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国家专利数据库分析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国家专利数据库,挖掘中药复方专利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平台中检索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复方专利,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进行中药频次统计、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有效中药复方专利490个,涉及中药791味,平均每个专利约含中药13~14味;得到高频中药30味,以补益药为首,清热药次之;药性以平、寒、微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居多,归经以肺经、肾经、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山药-黄芪、生地黄-黄芪等17个药对;聚类分析得到7个药组,因子分析共提取11个公因子。结论: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础,辅以健脾燥湿、祛痰消瘀、泻火解毒,在临床应用时注意痰浊、血瘀、热毒等病理产物,务必厘清病机,标本兼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从“虚-痰瘀”论治动脉粥样硬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正气亏虚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基础,主要涉及心、脾、肾亏虚;痰瘀互结、痹阻脉道是AS斑块形成的病机关键。临床从“虚-痰瘀”论治AS,可以“痰瘀并重,补虚为要”为治疗原则,运用益气活血化痰法,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补肾化痰活血法等治疗方法,多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部分炎症反应相关指标,调节脂质代谢,抑制斑块生长。另外,还可尝试从补虚角度对本病进行防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脾-内质网相关"学说探讨巨噬细胞焦亡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中医发病关键在于脾虚所致痰瘀互结,现代医学认为细胞焦亡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内质网应激已被研究证明促进细胞焦亡的发生.基于"脾-内质网相关"学说,以脾主运化及内质网健运蛋白功能为导向,认为脾虚所致痰瘀互结与内质网应激导致巨噬细胞焦亡促进炎症反应加速AS进展有共通之处.因此,该文深入探究脾虚所致痰瘀互结与内质网应激介导细胞焦亡的关联,从现代医学角度探讨中医脾虚痰瘀互结影响AS的分子机制,有助于丰富"脾-内质网相关"学说,为中医以健脾祛痰化瘀法防治AS提供科研思路,为临床应用健脾中药治疗AS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心受气于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累及心脏病变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类风湿关节炎累及心脏病变属于复合病证,根据其发病过程与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脏痹-心痹".心痹为痹证日久缠绵不愈,复感风、寒、湿邪,向内传入于心所致.该文基于"心受气于脾"理论探讨其病因、病机与治疗.通过梳理古代文献,发现类风湿关节炎累及心脏病变的病因为脾气不足,卫阳不固,外感风、寒、湿邪气侵入机体,瘀血顽痰阻滞发为心痹.其病机为脾气不足,营卫虚弱;脾阳不足,痰浊内生;脾失健运,痰瘀互结.现代研究表明,细胞免疫失调、血脂异常以及血凝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脏病变关系密切,这与中医病机一致.在治疗时选用补益卫阳,和营通痹;温阳散寒,化痰逐饮;益气活血,健脾祛痰之法,代表方剂分别为黄芪桂枝五物汤、苓桂术甘汤、赤茯苓汤.该文提出"心受气于脾"理论,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累及心脏病变提供思路与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健脾化湿祛痰方对单纯性肥胖儿童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及生长激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观察健脾化湿祛痰方联合饮食、运动方法对单纯性肥胖儿童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和生长激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70例单纯性肥胖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用饮食配合运动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拟健脾祛湿化痰方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血脂、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生长激素以及体质指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和生长激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体质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健脾化湿祛痰方联合饮食、运动方法能够显著改善单纯性肥胖儿童的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和生长发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周继红治疗肺结节术后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探讨周继红主任运用中医药治疗肺结节术后患者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方法:收集342例肺结节术后治疗处方,构建方药数据库.应用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4.0对处方进行药物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结果:共纳入方剂372首,涉及中药194味,使用频次在150次以上(使用频率≥40%)的药物共有11味,具体为炙甘草、茯苓、麸炒白术、当归、黄芪、桔梗、法半夏、陈皮、麦冬、白芍、生地黄.在高频药物中归脾胃经的药物数量最多,达22味(73.3%);其次为归肺与大肠经的药物,有18味(60.0%);归肾经的药物最少,只有4味(13.3%).关联规则分析(支持度≥10%,置信度≥85%,最大前项数1)得到关联规则71条,炙甘草与茯苓、麸炒白术与黄芪、茯苓与法半夏、炙甘草与当归等组合均为治疗肺结节术后常用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得到7个组合,第1组以理气化痰类药物为主,包括竹茹、麸炒枳实、大枣等;第2组以活血祛瘀类药物为主,包括酒川芎、燀桃仁;第3组仅有1味炙甘草,以祛痰止咳、调和诸药为主要功效;第4组仅有1味茯神,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第5组以益气固表类药物为主,包括麸炒白术、黄芪、防风;第6组以健脾养胃、清热散结、健脾利湿类药物为主,包括炒鸡内金、炒麦芽、太子参等;第7组以滋养肺肾、止咳化痰类药物为主,包括百合、玄参、浙贝母等.结论:治疗肺结节术后患者以滋肾补肺、益气固表、行气化痰、活血补血为基本原则,从脾胃论治肺系疾病是其用药特点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艾儒棣从"皮积"论治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8/10
总结艾儒棣教授从"皮积"论治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的临证经验.PCA的皮损形态、病理特点与中医积病具有相似性,据此提出"皮积"的概念,认为正虚邪犯、痰瘀锢表为PCA的核心病机,多属本虚标实证,其中正气虚馁、腠理空疏为发病之本,邪留肌表、津血失布、痰瘀胶结为致病之标.治疗上以固本清源为核心,内治以健脾补肾、祛痰化瘀、软坚散结为法,自拟二仙四参汤、桂枝茯苓丸合化坚二陈丸、加味消瘰丸加减治疗;外治以驱邪消积、疏通津血为要,予自拟润肌膏热烘促进皮损软化剥脱、猪胆汁药浴开腠驱邪、牛脊髓封包濡养肌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从五体痹和五脏痹分层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优势.本文从五体痹、五脏痹病因、症状角度出发,分层论治SLE各种系统表现.皮肤红斑(皮痹)当以养阴清热为先,血管炎表现(脉痹)重在活血化瘀,筋挛节痛(筋痹)治以祛邪柔肝;肌肉麻木、痿软不利(肌痹)应健脾固本;关节表现(骨痹)重视平补肝肾;肝脏受累(肝痹)需辨虚实,实则疏肝,虚则养肝;心脏受累(心痹)养心同时不忘疏肝;消化系统受累(脾痹)全程注意固护后天之本;肺脏受累(肺痹)应根据不同阶段及临床表现,分别施以祛风散寒、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养阴润肺之法;肾脏受累(肾痹)注意分期辨治,早期清肾益肾,后期补肾填精兼祛痰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健脾祛痰方干预血脂异常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通过观察健脾祛痰方对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水平、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分析正常与高脂人群、中药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以明确健脾祛痰方降脂的临床疗效,探索健脾祛痰法降脂的作用机制.方法 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纳入正常及脾虚痰浊血脂异常受试者共计18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健脾祛痰方组,每组60例.所有组别均予健康宣教,健脾祛痰方组予健脾祛痰方颗粒剂冲服,治疗疗程为2个月.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水平,用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定患者中医证候疗效,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受试者血清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的表达水平,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受试者粪便标本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结果 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经健脾祛痰方治疗后血脂水平,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血清中FGF19含量明显降低;健脾祛痰方组血脂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显著优于模型组.高脂人群菌群多样性和物种丰度与正常人群相比明显减弱.有益菌减少,肠杆菌过生长,肠道菌群结构被破坏.健脾祛痰方组患者用药后样本间差异明显,各分类水平物种组成比例发生变化,编码胆盐水解酶(Bile Salt Hydrolase,BSH)相关微生物丰度降低.用药后肠道中的有害菌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减少,肠道菌群平衡有所恢复.结论 健脾祛痰法能够显著降低血脂异常患者TC、TG、LDL-C水平,改善中医证候,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抑制FXR信号传导通路以降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陈博来基于"肾为生痰之本"辨治肾虚痰阻型腰痛
编辑人员丨2024/6/22
肾主水,为先天之本,对于体内津液的运行输布具有重要作用,且肾与水腑膀胱互为表里,通过冲脉与"水谷之海"的胃有经络上的联系,故肾在痰的生成中起着关键作用.陈博来教授认为,肾虚痰阻型腰痛为本虚标实之证,"痰阻"为其标,"肾虚"为其本,临床以腰骶钝痛、痛处固定、腰部僵硬、肢体麻木或偏枯为主要特点,兼见腰膝酸软、喜按喜揉等表现.肾虚痰阻型腰痛的治疗可基于"肾为生痰之本",以补肾祛痰为法,拟定理痰汤(主要组成药物为芡实、半夏、黑芝麻、柏子仁、白芍、陈皮、茯苓等)为基础方,针对不同兼症辅以健脾、宣肺等药进行加减治疗.其辨治思路可为临床中医治疗腰痛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