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心受气于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累及心脏病变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类风湿关节炎累及心脏病变属于复合病证,根据其发病过程与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脏痹-心痹".心痹为痹证日久缠绵不愈,复感风、寒、湿邪,向内传入于心所致.该文基于"心受气于脾"理论探讨其病因、病机与治疗.通过梳理古代文献,发现类风湿关节炎累及心脏病变的病因为脾气不足,卫阳不固,外感风、寒、湿邪气侵入机体,瘀血顽痰阻滞发为心痹.其病机为脾气不足,营卫虚弱;脾阳不足,痰浊内生;脾失健运,痰瘀互结.现代研究表明,细胞免疫失调、血脂异常以及血凝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脏病变关系密切,这与中医病机一致.在治疗时选用补益卫阳,和营通痹;温阳散寒,化痰逐饮;益气活血,健脾祛痰之法,代表方剂分别为黄芪桂枝五物汤、苓桂术甘汤、赤茯苓汤.该文提出"心受气于脾"理论,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累及心脏病变提供思路与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血"与"五脏"关系阐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学认为血借血脉循行全身,对五脏六腑起灌养作用,为人体生命必不可缺的基本物质之一.从整体观念出发,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即"生血、藏血、统血"等生理功能皆离不开五脏.脾为生血之源又统血,血施泄于肾、肾为生血之根本,心为血脉之主,肝藏血,肺受气生血等,从现代医学角度阐析五脏对于血液的重要性及现代科学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心受气于脾”理论探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内经》“心受气于脾”提出了心病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在脾,而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痰浊血瘀”是“心脉阻滞”的关键因素.深入探究以“心受气于脾”理论为中心的冠心病“痰浊血瘀”的生物学基础及从脾论治冠心病的理论基础对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尤为关键,对丰富中医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进展及其他相关研究对其进行简要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心受气于脾"理论探讨"从脾论治"心病的疗效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基于"心受气于脾"理论探讨"从脾论治"心病的疗效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中药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劳倦过度法联合饮食失节法建立脾气虚大鼠动物型,中药治疗组给予四君子汤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通过大鼠的证候学特征和进食量、前肢抓力进行模型评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大鼠脾细胞和心肌细胞complexV活性;利用RT-PCR法检测大鼠脾细胞和心肌细胞Na-K-ATP酶活性;通过HE染色观察脾脏组织和心脏组织的结构变化.结果 脾气虚大鼠进食量、前肢抓力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中药治疗组进食量、前肢抓力显著高于脾气虚大鼠(P<0.01).在脾脏组织中,脾气虚大鼠complex V、Na-K-ATP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中药治疗组complex V、Na-K-ATP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在心脏组织中,脾气虚大鼠complex V、Na-K-ATP酶活性降低,中药治疗组complex V、Na-K-ATP酶活性升高.脾气虚大鼠脾脏内结缔组织增生,脾小梁增厚,红髓区域变小,脾脏中央小动脉增生;中药治疗组较模型组恢复.脾气虚大鼠心肌细胞排列不整齐,少许炎症细胞浸润;中药治疗组较模型组恢复正常.结论 劳倦过度法联合饮食失节法成功建立脾气虚大鼠动物模型,线粒体能量代谢的调控可能是"从脾论治"心病的疗效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心受气于脾"探讨脾虚痰浊巴马猪冠脉内皮免疫炎症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基于"心受气于脾"理论探讨脾虚痰浊巴马猪冠脉内皮免疫炎症发病机制.方法 普通级雄性巴马猪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5只.采用活动受限联合高脂饲喂建立脾虚痰浊巴马猪动物模型.通过脾虚痰浊巴马猪症状表现量化评分评价其证候,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C、TG、HDL-C和LDL-C含量,应用ELISA法检测TNF-α、IL-6、ICAM-1和IL-10含量,利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冠状动脉和心肌组织中JAK、SOCS1和STAT蛋白表达水平,通过HE染色观察冠状动脉和心肌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脾虚痰浊巴马猪等待喂食行为、口色、粪便性状评分显著升高(P<0.01),皮毛色泽评分显著升高(P<0.05);TC、TG、HDL-C、LDL-C含量显著升高(P<0.01);IL-6含量显著升高(P<0.01),TNF-α、ICAM-1含量显著升高(P<0.05),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1);在冠状动脉和心肌组织中,JAK和SOCSI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STAT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在冠状动脉中,模型组可见内膜增生,结构紊乱,动脉内侧可见硬化斑块形成,并存在大量脂质、泡沫细胞及增生的纤维组织;在心肌组织中,模型组心肌纤维萎缩,心肌纤维变性、断裂,有炎性浸润.结论 活动受限联合高脂饲喂成功建立脾虚痰浊巴马猪动物模型,mincroRNA 155-SOCS1轴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可能是脾虚痰浊巴马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心受气于脾"探讨心痛泰调控p38 MAPK/AP-1对动脉粥样硬化兔的中医证候和VSMC胶原纤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基于"心受气于脾"探讨心痛泰调控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转录激活因子-1(AP-1)对动脉粥样硬化兔的中医证候积分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胶原纤维的影响.方法:120只清洁级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痰瘀互结模型组,心痛泰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瑞舒伐他汀组.采用高脂喂养+球囊损伤法,造成痰瘀互结病证结合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造模后予以相应药物灌胃8周(心痛泰低、中、高剂量组和瑞舒伐他汀组的给药量分别为2.3,4.6,9.2 g·kg-1和0.55 mg·kg-1).给药周期结束时取腹主动脉,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易损斑块的情况;免疫组化法(IHC)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分解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主动脉组织p38 MAPK,AP-1蛋白的表达;采用中医证候评分表评价痰瘀互结证中医证候积分.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心痛泰各剂量组、瑞舒伐他汀组MMP-9含量显著降低,TIMP-1含量显著升高,p38 MAPK蛋白的表达,AP-1的核转位显著降低(P<0.01);与心痛泰低剂量组比较,心痛泰中、高剂量组,瑞舒伐他汀组MMP-9明显降低,TIMP-1明显升高,p38 MAPK蛋白的表达,AP-1的核转位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心痛泰各剂量组、瑞舒伐他汀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改善(P<0.05,P<0.01);与心痛泰低剂量组比较,心痛泰中、高剂量组,瑞舒伐他汀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改善(P<0.01).Masson染色显示,模型组平滑肌纤维排列紊乱,胶原分解增多,纤维帽变薄,斑块易损性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心痛泰各组和瑞舒伐他汀组平滑肌细胞排列较为整齐,胶原纤维分解减少,斑块稳定性增加.结论:心痛泰可下调p38 MAPK,MMP-9的表达,提高TIMP-1的水平,减少AP-1核转位,减少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的分解,改善痰瘀互结证的中医证候评分.心痛泰可能通过调控p38 MAPK/AP-1信号通路及下游的细胞因子,稳定易损斑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之痰瘀互结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从"心受气于脾"防治心力衰竭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后期阶段,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现代医学根据心力衰竭病情进展将其分为4个阶段,其中前心衰阶段和前临床心衰阶段为心衰前期阶段,一般无心衰症状,但存在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等危险因素或器质性心脏病,是早干预、早治疗的重要时期.中医自古崇尚"不治已病治未病",本文借鉴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认识,基于"治未病"思想从"心受气于脾"理论探讨心衰前期阶段的共同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早期干预心衰前期危险因素,拮抗心肌重构,以延缓心力衰竭的进程,为心衰的防治提供更多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从脾论治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医认为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与脾的生理功能存在密切联系,"脾失健运,痰瘀互结"是其发生的重要病机.近年来通过分析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与肠道菌群之间关系,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使脂质吸收、炎症反应及代谢产物增加,诱导冠心病及高脂血症的发生.另外,中医"脾"与肠道菌群间存在密切联系,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心气受气于脾",从脾论治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是对整个机体病理网络的调控.因此,基于肠道菌群,从中医脾生理出发,探讨通过健脾益气、降脂化浊,改善肠道菌群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相关性理论探讨营卫与气血间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营卫和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营卫和气血一直分别描述,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鲜有论述.通过"药群法"解析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证治,并根据方证相关理论,以方剂治法反证病机(即"以方测证"),进而探讨营卫、气血之间的关系.认为营卫出于中焦,经脾上输心肺后的上焦气化而方为气血,即"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因此,营卫出于中焦,变化于上焦,与气血同源但不同质.从这个意义上看,营卫的实质就是气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microRNA155-SOCS1信号通路探讨"心受气于脾"理论对高脂血症脾虚痰浊大鼠血管内皮的保护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基于microRNA155-SOCS1信号通路探讨"心受气于脾"理论对高脂血症(HLP)脾虚痰浊大鼠血管内皮的保护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和健脾祛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组予普通饲料喂饲,模型组、健脾祛痰中药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均予高脂饲料喂饲联合腹腔注射维生素D3,活动受限,建立高脂血症脾虚痰浊大鼠模型,同时进行药物干预,健脾祛痰中药各组以及阿托伐他汀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空白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共计12周.12周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主动脉ATP含量,采用ABTS法检测主动脉总抗氧化能力(T-AOC),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含量以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on low lipoprotein,ox-LD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细胞间黏附分子 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大鼠 γ 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HE染色法检测主动脉脂质沉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主动脉及斑块内microRNA155、细胞因子信号抑制蛋白 1(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1,SOCS1)mRNA 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 TC、TG、LDL-C、ox-LDL、MDA、ICAM-1、TNF-α、IFN-γ、microRNA155 水平显著升高(P<0.01);ATP、T-AOC、GSH-PX、CAT、SOD,SOCS1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1);HE染色主动脉壁明显增厚,内膜不光滑不完整,形成纤维增生性纤维斑块.与模型组比较,健脾祛痰各组大鼠 TC、LDL-C、ox-LDL、MDA、ICAM-1、TNF-α、IFN-γ、microRNA155 水平降低(P<0.01),ATP、T-AOC、GSH-PX、CAT、SOD、SOCS1 mRNA水平上升(P<0.01),健脾祛痰中、高剂量组TG水平降低(P<0.01).结论 健脾祛痰中药具有良好的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microRNA155-SOCS1轴信号通路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