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包载骨形态发生蛋白-4腺病毒异位成骨移植修补骨缺损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构建包载骨形态发生蛋白(BMP)-4的腺病毒并利用其骨骼肌内异位成骨特性,探索移植异位形成的自体骨进行骨缺损修补的体内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将BMP-4基因构建入AAV载体内,纯化出AAV-BMP-4。将AAV-BMP-4吸附于明胶海绵(Gelfoam)上并植入郑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SPF饲养室饲养的SCID小鼠的股肌袋内,4周后进行AAV-BMP-4的活性测定。在小鼠背部皮下应用AAV-BMP-4,观察骨骼肌肉诱导异位成骨,待骨组织形成稳定后,取出这些骨组织移植入事先制备好的小鼠的颅骨缺损模型中,观察其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成功构建出纯化后浓度达5×10 12 vp/ml的AAV-BMP-4病毒颗粒。病毒颗粒植入小鼠的股肌袋内可成功诱导异位骨组织的形成,小鼠背部皮下植入AAV-BMP-4+Gelfoam复合体后4周出现了少量的新生骨组织,骨量达1 cm×2 cm×2 cm。X线和MicroCT的检查均证实了小鼠的背部皮下骨组织形成。经修剪移植入小鼠颅骨缺损模型处的骨组织在植入缺损处后,没有出现异常增生的现象,而是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着外形的轻微改建,颅骨缺损得到了良好的修复。 结论:体外构建的AAV-BMP-4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AAV-BMP-4+Gelfoam在骨骼肌肉中可有效诱导成骨,利用新生骨组织可以成功地修复颅骨缺损的动物模型。移植的骨组织植入颅骨缺损后未出现过度生长的现象,且与宿主骨结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载阿霉素新型改性壳聚糖纳米微粒控释载体对骨肉瘤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构建一种新型阿霉素-壳聚糖乳酸盐纳米缓释载体用于骨肉瘤治疗研究。方法:2%乳酸水溶液制备水溶性的壳聚糖乳酸盐,pH 5.0的反应体系中,壳聚糖乳酸盐与TPP以10:1的投料比制备载阿霉素的壳聚糖乳酸盐纳米微粒(ChLa-Dox NPs),动态光散射(DLS)分析其粒径、多分散系数、Zeta电位,扫描电镜进行微观形貌学表征,ChLa-Dox NPs的生物学效应检测则通过缓释载体体外缓释动力学、MG63骨肉瘤细胞系细胞毒性实验、细胞迁徙能力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在pH 5.0及壳聚糖乳酸盐:TPP的投料比为10:1的反应条件下制备的ChLa-DoxNPs平均粒径为142.4±1.21 μm,多分散系数(PDI)为0.14±0.01,Zeta电位为+29.2 mV。ChLa-DoxNPs在体外10h时阿霉素达到缓释平台期,缓释12 h内阿霉素累积释放率为(69.4±2.6)%;MG63细胞系骨肉瘤细胞模型实验中,空载纳米微粒组细胞存活率为92.36±3.17%,而不同载药量的ChLa-Dox NPs组具备显著的骨肉瘤细胞杀伤作用。相比空载体组,ChLa-Dox NPs对骨肉瘤细胞迁徙能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明显促进骨肉瘤凋亡的发生[(凋亡率为(54.08±2.53%)]。结论:经改良制备的载阿霉素壳聚糖乳酸盐纳米微粒符合抗肿瘤纳米载体的理化特性要求,生物相容性好,体外缓释动力学及抗骨肉瘤相关分子-细胞生物学检测表明其具备较好的阿霉素缓释特性,体外能有效的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徙并促进其凋亡,具有较明确的临床转化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即时检测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伴随医学进步,操作简单、反应快速且无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依赖的即时检测(POCT)有望实现对患者进行连续监测、诊断、管理和筛查,是体外诊断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结合新技术原理,在提高灵敏度、特异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定性至精确定量的转变是POCT发展的必然。在POCT平台开发过程中,具有高效扩增特性及简单、快速且低成本特点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概述了LAMP技术作用机制及基于LAMP技术开发POCT平台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总结了目前基于LAMP技术的POCT平台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靶向EGFR可见光量子点用于三阴乳腺癌显像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索可见光量子点(QDs)作为载体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用于三阴乳腺癌体外和在体靶向显像的可行性。方法:水溶性QDs与西妥昔单克隆抗体(Cetuximab)反应合成探针QD-Cetuximab,检测其形态、粒径、稳定性和发光特性。培养人乳腺癌细胞MDA-MB-468(EGFR+)和MDA-MB-453(EGFR-),与QD-Cetuximab和QDs温育进行细胞毒性实验、细胞显像和荧光定量分析。制备MDA-MB-468荷瘤裸鼠8只,经尾静脉注射100 μl QD-Cetuximab和QDs,观察不同时间点的显像结果和探针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电镜下QD-Cetuximab粒径为(40.34±2.44) nm,动态光散射(DLS)结果示其水合粒径为(57.85±4.69) nm,且结构稳定。QD-Cetuximab浓度≤50 nmol/L时,细胞相对存活率>90%;而当浓度增至100 nmol/L,细胞相对存活率降至(72.52±4.91)%。MDA-MB-468经QD-Cetuximab温育后发出的红色荧光比MDA-MB-468用QDs温育和MDA-MB-453用QD-Cetuximab、QDs温育的均强,标准化后的荧光强度定量分析显示QD-Cetuximab组荧光强度是QDs组的5.1倍(863.36/169.97)。流式细胞分析示MDA-MB-468摄取QD-Cetuximab和QDs均随其浓度增加而增加,但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t值:12.25~38.11,均 P<0.05),25、50、100和200 nmol/L浓度下QD-Cetuximab组的平均荧光强度与QDs组的比值分别为5.4、6.9、7.4和6.2。QD-Cetuximab和QDs探针在体内都主要聚集在肝,在肝发出荧光的背景下肿瘤发出的荧光不明显,但离体瘤组织可见荧光,QD-Cetuximab组和QDs组的离体瘤组织荧光强度分别为(2.46±0.60)×10 4和(1.29±0.05)×10 4( t=3.392, P=0.015)。 结论:偶联Cetuximab的QDs增加了对表达EGFR的三阴乳腺癌细胞的靶向能力;QD-Cetuximab在三阴乳腺癌裸鼠离体成像效果尚可,但需进一步修饰,减少肝摄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核小体装配蛋白1样1对鼻咽癌细胞增殖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核小体装配蛋白1样1(NAP1L1)对鼻咽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21年1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集的60例鼻咽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癌旁组织和鼻咽癌组织NAP1L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NAP1L1短发卡RNA(shRNA)慢病毒感染低分化鼻咽癌细胞SUNE-1,建立对照组和NAP1L1 KD组细胞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克隆形成实验和体外移植瘤实验分析NAP1L1对鼻咽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细胞周期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6(CDK6)和细胞周期素D1(CCND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NAP1L1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核中。定量结果显示,癌旁组织NAP1L1蛋白表达强度(31.64±7.01)明显低于鼻咽癌组织NAP1L1蛋白表达强度(91.80±15.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87, P<0.05)。对照组细胞48 h和72 h吸光度( A)值(1.08±0.08、1.89±0.11)明显高于NAP1L1 KD组细胞48 h和72 h A值(0.79±0.08、1.3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328、11.570, P<0.05)。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克隆形成数量(109.50±14.45)明显高于NAP1L1 KD组细胞克隆形成数量(66.33±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462, P<0.05)。接种30 d后对照组细胞在裸鼠成瘤体积和重量[(1 072.90±114.87) mm3、(4.96±0.52) g]显著高于NAP1L1 KD组细胞[(855.90±55.54) mm 3、(3.27±0.23)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87、9.425, P<0.05)对照组细胞G 0/G 1期比例[(55.03±3.09)%]明显低于NAP1L1 KD组细胞[(74.88±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890, P<0.05)。对照组细胞G 2/M期比例[(5.61±0.63)%]明显低于NAP1L1 KD组细胞[(14.01±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080, P<0.05)。对照组细胞S期比例[(30.27±1.79)%]明显高于NAP1L1 KD组细胞[(11.44±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650, P<0.05)。对照组细胞CDK4、CDK6和CCND1蛋白表达水平(1.23±0.06、1.03±0.09、0.88±0.05)明显高于NAP1L1 KD组细胞(0.41±0.07、0.60±0.05、0.3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330、10.560、19.980, P<0.05)。 结论:NAP1L1在鼻咽癌组织中呈高表达,通过调节与肿瘤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调节细胞周期变化,进而影响肿瘤细胞恶性增殖的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染色体外DNA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染色体外DNA(ecDNA)是一种起源于染色体,位于染色体外的环状DNA,与癌症的进展密切相关。ecDNA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与GBM的异质性、耐药性、侵袭性等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可驱动GBM的快速进展。本文综述了ecDNA的发生机制、结构特性、功能机制及研究工具。同时,系统总结了ecDNA在GBM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目前与ecDNA相关的治疗靶点,以期为解析GBM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类器官技术在乳腺癌研究与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目前肿瘤耐药、复发和转移仍是大多数乳腺癌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类器官是一种新型的体外3 D培养模型。体外培养的患者肿瘤来源类器官与其体内来源组织或器官高度相似,并可以稳定维持肿瘤细胞的体内异质性。目前已在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建立了可靠的体外类器官培养模型。乳腺癌类器官模型的建立,为探究乳腺癌生物学特性、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以及乳腺癌特异性药物筛选、个性化治疗方案选择等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对乳腺癌类器官进行介绍,并综述该技术在乳腺癌研究及治疗中的最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上机后28 d肾功能未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接受接受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治疗且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上机后28 d肾功能恢复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监护病房收治的ECMO支持治疗且合并AK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上机28 d后的肾脏功能恢复情况分为肾功能恢复组和肾功能未恢复组。以28 d时肾功能未恢复为研究终点,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逐步向后回归,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使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独立危险因素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40例患者,其中28 d时肾功能恢复28例(70%),未恢复12例(30%)。逐步向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上机时乳酸水平是28 d肾功能未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380,95% CI:1.096~1.738, P=0.006)。ROC曲线显示AUC和95% CI为0.863(0.751~0.975),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5%。 结论:ECMO辅助且合并AKI的患者,上机时乳酸水平是28 d时肾功能未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上机时乳酸对患者肾功能能否恢复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周围神经损伤(PNI)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并发症,给患者带来长期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且目前没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案。尽管显微外科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因为外力致周围神经缺损或断裂的患者可通过手术或神经移植进行修复,但由于神经细胞再生能力弱,手术操作又可能对受损神经再次造成牵拉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未必能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PNI的方法迫在眉睫。间充质干细胞具备特殊的分化潜能,能在体外与体内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特别是能分化为神经细胞,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总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损伤修复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从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功能及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成骨分化后的去分化BMSCs移植对前十字韧带重建腱骨界面骨形成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观察成骨分化后的去分化骨髓间质干细胞(differentiation osteogenic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De-BMSCs)移植对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腱骨界面骨形成的促进作用,并探索De-BMSCs成骨分化效应增强的分子机制。方法:从家兔胫骨和股骨中提取BMSCs,经成骨诱导分化后用普通培养基进行去分化培养制备De-BMSCs,鉴定De-BMSCs的干细胞特性。建立家兔ACL重建模型,分为3组:腱骨界面注射海藻酸钠凝胶(对照组);腱骨界面注射复合BMSCs海藻酸钠凝胶(BMSCs组);腱骨界面注射复合De-BMSCs海藻酸钠凝胶(De-BMSCs组)。术后4周和12周取膝关节标本,进行组织学、影像学、生物力学检测,评估腱骨界面骨形成情况。De-BMSCs体外成骨诱导分化,给予活化T细胞核转录因子1(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 1,NFATc1)RNA干扰处理,检测成骨分化标志基因及Nanog/NFATc1/Osterix信号通路的表达,明确De-BMSCs成骨分化效应增强的分子机制。结果:De-BMSCs可向成骨、成脂、成软骨分化,具有干细胞特性(均 P<0.05)。术后4周De-BMSCs组BV/TV值为0.36±0.01,较对照组0.24±0.03和BMSCs组0.30±0.02明显增加( P<0.05),最大负荷(40.34±1.19)N和刚度(20.67±2.14)N/mm较对照组[(14.88±2.74)N,(8.67±2.19)N/mm]和BMSCs组[(26.31±1.76)N,(13.81±2.14)N/mm]明显升高(均 P<0.05);术后12周De-BMSCs组BV/TV值0.47±0.02较对照组0.30 ± 0.02和BMSCs组0.35 ± 0.03明显增加(均 P<0.05),最大负荷(64.46±6.69)N和刚度(25.18±3.11)N/mm较对照组[(41.01±6.12)N,(11.59±2.54)N/mm]和BMSCs组[(48.21±4.12)N,(15.89±2.94)N/mm]明显升高(均 P<0.05);De-BMSCs成骨分化过程中,Nanog的表达增加( P<0.05),NFATc1的表达上升且其与Osterix的相互作用增强( P<0.05),成骨分化标志基因COL1A、OCN、OPN的表达增加(均 P<0.05)。 结论:De-BMSCs移植可促进ACL重建后的腱骨界面骨形成,其作用机制可能是Nanog/NFATc1/Osterix信号通路介导了De-BMSCs成骨分化效应增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