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立医院学科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学科评估是促进学科建设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是公立医院学科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某院在成为"双一流"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后,为了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从人才建设、临床医疗、科研能力和教学工作4个方向构建了学科评估体系并加以应用。依据评估结果,某院将学科划分为优势学科、培育学科和潜力学科3类,并建立相应发展战略,给予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尤其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加速弥补短板。经过实践,某院人才团队、科研教学水平、学科声誉和综合实力均得到显著提升,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医科建设视角下医学教育研究热点和趋势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医科建设视角下的医学教育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检索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医学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基于CiteSpace软件和VOSviewer软件组合的分析方式从宏观(文献数)、中观(作者和机构)、微观(主题)3个层面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新医科建设视角下的医学教育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态势。北京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发文量居首位;核心合作团队较为稳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教育等热点均是医学教育领域研究的传统核心内容;出现线上教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课程思政等新兴研究主题。结论: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而新医科建设战略对医学教育提出新的时代使命。通过勾勒新医科建设战略背景下医学教育研究的科研新生态,为进一步开展新时代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循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海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针对西藏卫生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不仅为西藏输送优质医疗资源,而且借鉴传统医学中的“师带徒”模式为当地培养医疗人才,是新时期医疗援藏的创新之举。上海医疗队在三年援藏期间,发挥“组团式”支援的优势,丰富传帮带的类别、方式和内容,突出“专家带骨干”和 “团队带团队”的“师带徒”形式,显著提升了当地医疗人才总量和质量。本研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就“师带徒”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实施过程的跟踪与评估、质量管理的反馈与改进提出相应措施,以加快西藏医疗人才队伍的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院专职科研人员绩效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以某儿童专科医院为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儿童专科医院专职科研人员绩效评价体系,调动专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研产出效率,以科研水平的提升带动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模型为理论依据,结合文献查阅和人才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经验初步确定指标库。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采用德尔菲法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和权重,通过头脑风暴法对指标进行可量化标准制定,形成儿童专科医院专职科研人员绩效评估模型。选取某研究型儿童专科医院的5名专职科研人员为评估对象,分别采用新构建的模型和该院原有绩效评价方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组织15位专家开展2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最终构建包括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与23项三级指标的儿童专科医院专职科研人员绩效评价模型。其中,一级指标科研产出、科研过程和科研投入权重分别为0.507、0.267和0.226。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构建绩效评价模型的考核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有助于研究团队发现不足。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绩效评价模型可对科研人员起到正向引导与激励作用,推动临床与基础的交叉融合以及促进医院的学科建设和科研人才培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X证书制度下护理专业群三递进、四融合、五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1+X证书制度下护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三递进、四融合、五共育护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方法:2021年7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构建三共一进(基础共享、专业共生、岗位共选、能力递进)专业群课程体系;实施群专业模块课程与X证书内容对接;深化三教改革,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建设云地贯通的教学资源。整群抽样法选取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21级护理专业群994人为研究对象评价此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2021级护理专业学生748人中男150人,年龄19~22(20.00 ± 1.23)岁,女598人,年龄19~21(19.00 ± 2.57)岁。2021级助产专业学生118人均为女生,年龄18~20(18.00 ± 2.11)岁。2021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128人,男66人,年龄19~21(19.00 ± 2.11)岁,女62人,年龄19~21(19.00 ± 2.54)岁。护理专业群完成《基础护理技术实训指导》、《老年照护技术》等自编教材5部。730名学生参加X证书考核,729人通过,通过率99.9%。结论:护理专业群三递进、四融合、五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实现"一岗多能、多岗互通"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疗机构内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的项目管理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在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政策的情况下,探讨医疗机构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IIT)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为促进医疗机构IIT项目管理提供建议。方法:通过文献调查结合工作实践,分析IIT项目管理现状及其原因,提出建议和对策。结果:IIT的项目在归口管理、选题设计及其延续性、研究团队建设、伦理审查和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问题。中心化管理有利于项目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培养研究人才和团队建设;加强伦理委员的审查意识,培养科研管理人才,提高项目管理效率。结论:IIT作为注册类临床试验的重要补充在推动医学科研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各医疗机构应针对本机构IIT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整合资源、提供平台、培养人才,高质量开展IIT项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专科小组导师制在健康管理学科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健康管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要求从业医师不仅要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具备深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能够理解并实施以健康管理对象为中心的整体健康管理策略。为满足这一需求,传统专科培训模式已不足以支撑健康管理医师在这一新兴领域的成长。因此,对培训模式的探索变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一种创新继续教育模式——专科小组导师制,旨在通过结合专科个体化指导、多学科协作以及团队学习,系统提高健康管理学科从业医师的临床实践能力、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跨学科决策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健康管理人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球卫生人才胜任力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我国全球卫生人才胜任力指标体系,为提升全球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提供依据。方法:以全球卫生、全球健康、胜任力、全球胜任力、公共卫生人才胜任力等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2012年至2022年发表的文献。基于文献回顾和工作职责分析,结合胜任力冰山理论模型建立全球卫生人才胜任力初始指标集。2022年10月,采用专家咨询法筛选指标并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基于专家咨询结果编制调查问卷,就全球卫生人才胜任力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通过随机便利抽样方式选取来自国内医疗卫生机构、高等院校和医药企业等机构的相关人员,于2022年11月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确定指标体系内在结构、权重及指标间的定量关系。结果:全球卫生人才胜任力指标体系由专业积淀、外语交流、国际交往、自我管理与成长、影响力、成就内驱、全球化素养、职业精神8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10、0.104、0.153、0.121、0.106、0.171、0.139和0.096。知识技能类胜任力包括专业积淀、外语交流;行为表现类胜任力包括国际交往、自我管理与成长、影响力;个性特质类胜任力包括成就内驱、全球化素养、职业精神。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创造性、团队协作和独立思考之外的其他二级指标均对所属一级指标有显著预测作用( P<0.01)。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全球卫生人才胜任力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全球卫生人才的甄选、培训和绩效评价具有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医科背景下地方医学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虚拟教研室是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和课堂教学实践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可以解决高校的跨学科、跨专业、跨地域的师资配置不足、科研团队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在新医科背景下,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虚拟教研室快速高质量发展,探索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对医学教育改革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地方医学院校建设虚拟教研室存在的问题、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可行性,在突出新医科的医学教育内涵建设、注重学生成长的教学模式建设、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的培养体系建设、推进学科交叉的师资队伍建设、聚焦前沿创新的科研平台建设、开辟产教研融合的创新基地建设、促进共建共享的优质资源建设、完善全方位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以期为地方医学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及其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人体解剖学专业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针对人体解剖学专业青年教师来源欠缺、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亟需提升等问题,本研究基于学科特点的青年教师成才机制,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凝聚力,以师德建设为抓手,以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升为目标,构建人才引领—人文精神—教学能力—科研素质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通过求贤、立德、育人、求真、激励等措施,切实有效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学科发展储备力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