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常型银屑病病人血清微RNA-138、微RNA-32水平变化与疾病活动性和预后转归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寻常型银屑病病人血清微RNA(miR)-138、miR-32水平变化与炎症反应、疾病活动性、预后转归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在沧州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寻常型银屑病病人8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疾病活动性分期将观察组80例寻常型银屑病病人分为活动期46例、稳定期34例,另选取同期整形外科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miR-138、miR-32表达水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相关性分析血清miR-138、miR-32水平与炎症因子的关系、血清miR-138、miR-32水平与病人疾病活动性和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的关系;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38、miR-32诊断病人疾病活动性的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人血清miR-138水平降低(0.67±0.19比0.98±0.21),miR-32(1.26±0.37比0.96±0.18)、IL-4、IL-8和TNF-α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稳定期病人相比,活动期病人血清miR-138水平降低(0.61±0.10比0.75±0.14),miR-32水平(1.34±0.35比1.16±0.29)和PASI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4周病人血清miR-138水平依次升高(0.67±0.19,0.78±0.21,0.89±0.27),miR-32水平(1.26±0.37,1.14±0.33,1.02±0.28)和PASI评分依次降低(P<0.05);血清miR-138水平与IL-4、IL-8、TNF-α、疾病活动性和PASI评分呈负相关(P<0.05),血清miR-32水平与IL-4、IL-8、TNF-α、疾病活动性和PASI评分呈正相关(P<0.05);miR-138和miR-32二者联合检测诊断病人疾病活动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86,灵敏度为84.78%,特异度为85.29%.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病人血清miR-138水平下调,miR-32水平上调,二者水平变化与炎症反应、疾病活动性和预后转归有关,且联合检测对诊断疾病活动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D9 通过调控和协调领导细胞的极化负向调控表皮单层的集体电趋向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皮肤创面形成后,内源性电场(EF)引导表皮细胞向创面中心定向集体迁移,从而促进创面愈合。这一过程涉及2个功能不同的细胞群体,即领导细胞(leader cell)和随从细胞(follower cell)。在EF引导的集体迁移中,领导细胞的定向极化至关重要,但其潜在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整形外科张家平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文《CD9 negatively regulates collective electrotaxis of the epidermal monolayer by controlling and coordinating the polarization of leader cells》。研究者首先利用延时显微镜观察到EF以电压依赖的方式引导人永生化KC——HaCaT单层向电场阳极集体迁移;在HaCaT单层的前端,领导细胞沿着迁移的方向动态形成伪足。免疫荧光染色显示,EF处理组HaCaT细胞中极化的F?肌动蛋白较对照组增加了3.4倍(P<0.05),证实极化的F?肌动蛋白在伪足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接着,研究者观察到CD9在HaCaT细胞膜上与F?肌动蛋白共定位;并且EF处理组HaCaT细胞的CD9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随后,研究者利用过表达CD9的重组腺病毒转染,构建了过表达CD9的HaCaT(Ad?CD9),并观察到CD9的过表达会抑制EF引导下领导细胞中F?肌动蛋白的极化和HaCaT单层的集体迁移(P<0.001)。研究者进一步探究其机制,证实EF通过下调CD9以激活ADAM17/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HB?EGF)/EGF受体,引起F?肌动蛋白的极化,从而诱导领导细胞的产生,并促进细胞的定向集体迁移。最后,在正常HaCaT细胞和Ad?CD9混合的共培养单层中,研究者观察到CD9过表达导致的领导细胞极化障碍能够恢复至正常细胞水平(P<0.01);然而,加入HB?EGF中和抗体后,领导细胞再次出现极化障碍(P<0.01)。综上,该文首次揭示了EF引导的HaCaT单层集体迁移的机制,也为急慢性创面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器人辅助技术在整复外科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机器人手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外科领域,在整形外科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十年,手术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颅颌面外科、修复重建外科、显微外科、毛发修复等领域。机器人手术的技术优势,如三维可视化图像、高倍放大、生理震颤过滤和运动缩放,被认为是传统微创手术的改进。外科医生在术中的人体工程学、手术仪器精确度和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都得到了客观改善。然而,专用的仪器和设备、较高的成本和缺乏触觉反馈是目前机器人技术广泛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在整复外科的发展、应用及优缺点,并总结了该领域与人工智能、现实增强技术、5G等新技术结合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期是先天性外中耳畸形重点号。耳鼻喉科与整形外科医生在耳鼻面畸形与缺损的美学整复与重建中,相互学习、密切合作,“专科医生做整形,整形医生学专科”的专科化整形新理念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一批专科整形特色的医生队伍。本期专家论坛《耳鼻专科整形与面部修复重建的实践与思考》就国内外学者在耳鼻专科整形与面部修复重建领域的最新探索和实践成果进行总结,并就新的学科发展理念、模式与方向进行分析,以期推动和促进专科化整形的实践和理论不断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耳洞残留细菌对耳软骨移植鼻整形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为了降低耳软骨移植鼻整形术后感染并发症,探讨皮肤表面消毒后耳洞是否有细菌残留。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在整形外科采样于检验科进行细菌培养,25名女性志愿者年龄21~38岁。对耳洞口周围皮肤消毒后对耳洞深部采样进行细菌培养,取样并送检试验组标本50份、未消毒对照组20份、空白对照组10份。数据处理采用 χ2检验。试验组外耳术区即使经过常规碘伏消毒后耳洞内仍藏匿有细菌,送检标本培养后其中43份检出细菌(86.0%),未消毒对照组20份全部检出细菌(100%),两组均以表皮葡萄球菌为最常见,两组细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80),空白对照组未检出细菌,试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粘贴无菌胶带可较好地封闭耳洞,减少细菌污染伤口的机会,从而预防感染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填充胶原蛋白植入剂改善泪槽畸形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胶原蛋白植入剂填充矫正泪槽畸形的效果。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友谊整形外科医院皮肤科收治25例(男2例,女23例,年龄20~40岁,平均30岁)泪槽畸形患者,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或者局部表面麻醉下,用胶原蛋白植入剂进行泪槽注射,评估注射后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25例患者注射胶原蛋白植入剂后泪槽凹陷明显改善,下睑到颧颊区域呈现自然流畅、年轻化的轮廓曲线,泪槽凹陷形成的阴影及下眼睑色素沉着明显改善。25例患者注射即刻均有轻度肿胀、2例局部瘀斑,1例患者注射后局部出现条形小凸起。有效22例,占88.00%,满意23例,占92.00%。术后随访3个月,1个月内效果维持满意。结论:胶原蛋白植入剂注射填充可改变泪槽畸形,可达到面部年轻化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面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瘢痕性下睑外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面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瘢痕性下睑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瘢痕性下睑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下睑瘢痕切除、松解,设计面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瘢痕松解后皮肤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对皮瓣受区、供区外观及并发症进行随访,并以良好、一般、差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共22例瘢痕性下睑外翻患者进行了该手术,男15例,女7例,年龄27~68岁,平均35.2岁。瘢痕松解后的皮肤缺损面积为3.0 cm×1.5 cm~4.0 cm×2.0 cm,切取皮瓣面积为3.1 cm ×1.6 cm~4.1 cm×2.1 cm。术后22例患者皮瓣均存活,血运良好,术区愈合良好。随访6~48个月,未出现下睑外翻复发、睑球分离、局部色素沉着等现象,所有患者均表现出良好的解剖学结构和功能改善,术后效果评价均为良好。结论:面动脉穿支皮瓣穿支恒定、血供良好、旋转灵活,与下睑位置邻近,颜色、质地、厚度相近,修复瘢痕性下睑外翻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脂肪组织及脂肪成分移植在瘢痕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瘢痕是由烧伤或创伤导致皮肤真皮深层损伤引起的皮肤组织过度修复、细胞外基质沉积紊乱的一种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可导致患者外观毁损和心理障碍,是烧伤整形外科门诊常见的病种之一。当前,脂肪组织及脂肪成分移植被认为是瘢痕最前沿的治疗方法之一。脂肪成分移植包括纳米脂肪、脂肪来源干细胞基质胶、基质血管成分和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脂肪组织及脂肪成分具有组织再生、细胞外基质重塑和抗纤维化的功能,局部移植可改善瘢痕的外观及症状。因此,本文就脂肪组织及脂肪成分移植在瘢痕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旨在为瘢痕的脂肪疗法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医源性阴茎皮肤不同程度坏死的修复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医源性所致的阴茎皮肤不同程度坏死的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治疗20例阴茎皮肤坏死的患者(年龄21~49岁,平均32.3岁),根据阴茎皮肤坏死的轻重程度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其中2例行清创换药后自行愈合,9例行减张缝合术,7例行阴囊前动脉皮瓣转位修复术,2例行Ⅰ期阴茎创面阴囊包埋术加Ⅱ期阴囊皮瓣断蒂修复。结果:20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行阴囊前动脉皮瓣转移及阴囊蒂包埋的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无1例坏死或感染发生,所有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与邻近皮肤接近,勃起时无牵拉不适;行阴茎创面阴囊包埋者进行二期修复后患者对外观及功能感到满意。结论:对不同程度的医源性阴茎皮肤坏死,根据阴茎皮肤坏死创面的大小采用个体化的修复方法,可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江苏省中医院整形外科采用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术中沿设计线切开皮肤及眼轮匝肌,分离眼轮匝肌并暴露睑板前筋膜层,于瞳孔中线偏内侧可见1、2支斜向内走行的神经,仔细解剖并予以保留,于眶隔深面上行分离并去除部分眶隔脂肪,将切口下唇眼轮匝肌浅层和上睑提肌腱膜固定,形成自然的重睑弧度,无张力缝合皮肤。术后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12个月以Semmens-Weinstein单丝采用轻触法检查重睑线上、下对应部位的触觉,评估重睑线下皮肤的触觉减退情况,分为无差别、轻度差别、明显差别3个等级;术后3~12个月由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结果:共纳入79例双侧单睑患者(共158只眼),均为女性,年龄18~44岁,平均26.6岁。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9.4个月。89.9%(142/158)上睑感觉评价为"无差别",10.1%(16/158)评价为"轻度差别"。无上睑麻木或感觉异常等不适症状发生。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率为94.9%(75/79)。2例患者术后外观轻度不对称;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肿,2周后自行吸收,重睑轻微不对称;1例患者切口瘢痕增生,予硅凝胶外涂结合脉冲染料激光干预后,于术后9个月恢复。结论: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是一种效果确切、重睑形态逼真、可保留重睑线下的皮肤感觉、损伤小、恢复快的新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