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枝汤临证心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的开篇第一方,不仅为后世树立了经方加减运用的典范,也开创了方药煎服法以及药后调护的先河.柯琴说:"此为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桂枝汤为伤寒中风杂病解外之总方,凡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也."此乃对桂枝汤非常中肯而深刻的评述.因而可以说,掌握了桂枝汤的灵活运用,就基本掌握了外感乃至内伤疾病的治疗大法.下面举案例数则,就正于同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950-2021年中国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斑疹伤寒在我国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我国斑疹伤寒防控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和策略。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传染病历史数据库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1950-2021年斑疹伤寒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Mann-Kendall检验和圆形分布法对斑疹伤寒的发病情况、死亡情况、病死率进行分析,研究我国斑疹伤寒流行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和诊断现状。结果:1950-2021年,我国共报告斑疹伤寒发病数452 965例,死亡数7 339例,分别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的14年中报告发病数均过万。20世纪90年代以来,斑疹伤寒发病数和发病率大幅降低,流行强度以散发为主,但安徽省、湖北省和湖南省报告发病数呈上升趋势。斑疹伤寒在全年均可发病,但可呈现一定的季节聚集性,我国斑疹伤寒的发病率高峰集中在夏、秋季,不同省份斑疹伤寒的月发病高峰从北方至南方逐渐向前推移。斑疹伤寒发病的男女性别比为1.01∶1(18 529∶18 366),近年来女性发病数逐渐超过男性;≤9岁人群发病数占比最大(18.9%),≥50岁人群发病数呈增加趋势;发病人群职业以农民为主,并呈逐年增加趋势,学生和散居儿童发病数占比也较大。斑疹伤寒病例从发病日期至诊断日期间隔时间的中位数为6 d,实验室确诊病例占比较低,检测方法为外斐反应为主。结论:尽管我国斑疹伤寒流行态势整体好转,仍需警惕局部暴发的风险,其防控工作仍面临很多挑战,需加强斑疹伤寒病原体检测和监测能力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近代中国海港检疫机构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检测与应对措施探析:以近代天津海港检疫为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晚清时期,为防止日本、香港、东北等地的疫情传入天津,天津海关逐步建立起天津海港检疫制度。天津海港检疫机构施检的重大传染病包括霍乱、鼠疫、天花、斑疹伤寒和黄热病,其中霍乱是近代天津地区爆发最频繁、影响力最大的传染病,鼠疫、天花次之,未发现斑疹伤寒和黄热病大规模流行的记载。天津海港检疫机构在抵制外来传染病入侵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建立起以船舶检验为基础,以预防注射、鼠蚤研究和疾病诊疗为核心的业务体系。天津海港检疫机构在重大传染病预防、检测与应对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开辟了国人自主办理国境卫生检疫的先河,其历史实践和检疫模式是认识和了解近代中国检疫传染病发展史的一个窗口,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93例儿童鼠伤寒沙门菌多位点序列分型与临床特征及耐药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儿童鼠伤寒沙门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型)、临床特征及耐药特性,为儿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1月至2020年10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经粪便或血培养确诊鼠伤寒患儿的临床信息,并对样本中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进行MLST分型及药敏试验。使用 Kruskal- Wallis检验、 χ2检验、 Fisher′ s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96例患儿分离出鼠伤寒沙门菌,有效病例93例。其中92例来自粪便培养,1例来自血培养;男53例(56.99%),女40例(43.0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2.0(8.5,22.0)月龄,7月至10月是发病高峰。按MLST分型将患儿分为ST34型(58例)、ST19型(22例)及其他型(13例)。不同MLST分型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后引起呼吸道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657, P<0.001),ST34型鼠伤寒沙门菌肠炎者更常伴有呼吸道症状( Cramer V=0.421, P<0.001)。药敏试验:不同MLST分型对氨苄西林( χ2=8.774, P=0.03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χ2=6.713, P=0.022)、环丙沙星( χ2=20.780, P<0.001)、磺胺甲 唑( χ2=15.364, P=0.001)、氨苄西林舒巴坦( χ2=17.626, P=0.001)及左氧氟沙星( χ2=25.648, P<0.001)的敏感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头孢曲松( χ2=1.027, P=0.621)、头孢他啶( χ2=7.637, P=0.059)、头孢吡肟( χ2=6.099, P=0.116)及头孢哌酮舒巴坦( χ2=2.405, P=0.649)敏感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菌株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敏感。 结论:婴幼儿是儿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的主要人群,7月至10月是发病高峰,鼠伤寒沙门菌MLST分型以ST34型为主且更常伴有呼吸道症状;应参照药物敏感性选择抗生素,无药敏试验结果可经验性选择三代头孢菌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合并地方性斑疹伤寒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地方性斑疹伤寒是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宿主是啮齿类动物,以鼠蚤类为主要传播媒介。该病发作突然,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误诊。本文报道1例孕25 +1周,高热、头痛起病的孕妇,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结合病史及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测确诊为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感染,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后病情好转。孕37 +1周顺利剖宫产术分娩一男活婴,母儿健康。斑疹伤寒是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疾病,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仔细询问病史及查体,及时行mNGS检测,有助于快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7-2022年武汉地区儿童食源性疾病监测中沙门氏菌感染情况和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2017-2022年武汉地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儿童沙门氏菌感染率、血清型分布及耐药率,为儿童群体的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22年武汉地区儿童食源性疾病病例和病例粪便标本病原学监测结果,应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监测病例1 180例,检出281株沙门氏菌,平均检出率为23.81%.沙门氏菌包含27种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138株(49.11%)和肠炎沙门菌37株(13.17%)为主.沙门氏菌阳性病例中,男女病例比为1.58∶1,检出率最高的年龄组为7~18岁组(34.48%).可疑暴露食品中乳与乳制品、水果类及其制品、粮食类及其制品的沙门氏菌检出率较高.沙门氏菌在第3季度检出率最高(44.64%),不同季节沙门氏菌样本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483,P<0.05).沙门氏菌感染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87.19%)和腹泻(96.44%),腹泻以水样便为主,占51.96%.沙门氏菌对14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1.08%~75.99%),耐药率居前3位的抗生素分别是氨苄西林(75.99%)、四环素(68.10%)和头孢唑啉(50.18%).结论 武汉地区儿童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检出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各类可疑暴露食品中均有检出,血清型构成呈多态性,沙门氏菌耐药率较高,要继续加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和沙门氏菌耐药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56例儿童鼠伤寒沙门菌肠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和药敏结果,探讨厦门地区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特征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至2019年厦门市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56例经粪培养确诊为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分离培养出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及药敏鉴定,总结其临床特征及耐药性。结果:56例儿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中,2018年32例,2019年24例,年龄23 d~4岁8个月,男32例(57.14%),女24例(42.86%),<2岁患儿76.79%(43/56),其中<1岁占2岁以下患儿的62.79%(27/43)。易感季节多为夏秋季节(5~10月),患儿临床多表现为发热(89.29%)、腹泻(98.21%)、脓血便(48.21%),少数可出现呕吐(21.43%)、抽搐(17.86%)表现。鼠伤寒沙门菌对亚胺培南100%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厄他培南均有98.04%的敏感率,对头孢他啶、氨曲南分别有76.47%和72.00%的敏感率,对妥布霉素100%耐药,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分别有90.00%和86.00%的耐药率。结论:在夏秋季节,2岁以下儿童易感染鼠伤寒沙门菌,临床多表现为发热、腹泻,可伴有脓血便,鼠伤寒沙门菌易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上需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伤寒沙门菌播散性感染致支气管胸膜瘘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伤寒沙门菌是引起伤寒的病原菌之一,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易播散至血液与骨髓等肠外组织,很少累及肺部。现报道1例以肺部感染为主要症状、全身多部位播散的伤寒沙门菌感染病例。该患者儿时有结核病史,伤寒病后因"反复咳嗽、咳痰伴咯血"多次入院,结合病原学培养及高通量测序技术,诊断为伤寒沙门菌滞留于结核"毁损肺"中致支气管胸膜瘘,造成肺与胸腔感染迁延不愈。予抗菌、抗结核、支气管动脉介入手术及胸腔镜下脓腔清除术等治疗后病情好转。该病例提示伤寒沙门菌可引起肺部严重感染及瘘口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福建省2011-2022年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2011-2022年福建省伤寒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探索高发人群和热点区域,为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福建省2011-2022年伤寒监测资料,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ArcGIS 10.8软件对各县(区)发病率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2011-2022年福建省伤寒共报告发病5 126例,年均发病率为1.10/10万。年均发病率在2011-2015、2016-2019和2020-2022年分别为0.96/10万、1.49/10万和0.81/10万。全年均有发病,高发季节为5-9月。0~4岁和5~9岁年龄组发病数分别占23.59%(1 209/5 126)和9.62%(493/5 126)。全人群的男女性别比为0.97∶1(2 524∶2 602),<10、10~54和≥55岁年龄组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19∶1(925∶777)、0.75∶1(1 060∶1 404)、1.28∶1(539∶421)。宁德市发病占福建省的30.65%(1 571/5 126);发病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宁德市。存在再次发病和家庭成员续发现象。结论:2011-2022年福建省伤寒呈低水平流行,应针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加强防控措施;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宁德市是主要的聚集区域,应深入调研其空间聚集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发热伴出疹症候群监测预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发热伴出疹症候群(RFS)监测预警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为我国RFS监测与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以“发热”“出疹”“监测”以及 “fever” “rash” “surveillance”为中英文检索词并补充其自由词,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语种限定为中文及英文,对纳入文献信息进行摘录整理及汇总描述。结果:共纳入36篇文献,中英文分别为21篇和15篇。RFS病原学监测共19篇,病原体主要包括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风疹病毒、肠道病毒、人类B19病毒、登革病毒、A组链球菌、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人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和腺病毒;重大活动/突发自然灾害监测8篇,监测时段集中在2010-2015年,包括运动会、世界博览会、地震、热带风暴和宗教集会等;异常病例/聚集性疫情监测预警8篇,以国外研究为主,监测症候群范围广,监测场所为医疗机构,主要依靠《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ICD-9)编码或患者主诉中诊断及症状进行自动判别预警;仅1篇针对预测研究,为蒙古国开展的基于传染病监测数据预测研究。36篇文献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法、基于时间的预警模型(如回归分析法、固定阈值法、休哈特控制图法及累积和控制图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结论:未来RFS监测体系方向应聚焦已知病原和可能的未知病原监测预警相结合的模式,可进一步完善预警系统设计,实现无感化病例监测与早期预警,应用当下的信息抓取技术和智能建模方法,提高RFS监测预警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