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分娩恐惧感、分娩体验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对初产妇分娩恐惧感、分娩体验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规律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初产妇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便利抽样法分为家庭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家庭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统计两组初产妇分娩恐惧感、分娩体验及分娩结局进行比较。结果: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后,家庭组初产妇分娩恐惧感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分娩体验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家庭组初产妇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能有效缓解初产妇的分娩恐惧感,提升其分娩体验水平,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互联网+"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管理模式在围产期抑郁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2/3
背景 围产期抑郁严重影响孕产妇身心健康,如影响其角色转换及认同感、家庭关系等,严重者甚至引起自杀行为,给孕产妇及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以孕产妇为中心,家庭、社区、医院共同参与的分级管理模式,有助于对存在围产期抑郁者进行全程、动态管理.目的 评价"互联网+"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管理模式在孕产妇围产期抑郁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孕产妇围产期抑郁的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12月在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建档、且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9分的8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分娩前在妇产科门诊孕妇学校、入院待产后在妇产科住院部学习室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互联网+"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管理.于干预前和干预后(产后42天)采用EP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及自编护理满意度问卷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EPDS评分和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42.823、60.453,P均<0.05),GQOLI-74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F=198.902,χ2=5.165,P均<0.05).结论 "互联网+"医院-社区-家庭三元联动管理模式可能有助于降低孕产妇围产期抑郁的严重程度,改善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提高孕产妇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护理模式、炎性因子和TSH水平对产后抑郁障碍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护理模式、炎性因子和TSH水平对产后抑郁障碍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12月就诊于我院精神科门诊符合入选标准的产后抑郁障碍病人82例,按照接受的护理模式不同分为优质护理组43例和常规护理组39例.常规护理组的产妇在产前、产后和产时都是接受的产科常规护理,优质护理组的产妇接受了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观察两组顺产、难产和新生儿情况,测定甲功五项、血细胞分析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两组汉密尔顿17项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阴性与阳性症状量表(PANSS)得分.[结果]常规护理组病人的HAMA、HAMD和PANSS得分,以及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发生率、有自杀观念及自杀未遂的发生率、难产率和新生儿异常率明显高于优质护理组(P<0.05或P<0.01).产后抑郁障碍病人的HAMD得分与其血清CRP水平、WBC计数、血清TSH水平和A-TPO水平均相关(P<0.05).[结论]产科优质护理可以降低产后抑郁障碍产妇焦虑和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降低其自杀观念及自杀未遂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人为本”的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对产褥期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以人为本”的以家庭为中心(FCMC)的产科护理模式对产褥期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 选取汉族产妇1 3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9例.对照组产妇给予产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产妇在此基础上给予“以人为本”的FCMC产科护理模式干预.护理前及护理1个月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生活质量量表(SF-36)和科室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估两组产妇抑郁、焦虑、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产妇护理后SAS、SDS和EPDS评分均较护理前下降,且观察组产妇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护理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较护理前增加,且观察组产妇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人为本”的FCMC产科护理模式可显著降低产褥期产妇产后抑郁,提高产妇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对于产后抑郁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家庭产科监护模式下母婴床旁护理对母乳喂养及康复知识掌握度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家庭产科监护模式下母婴床旁护理对母乳喂养及康复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孕产妇作为研究组,选取60例同时期普通产科病房孕产妇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用家庭产科监护模式,如床旁新生儿沐浴演示、新生儿抚触、母婴健康指导以及营养支持等,同时建立产后回访系统,比较两组产妇母乳喂养及康复知识掌握情况.结果 研究组母乳喂养及康复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采用家庭为中心母婴床旁监护模式可有效提高产妇和家属对康复知识、母乳喂养、新生儿照顾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产妇及配偶尽快适应角色,降低护理差错和纠纷发生,提高整体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父母养育效能在产妇产后抑郁和家庭关怀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效能在家庭功能与产后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便利抽样抽取广州市某三甲医院产褥期妇女226例,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父母养育效能感量表(PSOC)与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表进行问卷调查,建立和检验养育效能在产后抑郁与家庭功能之间的中介模型.结果 (1)产褥期妇女产后抑郁总发生率为29.2%,家庭关怀度指数平均为(7.9±2.8)分,父母养育效能均分为(28.4±4.7)分.(2)家庭功能与产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576,P<0.01),养育效能与产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r=-0.388,P<0.01),家庭功能与养育效能呈显著正相关(r=0.277,P<0.01).(3)养育效能在家庭功能与产后抑郁之间的中介模型拟合度指数高,各路径系数显著(P<0.001),养育效能在产后抑郁与家庭功能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家庭功能对产后抑郁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56、0.07.结论 家庭功能对产后抑郁有直接预测作用,养育效能在产后抑郁与家庭功能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产褥期的保健护理应该重视产妇的家庭功能和养育效能状况,开发、开展以提升家庭功能为中心的家庭辅导课程和社区护理模式,从家庭关怀、育儿效能、心理安慰等多方面促进产妇产后的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家庭为中心的群组式孕期保健模式的应用及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参与以家庭为中心的群组式孕期保健活动对孕妇的影响,为在国内推广该孕期保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群组式孕期保健模式,便利选取60名孕妇参与该模式下的群组活动.运用质性研究法,对参与该孕期保健活动的16名孕妇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使用Colaizzi分析法,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归纳.结果 提炼出孕妇参与以家庭为中心的群组式孕期保健活动体验的3个主题(整体化自护管理、参与式健康教育和多元化社会支持),以及“契合现存和潜在的孕期需求”这一反映孕妇综合体验的核心主题.结论 与传统的孕期保健模式相比,以家庭为中心的群组式孕期保健模式促进了孕妇及其家属对孕期专业支持的寻求,提高了孕妇孕期的自我管理能力,满足了孕妇所需的同伴支持和家庭支持,有助于提高孕期保健的利用率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模式下母婴床旁护理的实施策略及效果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所谓母婴床旁护理,其来源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使产妇在分娩后住院期间,由护理人员在床旁提供给产妇的一切护理服务,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的充分体现,满足家庭、产妇及新生儿的需求,对产妇产后家庭成员间、夫妻间及母婴间感情的交流有促进作用,让产妇在和谐、温馨的环境中,度过分娩后心理、生理方面的不适感[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对孕产妇不同孕周体质量指数及剖宫产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以家庭为中心护理(FCC)模式对孕产妇不同孕周体质量指数(BMI)及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鹤壁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孕产妇96例,根据建档顺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基础上观察组采用FCC模式产科护理,比较两组不同孕周BMI、产程时间、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率、母乳喂养率.结果 观察组孕20周、孕24周、孕28周、孕32周、孕36周、孕38周BMI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为8.33%,低于对照组(P<0.05),母乳喂养率为97.92%,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FCC模式产科护理有助于控制孕产妇不同孕周BMI,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促进产后母乳喂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医联体的区域内母婴连续性照护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提升区域内基层医院母婴照护水平,提高孕产妇及照护者照护能力.方法以医联体新生儿专科护理联盟、远程医疗中心为平台,通过组建母婴照护团队、基线调查、优质护理服务下沉基层医院及母婴关爱行动等举措,在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家庭构建母婴连续性照护模式,为母婴提供全程、连续性的母婴护理.结果母婴连续性照护模式实施后在区域内形成同质化的母婴护理技术标准;培养产科专科护士72名,儿科专科护士53名;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母婴照护相关基础技能、重症护理、急救技能得分显著提升(均P<0.01).结论母婴连续性照护模式实现了区域内母婴护理技术共享,提升了医联体内基层医院母婴照护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