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人口结构的显著变化,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老年性疾病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尤其是以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为代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挑战.近年来,中国的AD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对患者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医疗保健系统构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了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响应国家"健康中国行动"的号召,推动医疗模式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维护转变,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牵头,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等多家权威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编撰了《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该报告在2021、2022、2023年系列版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了中国AD的流行病学数据,深入分析了疾病经济负担的最新情况,并全面评估了我国AD诊疗服务的现状和公共卫生资源的配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的发布,不仅体现了我国在AD研究和防控方面的进步和努力,也彰显了全社会对老年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本报告将为AD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和有力的数据支持,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专业依据,同时也为促进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期待通过这份报告的传播和应用,不仅能为专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公众对AD的认识,促进社会各界共同推动我国老年健康事业的发展,为实现"健康老龄化"而持续赋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高血压报告》(2023年)概要及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了首个《全球高血压报告—与无声杀手的赛跑》,报告涵盖了全球高血压的流行情况和管理方法,分析了高血压导致的死亡及疾病负担,探讨了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评价了降压治疗的成本效益,并介绍了多国高血压管理的成功案例,尤其是HEARTS高血压防控计划的全球推广情况.高血压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严重危害健康.过去30多年间,全球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或服用降压药物)患者的数量翻了一倍,从1990年的6.5亿增长至2019年的13亿,在30~79岁的全球高血压患者中,大约54%诊断为高血压,其中42%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而仅有21%得到控制.2019年,全球范围内超过一半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可归因于收缩压升高,如果全球范围内将高血压控制率提高到50%,从2023年至2050年间可以避免7 600万人死亡.人群水平的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盐和低钾摄入、饮酒、缺乏运动、空气污染等.WHO支持通过减少膳食钠摄入,增加钾摄入、限制饮酒、戒烟、增加运动和改善空气污染等方式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治疗方面,WHO指南建议对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的个体使用降压药物治疗.对于特定人群,收缩压在130~139 mmHg之间时也建议开始使用降压药物治疗,同时推荐使用单片复方制剂进行联合治疗,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持久性.我国高血压的流行趋势和管理情况同样令人关注.高血压是我国人群中重要的死亡和疾病负担因素,通过学习和借鉴全球高血压管理的成功经验,可以加强我国高血压的预防、控制和监测工作,特别是推动HEARTS技术包在我国的应用,以提升高血压管理效果.该报告旨在提醒人们重点关注非传染性疾病,特别是高血压这一公共卫生挑战,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和成功案例明确了高血压防治的重要性,并为各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实现2025年将未控制高血压比例较2010年相对下降25%的全球目标而共同努力.本文结合中国高血压病的流行趋势与管理情况对该报告进行简要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士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构建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士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旨在提高手术室护士在面对传染病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反应能力、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方法 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在文献研究、焦点小组访谈的基础上,以PPRR危机管理理论为指导初步拟定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士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对来自手术室护理、护理管理、公共卫生、医院感染、临床医学及麻醉医学领域的15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并确定最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2轮专家函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57,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84、0.189.最终形成的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士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项一级指标(预防、准备、反应、恢复)、15项二级指标、62项三级指标.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综合性医院手术室护士传染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靠性、科学性,可用于科学评价手术室护士应对传染病突发事件的能力,为应急人员选拔和培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人用狂犬病疫苗研发与保护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的急性传染病.虽然狂犬病灭活疫苗能够有效预防狂犬病毒感染,但存在接种剂次多、成本高等缺点,亟需研发有效、价格适中的新型狂犬病疫苗.近年,病毒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佐剂疫苗和嵌合疫苗等新型狂犬病疫苗被研究用于防治狂犬病毒感染.现就新型狂犬病疫苗的研发情况、保护效果及其在预防狂犬病病毒感染等方面作一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功能性口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断传染源,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重要举措,同时佩戴口罩还能阻挡空气中的颗粒物,减少有害颗粒或气体的吸入.而功能性口罩是具有高效性、舒适性、可降解性、功能可再生与重复性以及个性化等特征的口罩统称.基于国内民众对功能性口罩的需求,汇总了国内外关于功能性口罩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活性炭口罩、中草药口罩、纳米纤维薄膜口罩、抗菌抗病毒型口罩、可生物降解型口罩、自清洁型口罩、智能口罩等7种功能性口罩的优越性和应用潜力,提出该类口罩在现实使用中的不足,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研发便捷、多功能并存、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新型口罩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由应急处置转入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蔓延的范围和速度看,新冠肺炎疫情是复杂而凶险的。由于新冠肺炎的传染源将会长期存在、传播途径难以彻底切断以及易感人群众多等因素,决定了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长时间存在。因此,预防控制工作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的原则,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1-2021年全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2011-2021年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特征,为修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获取SFTS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验证发病率、病死率随年龄变化趋势。结果:2011-2021年全国27个省154个地级市533个县(区)共报告SFTS确诊病例18 902例,死亡966例,年均发病率为0.125/10万,年均病死率为5.11%。此11年间全国SFTS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4.80%( P=0.001)。全国99.23%的病例集中于河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和辽宁7个省,70.28%的病例集中于11个地级市。上述7个省年均病死率差别较大(1.30%~11.27%)。报告地区由2011年13个省51个地级市108县(区),上升到2021年的19个省88个地级市277县(区),从中部向东北、西部和南方扩散。南、北方发病均集中在夏、秋季,4-10月发病数占全年的96.63%,5-6月达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在50~74岁年龄组(69.46%),死亡病例集中在≥60岁年龄组(79.71%)。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随年龄增加:发病率男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40/10万增加到≥80岁的4.480/10万( χ2=13 185.21, P<0.001),女性由0~4岁年龄组的0.038/10万增加到≥80岁的3.318/10万( χ2=12 939.83, P<0.001);病死率男性由30~34岁年龄组的0.70%增加到≥80岁的11.58%( χ2=115.70, P<0.001),女性由35~39岁年龄组的1.56%增加到≥80岁的8.98%( χ2=103.42, P<0.001)。 结论:2011- 2021年我国SFTS发病呈上升、扩散趋势,具有明显时空聚集性;不同地区报告病死率差别较大,中老年人群发病及病死风险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2001-2016年麻疹发病率时空分布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我国麻疹病例时空分布和空间聚集性特征。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疫情报告监测系统2001-2016年全国麻疹病例数据,人口学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运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运用SaTScan 9.6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2001-2016年全国共报告麻疹1 012 537例,年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01-2004、2005-2008和2009-2012年的麻疹发病存在全局空间聚集性,其Moran’s I值分别为0.29、0.26和0.31。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麻疹在各时间阶段均存在高-高聚集区域并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同时2005-2008年广东省是一个单独的高-低离散区域,未检测到低-低聚集区域。时空扫描结果显示,2001-2008年我国麻疹病例在西部地区、华中地区和华北地区、山西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形成一个广泛的聚集区。 结论:2001-2016年我国麻疹的发病在空间、时间上均存在一定的聚集性,可根据聚集情况,为麻疹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实践与感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疫情报告后依法采取的首要措施,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处置的关键,也是快速控制疫情的前提。本文将流调在疫情响应中的本质归结为应急处置,指出流调的根本目的是控制疫情,通过运用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些案例,围绕“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现场快速处置、形成与验证假设、撰写报告加以阐述,并提出流调所面临的一些挑战。本文突出强调了现场调查的作用,提出在现场不但要侦查,还要假设,更要快速处置,并应及时将现场经验与发现问题转化为疫情防控的策略措施。本文还重点强调了通过全面查摆调查证据,形成和完善“证据链”,进而服务于验证假设的思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百年不遇,总结宝贵的现场流调经验将有助于我国精准处置疫情、保持病例动态清零状态以及应对未来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护士-家庭联合督导管理在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护士-家庭联合督导管理在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选取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耐多药结核病患者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 n=36)及对照组( n=36),对照组实施常规用药指导,观察组实施护士-家庭联合督导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管理能力、疾病知晓率、用药依从率、不良反应率、细菌转阴率及患者满意率。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疾病传染源预防、传播途径切断、用药管理、健康责任、饮食营养、运动锻炼、定期复诊及疾病管理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疾病知晓率、用药依从率、细菌转阴率及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护士-家庭联合督导管理能有效提高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疾病管理能力及用药依从性,提高患者细菌转阴率,有利于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