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学术流派划分及代表性流派发展脉络探微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伤寒流派,可定义为伤寒学派之下因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核心学术问题认知不同,从而形成的有特色、有传承、有创新、有代表性医著的医家群体.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伤寒论》进行研究,其医著或研究的对象各有侧重(如证候、辨证、治法、经方、文献、医案等),或研究的方法各不相同(如注解、发挥、重订等),或对某些关键学术问题看法不一(如伤寒概念、寒温关系、三纲鼎立、错简重订等),这些医家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同时,多有突破创新,从而形成不同特色的"流派".其中,影响力较大、有一定特色、有代表性著作、传承脉络清晰的伤寒流派有重订派、增补派、证候派、广义伤寒派、八纲派、气化派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启海地区中医历史源流及学术特色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百余年来,江苏启东、海门两地(简称启海地区)中医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在师承、家传的基础上创立中医学会,兴办中医学校,培养了大量中医人才.启海地区中医在学术上崇尚经典,继承发展伤寒温病,临证治疗重视脾胃,擅长运用内外合治,先后涌现出朱南山、吴安庆、吴考槃、施维智等名家.启海地区中医作为江苏中医流派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值得进一步挖掘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王履在外感热病学术史上富有创见,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和地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研读王履《医经溯洄集》中关于外感热病学的论述,重点探析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比较王履前后医家外感热病学术观点的差异、继承、发展和创新.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难经》、张仲景、刘完素和朱丹溪,并能批判性继承、融合、折中上述医家.王履首次明确指出寒温有别,不得相混,温病病机为怫热内郁,治法当辛凉解散或苦寒清里,并首倡伤寒错简,主张温病初起慎用麻桂,发挥泻南补北之法等.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影响了叶天士、吴瑭、章虚谷、柳宝诒等一大批温病医家,并开启了明清伤寒学术流派之争,或可称之为温病理论发展第一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宋以后浙派中医变迁及对浙派中医儿科影响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究宋以后浙派中医发展历程及学术渊源,并从中分析对浙江儿科流派现状的影响.[方法]运用史料考证、文献分析的方法,从历史背景、医学流派、医家生平、社会关系、地理环境等方面,总结浙派中医的发展过程.归纳浙江中医儿科流派现状特点,并剖析浙派中医对浙派中医儿科现状形成的影响.[结果]宋室南渡是浙派中医发展的转折点,钱乙、金元各家学派与浙派中医存在源流关系,易水、河间、丹溪、永嘉、钱塘、温病、温补、绍派伤寒等学派在浙江广为传播.浙江中医儿科植根于浙派中医,在其影响下,中医儿科临床偏于滋阴清热,略于应用麻桂等辛温之剂.[结论]浙派中医的形成是众多学派不断融合的过程,其中钱乙、河间、丹溪、温病等学派对浙江近代儿科医家影响深远,形成以滋阴、清热为主导的儿科临床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张仲景医学源流述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张仲景医学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及影响,自古至今习医之人莫不从中汲取养分,想要研究仲景医学,首先应弄清其源流及发展脉络.本文从仲景医学之"源"、仲景医学之"诞生"以及仲景医学之"流"三方面进行梳理,认为仲景医学之"源"有上古时期的三世医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家医学;仲景医学之"诞生"则是熔医经与经方于一炉,并使中医辨证论治各环节贯通一体;仲景医学之"流"则主要体现在1800年间伤寒学派的不断发展,对其他医学分科和流派的重要影响,以及在海外的传播与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恽铁樵中西医汇通流派代表人物萃谈——陆渊雷(下)
编辑人员丨2023/8/6
3学术成就3.1 独步国医改良 渊雷先生早年投身铁樵先生门下,受铁樵先生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影响,一生以改良中医为己任.尝谓:“铁樵先生之志何其与渊雷相似也.夫怀此学、抱此志,而事业不成者,吾则不信.”渊雷先生曾经捧着《内经》《伤寒》拼命读,读了半年一点得不到头绪,后来师从铁樵先生学医,才得了门径,渐渐尝试用科学方法解释中医医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吴贞《伤寒指掌》浅评
编辑人员丨2023/8/6
吴贞,字坤安,浙江归安(今湖州市)人,生于清代乾隆时期.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是中医学里最重要的两大学术流派,吴贞的学术思想是清代中后期寒温融合学术思想中的代表,具有重要价值和研究意义.其著作《伤寒指掌》为其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将伤寒、温病以症贯通,明晰伤寒、温病之辨,并将伤寒分为正伤寒、类伤寒,结构明了,条理清晰,为后世中医学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景岳全书·伤寒典》对绍派伤寒发展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绍派伤寒系发源于浙江绍兴地区有关外感病证治的一个学术流派,一般认为张景岳是绍派伤寒的开山鼻祖,《景岳全书·伤寒典》是张景岳系统论述外感病的专篇,其在温热病的中医理论、诊断、辨证与治疗等方面都有所创新,绍派伤寒在寒温统一、舌诊、八纲辨证等方面都继承了张景岳的学术思想,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外感热病学术流派,对于诊治江浙一带的外感病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湖湘脾胃学说诊治消化道肿瘤的源流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湖湘脾胃学说是湖湘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分支,主要继承和发扬马王堆医书理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李杲《脾胃论》关于脾胃病治疗的经验与学术思想体系.其治法治则与现代中医辨治消化道恶性肿瘤思想基本契合.强调健脾益胃,化生气血;肝胃同治,兼顾他脏;理气燥湿,温阳补肾;重视康复,倡治未病.总结湖湘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挖掘其辨证及用药规律,将为中医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提供新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汉以前中医古籍探讨针、灸疗法及其在仲景学术思想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经络理论的形成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中已有描述,《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相比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经络学说已经有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对比《难经》和《黄帝内经》,在针刺补泻的手法上或存在不同的学术流派.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脉法》《五十二病方》的“灸”到《黄帝内经》《难经》丰富的刺法,治疗方法的理论及工具日渐丰富.基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可以看出仲景时代的医疗是继承了前人的经络及针、灸成果,当时存在烧针、温针、灸、刺穴位等多种治法,尤其是“烧针”一法,在治疗伤寒时经常被使用.仲景作为经方一派,对经络及刺、灸等方法也有继承和发展,针药并用,论述了疾病从经络入脏腑的发病规律,并在治疗伤寒和杂病中应用了刺、灸方法.但对于仲景时代广泛应用“烧针”“温针”治疗伤寒的社会现象给予了批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