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例新生儿期起病的先天性免疫异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起病的先天性免疫异常(inborn error of immunity,IEI)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收治的21例IEI新生儿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外周血检测特点、基因学诊断、原发病预后随访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1例IEI患儿最终通过全外显子测序诊断,其中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5例(包括慢性肉芽肿6例、DiGeogre综合征3例、Wiskott-Aldrich综合征2例、严重联合免疫缺陷2例、选择性IgA缺乏症1例、外胚层发育不良伴免疫缺陷1例)、原发性免疫调节紊乱6例(包括新生儿期起病的炎性肠病5例、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临床表现中败血症、结肠炎最常见,各12例,16例患儿出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增多(>0.5×10 9/L)。7例患儿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接受移植中位时间为生后11月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原发病缓解5例,其中2例慢性肉芽肿患儿移植前合并诊断炎性肠病,经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原发病好转,接受移植的患儿中有1例死亡。14例未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中10例死亡。11例死亡病例中,5例确诊前全身使用激素抗炎治疗。 结论:新生儿期起病的IEI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败血症、结肠炎是最常见表现,大部分病例外周血常规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激素治疗需谨慎,及时评估、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缓解原发病症状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屎肠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易感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屎肠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及预防措施,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搜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18例屎肠球菌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屎肠球菌血流感染患儿的基础疾病、易感因素、临床信息、病原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18例患儿中,16例(88.9%)存在基础疾病,包括肠道疾病/肠道手术后、早产儿、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胆道闭锁术后及泌尿系统畸形。17例(94.4%)存在易感因素,主要包括广谱抗生素暴露、入住重症监护室(ICU)、中心静脉置管、营养不良、腹胀/肠道感染、粒细胞减少/缺乏、机械通气,基础疾病及易感因素存在年龄差异性。各年龄段最常见的易感因素为广谱抗生素暴露(76.5%)及中心静脉置管(52.9%)。单一屎肠球菌血流感染者C-反应蛋白(CRP)正常或轻度升高,呼吸衰竭、休克、严重脓毒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6.6%、0%及8.3%,无死亡病例;6例(33.3%)患儿存在混合血流感染,其CRP均升高或显著增高,呼吸衰竭、休克、严重脓毒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3.3%、33.3%及66.7%,死亡1例。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万古霉素治疗有效且临床症状缓解快。结论:1.屎肠球菌血流感染患儿多存在基础疾病及易感因素,各年龄段最常见的易感因素为广谱抗生素暴露及中心静脉置管;2.单一屎肠球菌血流感染致病性低,临床表现多不典型;3.存在较高的混合感染率,混合感染者病情严重度及死亡率增加;4.万古霉素耐药性低,治疗有效且临床症状缓解快;5.合理使用抗生素及严格管理中心静脉置管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水痘33例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水痘的临床特点、诊断、并发症及预后。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地坛医院儿科住院的新生儿水痘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水痘的临床特点、诊断、并发症及预后。结果:共收治新生儿水痘33例,男18例,女15例,足月儿32例,早产儿1例。胎龄(38.8±1.2)周,出生体重(3 670±247)g,发病日龄14.0(8.0,19.0)d,确诊日龄18.0(11.5,23.0)d,住院时间(8.1±3.7)d(2~20 d)。母亲均否认既往患水痘或水痘疫苗接种史。33例患儿中有水痘/带状疱疹接触史29例。33例患儿均有典型皮疹,25例伴发热。诊断先天性水痘13例,获得性水痘20例;合并心肌酶异常24例,皮肤感染11例,贫血9例,肝损害8例,粒细胞减少/缺乏6例,肺炎、败血症各4例,病毒性脑炎1例。予静脉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20例,抗生素治疗17例,应用丙种球蛋白15例,抗病毒及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8例,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6例。治愈出院31例,2例皮疹好转后自动出院,经电话随访均痊愈。结论:新生儿水痘患儿多有明确接触史,除皮疹外可合并心肌酶异常、肝损害、粒细胞减少/缺乏、肺炎、病毒性脑炎等并发症,静脉应用阿昔洛韦、丙种球蛋白、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多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四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缺乏患儿的临床与基因变异检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基因(neutrophil-expressed elastase, ELANE)变异导致的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分析。方法:研究纳入4例患者,男女各2例,年龄7~15个月。收集4例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并用Sanger测序方法验证。结果:患者均因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口腔或皮肤等反复感染入院治疗。外周血常规均提示中性粒细胞显著降低[(0.04~0.5)×10 9];骨髓涂片发现杆状核粒细胞以及分叶核粒细胞比例明显降低,提示骨髓中性粒细胞存在发育成熟障碍。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4例患者 ELANE基因存在杂合变异,分别为c.496G>A(p.A166T),c.58C>G(p.L20V),c.391G>A(p.A131T),IVS1+5T>A,患者的父母均未见异常;其中c.58C>G和IVS1+5T>A为未见报道的新变异。定期随访患者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推测例1和例3可能是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而例2和例4可能是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明确诊断后对症治疗。 结论: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粒细胞显著降低, ELANE基因变异是常见病因,本研究发现两个未见报道的新变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ELANE基因突变导致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23岁,因"反复感染伴中性粒细胞减少20余年"入院。患者出生后2周即出现脐炎,后伴支气管肺炎、口腔溃疡、肛周溃疡反复发作(每年发作10~12次),抗感染治疗后可好转。患者因反复口腔感染,牙齿逐渐脱落。曾查血常规发现WBC 4.87×10 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19×10 9/L,HGB、PLT正常;当地医院考虑中性粒细胞缺乏症,间断予以G-CSF升白细胞治疗,效果不理想。1年前因化脓性阑尾炎行腹腔镜手术,术后切口迁延不愈遂就诊于我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浙江省2007-2017年罕见病住院病例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2007-2017年浙江省24 388例罕见病住院病例特征,为制定罕见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2017年浙江省10家三级甲等(三甲)医院罕见病住院病例资料和各年度住院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罕见病病例共24 388例,占住院总例数的2.69‰(24 388/9 054 201),病例数居前3位的疾病类型依次为"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以及某些涉及免疫机能的异常"(占32.81 %,8 001/24 388)、"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占24.87 %,6 065/24 388)和"神经系统疾病"(占19.01 %,4 635/24 388);2007-2017年罕见病病例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增幅19.69 %,而罕见病例数占同期住院总例数比例仅在2016-2017年明显上升,各类型罕见病时间分布呈不同特征;罕见病的病例数男女性别比为1.35∶1(13 990/10 398),男女性别比最高的3类疾病依次为"消化系统疾病"(4.45∶1,1 180/265)"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3.51∶1,281/80)和"神经系统疾病"(2.26∶1,3 213/1 422);各年龄段罕见病类型、各类型罕见病年龄分布均呈不同特征;病例数居前10位的疾病占全部罕见病例数的53.55 %(13 060/24 388),其中前3位疾病分别为成人粒细胞缺乏症(14.41 %,3 515/24 388)、皮质基底核退化症(7.60 %,1 854/24 388)和亨诺克-舍恩莱因紫癜(6.01 %,1 466/24 388)。 结论:本研究分析的浙江省2007-2017年24 388例罕见病住院病例的特征资料,是推动我国罕见病的研究、监测或登记数据库构建、制定防控策略的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例ELANE基因突变的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总结儿童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ELANE)基因自发突变导致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N)的主要临床表现,并了解其遗传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ELANE基因自发突变致CN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病例1为3岁9月男童,因反复口腔溃疡及粒细胞缺乏2年余入院;骨髓涂片示粒系成熟障碍,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入院后经抗感染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基因检测显示ELANE基因存在自发杂合突变,确诊为重型CN;家长拒绝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使用小剂量G-CSF治疗,目前无恶性转化.病例2为15岁女童,患儿自8月龄因发热发现中性粒细胞缺乏,既往曾反复感染,此次因咳嗽10余天,发热2天入院;该患儿中性粒细胞缺乏呈周期性改变;查体发现牙龈明显萎缩,伴部分牙齿脱落;骨髓细胞学检查示粒系成熟障碍;基因检测显示该患儿携带ELANE基因变异,可导致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该患儿粒细胞缺乏期行G-CSF治疗,家长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结论 CN患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病较早的反复感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易漏诊,必要时可完善基因检测明确诊断及评估变异来源.ELANE基因是引起CN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突变位点不同,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ELANE基因突变导致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例
编辑人员丨2023/12/9
患者,男,23岁,因"反复感染伴中性粒细胞减少20余年"入院.患者出生后2周即出现脐炎,后伴支气管肺炎、口腔溃疡、肛周溃疡反复发作(每年发作10~12次),抗感染治疗后可好转.患者因反复口腔感染,牙齿逐渐脱落.曾查血常规发现WBC 4.87×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19× 109/L,HGB、PLT正常;当地医院考虑中性粒细胞缺乏症,间断予以G-CSF升白细胞治疗,效果不理想.1年前因化脓性阑尾炎行腹腔镜手术,术后切口迁延不愈遂就诊于我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特殊面容、反复高甘油三酯1年余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儿,女,1岁9个月,新生儿期即发现高甘油三酯血症,伴逐渐出现的特殊面容和体征:全身皮肤黝黑、皮下脂肪消失,颈部黑棘皮,毛发增多、浓密,面部呈空双颊,四肢肌肉肥大,肝脏肿大,以及中性粒细胞缺乏.单基因病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患儿存在已报道的先天性全身脂肪营养不良(CGL)的BSCL2基因突变:c.974(外显子7)_c.975(外显子7)insG纯合突变,其父母均为该位点的杂合子.确诊CGL,但不能明确中性粒细胞缺乏与CGL的关系.予低脂及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控制后甘油三酯可维持正常,体征无明显变化.CGL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系统性疾病,表现为新生儿期出现的全身皮下脂肪消失、四肢肌肉肥大和代谢紊乱:如高甘油三酯、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等,95% 的CGL由AGPAT2或BSCL2突变导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利奈唑胺治疗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29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利奈唑胺(LIZ)治疗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5年9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治疗的IE患儿112例临床资料,男64例,女48例;年龄(6.0±4.8)岁(1个月~17岁).LIZ治疗组(病程中接受LIZ治疗>7 d)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6.9±5.2)岁(5个月~ 15岁).非LIZ治疗组83例,男43例,女40例;年龄(5.7±4.7)岁(1个月~17岁).观察LIZ治疗组病原学结果、疗效评估及不良反应.结果 LIZ治疗组29例患儿中22例有先天性心脏病,长期静脉置管l例.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例,草绿色链球菌5例,肺炎链球菌3例,粪肠球菌2例,3例病原学阴性.29例患儿使用LIZ前均使用万古霉素治疗,更换原因:治疗失败(体温反复16例、血培养持续阳性1例),不耐受(中性粒细胞缺乏6例、肾毒性及过敏各2例),口服序贯治疗2例.LIZ使用时间为(39.2±27.2)d(9~135 d).不良反应3例(10.3%):消化道症状、牙齿呈棕黄色变及血常规两系下降各1例.同期使用万古霉素治疗IE 85例,不良反应16例(18.8%):中性粒细胞减少7例、皮疹6例、肾功能不全3例,较LIZ治疗组明显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19,P>0.05).LIZ治疗组随访(23.9±19.1)个月(6~ 84个月),治愈25例(86.2%),死亡2例(6.9%),与同期非LIZ治疗组治愈率(77.1%)及病死率(8.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090、0.069,均P>0.05).结论 LIZ可用于治疗万古霉素治疗失败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IE,耐受性好;组织渗透浓度高,可用于IE合并中枢感染的患者;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100%,可用于院外序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