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通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最佳配比及其谱-效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基于药效探究白通汤最佳药物配比,明确其谱-效关系,并分析其潜在的质量标志物.方法 以葡聚糖硫酸钠(DSS)构建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通过评价各组实验动物UC的表观评分、病理学评分和炎症因子变化来判断不同药物配比白通汤的功效.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不同药物配比白通汤的指纹图谱,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各物质含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确定白通汤潜在质量标志物.结果 附子、干姜、葱白质量比为1∶2∶2 组别的白通汤缓解UC效果最佳.指纹图谱确定7 种配比的14 个共有峰,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发现 9 个峰与缓解UC有关联.结论 白通汤治疗UC的最佳药物配比(附子∶干姜∶葱白)为1∶2∶2,通过谱-效关系分析推测白通汤的质量标志物可能为峰2(苯甲酰乌头原碱)、3、5、6、8(新乌头碱)、9(乌头碱)、10(次乌头碱)、13(10-姜酚)、14 所代表的物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75岁及以上老年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与生存时间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寻≥75岁老年人外周血循环中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和血液相关指标的关系,明确该老年人外周血循环的EPCs水平与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募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保健医疗部(老年医学科)2008年收治的≥75岁老年人114例,采集临床资料,以2020年12月31日为随访终点,对入组时不同水平的外周血EPCs数量和血液相关指标以及全因死亡事件的相关性进行评估。结果: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构建的低、高水平EPCs组血液指标中,D-二聚体(D-Dimer)为潜在分类标志物[变量投影重要性值(VIP)=4.750];不同水平EPCs组血液相关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乳酸脱氢酶(LDH)、D-Dime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老年人群的血循环EPCs数量与RBC、HGB、HCT呈正相关,EPCs数量与GGT、D-Dimer呈负相关( r=0.364、0.343、0.336、-0.312、-0.312,均 P<0.05);循环EPCs数量与≥75岁老年人群生存时间正相关( r=0.234, P=0.01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群的EPCs数量、年龄和HCT与12年长期随访的全因死亡事件有关( OR=0.971、1.585、1.231, P=0.013、0.012、0.029)。 结论:外周血循环中的EPCs可能参与贫血、心肝肾损伤、凝血等多种疾病的进展,EPCs的水平可能对≥75岁老年人群的生存时间产生影响,年龄和HCT可能为全因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EPCs数量可能为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皮肤色度指数评估皮肤颜色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主观评分法和在体无创性仪器测试方法检测上海女性肤色参数。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架构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法则以及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皮肤色度指数(STI),应用于肤色的整体评判。方法:2013年11月,上海家化功效评估实验室对60名女性志愿者面颊部位进行各维度皮肤颜色参数检测,比较不同方法所得色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架构下的变量投影重要性方法(PLS-VIP)分析影响色度等级的5个主要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各参数建立皮肤色度指数(STI,),并进行STI指数模型验证。结果:除皮肤黄度b值外,肤色等级与各仪器及图像分析测得参数之间相关性都较高(|r|=0.690~0.865);对肤色等级影响重要的5个参数为Int(光强度)、L、BS(色素沉积指数)、MI、EI;皮肤色度指数计算公式为STI=0.47*Int+0.47*L+0.43*BS-0.44MI-0.43EI,STI与肤色等级的相关系数为-0.834, P<0.000。 结论:STI可整体反映肤色的变化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数的生活环境影响因素多水平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生活环境因素对我国儿童青少年BMI的影响。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研究对象为2000、2006、2011和2015年4轮调查中参与调查、且数据完整的7~17岁儿童青少年共6 626人(男性3 473人,女性3 153人)。首先在三水平随机截距混合效应模型中进行环境因素单变量分析,然后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拟合线性模型进一步筛选环境因素,最后分城乡拟合三水平随机截距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三水平随机截距混合效应模型的空模型拟合结果对数似然估计值-17 034.68,随机效应似然比检验 χ 2=483.06, P<0.001;社区分层组内相关系数( ICC)=9.97%,个人和社区水平总 ICC=39.38%;三水平模型显示城市模型中城市化指数( β=-0.05,95% CI:-0.09~-0.01, P<0.05)、公园所在位置在本市另一居委会( β=-0.88,95% CI:-1.72~-0.04, P<0.05)、15~17岁组( β=-1.04,95% CI:-1.78~-0.30, P<0.05)与BMI值呈负相关,社区到最近健身房的距离( β=0.12,95% CI:0.02~0.22, P<0.05)、家庭彩电数( β=0.50,95% CI:0.08~0.92, P<0.05)、家长提示电视内容虚构的频率为3~4次/周( β=1.85,95% CI:0.70~3.00, P<0.05)与BMI值呈正相关;农村儿童青少年模型中的城市化指数( β=-0.04,95% CI:-0.07~-0.01, P<0.05)、农村人均收入( β=-7.29e -4,95% CI:-1.00e -3~-6.77e -5, P<0.05)、家长规定看电视的频率≥5次/周( β=-1.29,95% CI:-2.36~-0.21, P<0.05)、脂肪供能比( β=-0.03,95% CI:-0.06~-1.00e -3, P<0.05)与BMI值呈负相关,家长提示电视内容虚构的频率≥5次/周( β=3.01,95% CI:0.03~6.00, P<0.05)、调查时间为2015年( β=4.83,95% CI:1.96~7.69, P<0.05)与BMI值呈正相关。 结论:环境因素从多水平多方面间接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BMI的变化,城市化指数和农村人均收入对儿童青少年BMI的升高有微弱的保护作用,社区层面需要关注儿童青少年生活环境周边的活动场所的设置,而在家庭中应当正确引导儿童青少年看电视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在戊型肝炎相关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在戊型肝炎相关急性肝衰竭(HEV-ALF)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戊型肝炎研究协助组成员单位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8例HEV-ALF患者、86例急性戊型肝炎(AHE)患者临床资料,同期收集苏州市立医院健康体检中心100名健康体检者资料。分析不同人群血清FT3水平。根据30 d的生存情况,将HEV-ALF患者分为生存组( n=73)和死亡组( n=15)。通过Cox回归分析以及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血清FT3水平与HEV-ALF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血清FT3的预测能力和决策能力,并与常规MELD、KCH和Child-Pugh模型进行比较。 结果:HEV-ALF患者血清FT3水平低于AHE患者和健康人群( P=0.006或<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国际标准化比值( HR=17.984, 95% CI 2.804~115.362)、肝性脑病( HR=12.895, 95% CI 2.386~69.695)和总胆固醇( HR=2.448, 95% CI 1.108~5.409)是HEV-A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清FT3水平( HR=0.323, 95% CI 0.119~0.876)是HEV-ALF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OPLS-DA显示,血清FT3水平具有较高预测价值。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FT3水平的曲线下面积为0.828(95% CI 0.733~0.900, P<0.001),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78.08%。DCA曲线显示FT3水平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决策水平。病情好转和波动患者血清FT3水平均高于恶化患者( P<0.05或<0.01)。 结论:血清FT3水平与HEV-ALF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HEV-ALF患者预后的有效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MALDI-TOF MS的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对肺炎克雷伯菌亚胺培南药物敏感性预测的诊断效能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及支撑技术,本研究拟比较基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的4种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药物敏感性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市海河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临床标本中分离的684株肺炎克雷伯菌的MALDI-TOF MS质谱峰和亚胺培南药敏数据,从中按照简单随机方法选取亚胺培南敏感株和耐药株各70株的质谱峰数据作为训练集,以及敏感株和耐药株各30株建立测试集模型,对上述200份标本的质谱峰数据经归一化处理后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后,再分别通过最小绝对值选择与收缩算子(LASSO)、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和神经网络(NN)算法建立训练集数据模型,通过网格搜索算法和10折交叉验证选取最好的训练集和测试集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和混淆矩阵,通过测试集混淆矩阵验证预测模型的正确率。结果:OPLS-DA分析的R2Y和Q2分别为0.546 3和0.017 8,最优的LASSO、LR、SVM和NN算法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分别为1.000 0和0.858 1、1.000 0和0.820 1、0.940 8和 0.756 1、1.000 0和0.697 2,训练集模型对耐药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9%(69/70)、100%(70/70)、91%(64/70)和100%(70/70),药物敏感预测准确率分别为100%(70/70)、100%(70/70)、90%(63/70)和100%(70/70),正确率分别为99%(139/140)、100%(140/140)、91%(127/140)和100%(140/140),经测试集验证分别对耐药预测准确率为93%(28/30)、87%(26/30)、60%(18/30)和60%(18/30),药物敏感预测准确率分别为100%(30/30)、80%(24/30)、93%(28/30)和67%(20/30),正确率分别为97%(58/60)、83%(50/60)、77%(46/60)和63%(38/60)。结论:LASSO算法建立的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药物敏感性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具有潜在的临床辅助决策支持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血清生物标志物鉴定及代谢紊乱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代谢紊乱特征,并发现和鉴定OSCC的生物标志物,为其早期诊断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76例OSCC患者和体检科的70名健康受试者,按照随机数表法按2∶1的比例将所有受试者分为测试组和验证组,测试组共96例受试者,其中OSCC患者51例,健康受试者45名;验证组共50例受试者,其中OSCC患者25例,健康受试者25名。收集所有受试者的血液样本及临床资料,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建立血清样本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进一步结合主成分分析、偏正交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 t检验分析发现并鉴定测试组中OSCC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之间的差异代谢物,并对得到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用以进一步筛选和确定OSCC的生物标志物,构建OSCC诊断模型,用验证组检验诊断模型的诊断效能。 结果:对比分析测试组中OSCC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的血清样本后得到21种内源性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提示OSCC患者存在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紊乱( P<0.05)。本研究构建了由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ysoPC)(16∶0/0∶0)、LysoPC[18∶1(9Z)/0∶0]、牛磺酸和D-谷氨酸组成的诊断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98,95% CI为0.994~0.999, P<0.05)。 结论:OSCC患者体内发生了明显的脂质和氨基酸代谢紊乱,代谢组学手段是建立OSCC诊断模型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脓毒症大鼠早期血浆代谢组学的动态变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测定脓毒症大鼠早期血浆代谢组学指标,寻找不同时间点的脓毒症差异代谢物和相关代谢通路,初步揭示脓毒症大鼠早期的病理生理变化。方法:将15只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组,6只)和脓毒症组(C组,9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S组只游离盲肠,不予以结扎和穿孔。造模后2、6、12 h通过眼眶采血收集血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测定血浆代谢组学,利用NIST数据库和Feihn代谢组学数据库的标准离子片段谱库比对鉴定内源性代谢物。通过MetaboAnalyst 4.0网站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式识别各代谢物的变化,筛选相关差异代谢物[ P<0.05、变化倍数(fold change)>1.5、变量权重值(variable important in projection, VIP)>1.5],并进一步通过KEGG分析相关代谢通路。 结果:PCA和PLS-DA模式识别结果显示,各个时间点的C组和S组代谢物之间表现出聚类型分布,不同时间点的C组代谢物之间也呈现聚类型分布。2、6、12 h时点S组与C组之间分别检测出14个、25个和21个差异代谢物。2 h时差异代谢物相关信号通路涉及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6 h时差异代谢物相关信号通路涉及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以及氨酰tRNA生物合成;12 h时差异代谢物相关信号通路涉及半乳糖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以及维生素B6代谢。结论:脓毒症大鼠早期血浆代谢物水平呈现显著性的动态差异,血浆差异代谢物的改变可能参与脓毒症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尿石症患者血清与尿液氨基酸代谢轮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尿石症患者血清与尿液的氨基酸代谢轮廓,寻找疾病相关的差异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早期筛查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确诊的74例尿石症患者(年龄20~82岁,男41例,女33例)和同期健康体检中心的35名健康对照者(年龄22~80岁,男20名,女15名)的血液与尿液样本。采用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研究策略,分别对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血清和尿液氨基酸水平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与正交偏最小二乘-辨别分析(OPLS-DA)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建模,选择OPLS-DA模型的变量重要性投影值>1与 t检验的 P<0.05来筛选差异氨基酸代谢物,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推断潜在标记物的诊断效能。 结果:研究筛选出丝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异亮氨酸和甘氨酸等5种氨基酸代谢物在尿石症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与7条代谢通路相关联。将血清丝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异亮氨酸和尿液甘氨酸、天冬氨酸组合成联合标志物组,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90,敏感度为78.0%,特异度为96.4%。 结论:共发现血清和尿液中的5种氨基酸可作为尿石症早期筛查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为尿石症的分子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尿液代谢标志物在糖尿病肾脏病诊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尿液代谢标志物在糖尿病肾脏病(DK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至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健康人群或确诊为2型糖尿病(T2DM)的患者235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包含两个独立的队列,即发现队列(116例)和验证队列(119例)。发现队列分为健康对照组(37例)、单纯T2DM组(40例)以及T2DM合并DKD组(39例);验证队列分为单纯T2DM组(64例)和T2DM合并DKD组(55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和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进行尿液代谢物的全靶向定量检测。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进行多维建模。利用基于Boruta算法的机器学习筛选潜在标志物。尿液代谢标志物的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建模,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发现队列中,在晨尿标本中定量检测到160种代谢物,单纯T2DM组和T2DM合并DKD组比较后筛选出62种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通路,其中17种是诊断DKD的候选标志物。在验证队列中,15种差异代谢物及7种候选标志物(异戊酸、异丁酸、亮氨酸、腺苷高半胱氨酸、丙酸、氧代己二酸和丙酰肉碱)被证实。分别用单一候选标志物或7种候选标志物的组合指标构建诊断模型,结果显示,无论在发现队列还是验证队列中,组合指标的诊断效能[发现队列ROC曲线下面积0.888(95%CI 0.814~0.963);验证队列ROC曲线下面积0.811(95%CI 0.734~0.887)]均明显高于任何单一候选标志物(发现队列、验证队列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7~0.831、0.628~0.728)。结论:单纯T2DM患者与T2DM合并DKD患者的尿液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从尿液代谢物中筛选出的7种候选标志物构建的组合指标可能成为诊断DKD的新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