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长柄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粗隆间重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加长柄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粗隆间重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自2012至2020年使用加长柄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粗隆间重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效果及其术后康复情况,患者临床资料68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40例,年龄70~96岁,平均81.6岁,左侧36例,右侧32例,其中新鲜骨折60例,陈旧性骨折8例,致伤原因,其中车祸伤18例,自行摔伤50例,均为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Evans-Jensen Ⅲ型32例,Ⅳ型36例术后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随访评价。结果:本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3.5 d(3~14 d)。平均随访20.4个月(10~36个月),除1例感染外,未发现假体松动、下沉。术后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本组病例中优54例,良8例,中6例,优良率为91.2%(62/68)。结论:加长柄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粗隆间重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术中股骨距重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有领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术中内侧股骨距重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20年2月期间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2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20例;年龄为75~99岁,平均81.5岁;均由跌倒的低暴力致伤。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Ⅲ型2例,Ⅳ型5例,Ⅴ型21例;均伴有骨质疏松,骨密度T值为-4.5~-2.5。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6 d,平均3.8 d。术中将Corail有领股骨柄和双动人工股骨头置入,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后应用钛缆捆绑系统或双股缠绕钢丝捆绑固定,股骨距重建通过切取头颈骨折块的远端鸟喙状部分插入股骨柄与髓腔内侧之间嵌压打紧而实现。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62 min(50~8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70 mL(110~320 mL)。28例患者术后获10~71个月(平均46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92分(89~96分)。术后2例患者发生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髂股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切口感染和假体深部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8分(82~96分)。结论:对于部分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有领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结合术中内侧股骨距重建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远端固定生物型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粗隆重建治疗32例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远端固定生物型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粗隆重建治疗高龄不稳定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骨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32例行远端固定生物型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合粗隆重建治疗高龄的不稳定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开始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双下肢长度差、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按照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估,采用百分率(%)描述末次随访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32例患者术后随访(17.2±2.3)个月,术后(4.8±1.4) d开始助行器辅助下地行走,完全负重时间为(10.2±1.5)周。32例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所有病例无脱位、假体松动、关节感染或异位骨化,并发症发生率21.9%,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优良29例,较好2例,可1例。优良率90.60%。结论:生物型远端固定型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半髋关节置换术结合粗隆重建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维术前规划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三维术前规划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接受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CroweⅠ~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资料,男18例、女62例;年龄(55.7±10.4)岁(范围41~72岁)。三维规划组的40例患者采用下肢全长CT扫描数据在三维重建软件上规划假体型号及安装角度并计算下肢长度差和股骨偏距;常规规划组的40例患者采用常规胶片测量法进行术前规划,根据术前的测量数据及术中双下肢比对的方法计算下肢长度差。比较两组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及髋关节偏心距、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统一随访至术后3个月。三维规划组的手术时间为(70.9±7.7) min,术后下肢长度差为(2.78±1.31) cm,髋关节偏心距差为(2.43±1.41) cm,术后1周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为(75.67±3.35)分;对照组为手术时间为(81.6±13.3) min,术后下肢长度差为(5.35±2.15) cm,髋关节偏心距差为(5.50±2.83) cm,术后1周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为(67.35±4.21)分。三维规划组优于常规规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91, P<0.001; t=-5.74, P<0.001; t=5.75, P<0.001; t=12.33, P=0.002)。三维规划组术中使用髋臼假体与规划型号相同的比例为95%、股骨柄为90%,而常规规划组髋臼假体与规划型号相同的比例为75%、股骨柄仅为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51, P=0.023;χ 2=14.92, P=0.005)。80例患者术中无一例出现血管及神经损伤,术后无一例发生脱位及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三维术前规划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Ⅰ~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可以提高手术的精准性,有利于恢复下肢长度和髋关节偏心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型假体与新轴心式膝关节假体在股骨远端骨肉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分析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型假体和新轴心式膝关节假体在股骨远端骨肉瘤保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2年8月—2019年3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股骨远端骨肉瘤患者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8~73(22.1±15.9)岁。本组32例新辅助化疗均有效,均行股骨远端瘤段切除假体重建术治疗。按照假体重建方式分组: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型假体组(定制组)12例,新轴心式膝关节假体组(新轴心式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国际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STS)评分系统的功能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肿瘤复发率,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以及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组中15岁以下的8例儿童患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结果: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组与新轴心式组术后1年MSTS评分分别为(26.6±2.6)分和(22.6±1.8)分,膝关节HSS评分分别(90.1±4.1)分和(70.4±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019、11.375, P<0.05);两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12和15%(3/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20)。术后保留自身关节定制组出现1例假体髓内柄断裂、1例伤口不愈合,新轴心式组出现2例假体松动、2例伤口不愈合。定制组中,保留骨骺的15岁以下8例患儿中术后满2年者双下肢长度差均大于20 mm。 结论:在满足严格的保肢适应证和标准的新辅助化疗前提下,对于距离膝关节面有一定安全距离的股骨远端骨肉瘤段切除假体重建治疗患者,相比于新轴心式膝关节假体重建,采用保留自身膝关节的定制型假体重建虽然不能解决儿童日后双下肢不等长的问题,但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数字化定制个体化钛合金胸骨假体在胸骨肿瘤根治性切除胸壁缺损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数字化定制的个体化钛合金胸骨假体应用于胸骨肿瘤根治性切除患者胸壁缺损重建的可行性。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20年8月—2021年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的5例原发性胸骨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均为男性,年龄23~60岁(平均43.5岁),其中胸骨柄肿瘤1例、胸骨体肿瘤4例。基于患者术前胸廓CT扫描数据,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1∶1大小的患者胸骨以及与之连接的部分肋骨、锁骨的三维骨骼及肿瘤模型,同时设计并数字化定制个体化的钛合金胸骨假体;在3D打印模型上模拟肿瘤切除术,再将钛合金假体植入缺损的胸骨模型中进行匹配,模拟假体植入手术。全组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胸骨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并植入术前定制的个体化钛合金胸骨假体,完成胸骨缺损的修复;其中1例胸骨柄肿瘤患者,肿瘤切除后使用自体肌腱重建了胸锁关节。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死亡,术后胸壁稳定性、慢性疼痛、患者生存状态、胸锁关节重建患者的肩关节功能,以及术后胸骨假体移位或断裂、胸腔积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果:全组5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无再次手术病例,手术时间为115~165 min,术中出血量80~260 mL。术后病理诊断:骨巨细胞瘤1例、髓系肉瘤1例、软骨肉瘤2例和孤立性浆细胞瘤1例。全组均无需进行肌皮瓣转移修复胸壁;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无植入物感染;胸壁完整稳定,无胸壁浮动和反常呼吸。有1例术后因胸腔积液延迟拔除胸管。全组术后随访12~24个月,未发生术后植入物断裂、移位,或胸腔积液、肺部感染、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其中1例胸锁关节重建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无障碍。结论:数字化定制的个体化钛合金胸骨假体用于胸骨肿瘤根治性切除后胸壁缺损的重建,手术方案可行,操作简单,术后胸壁稳定性好、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髋关节数字解剖降低THA术后下肢不等长带刻度股骨髓腔锉和相应股骨柄假体及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根据髋关节的数字解剖特点研发一种带刻度股骨髓腔锉和相应股骨柄假体及测量方法,探讨其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HA)中控制下肢长度的效果,并对影响其使用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7年6月—2020年7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行初次单侧THA的患者300例。其中,男154例、女146例,年龄27~86(59.5±11.3)岁。按照术中控制下肢长度的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134例,采用带刻度髓腔锉控制下肢长度;对照组166例,采用徒手方法控制下肢长度。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身高、术前下肢不等长(LLD)、手术侧别等基线资料。(2)测量和比较2组患者术后LLD的差异,以及LLD的分布情况。(3)比较2组LLD>10 mm患者的占比,分析导致患者术后LLD>10 mm的原因。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切口均为一期愈合。(1)2组患者性别、身高、术前LLD、手术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观察组患者术后LLD为4.76(2.98,7.18)mm,对照组为5.85(3.78,8.3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84, P=0.004);观察组患者术后LLD的分布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3.08, P=0.002)。(3)观察组中有8例(5.97%,8/134)患者术后LLD>10 mm,对照组有24例(14.46%,24/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61, P=0.018);术后LLD>10 mm原因分析:与假体和患者不匹配有关(观察组3例、对照组4例);与髋臼下缘骨赘增生明显导致克氏针定位偏下有关(观察组5例、对照组3例)。 结论:在行单侧THA时,使用带刻度股骨髓腔锉相比徒手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控制术后LLD。而假体不匹配以及术中对髋臼下缘及大转子顶点探查不够准确是影响该方法有效控制LLD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折的内固定组合方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折的内固定组合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22年3月5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资料,男31例、女27例;年龄(75.5±18.2)岁(范围35~95岁)。全髋关节置换39例,半髋关节置换19例;生物型假体37例,骨水泥型假体21例;于术中发生假体周围骨折6例、术后52例。骨折通用分型系统(unified classification system,UCS):UCS Ⅳ.3A1型2例、3A2型1例、3B1.1型19例、3B2.1型25例、3B3型2例、3C型9例。骨折部位:股骨A区(大转子)3例、B区(股骨柄周围)46例、C区(股骨柄尖端以远)9例。内固定由主辅固定组成,主要固定方式为钢丝或钛缆环扎、锁定加压钢板、锁定附加钢板固定,辅助固定方式为钛缆环扎,要求覆盖A、B、C三区形成整体平衡固定。比较不同内固定组合的改良Harris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s,mHHS)、钢板长度、工作长度及螺钉数。结果:随访时间为(54.2±21.6)个月(范围11~86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后(10.2±1.5)周(范围7~13周)出现骨折愈合征象,术后(19.6±1.3)周(范围17~22周)显示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后1例出现应力性骨折,行双钢板内固定联合翻修;1例内固定失效,行双钢板内固定联合翻修加大段异体骨植骨。术后6个月UCS Ⅳ.3B2.1组mHHS评分[(80.3±4.6)分]最低,不同分型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56.72, P<0.001)。单纯内固定组[(91.6±4.2)分]高于翻修联合内固定组[(81.9±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32, P<0.001)。UCS Ⅳ.3B1.1型钢板长度及工作长度分别为(24.9±2.5)cm及(12.6±1.7)cm、3B2.1型为(25.4±2.6)cm及(13.6±1.8)cm、3C型为(28.1±2.5)cm及(14.9±1.9)c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5.33, P=0.005; F=6.78, P<0.001)。A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2.67, P<0.001);UCS Ⅳ.3B1.1型(6.5±2.3)枚、3B2.1型(6.7±2.2)枚,较3B3型的(3.5±1.5)枚和3C型的(3.7±1.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2.15, P<0.001);UCS Ⅳ.3B1.1型(2.3±1.6)枚、3B2.1型(2.8±1.9)枚,较3B3型的(1.0±0.5)枚和3C型的(1.2±0.6)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区螺钉数:不同UCS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9.62, P<0.001);UCS Ⅳ.3B1.1型(3.8±1.9)枚、3B2.1型(3.9±1.7)枚,较3B3型的(2.0±0.5)枚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折行单纯骨折内固定术后髋关节功能优于同时行翻修者;UCS Ⅳ.B1、B2型的A、B、C三区螺钉数较B3型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生物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PHILOS)固定治疗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在1名志愿者(男性,34岁,身高173 cm,体重65 kg)股骨CT数据基础上,通过Mimics 21.0、3-matic12.0、Geomagic12.0、Hypermesh 2017.0等数字医学软件建立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股骨模型上切割股骨转子,植入股骨柄,分别行PHILOS(PHILOS组)和Cable-Ready GTR钛缆钩板系统(Cable组)固定。对两组模型分别施加700、1 400和2 100 N的压缩载荷和约束,研究不同内固定模型的Von Mises应力及变形分布,比较两组模型的力学稳定性。结果:两组模型的最大变形量均发生在假体的股骨球头上。在2 100 N载荷时,PHILOS组模型的最大变形量为3.77 mm,高于Cable组模型的3.58 mm;最大应力峰值为491.54 MPa,较Cable组模型(733.61 MPa)低约49.2%。PHILOS组模型的最大应力峰值主要分布于接骨板的第4、5枚固定螺钉尾端,而Cable组模型的应力峰值主要分布于骨折线下第2根钛缆上。结论:在各种载荷作用下,PHILOS和Cable-Ready GTR钛缆钩板系统均能提供足够的力学稳定性。PHILOS固定的应力峰值远低于Cable-Ready GTR钛缆钩板系统,可作为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固定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累及骨盆Ⅱ区肿瘤切除重建术后脱位的临床特征及预防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累及骨盆Ⅱ区肿瘤切除重建术后脱位方向、脱位时间等临床特征,并尝试提出术中及术后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并分析2011年3月至2021年3月122例累及骨盆Ⅱ区切除重建术患者,骨盆Ⅱ区32例,骨盆Ⅰ+Ⅱ区31例,骨盆Ⅱ+Ⅲ区40例,骨盆Ⅰ+Ⅱ+Ⅲ区19例;122例中发生术后脱位17例。男73例,女49例;年龄平均为47岁(范围9~73岁)。统计肿瘤学情况,手术及辅助治疗方式,术后影像学特征,脱位患者的脱位方向、脱位时间,复位方法及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结合切除重建术后影像学特点,分析可行的预防脱位方法。结果:122例患者中共有脱位17例,脱位率13.7%,其中前脱位12例(70.6%),后脱位5例(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52, P=0.033)。术后3个月内发生脱位共有12例(70.6%);1例脱位发生在术后5个月,另4例脱位时间>术后1年。脱位患者复位后MSTS评分为56.1%±15.6%(20%~80%)。结合术后影像学检查,提出可行的预防脱位方法包括:可适当减小髋臼杯前倾角(0°~10°);适当将髋臼杯向旋转中心后方移位少许,适当减少股骨颈假体前倾角,三者结合可减少股骨-髋臼假体撞击的发生;同时术后患肢用严格的钉子鞋控制患肢在中立位,避免外旋的发生。 结论:骨盆Ⅱ区肿瘤切除重建术后脱位多以前脱位为主,股骨柄假体颈部与髋臼下缘空间较小,容易发生撞击;若适当减小髋臼杯前倾角、髋臼假体适当向后方移位及股骨颈前倾角减少5°,可减少股骨-髋臼撞击可能性,继而减少术后脱位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