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创猫眼侧方腰椎融合术对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矫正融合节段选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猫眼侧方腰椎融合术(CLIF)对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矫正融合节段选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收治的Lenke-Silva分级为Ⅴ级和Ⅵ级的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入组患者首先完成术前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Lenke-Silva分级,确定Ⅰ期CLIF手术节段,同时预判如行单纯后路矫形需融合节段数;Ⅰ期术后再次评估Lenke-Silva分级,将患者分为有效组(Lenke-Silva分级降低)和无效组(Lenke-Silva分级不变),根据二次评估的结果制定Ⅱ期后路手术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实际融合节段与预计行单纯后路矫形需融合节段的差值、分期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冠状面与矢状面影像学参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Lenke-Silva分级降低的影响因素。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共5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8例,女性46例,年龄(68.8±5.8)岁(范围:56~77岁),术前Lenke-Silva分级:Ⅴ级26例,Ⅵ级28例。行Ⅰ期CLIF 194个节段,其中114个节段(58.8%)行前柱松解重建术(ACR),15个节段(7.7%):使用大角度融合器。Ⅰ期术后,32例患者(22例Ⅴ级、10例Ⅵ级)Lenke-Silva分级降低,纳入有效组;22例患者(4例Ⅴ级、18例Ⅵ级)Lenke-Silva分级无变化,纳入无效组。有效组中32例患者术前侧凸顶椎位置均在L 1以下,无效组中18例(81.8%,18/22)患者术前侧凸顶椎位置在L 1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3);有效组患者椎间隙前方均无连续性骨赘,无效组中7例椎间隙前方有连续性骨赘(31.8%,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有效组患者Ⅰ期术中行ACR(71.2%比39.5%,χ2=20.660, P<0.01)和使用大角度融合器的节段更多(12.7%比0, P=0.001),而术后严重融合器下沉节段较少(5.9%比15.8%,χ2=4.793, P=0.029)。Ⅰ期术后,两组患者腰椎Cobb角无差异,有效组腰椎前凸角为(34.0±8.3)°,大于无效组的(25.5±9.7)°( t=3.478, P=0.001),而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为(15.7±4.6)°,小于无效组的(20.0±10.8)°( t=-2.129, P=0.038)。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相比,Ⅱ期手术融合节段更少、上端固定椎终止于胸椎例数更少,实际融合节段较预判行单纯后路矫形所需融合节段减少更多( P值均<0.01)。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5个月,两组患者Ⅰ期、Ⅱ期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结果和临床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Ⅰ期CLIF能降低部分严重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Lenke-Silva分级,Ⅰ期CLIF术后Lenke-Silva分级降低可能与术前顶椎位置、椎间隙前方连续性骨赘,术中使用ACR和大角度融合器,以及术后融合器下沉程度等因素相关。Ⅱ期术前进行脊柱力线再评估,有助于融合节段的准确选择,减少手术创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定分期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随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其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难题之一。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和骨质疏松、肌少症等骨骼肌肉问题,开放手术的并发症多、手术风险高,微创手术治疗越来越为患者和医生接受。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神经损伤风险低、融合器植骨面积大等优势。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小切口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式,切口介于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和斜外侧椎间融合术之间,全程直视下操作,无需劈开腰大肌,肌肉神经损伤风险小,垂直植入融合器,学习曲线平缓。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射线暴露少、肌肉损伤小、可植骨融合和去旋转操作的优点,更适合于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后路微创内固定。分期手术策略明显减少了单次手术和麻醉的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利于术后恢复。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术的分期手术策略,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微创手术的优势,将每次手术的创伤降至最低,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微创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术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猫眼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治疗严重腰椎管狭窄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猫眼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CLIF)后路内固定术治疗严重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0月至2021年2月因严重DLSS(至少一个节段为Schizas分级C级)接受CLIF后路内固定术治疗的71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CLIF+后路固定组,36例46个手术节段,接受CLIF+后路内固定术;CLIF+后路减压固定组,35例46个手术节段,接受CLIF+后路椎板减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疗效及术后3、6和12个月的随访结果。主要临床评价指标包括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苏黎世跛行量表(Zurich claudication questionnaire,ZCQ)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椎管前后径、中央椎管面积、ODI、ZCQ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LIF+后路固定组的手术时间为(157.2±29.1) min、术中出血量为(75.6±39.1) ml、术后引流量为(136.9±73.9) ml、术后住院时间为(5.3±1.1) d,均小于CLIF+后路减压固定组[分别为(180.6±26.8) min、(108.6±43.3) ml、(220.5±121.3) ml、(6.6±2.3) 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时CLIF+后路固定组患者ODI由术前42.24%±10.70%降低至18.21%±11.49%,ZCQ症状评分由术前(2.89±0.38)分降低至(1.61±0.41)分,ZCQ功能评分由术前(2.31±0.45)分降低至(1.50±0.37)分,腰痛VAS评分由术前(5.56±1.19)分降低至(1.97±1.13)分,下肢痛VAS评分由术前(4.44±1.81)分降低至(0.94±1.26)分;CLIF+后路减压固定组ODI评分由术前43.65%±14.93%降低至17.36%±12.15%,ZCQ症状评分由术前(2.92±0.52)分降低至(1.65±0.39)分,ZCQ功能评分由术前(2.37±0.52)分降低至(1.55±0.39)分,腰痛VAS评分由术前(5.63±1.40)分降低至(2.34±1.47)分,下肢痛VAS评分术前(4.37±2.14)分降低至(0.83±1.20)。术后12个月时ZCQ满意度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0.45)分,(1.26±0.43)分, t=0.07, P=0.944];CLIF+后路固定组和CLIF+后路减压固定组术后12个月的ODI改善率(55.43%,58.36%)、ZCQ症状评分改善率(43.07%,42.66%)、ZCQ功能评分改善率(32.25%,31.71%)、腰痛VAS评分改善率(62.65%,58.37%)和下肢痛VAS评分改善率(78.94%,85.4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LIF+后路减压固定组围手术期发生2例硬膜囊损伤及1例切口感染。两组术后12个月各发生1例邻近节段退变。 结论:猫眼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Schzais分级C级的DLSS术后12个月临床疗效良好;联合后路椎板减压术增加了手术创伤,但并未提高术后12个月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在颅颈交界区手术中应用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行颅颈交界区手术中,枕髁磨除前后的解剖观察范围,并分析枕髁磨除的意义。方法:纳入10%甲醛固定的5例(10侧)成年国人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以红、蓝乳胶灌注,其中男3具、女2具,年龄58~70岁、平均61岁。模拟远外侧手术入路:取乳突后“S”形切口、枕髁后微骨窗开颅,分别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下操作,观察磨除枕髁前后镜下术野显露的解剖结构,测量并计算延髓腹外侧的显露面积,对比2种手术入路的观察范围。结果: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可显露成人尸头标本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枕髁磨除后扩大了对椎动脉、舌下神经、延髓侧方及腹侧的显露。神经内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通过面听-舌咽神经间隙、舌咽-迷走神经间隙、迷走-副神经颅根间隙和副神经脊髓根腹侧间隙,可观察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脑干侧面及腹侧面;磨除枕髁前、后内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分别为(331.0±6.6)mm 2和(464.7±10.6)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99, P<0.001);磨除枕髁前、后显微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分别为(205.8±9.6)mm 2和(329.1±6.7)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5.07, P<0.001);磨除枕髁前、后内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均大于显微镜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2.18、64.62, P值均 <0.001);内镜磨除枕髁前与显微镜磨除枕髁后的显露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3, P=0.137)。 结论:远外侧锁孔入路磨除枕髁后神经内镜与显微镜2种手术方式均能增加延髓腹外侧的显露面积;神经内镜远外侧锁孔入路不磨除枕髁即可获得良好的、与显微镜远外侧锁孔入路磨除枕髁后相似的显露范围,对脑干腹侧面、椎动脉、基底动脉等深部结构的显露更具优势,临床手术中可免于磨除枕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骨道皮下打结法治疗近指间关节掌板及侧副韧带损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双骨道皮下打结法治疗近指间关节掌板及侧副韧带损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15年7月至2019年3月,我们对7例近指间关节掌板及侧副韧带损伤患者,采用指侧方入路,分别在掌板起点及侧副韧带止点或起点各打2处骨道,掌板及侧副韧带断端分别用3-0 Prolene线"U"形缝合,于近指间关节伸直位行1枚直径1.0 mm克氏针固定,将缝线尾线分别通过骨道,在中节指骨背侧及对侧骨面抽出并在皮下打结,术后4周拔除克氏针,不负重活动手指关节。结果:术后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7~36个月,平均25个月。术前、术后患者疼痛视觉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SA)分别为7.10±1.06及0.71±0.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7.42, P<0.001)。患指近指间关节术前、术后活动度分别为(43.71±8.38)°及(96.43±2.0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64, P<0.001)。患指功能按Saetta等评定标准评定:优5例,良2例。 结论:本术式手术操作简单,固定稳定,无需特殊器械,并发症少,是治疗近指间关节掌板及侧副韧带损伤较好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指侧方骨膜下入路治疗3例甲下中央区血管球瘤体会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血管球瘤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发生于手部多见,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局部压痛以及冷敏感,临床上最有效的方法多采用手术切除肿瘤。传统手术入路多会引起甲板畸形,而且对于甲下中央区血管球瘤完整切除较困难,导致复发率较高。自2021年2月至2021年4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甲下中央区血管球瘤患者3例,采用改良侧方骨膜下入路治疗,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严重关节突退变对猫眼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间接减压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关节突退变对猫眼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CLIF)的间接减压效果的影响,以及CLIF治疗伴严重关节突退变(3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1月至2020年2月应用CLIF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56例共269个手术节段。根据术前CT影像,按照Pathria分级对关节突进行分级,0级19个节段、1级156个节段、2级67个节段、3级27个节段,至少1个节段关节突为3级的患者共23例。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椎间隙角度、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双侧椎间孔纵径(CT)、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MRI)。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术后的平均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隙角度,双侧椎间孔纵径、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均得到明显改善。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术前平均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明显小于1级和2级。术后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椎管面积的改变值明显小于1级和2级关节突退变节段,但与0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二期后路减压率为55.56%(15/27),2级为35.82%(24/67),1级为16.03%(25/156),0级为21.05%(4/19)。3级关节突退变的后路减压率明显高于其他等级( P<0.001)。81.48%的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合并严重侧隐窝狭窄,24.24%合并严重椎间孔狭窄。23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1.62±6.52)个月,末次随访时ODI平均改善值为24.10%±11.09%,平均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程度对CLIF撑开椎间隙和椎间孔的作用无明显影响,但严重关节突退变的腰椎节段常合并严重的椎管狭窄,CLIF手术的间接减压效果差于退变程度较轻的节段,可能需要通过后路直接减压才能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锚式腰椎侧方椎体间融合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自锚式腰椎侧方椎体间融合术(self anchored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至12月采用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龄(59.6±11.3)岁(范围49~77岁)。诊断包括腰椎失稳伴椎管狭窄17例、椎间盘退变性疾病8例、退变性滑脱8例、退变性侧凸5例、融合术后翻修3例,其中5例伴骨质疏松;责任节段包括L 2, 3 2例、L 3, 4 11例、L 4, 5 20例、L 2~L 4 3例、L 3~L 5 5例。手术采用侧卧位,取椎间隙中点斜向腹侧6 cm小切口,经腹膜外入路显露腰大肌前缘,向背侧牵开腰大肌,切除椎间盘及处理椎间隙,试模撑开,经同切口取髂骨填充融合器,正侧方植入融合器,以融合器远侧和近侧嵌片锚定融合器与相邻椎体。术后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融合器位置、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和滑脱率。 结果:手术时间(79.0±19.5)min(范围60~100 min);术中出血量(38.0±28.2)ml(范围15~70 ml)。术后随访(10.6±4.6)个月(范围4~15个月)。41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6.2±2.1)分降低至术后3个月(1.9±1.2)分、末次随访时(1.6±1.1)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07.48, P=0.00);末次随访时VAS改善率为73.9%±16.4%,各病因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3 , P=0.97)。ODI由术前47.8%±15.1%降低至术后3个月14.6%±10.5%、末次随访时11.0%±7.3%,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9.29 , P=0.00);末次随访时ODI改善率为75.8%±16.9%,各病因组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1, P=0.99 )。腰椎X线片示脊柱序列明显恢复,融合器无移位或脱位。7例出现融合器下沉2~3 mm,除1例肥胖患者一过性腰痛外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由术前36.4°±10.2°恢复至48.0°±10.7°,椎间隙高度由术前(8.3±2.5)mm恢复至(11.3±3.3)mm, 8例腰椎滑脱患者滑脱率由术前19.7%±4.4%减少至9.3%±5.3%,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以增加单纯LLIF的即刻稳定性,避免后路内固定,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椎间孔镜按需成型5级法在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按需成型5级法在椎间孔镜侧方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3月-2020年3月,采用椎间孔镜侧方入路共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34例(采用椎间孔入路,均为单节段手术),男312例,女222例;年龄26~74岁,平均38.2岁,均为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无腰椎不稳或滑脱,有明确手术适应证,均行椎间孔镜侧方入路手术。根据术中椎间孔成型情况和术后复查CT判断成型的范围分为0~4级。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行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 d内复查CT,根据以上级别标准分析成型范围和术中情况成型是否相符,并统计各级成型例数及占比;分析椎间隙高度、椎间盘突出位置、椎间孔大小、关节突距离、椎间盘钙化范围、减压节段、腰椎管狭窄程度等相关因素对椎间孔成型的影响。 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3个月与术前ODI评分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肌力减弱2例,保守治疗1个月后恢复,硬膜囊损伤3例,未出现不适症状,术后遗留残余症状11例,保守治疗1个月基本缓解。0~1级成型大多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旁中央型)患者,0级成型平均年龄27.5岁,1级成型平均年龄28.3岁,节段为L 2~L 5;2级成型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年龄37.5岁,节段为L 2~S 1;3~4级成型患者大多数为腰椎间盘突出(脱垂游离型)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级成型平均年龄40.6岁,4级成型平均年龄57.3岁,节段为L 2~S 1。0~1级成型:椎间孔大,椎间隙高度好(和邻近正常间隙比较),关节突无明显内聚,单纯平间隙突出间盘并偏一侧,无明显脱垂游离,无明显钙化,单纯极外侧间盘突出3~4区,根据术中情况有变为2级可能。2级成型:椎间孔稍小,椎间隙高度变小(和邻近正常间隙比较),关节突有轻度内聚,以及L 5、S 1间隙,单纯间盘突出,并偏一侧,减压无需过中线,根据术中情况有变为3级或4级成型可能。3级成型:椎间孔小,椎间隙窄(和邻近正常间隙比较),关节突内聚,局部增生明显,椎间盘钙化,椎体后缘离断,椎管狭窄,椎间盘脱垂游离等,根据术中情况有变4级可能。4级成型:基本和3级成型相同,主要需要背侧减压,并需要过中线,余基本同3级,3级成型后,术中根据需要减压情况镜下逐步变4级成型。 结论:①椎间孔镜侧方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以根据椎间隙高度、椎间孔大小、关节突有无内聚、突出间盘的情况及有无钙化、椎管狭窄的程度等因素去因需按级成型,更好的保留关节突关节,更好的体现微创的优势;②L 2~L 5节段旁中央突出都有可能选择0~1级成型完成手术,L 5、S 1间隙至少需要2级以上成型,间盘钙化需要2级以上成型,腰椎管狭窄症需要3~4级成型;③低级别成型患者年龄较高级别成型的年龄较轻,表明年龄小的患者退变较轻,骨性结构基本正常,多选择低级别成型就可以很好的完成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手术前后黄韧带厚度及面积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手术前后黄韧带厚度及面积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至2021年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L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54例,男9例、女45例,年龄(59.46±6.91)岁(范围45~76岁)。对患者手术前后以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矢状面椎管直径(canal diameter,CD)、硬膜囊轴向横截面积(dural sac axial cross-sectional area,DCSA)、黄韧带面积(ligamentum flavum area,LFA)以及黄韧带厚度(ligamentum flavum thickness,LFT)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患者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DCSA变化量及LFA变化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与DH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提取末次随访为术后12个月的患者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性评估末次随访时DCSA变化量及LFA变化量与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变化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4.69±6.87)个月(范围12~33个月)。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的DH( F=354.93, P<0.001)、矢状面CD( F=44.78, P<0.001)、DCSA( F=130.97, 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DH、矢状面CD、DCSA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的LFA( F=51.59, P<0.001)、双侧LFT( F=53.49, P<0.001; F=50.53, 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LFA及双侧LFT均小于术前(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即刻DH变化量与DCSA变化量呈中等相关( r=0.57, P<0.001),与LFA变化量呈强相关( r=0.65, P<0.001);末次随访时DH变化量与DCSA变化量呈中等相关( r=0.43, P<0.001),与LFA变化量呈弱相关( r=0.25, P=0.042)。患者术前、术后3月及术后12个月时的腿痛VAS( F=199.51, P<0.001)、腰痛VAS( F=233.90, P<0.001)、ODI( F=199.17, 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的DCSA变化量、LFA变化量与术后1年的VAS变化量、ODI变化量之间无相关性( P>0.05)。 结论: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LLIF后LFA、LFT减小,DCSA增加,LFA和LFT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VAS及OD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术后一定程度的cage沉降所造成的DH丢失并不会对临床疗效产生影响。术后DCSA及LFA的改善程度与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