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化网络资源的PBL联合CBL对儿科麻醉专科医师教学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优化网络资源前置的PBL联合CBL教学法在儿科麻醉专科医师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3月1日-2022年11月30日在某儿童医院进行儿科麻醉专科医师培训的学员共30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5人.试验组采用优化网络资源前置的PBL联合CBL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采用测验成绩及调查问卷相结合方式进行教学评价.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试验组总成绩(90.7±4.8 vs 77.1±8.1)分、理论知识成绩(46.7±4.9 vs 40.7±7.0)及病例分析成绩(44.1±3.6 vs 37.0±6.5)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学员调查问卷中试验组比对照组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临床思维,且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上级医师评价调查问卷中试验组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优化网络资源前置的PBL联合CBL不仅能够提高学员的理论测验成绩,而且能够提升其临床实践中的综合管理能力,改善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谵妄筛查与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儿童谵妄的早期识别和干预非常重要。目前推荐使用的主观筛查与评估工具是儿科ICU谵妄诊断的意识评估法和康奈尔儿童谵妄量表,另外也可以根据患儿年龄、麻醉、药物使用等情况进行选择。对于谵妄的客观评估工具包括生物学标志物、影像学检查、脑电图等也进行了探索。其中脑电图对于谵妄患儿具有一定的特征表现,并与谵妄的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未来谵妄的研究中量化脑电图的应用以及多模态评估、预测模型的建立均需要进一步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孕妇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AD)孕妇的治疗及母儿结局。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1日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母儿结局。结果:(1)临床特点: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发病年龄为(30±5)岁,发病孕周为孕(31.4±8.0)周;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突发胸背部疼痛或腰背部疼痛;AD分型:Stanford A型8例,B型3例;主动脉宽度为(42±11)mm。诊断方法:均通过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增强CT检查明确AD的诊断,其中4例CTA检查、4例TTE检查、3例增强CT检查确诊。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为(15.4±8.7)×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为(13.5±8.5)×10 9/L;中位D-二聚体水平为2.7 mg/L(2.1~9.2 mg/L),中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为12.0 mg/L(5.4~36.1 mg/L)。(2)治疗: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均急诊入院,术前心外科、产科、儿科、麻醉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均行主动脉手术,其中6例终止妊娠与主动脉手术同期进行,且均先行剖宫产术再行主动脉手术;4例终止妊娠与主动脉手术分期进行,其中2例剖宫产术后行主动脉手术、2例主动脉手术后行剖宫产术;1例(孕12 +6周)主动脉手术后当天自然流产。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终止妊娠孕周为孕(32.9±7.4)周。主动脉手术方式:7例行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瓣置换±冠状动脉移植(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左右冠状动脉Cabrol分流+全弓置换(或主动脉弓置换)±支架置入术,1例行体外循环下主动脉根部置换术,3例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3)母儿结局: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中,9例(9/11)孕妇存活,2例(2/11)死亡,死亡的2例孕妇发病前均有双下肢缺血表现;9例孕妇分娩后共获新生儿10例(其中1例为双胎),2例分别为孕早期(孕12 +6周)主动脉手术后自然流产、孕中期(孕26 +3周)剖宫取胎术后胎儿死亡。10例新生儿中,3例为足月儿,7例为早产儿;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 651±784)g;其中6例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出生后随访(5.6±3.6)年,随访期内婴幼儿发育良好。 结论:妊娠合并AD发病凶险,胸背部疼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尽早识别并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多学科协作诊治,母儿可获得良好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owe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男,2岁5个月,系第2胎第2产,36周 +4顺产,有吸氧史、保温箱史及新生儿抢救史,出生时缺氧性肺炎,高胆红素血症肺透明膜病。患儿2个月(2018年5月8日)时于潍坊眼科医院就诊,行新生儿眼底筛查时发现双眼先天性白内障(见图1),行眼科A超和B超检查。A超测量双眼眼轴长度(Axis length,AL)均为17.98 mm,B超检查双眼眼后段未见明显异常,泪道冲洗示双眼泪道阻塞。患儿3个月(2018年6月11日)时于潍坊眼科医院全身麻醉下分别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晶状体后囊膜切除术+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中发现双眼晶状体后囊膜发育不完全,且视轴区后囊膜局限性混浊,直径约3 mm;术后患儿配镜并行视觉训练,至6个月(2018年9月18日)时发现患儿体格及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建议患儿于儿科会诊。儿科行全身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示:患儿特殊面容,包括面容耳大、鼻梁高、下颌小,喉鸣音,四肢肌张力低下,右侧隐睾,下牙龈囊肿,尿常规检测见蛋白尿(+),肾脏B超未见明显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在 OCRL基因上发现1个位于X染色体(chrX128696700)的半合子突变,为蛋白编码区的第1182位碱基(c.1182dutT)发生移位导致的氨基酸改变(p.A395Cfs*21),其父母均未检测出该基因异常,确诊Lowe综合征。2年来患儿一直于当地医院儿童康复科行康复训练及视觉训练。患儿于2020年8月3日至潍坊眼科医院就诊。入院后行心脏及肾脏彩超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尿常规化验结果示:尿白细胞(+-),尿酮体(+-),尿蛋白(+)。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房水清,瞳孔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应略迟钝,无晶状体,后膜囊瞳完整,眼底检查不配合(见图2)。角膜映光检查:左眼注视,右眼外斜约20°;右眼注视,左眼外斜约20°。A超检查示右眼AL 19.20 mm,左眼AL 19.25 mm。双眼B超检查示:眼后段未见明显异常(见图3)。患儿分别于2020年8月4日及8月1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双眼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左右眼眼压(ICare回弹式眼压计)分别为18.9、19 mmHg(1 mmHg=0.133 kPa),患儿眼球震颤较术前减轻,能追物。术后2周、4周、3个月复诊时较之前可更快抓取目标物体,行走时有效避开障碍物,患儿家属对治疗表示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合并肝豆状核变性的孕期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即Wilson病,是基因异常导致肝细胞铜转运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HLD患者怀孕是安全的,妊娠期间应继续驱铜治疗,根据病情减少用药剂量,做好定期监测。铜控制满意的HLD患者比未经治疗的HLD患者有更好的妊娠结局。妊娠期间的治疗应个体化,需要产科、肝病科、肝移植科、遗传咨询、药剂科、麻醉科、儿科等多学科协同进行围产期保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产科麻醉的指导建议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产科麻醉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临床麻醉工作的重要部分,这方面的麻醉管理面临着筛查难、病情急、变化快、需兼顾母体和胎儿/新生儿等挑战,应关注如下方面:(1)细致的COVID-19相关评估,除疫情相关评估外,还应认识到孕产妇生理特点和病情复杂与危急程度对评估的影响,同时关注孕产妇肺部状况对胎儿的可能影响,确定适当的分娩时机、分娩方式和防护等级。(2)严密的防护,应从环境、人员和物品各方面进行严格的感染控制。对于疑似和确诊COVID-19孕产妇,分娩应在隔离产房或负压手术间进行;限制进行麻醉管理的人员数量,并尽量安排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医务人员应严格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装备。(3)麻醉管理优化的关键在于维持氧合的充足和循环的平稳,对于椎管内麻醉应尽量避免咳嗽和低血压;对于全身麻醉应关注气道管理的感染控制。(4)实施人文关怀,对产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5)虽然尚缺乏母婴垂直传播的证据,但为降低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对于疑似或确诊COVID-19产妇的新生儿应进行隔离,避免母乳喂养。疫情期间,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感控科和重症科应多学科联合进行感染控制和母婴管理,有利于将感染风险最小化的同时优化临床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硅酮气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婴儿先天性气管软化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了1例3月龄先天性气管软化患儿的诊疗过程。患儿为低出生体重儿,曾因“出生气促1 h”于2018年8月21日入当地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后因“先天性食道闭锁”转诊至深圳市儿童医院普外科,于8月23日在全身麻醉下行食管气管瘘修补+食管吻合术。术后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和撤呼吸机困难,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提示重度气管软化。经抗感染、抗反流及呼吸支持治疗2个月后,患儿症状缓解,遂出院。之后患儿因“反复出现憋气、紫绀”多次住院治疗。本次因再次出现“憋气、紫绀”于11月30日入院。查纤维支气管镜和CT可见隆突处上端气管重度软化,气道最狭窄处仅为0.88 mm。多学科组讨论建议,患儿在全身麻醉和体外循环辅助下行气管支架置入术。12月14日,患儿行气管支架置入手术。术后第2天拔出气管插管,患儿呼吸平顺,未再有窒息发作。气管支架于术后8个月被取出。术后随访,患儿未出现呼吸困难,气管软化支架扩张端恢复正常,未扩张端依旧塌陷,但不影响呼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疗小丑"辅助麻醉干预在小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医疗小丑"辅助麻醉干预在小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 200例外科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完成麻醉干预,观察组给予"医疗小丑"辅助麻醉干预,对比两组患儿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及改良面部表情评分法(FLACC)评分,同时记录两组患儿的麻醉诱导期合作量表(ICC)评分、改良耶鲁围手术期焦虑量表(mYPAS)评分以及1个月之后患儿来院复查时家属对本次手术的满意度。结果:两组不同时间点MAP、心率、FLACC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ICC、mYP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医疗小丑"辅助麻醉干预在小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可更好地稳定患儿的各项基础指标,减少焦虑情绪,患儿麻醉配合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加强围手术期危机事件管理 提升儿科麻醉安全和质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围手术期危机事件是指在手术期间或手术后发生的、非预料之中的患者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状态,需要临床团队快速识别、评估和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对患者的伤害。而围手术期儿科麻醉的管理对于麻醉医师尤其具有特殊性和挑战性,需要麻醉医师具备专业的技术和非技术技能。本文主要阐述围手术期儿科麻醉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和风险因素,引入麻醉危机资源管理的概念以及处理策略。并以恶性高热典型危机事件为例,介绍了麻醉团队需采取的麻醉危机资源管理策略,包括及时识别危机征兆、迅速终止诱发药物、静注特效药丹曲林钠、物理降温及对症支持治疗、积极寻求其他团队协助、记录和反馈等。以期提高麻醉医师的认知决策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有效预防和应对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事件,保障患儿围手术期的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口腔舒适化治疗中应用麻醉仪联合Tell-show-do方法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口腔舒适化治疗中应用麻醉仪联合Tell-show-do方法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到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符合入组条件患有口腔疾病的儿童400例,以随机掷骰子法分为四组(A、B、C、D组),每组100例,A组采用常规流程+常规麻醉,B组采用常规讲解+麻醉仪,C组采用Tell-show-do+常规麻醉,D组采用Tell-show-do+麻醉仪。比较四组患儿治疗前后心率(HR),心理状态[儿科恐惧量表(CFSS-DS)],疼痛程度[疼痛数字评分法(NRS)]。结果:治疗前,四组H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四组HR均较治疗前升高,但D组低于A、B、C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前,四组CFSS-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四组CF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D组评分低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前,四组NR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四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D组评分低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儿童口腔舒适化治疗中,应用麻醉仪联合Tell-show-do方法的效果更好,能减轻患儿身体应激反应,改善心理状态,还能减轻疼痛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