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脉证并治"溯源及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病脉证并治"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创的中医诊疗模式,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通过回溯"病脉证并治"的起源、形成、诊疗模式的确立,以及辨证论治的提出与广泛运用发展史,认为"病脉证并治"起源于先秦"病-药"模式,秦后期出现了经方家"病-方-药"模式及医经家"病-脉-治"模式.东汉为"病脉证并治"模式的构建时期,形成了"以病为纲、脉证为目、治病求本"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确立了一套辨识与治疗疾病本质的临床思维程序.后世医家在张仲景"病脉证并治"模式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发挥,直至明清时期辨证论治的提出,现代辨证论治模式的确立,当代演变为辨证论治基础上的病证结合模式,故认为辨证论治模式是当代对"病脉证并治"模式进一步的演变与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伤寒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探索《伤寒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方法。本研究以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为教学对象,采用三结合为抓手(理论与临床结合、科教结合、思政与专业教育结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实行课上与课下、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从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内容及组织实施、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期末考试考查教学效果。结果表明,近3年,累计10人次获得省市举行的、与伤寒论相关的创新大赛一、二等奖,收集整理经方治疗病案70余份、研究性小论文82篇、学习心得155份,跟随学校附属医院以及校医院前往5个社区医疗下乡,进行中医诊疗活动20余次。学生课程总评成绩平均87分,94.00%(141/150)的学生对本课程建设给予了较高评价,认为课程建设对《伤寒论》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应用很有帮助,提高了学生经典阅读、医案评析、辨证论治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可度提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伤寒论》"若微寒者"之刍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古今医家对《伤寒论》第22条中"若微寒者"含义存有争议,主要解释为"若微恶寒者"及"若脉微恶寒者"2种。结合文献及临床体会,认为"若微寒者"解为"若脉微恶寒者"更妥,因前者实为后者的发展,且太阳病误下后,体质因素影响了疾病发展,亦可知《伤寒论》在辨证论治原则中亦蕴含着辨质论治。"若微寒者"的2个基本点在于太阳病误下与心阳不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从肺胃相关论述麻杏石甘汤治疗发热咳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基于肺胃相关理论,分析麻杏石甘汤主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方药组成,探讨其在治疗发热咳嗽中的临床应用,认为肺胃功能失常是导致营卫失和而汗出的直接原因;发热方面,从伤寒六经辨证来看,寒邪由表入里过程中,郁而化热,形成邪热壅肺证;从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来看,温邪初袭,侵及肺卫,从而引起肺气宣降功能失常,卫气温分肉、充皮肤功能失常,进而出现发热;从三焦辨证来看,胃喜润恶燥,表邪误汗伤津,入中焦而从燥化,可出现胃与大肠的燥热证候,且表无大热而肺热较甚。咳喘则因胃的功能失常影响肺之宣降,而致咳嗽、咳喘等呼吸功能异常表现。附验案探讨该方的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黄帝内经》基于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观将阴阳、五行、六气、时空之圆运动与人体脏腑经络相合。《伤寒杂病论》在《黄帝内经》三阴三阳六经和五脏系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六经辨证及脏腑经络辨证体系。六经辨证体系实则暗含圆运动理论,因此我们提出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的概念。构建以一气圆道周流,左升右降,上下相应,持中守恒的圆模型为核心,融阴阳五行、六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一体,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整体观,以“病位+病性”为着眼点,以经方为主要治疗手段,配合针灸等外治法的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传承《河图》《洛书》《周易》《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思维,将圆运动与六经辨证有机结合,系统解读六经辨证的生理基础、病理变化、传变规律及辨证施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张仲景微症辨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现今医家较为关注症状反映的表里病位与寒热虚实的性质差别,而忽视症状量化的重要意义.基于张仲景构建的中医临证规范,将"微"引出的定量症状表述命名为"微症".立足发生原因与表现特点的基础,结合伤寒病、杂病的演变规律,从诊察、辨证、治疗的全局视角出发,挖掘微症反映的张仲景临证要领.在诊察方面,注重特殊征象的细微变化,明晰病证关键,做到见微知著;在辨证方面,以整体观、恒动观为指导,既通过微症辨析疾病的细微变化,把握其反映病位迁移、病性转变、病势转归的临床价值,又兼顾引发微症的多重因素,如失治误治、病家体质;在治疗方面,尽早识别已病而未显的微症状态,将既病防变理念落实于临证之中,同时善于调整治疗思路,运用性味相反药物进行搭配,发挥微症治疗的相成作用.针对疗效判定与治疗火候的把握,药后微症则明确了中病即止,不必尽剂的原则.从微症探析张仲景临证要点,有助于理解经典蕴含的理论思想,提高症状辨识水平,深化临床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外风说"探讨《金匮要略》续命汤在脑梗死辨证论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当今学者辨证论治脑梗死,以活血通络为基本原则,祛风药几乎不用.但纵观历代文献,风邪在脑梗死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中风"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在《伤寒论》中确立治"风"法则;《金匮要略》中确立"中风病"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包括阐明"风"理论内涵;提出系统"中风"理论,包括中风病名、病机、治则、治法;选方用药以《金匮要略》续命汤为代表,结合临床应用实例,阐述中风病外风论治方药.通过1例临床病案,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证属风中经络、营卫郁闭证,治疗以祛风和络、透达营卫为法,方以续命汤加减.本文旨在通过阐发中风病外风理论和治风方药的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推动经方的继承和创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从仲景六经理论体系探微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治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本文整理《伤寒杂病论》中符合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表现的条文,从张仲景六经理论体系分析探讨RA的证治特点,总结出RA符合本于少阴因虚致寒,发于太阳太少并病,邪困太阴湿家为痹,阳损及阴寒热错杂,痹属热者病在阳明的病机特点.RA用药多以附子或乌头温扶少阴,配合麻黄、桂枝散解太阳,白术健运太阴,化热者兼清阳明.张仲景时代认为痹证本于风寒湿邪,治疗RA的方药以温阳散寒为基础,但也开创了热痹诊治的先河.同时,本文根据少阴为本、分经论治的证治思想,进行临证发挥,探讨可行的用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伤寒、温病学理论探析"辛甘化阳法"在冠心病中应用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受现代社会多因素的影响,冠心病的病因病机越发复杂多样,在临床治疗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辛甘化阳法起于内经,奠基于伤寒,发展于温病,从单一的辛甘温剂到辛甘凉剂的产生,可谓温凉之变理论的具体体现.此法在冠心病应用鲜有论述,本文从伤寒、温病学角度探析辛甘化阳法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辨析二者之间的区别,意在实现精准辨证、有效施治,以期为今后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黄元御《四圣悬枢》六经辨治温疫特点钩玄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医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清代医家黄元御的《四圣悬枢》基于《黄帝内经》及《伤寒论》的六经与外感病理论,以六经为纲辨治温疫,对温疫的病因、证候及治则予以深入阐发,在治疗上确立了祛邪固护阴精的治疗原则,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治疗温疫类疾病的新思路,在中医温疫病研究及临床治疗上作出重要贡献.本文从温疫的病因、传变及治疗原则等多方面探讨温疫与六经的密切联系,对于临床从六经角度辨治温疫具有重要意义和临床指导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