年),那时仅注重如何杀菌,很少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之毒性,因之如升汞、醇、石炭酸、汞溴红等均在内服或注射之例。到了Ehrlich时期(1900-1920),使用各种颜料如阿苦连、美蓝等,亦未见效,1920年-1935年,使用金属制剂,如金、铜等针剂及大枫子油,亦无多大效果。钙剂不知始于何年,无从查考,其效果甚劣,目今已弃之不用。至193d-1944年时期,始为各种疾病化学治疗抬头时期,其中以砜类中普洛明、大艾松及普洛米坐为最佳。在1939,1942,1944年,Hinshaw,Feidman氏都有临床报告,其效果值得试用,惜毒性太高。自1944年以来,链霉素及对氨柳酸问世以后,为结核病化学治疗打好基础,二药在结核病治疗上虽非特效,确有其存在之地位,近年来各国学者发现各药合并使用,可以减少抗药菌株的产生,于是又推广了链霉素与对氨柳酸在临床上的使用。此后新霉素、土霉素、苏菲屈脱隆、氨硫脲、紫霉素等相继问世,但效疗未见特出,在1951年Fox氏研究氨硫脲时用异菸碱醯肼衍化物为中间产物时,R.J.Schnitzer及E.Grunberg二氏发现异菸碱醯肼在天竺鼠上有显著而持久的抑制结核杆菌的作用,再经Steenken及Wolinsky二氏的研究,加以证实。经动物试验认为满意后,由E.Robitzek及J.Selikoff二氏在临诊上试用,初步报告,效果良佳,兹将所见报告汇集编译,以供关心防痨诸君作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剂量氯霉素治疗伤寒及副伤寒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自1948年Woodward,Smadel及Ley氏等首先发见氯霉素对伤寒的显著疗效后,世界各地诸家Murgatroyd,Patel,Mackenzie,Ramli等均先后作类似的报告。国内亦有钱德、黄铭新、宋杰等多篇论著。综阅文献,这些作者都一致公认氯霉素为有史以来治疗伤寒最有效的药物,但其作用尚不够理想,例如肠出血、肠穿孔等併发症的防止,复发的预防以及带菌者的处理等问题仍不能解决。治疗上亦存在着适当剂量和治程尚待确定的问题。后一问题曾为我们所注意。根据试管中的多次试验,43种伤寒菌株对氯霉素的敏感度均在0.7d-5微克/毫升之间。Smadel氏测定人体服1.d-2.0克氯霉素后,血清浓度可达1d-48微克/毫升;Rankin及Grinble二氏亦报告口服1.d-2.0克12小时之后,血清浓度仍维持在2d-100微克/毫升,此浓度超过伤寒杆菌敏感度达2d-100倍之多。由此点看来,目前常用的氯霉素剂量(即Woodward氏法)远较其实际需要为高。钱德氏及Ramli氏曾建议小剂量氯霉素治疗伤寒,在少数病例试用Woodward氏所推荐剂量之一半,疗效亦甚良好。目前氯霉素在国内尚不能大规模制造,价格相当昂贵,若小剂量确实有效,并加以广泛推行,则可节约不少国家资财,符合了政府节约的号召;因此我们充满了热诚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1952年5月至9月我们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内科学院试以小剂量治疗住院的伤寒及副伤寒病者共105例。同时我们收集了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及中山医院自1949年至1952年5月止所有以Woodward氏3克法处理的91例,加以比较和分析。发见小剂量氯霉素治疗伤寒和副伤寒的疗效和3克法所得者相仿,与文献报告的结果亦无显著差别。特作初步报告,供医务同志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琼脂对流免疫电泳和琼脂双向扩散法诊断肺吸虫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肺吸虫病对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危害较大,当它寄生在人体脑、眼、皮下及其他组织内时,极不易查见虫卵。而在四川,寄生在这些部位的又甚为常见。因此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的病例,容易造成误诊。解放后,于1953年我国创用了肺吸虫病皮内试验,以及肺吸虫病血清和脑脊液补体结合试验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对于上述疑难病例的鉴别诊断和肺吸虫病以及其他吸虫病的普查普治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措施,但在疗效考核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很显然,寻找新的比较简易而特异性又比较高的诊断及疗效考核方法,对促进防治肺吸虫病的工作是必要的。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一些寄生虫病的免疫学诊断研究,已有较大的进展。对流免疫电泳已试用于血吸虫病、阿米巴病、旋毛虫病等寄生虫病的诊断。为了了解对流免疫电泳及琼脂双向扩散法在诊断肺吸虫病上的价值,我们选择了查见虫体或虫卵以及临床表现比较典型的确诊病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不同时间进行了对比观察。同时用了其他吸虫病人及正常人等作为对照观察。通过初步实践,我们认为此法检测肺吸虫病的特异性较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创新药早期临床试验中强化QT研究设计的实施要点及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5
心脏安全性是创新药物研发中备受关注的问题,2005年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E14指导原则要求对所有作用于人体的全身用新药进行全面QT研究.但标准的全面QT研究存在设计复杂和实施困难等问题,费时、费力、耗资巨大,另外,大量的健康受试者被暴露在阳性对照中无疑增加了安全性风险.鉴于这些局限性,2015年ICHE14更新版提出强化QT研究的概念.本文阐述了创新药物强化QT研究的设计要点包括样本量、剂量范围、心电采集和心电数据判定,提出在剂量设计、安全性指标设计、入排标准、设备和算法、分析用QT指标方面的注意事项和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磁压榨技术的无创化胃造瘘的大鼠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与目的:胃造瘘术是普通外科常见手术,传统胃造瘘术创伤大,已逐步被内镜下胃造瘘、X线下胃造瘘术取代,但实施过程需要内镜系统或X线机辅助,且操作较为繁琐.基于应用磁压榨技术行无创化胃造瘘的设想,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加工的胃造瘘磁体装置,在大鼠模型上验证该设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大鼠消化道解剖特点和尺寸自行设计加工适合于大鼠胃造瘘的钕铁硼子母磁体,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子母磁体的磁力学曲线.10只SD大鼠麻醉后经口置入子磁体至胃内,在大鼠左上腹部放置母磁体,子母磁体自动吸合,腹部X线明确磁体相吸情况.术后单笼饲养,观察大鼠存活状况、磁体脱落时间、磁体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2周处死动物,获取造瘘口标本,肉眼及光镜下观察造瘘口形成情况.结果:设计和生产出的子母磁体均为圆柱状,采用N42烧结钕铁硼加工而成,表面电镀镍防护处理.子磁体直径5 mm、高3 mm,母磁体直径6 mm、高5 mm,子母磁体质量分别为0.410 g和1.035 g.子母磁体在零距离时最大吸力达4.36 N,磁体吸力随位移增加而逐渐减小.10只大鼠麻醉后均成功经口置入子磁体至胃内,在大鼠左上腹部放置母磁体后,子母磁体迅速相吸,腹部X线检查显示磁体对位吸合良好.术后大鼠均存活,子母磁体留置期间,未出现磁体移位、子母磁体分离等意外事件,所有实验动物无消化道梗阻、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0~13d子母磁体脱落,胃造瘘通道建立.术后2周开腹观察可见造瘘口处胃壁和腹壁粘连愈合牢固,腹腔无渗液及粘连.获取造瘘口标本肉眼可见瘘口形成良好,HE及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可见瘘口组织结构层次清晰.结论:基于磁压榨技术的胃造瘘磁体设计巧妙、易于加工、成本低,该方法建立无创化大鼠胃造瘘操作简单,安全可行,造瘘口各层组织愈合良好.下一步可开展与人体解剖特点更接近的大动物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并评价造瘘口形成的长期效果.未来优化磁体设计和操作路径后,该技术有望在临床试用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Braun吻合磁环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设计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Braun吻合的磁环并进行临床试用.方法 根据人体空肠解剖特点,结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中Braun吻合需求,设计并加工了用于Braun吻合的子磁环(Daughter Magnetic Ring,DMR)和母磁环(Parent Magnetic Ring,PMR).PMR为椭圆形位于输出袢肠管,DMR为圆形位于输入袢肠管.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DMR和PMR的磁力学性能.在临床中利用磁环为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实施Braun磁吻合,记录吻合操作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磁体排出时间.结果 成功加工出用于Braun吻合的DMR和PMR.DMR和PMR在零距离时可获得最大吸力为44.60 N,随着位移增加,其间的吸力迅速减小.临床应用2例患者,吻合操作时间分别为2 min和1.5 min;术后患者未出现肠梗阻、肠瘘等并发症;磁体排出时间分别为21 d和25 d.结论 利用磁环建立Braun吻合操作简单,临床初步试用显示安全可行,具有临床推广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