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疗法联合药物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疗法(PRRT)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SSAs)对高度表达生长抑素受体(SSTR)的肿瘤进行显像和治疗的核医学手段。PRRT单药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的疾病控制率(DCR)较高,但疾病应答率(DRR)较低。PRRT联合SSAs如奥曲肽、兰瑞肽,PRRT联合化疗药物如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替莫唑胺,PRRT联合靶向药物如他拉唑帕尼、依维莫司、热休克蛋白抑制剂,PRRT联合免疫药物如纳武单克隆抗体,以及联合使用 177Lu-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酪氨酸3-奥曲肽(TOC)/DOTA- 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TATE)和 90Y-DOTATOC/DOTATATE等多种联合方案有望改善PRRT治疗NETs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可耐受。PRRT联合用药对于改善NETs患者临床结局具有很大潜力,但还需要更多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目前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癌免疫评分系统预测转移性肾细胞癌二线靶向治疗临床疗效的初步探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验证免疫评分系统在预测转移性肾细胞癌二线治疗临床疗效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一线靶向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或药物不耐受)的60例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二线治疗药物,将患者分为依维莫司组(29例)及阿昔替尼组(31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利用课题组以往建立的免疫评分系统,将患者分为低危组(27例)、中危组(20例)、高危组(13例)。比较三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免疫评分系统与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评分(IMDC)对治疗效果的预测效能。结果:所有患者最长随访时间为84.2个月。阿昔替尼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优于依维莫司组( P=0.019)。阿昔替尼组的总生存期(OS)优于依维莫司组( P=0.029)。低危组患者的PFS优于高危组( P<0.001)。低危组患者的OS优于高危组( P<0.00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免疫评分系统及IMDC评分系统,结果显示,免疫评分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优于IMDC风险模型(0.822 vs.0.620)。 结论:作为转移性肾细胞癌的二线治疗,依维莫司的疗效可能优于阿昔替尼。联合免疫学指标及IMDC评分建立的免疫评分模型可用于预测转移性肾细胞癌二线治疗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实体器官移植的免疫抑制治疗与移植后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实体器官移植是一种挽救生命和脏器功能衰竭的治疗方法。器官移植需要使用免疫抑制治疗,完整的免疫抑制治疗分为诱导治疗和维持治疗,诱导治疗药物包括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巴利昔单抗、阿仑单抗和糖皮质激素等;维持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主要包括环孢素和他克莫司;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主要包括西罗莫司、依维莫司和贝拉西普;抗增殖类抗代谢类药物包括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部分免疫抑制药物与移植后糖尿病(PTDM)的发生密切相关。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是PTDM的危险因素,而巴利昔单抗也可能是PTDM的危险因素之一;而阿仑单抗或γ-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则不增加PTDM风险等。PTDM将影响患者的预后及未来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临床上应予重视并及时干预。该文就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与PTDM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离子类抗癫痫发作机制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癫痫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影响世界数千万人生活。目前临床常用抗癫痫药物绝大多数是以离子类机制拮抗癫痫发作,包括作用于各种离子通道或离子通道型受体。但随着对癫痫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非离子类抗癫痫机制越发成为各种难治性癫痫控制的关键,且相关药物已逐步实现临床转化。文中按已实现临床转化和尚处于临床前研究对各种非离子类抗癫痫机制进行分类,着重介绍相关已实现临床转化的非离子类抗癫痫药物在各种难治性癫痫中的应用,包括依维莫司、大麻二酚、芬氟拉明、帕西伏尼、中链甘油三酯改良生酮饮食、阿那白滞素等。简要介绍部分临床前阶段的非离子类抗癫痫机制如前列腺素、腺苷、代谢性谷氨酸受体、线粒体机制等。现阶段离子类抗癫痫药物研究已达到转化瓶颈,很难再实现机制上的较大突破,而许多非离子类抗癫痫机制尚未实现临床转化,有更为广阔的研究前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部分非离子类抗癫痫机制可能已经涉及癫痫发生的根本机制,或许是未来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曙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多元饱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疾病,占全部胰腺原发肿瘤的4%~5%,而60%的患者在pNENs确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并且肝脏是最常累及的转移脏器。现阶段,pNENs肝转移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局部栓塞与消融、化疗,以依维莫司及贝伐单抗为代表的靶向治疗,生长抑素受体治疗与免疫治疗等等;然而,如何针对所处疾病不同阶段的患者进行准确病情评估并合理选择上述治疗手段、最优化治疗效果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多元饱和治疗理念作为最近由笔者提出的智能医学时代新的肿瘤治疗理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现有肿瘤治疗手段,结合患者个体异质性,在肿瘤治疗的不同阶段利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准确评估病情,预测相应治疗可能的反应性,并且借机器人手术平台采取患者最适宜的手术方式,从而进行动态化调整以最大、最优化治疗效果,能够为实现患者最优预后提供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依维莫司对大鼠移植肾动脉阻力指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依维莫司对大鼠移植肾动脉阻力指数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2只):对照组(Fischer-Fischer)、手术组(Fischer-Lewis)及依维莫司处理组(Fischer-Lewis)。构建大鼠肾移植模型,于术后2、4、8周及12周分别采用多普勒超声法检测各组大鼠移植肾动脉阻力指数。收集术后12周大鼠血清及肾脏组织,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酐及尿素氮值,过碘酸雪夫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脏损伤情况。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手术组大鼠血清肌酐[(105.18±8.61) μmol/L]及尿素氮[(29.47±2.99) 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25.83±3.95) μmol/L,(7.72±0.67) mmol/L, P均<0.01],依维莫司组大鼠血清肌酐[(59.95±7.26) μmol/L]及尿素氮[(19.61±2.07) mmol/L]均低于手术组( P均<0.01);手术组大鼠可见明显肾脏损伤表现,依维莫司组大鼠肾脏损伤相对较轻。术后2周时手术组(0.70±0.05)及依维莫司组(0.65±0.04)大鼠肾动脉阻力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0.52±0.05, P均<0.01);术后4~12周,手术组大鼠肾动脉阻力指数逐渐升高,而依维莫司组无明显变化;术后12周时,手术组肾动脉阻力指数(0.75±0.07)明显高于对照组(0.48±0.06, P<0.01);依维莫司组大鼠移植肾动脉阻力指数(0.58±0.05)明显低于手术组( P<0.01)。 结论:依维莫司对移植肾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可降低移植肾动脉阻力指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治疗绝经后雌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治疗绝经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前瞻性研究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1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25例)和依西美坦组(26例)。联合组采用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治疗,依西美坦组采用依西美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均无完全缓解,联合组和依西美坦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21.7%(5/23)与15.4%(4/2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03);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9.6%(16/23)与38.5%(10/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0)。联合组和依西美坦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6.6个月与3.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369, P=0.02)。联合组有56%(14/25)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中有2例停用依维莫司超过28 d而退出研究。联合组患者口腔炎、乏力、肺炎发生率分别为60.0%(15/25)、48.0%(12/25)、16.0%(4/25),依西美坦组分别为11.5%(3/26)、11.5%(3/26)、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010、<0.001、0.028)。 结论:对绝经后ER阳性、HER-2阴性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依维莫司联合依西美坦治疗,能提高患者疾病控制率、延长中位PFS,效果良好,可作为绝经后ER阳性、HER-2阴性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耐药的晚期乳腺癌的治疗选择。同时,对依维莫司的临床使用的安全性评估需要密切关注并需要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依维莫司治疗新生儿心脏横纹肌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脏横纹肌瘤是胎儿和新生儿原发性心脏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本文报告1例左室流出道梗阻的新生儿多灶性心脏横纹肌瘤伴结节性硬化的病例,应用依维莫司使心脏横纹肌瘤个数减少、瘤体减小,左室流出道梗阻解除,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肝移植受者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方法。随着外科技术和免疫抑制药物的发展,肝移植受者和移植物生存率已显著提高。根据中国肝移植注册中心(China Liver Transplant Registry,CLTR)数据,2015至2021年我国共实施肝移植35 566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和活体肝移植受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7%、74.5%、68.9%和92.4%、89.3%、88.2% [1]。肝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和生存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后中长期健康管理和免疫抑制方案。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可导致受者出现肾损伤、代谢性疾病和新发恶性肿瘤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增加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风险 [2]。目前肝移植受者常用的免疫抑制方案以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ion,CNI)为基础,其中以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泼尼松方案最为普遍。但是CNI引起的肾脏毒性、神经毒性和促进肿瘤复发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受者预后,近年来临床逐渐减少其用量并寻求替代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P 3R-Grp75-VDAC1-MCU钙轴分子高表达伴mTORC1过度活化参与阿霉素大鼠肾病模型蛋白尿发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 3R)-葡萄糖调节蛋白75(Grp75)-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DAC1)-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MCU)钙轴分子在肾病蛋白尿时表达变化,探讨其上游调控路径。 方法: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6只)和阿霉素(ADR)组(10只)。通过尾静脉1次注射ADR法建立肾病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肾小球钙轴分子表达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活化标志物。体外培养小鼠足细胞,用ADR诱导足细胞损伤,分别予不同浓度依维莫司干预,分析钙轴分子和凋亡标志物。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DR组大鼠蛋白尿时肾小球IP 3R(0.02±0比0)、Grp75(0.04±0比0)、VDAC1(0.04±0比0.01±0)、MCU(0.05±0.01比0.01±0)表达显著增强,mTORC1活化标志物增强(0.57±0.01比0.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在小鼠足细胞中,与对照组比较,ADR组Grp75(1.89±1.17比0.16±0.08)、VDAC1(1.59±0.34比0.20±0.07)、MCU(1.56±0.38比0.46±0.35)表达显著增强,mTORC1活化标志物增强(2.12±0.08比0.39±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ADR组比较,ADR+依维莫司(1.0 nmol/L)组足细胞Grp75(0.26±0.20比1.89±1.17, P=0.001)、VDAC1(0.40±0.26比1.59±0.34, P=0.014)、MCU(0.60±0.32比1.56±0.38, P=0.029)表达显著减少,线粒体钙显著降低[(2 664.00±140.57) U比(3 025.16±180.92) U, P=0.023],凋亡标志物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显著减少(0.55±0.28比1.48±0.45, P=0.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IP 3R-Grp75-VDAC1-MCU钙轴分子高表达伴mTORC1过度活化参与ADR大鼠肾病模型蛋白尿发生,mTORC1抑制剂显著抑制足细胞钙轴分子表达,可能参与mTORC1抑制剂所致足细胞效应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