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戊型肝炎的肝内外临床表现与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全球急性肝炎的主要病因之一,HEV感染是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戊型肝炎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大部分戊型肝炎为急性普通型自限性肝炎,临床症状轻微,但在罹患基础性肝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可发生重症化及慢性化,表现为暴发性肝炎乃至肝衰竭,不同慢性肝病背景基础上的HEV感染致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值得关注的HEV感染重症化的临床表型。此外,HEV感染可呈现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肝外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膜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冷球蛋白血症及血小板减少症为代表的血液病等。迄今国内外尚无批准专门用于治疗戊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鉴于多数急性戊型肝炎可自发清除,临床上无需特殊治疗,但针对重症或慢性戊型肝炎患者,利巴韦林(RBV)单药治疗或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取得一定的抗病毒疗效,亦有小分子化合物联合RBV抗HEV治疗尝试,但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尚显不足。研发新的高效抗HEV药物是亟待解决的临床课题;HEV感染重症化及慢性化的临床表型、预警、机制、干预及转归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及临床管理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儿童急性肝衰竭是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中较为严重的致死性疾病之一,发病率虽低,但病死率高。儿童急性肝衰竭在病因、临床管理等方面均与成人有所区别,诊断管理相对困难。因此,掌握儿童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及临床管理策略,早期诊断、有效管理有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存活率,并为需进行肝移植的患儿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急性肝衰竭120例病因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肝衰竭(PALF)的病因、预后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并确诊为PALF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因和预后进行分析,并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2组生化指标,根据不同资料分别采用 t检验、 Wilcoxon检验和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20例PALF患儿中,男68例,女52例;婴儿36例,幼儿34例,学龄前期22例,学龄期28例。病因方面:脓毒症20例(16.7%)、遗传代谢性疾病19例(15.8%)、中毒18例(15.0%)、病毒感染12例(10.0%)、药物6例(5.0%)、胆道息肉1例(0.8%)、肿瘤性疾病1例(0.8%)和病因不明43例(35.9%)。在已知病因中,婴儿以感染和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主,幼儿以感染和药物/毒物为主,而学龄期和学龄前期以药物/毒物和遗传代谢性疾病为主;PALF患儿病死率为50.0%;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脓毒症、希特林蛋白缺乏症和酪氨酸血症合并PALF病死率高;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总胆红素(TB)[159.00(73.05,274.00) μmol/L比62.75(2.65,221.75) μmol/L]、结合胆红素(DB)[83.00(41.43,160.00) μmol/L比38.74(10.98,128.75)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PT)[39.60(24.93,62.60) s比24.65(21.43,29.83)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40(2.30,6.74)比2.09(1.85,2.84)]、血氨(NH 3)水平[109.50(85.25,149.75) μmol/L比80.00(60.25,102.75) μmol/L]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死亡组清蛋白(ALB)[(28.72±5.88) g/L比(33.69±4.96) g/L]、丙氨酸转氨酶(ALT)[586.50(223.25,1 082.00) U/L比1 434.00(615.00,3 334.50) U/L]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827.50(545.00,2 024.00) U/L比1 663.50(821.00,4 886.75) U/L]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血糖和胆固醇水平无明显变化。 结论:PALF病死率高,不同年龄段病因不同,TB、DB、PT、INR、NH 3水平升高及肝性脑病发病率升高,ALB、ALT和AST降低提示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5年9月—2021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的32例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9例;年龄32~74(53.8±9.2)岁;三尖瓣置换术30例,三尖瓣成形术2例;16例于胸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16例经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完成手术。观察患者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根据随访结果,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术后生存率。结果:3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体外循环时间121.0(80.5,187.3)min,ICU停留时间4.0(2.0,10.5)d,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1.0(16.3,87.3)h,术后住院20.0(12.0,29.0)d。围术期死亡8例(25.0%,8/32),24例(75.0%,24/32)治愈出院。围术期主要并发症:32例患者中,低心排综合征6例(18.8%)、呼吸衰竭10例(31.3%)、再次气管插管8例(25.0%)、气管切开5例(15.6%)、肺部感染8例(25.0%)、胸腔积液5例(15.6%)、急性肾衰竭6例(18.8%)、急性肝衰竭1例(3.1%)、消化道出血2例(6.3%)、切口愈合不良3例(9.4%)。随访22例(91.7%,22/24),随访时间26.5(17.3,42.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4例,18例存活患者中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均恢复至Ⅰ~Ⅱ级。患者术后1、2、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1.9%、68.5%、63.2%。结论: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安全有效,围术期及术后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球囊封堵联合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手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单中心100例早期临床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球囊封堵技术联合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手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100例行球囊封堵技术联合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早期临床结果。结果:本组患者停循环时间(5.2±3.1)min,最低鼻咽温(27.9±1.0)℃,最低尿温(29.2±1.2)℃。院内死亡1例,原因为急性肝衰竭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30天死亡共4例。其他术后并发症包括脑梗塞3例,截瘫2例,需IABP辅助的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需持续透析的肾衰竭5例,二次开胸止血4例,二次气管插管3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结论:球囊封堵技术联合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手术应用于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中安全可靠,其器官保护作用仍需大样本对比研究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对乙酰氨基酚致急性肝损伤中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信号通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对乙酰氨基酚(APAP)是最常见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但过量使用往往会导致急性肝损伤,甚至急性肝衰竭,严重者会造成死亡,目前仍缺乏特异的治疗手段。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是近年来识别出的在过量APAP诱导的急性肝损害中极具潜力的治疗靶点之一。本文从APAP在肝脏代谢过程中的JNK信号通路、JNK信号通路的激活及氧化应激的放大、与JNK信号通路相关的其他通路或细胞过程、靶向JNK的药物可能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JNK信号通路靶点在APAP肝毒性中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方向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且为寻找其他靶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人甲型肝炎疫苗接种专家建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成人甲肝临床症状重,可进展为急性肝衰竭。随着以甲肝疫苗接种为基础的综合性防控措施的实施,中国报告的儿童甲肝发病率明显下降,成人成为甲肝主要发病人群,导致成人甲肝疾病负担逐渐显现。成人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的重要措施。《成人甲型肝炎疫苗接种专家建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关于甲肝疫苗的立场文件(2022年),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国内专家意见编撰而成,旨在提出中国成人甲肝疫苗接种建议,为公共卫生和预防接种专业人员在科学使用甲肝疫苗及其最佳免疫效果提供证据,提高甲肝的防控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腺苷高半胱氨酸酶在戊型肝炎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血清腺苷高半胱氨酸酶(AHCY)在戊型肝炎急性肝衰竭(HEV-ALF)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自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该病例对照研究收集HEV-ALF和急性戊型肝炎(AHE)患者各100例,患者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HEV-ALF组年龄(58.56±11.16)岁,男性71例。AHE组年龄(56.04±14.30)岁,男性61例。所有血清样本均在患者急性发病且未治疗前取得。首先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分析HEV-ALF和AHE患者的血清AHCY水平。其次比较不同器官衰竭数量和病情变化情况HEV-ALF患者的血清AHCY水平,根据器官衰竭数量将100例HEV-ALF患者分成器官衰竭2个组( n=58),器官衰竭3个组( n=24)和器官衰竭>3 组( n=18),根据病情变化情况将100例患者分为病情好转组( n=49),病情波动组( n=37),病情恶化组( n=14)。然后比较血清AHCY高水平组( n=50)和血清AHCY低水平组( n=50)的生存时间。最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去探究预测HEV-A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血清AHCY水平的预测力和决策力。 结果:HEV-ALF患者的血清AHCY水平[326.92(295.37,385.84)pg/ml]高于AHE患者[222.88(188.04,246.7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2.217, P<0.001。器官衰竭2个组的血清AHCY水平低于器官衰竭3个组的血清AHCY水平[303.44(284.40,330.15)pg/ml比335.36(306.30,385.84)pg/ml, Z=-3.353, P=0.001];器官衰竭3个组的血清AHCY水平低于器官衰竭>3个组的血清AHCY水平[335.36(306.30,385.84)pg/ml比549.89(423.35,660.22)pg/ml, Z=-4.016, P<0.001]。病情波动组的血清AHCY水平低于病情恶化组的血清AHCY水平[322.17(283.92,423.74)pg/ml比458.26(374.66,593.89)pg/ml, Z=-2.596, P=0.009]。高血清AHCY水平组的生存时间低于低血清AHCY水平组[23.11(20.25,25.96)d比29.49(28.79,30.20)d,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AHCY水平和总胆红素水平是预测HEV-ALF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HCY: OR=1.008,95% CI 1.002~1.015, P=0.008;总胆红素: OR=1.011,95% CI 1.005~1.018, P=0.001)。血清AHCY水平预测HEV-ALF患者30 d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2,敏感度90.00%,特异度93.75%。DCA发现血清AHCY水平对HEV-ALF患者30 d内死亡有较好决策力。 结论:血清AHCY对于HEV-ALF患者有较高的预后价值,血清AHCY水平越高,HEV-ALF患者预后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活体靶向羧酸酯酶1f基因敲减对急性肝衰竭小鼠枯否细胞极化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靶向羧酸酯酶1f(Ces1f)基因敲减对脂多糖/D-半乳糖胺(LPS/D-GalN)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小鼠枯否细胞(KC)极化活性的影响。方法:将携带靶向Ces1f干扰序列的小RNA(siRNA)与多肽转运载体(Endoporter)结合形成的复合物siRNA-EndoPorter包裹在β-1, 3-D葡聚糖壳中形成复合体颗粒(GeRPs)。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LPS/D-GalN)、预处理组(GeRPs)、预处理模型组(GeRPs+LPS/D-GalN)、空载体组(EndoPorter)。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Ces1f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小鼠KC M1极化表型分化簇86(CD86)mRNA以及KC M2极化表型分化簇163(CD163)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技术检测KC中Ces1f蛋白以及M1/M2极化表型CD86/CD163蛋白表达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方差不齐时采用独立样本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预处理组和预处理模型组肝组织Ces1f mRNA/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0、0.80±0.03/0.80±0.14、0.56±0.08/0.52±0.13、0.26±0.05/0.29±0.13,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9.171/3.957、20.740/9.315、34.530/13.830, P值均< 0.01)。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预处理组和预处理模型组KC Ces1f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91.42%±3.79%、73.85%±7.03%、48.70%±5.30%、25.68%±4.55%,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6.333、15.400、23.700, P值均< 0.01)。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预处理模型组CD86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0、2.01±0.04、4.17±0.14,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33.800、106.500, P值均< 0.01)。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预处理模型组CD16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0、0.85±0.01、0.65±0.01,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23.360、55.350, P值均< 0.01)。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预处理模型组(F4/80 +CD86 +)百分比和(F4/80 +CD163 +)百分比分别为10.67%±0.91%和12.60%±1.67%、20.02%±1.29%和8.04%±0.76%、43.67%±2.71%和5.43%±0.47%,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11.130/8.379、39.250/13.190, P值均< 0.01)。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预处理模型组肝损伤评分分别为0.22±0.08、1.32±0.36、2.17±0.26,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12.520、22.190, P值均< 0.01)。 结论:Ces1f可能是一个肝脏炎症抑制分子,其抑制效应的产生可能来自于该分子对KC极化表型稳态的维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HOP信号分子在PPARα激活抑制小鼠急性肝衰竭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介导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信号分子在急性肝衰竭小鼠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N)联合脂多糖(LPS)建立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用Wy-14643激活PPARα、用质粒促进CHOP表达,检测小鼠肝脏病理改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酯(AST)评价肝脏功能,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中炎性因子mRNA表达水平。LPS刺激巨噬细胞建立炎症模型,用siRNA抑制PPARα、CHOP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炎性因子mRNA表达水平。结果:D-GalN/LPS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中,促进PPARα活性抑制了小鼠肝脏出血和炎症,降低了血清转氨酶水平,也降低了肝组织中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 P < 0.01)。促进CHOP表达,逆转了PPARα激活带来的肝脏保护作用,肝脏损伤加重,炎症因子表达增加( P < 0.01)。细胞水平上,PPARα活性抑制促进了炎症因子的增高( P < 0.01),同时抑制CHOP活性后使炎症因子重新下降( P < 0.01)。 结论:急性肝衰竭肝损伤中PPARα和CHOP分子是调节炎症反应的重要信号分子,促进PPARα可下调CHOP抑制炎症因子发挥对小鼠肝衰竭的保护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