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血管造影术后使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患者早期活动的循证实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基于最佳证据制定脑血管造影术后使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患者早期活动的循证实践方案,规范临床应用并评价其效果,以提高患者舒适度.方法 将最佳证据制定成临床实践的审查指标应用于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8 例患者进行审查,观察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腰背部疼痛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证据应用后观察组患者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腰背部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证据制定的脑血管造影术后使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患者早期活动的循证实践方案可提高护士的循证能力,规范临床工作流程,有效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了患者腰酸背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鸟类分布新记录种——杂色地鸫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4年5月4日,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热索村吉隆口岸附近(85°22′E,28°17′N,海拔2054 m)路边的灌丛,观察到一只停歇的鸫科(Turdidae)鸟类,并拍摄到照片(图1a),其呈黄褐色,具有白色眉纹,胸腹及两胁具有鳞状斑.根据现场观察及照片对比Birds of the World网站(Collar et al.2020)中相关物种的特征,鉴定为杂色地鸫(Geokichla wardii)雌性个体.2024年5月7日,再次返回相同地点,又拍摄到雄性个体照片(图1b),雄鸟具有显著的白色长眉纹,背部、胸部呈黑色,腹部白色,喙细长且呈黄色,有明显的白色翼斑.杂色地鸫雌鸟与国内分布的白眉地鸫(G sibirica)雌鸟较为相似,根据进一步观察,杂色地鸫有显著的白色长眉纹、喙更细长且下喙呈黄色.查阅中国鸟类记录相关文献(刘阳等2021,约翰·马敬能2022,郑光美2023)均未收录,确认此次发现的杂色地鸫为中国鸟类分布新记录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炆何首乌乌发的药效评价及其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炆何首乌乌发的药效进行评价,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构建小鼠白发模型,通过白发面积在新生毛发区域占比、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血浆中酪氨酸酶(TYR)的含量来评价炆何首乌的乌发作用;并利用网络药理学及免疫荧光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背部白发面积明显升高,皮肤组织中含黑色素的毛囊数量明显降低,血浆中TYR含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制何首乌(中剂量、高剂量)及炆何首乌(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均能明显降低小鼠白发面积;制/炆何首乌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能够明显增加小鼠皮肤组织中黑色素毛囊数量;制/炆何首乌高剂量可以明显提高小鼠血浆中TYR含量.在生药量相同的条件下,与制何首乌比较,炆何首乌中剂量能明显增加黑色素毛囊数量;炆何首乌低剂量、高剂量能明显增加小鼠血浆中TYR含量.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炆何首乌的乌发作用涉及黑色素生成和Wnt信号通路等.免疫荧光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肤组织中淋巴增强结合因子1(LEF1)及TYR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炆何首乌组小鼠皮肤组织中LEF1及TYR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结论:炆何首乌对小鼠白发模型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LEF1及TYR的表达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表现为背部溃疡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性,23 岁,颜面躯干四肢红斑丘疹 5 年,背部溃疡 1 个月.皮肤科检查:面部可见萎缩性瘢痕,躯干四肢可见散在红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背部散在溃疡,溃疡面有黄白色脓性分泌物.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ANA)1∶160,24 h尿蛋白 1.632 g,红细胞沉降率(ESR)50 mm/h;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不全,棘层肥厚,部分细胞内水肿,真皮内胶原纤维增生,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直接免疫荧光:基底膜免疫球蛋白M(IgM)、补体C3 呈线状沉积.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予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逐渐减量后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何首乌提取物基于IL-23/IL-17轴对银屑病小鼠皮损及抑炎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何首乌提取物(PME)对银屑病小鼠皮损的改善及抑炎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PME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 15只,除正常组外,剩余各组利用咪喹莫特(IMQ)诱导银屑病模型后给药,连续给药 7d.记录各组小鼠背部皮损情况并进行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小鼠背部表皮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法检测CD4 及K17 的阳性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皮肤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IL-17A、IL-17F、IL-22、IL-23 信使RNA(mRNA)相对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PASI评分升高(P<0.05);棘层增厚呈嵴状延长,有明显的细胞炎性水肿,皮肤表皮层厚度增大(P<0.05);CD4、K17 阳性表达、TNF-α及IL-8含量、IL-17A、IL-17F、IL-22、IL-2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ICAM-1、VCAM-1 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PME低、中、高剂量组小鼠银屑病PASI评分降低,炎性细胞浸润减少,棘层畸变改善,表皮层厚度降低(P<0.05);CD4、K17 阳性表达、TNF-α及IL-8 含量、IL-17A、IL-17F、IL-22 和IL-2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ICAM-1 和VCAM-1 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PME作用效果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PME可改善IMQ诱导的银屑病小鼠皮损情况,可能与抑制IL-23/IL-17 炎性轴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特应性皮炎寒湿证病证结合小鼠模型的构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构建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寒湿证病证结合小鼠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宏观表征及微观指标评价.方法 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疾病模型组、寒湿证组、病证结合组,每组 6 只.其中正常对照组小鼠外涂基质液;疾病模型组小鼠外涂二硝基氯苯(dinitrochlorobenzene,DNCB),模拟特应性皮炎疾病模型;寒湿证组小鼠在外涂基质液基础上,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寒湿环境[温度(4±2)℃、相对湿度(90±5)%],并结合高脂饲料喂养模拟寒湿证;病证结合组小鼠在DNCB造模基础上,结合寒湿证证候模拟方法进行复合造模.采用经皮水分流失测量仪对动物经皮水分流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进行测量和评估;对小鼠皮炎和寒湿证证候情况进行观察评价;对搔抓行为进行记录分析;HE染色观察小鼠背部皮肤组织病理改变,并对其表皮厚度和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进行分析;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中紧密连接蛋白 1(Claudin-1)、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 3(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3,TRPV3)和TRPV4 蛋白的表达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结辅助性T细胞17(helper T cells 17,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比值.结果 与疾病模型组比较,病证结合组小鼠的证候评分明显升高(P<0.001),TEWL值明显升高、背部皮肤表皮厚度明显增加(P<0.05),背部皮肤的Claudin-1、TRPV3 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而TRPV4 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采用DNCB进行特应性皮炎疾病造模,并结合寒湿环境及高脂饮食的寒湿证造模方式,能够成功构建特应性皮炎寒湿证病证结合小鼠模型.该研究为后续深入探索特应性皮炎寒湿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构建及中药复方对AD的药效学研究提供了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90°斜侧卧位在后腹腔镜下泌尿外科手术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 90°斜侧卧位在后腹腔镜下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降低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手术体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9月至12月于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60例计划接受后腹腔镜手术的泌尿科患者,根据手术体位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分别 30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 90°正侧卧位实施手术,试验组患者采用 90°斜侧卧位实施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受压部位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术后 24h腰背部疼痛程度、手术操作者的满意度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受压部位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术后 24h腰背部疼痛程度、手术操作者的满意度评分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术后受压部位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手术操作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人口学变量后两组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结果显示,对照组发生风险是试验组的 6.22 倍.结论 在后腹腔镜下泌尿外科手术中,采用 90°斜侧卧位优于 90°正侧卧位,可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与减轻术后腰背部疼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椎旁肌参数与退行性胸腰段后凸角度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椎旁肌参数与退行性胸腰段后凸角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3年4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女性患者90例,年龄(67.62±4.98)岁(范围60~80岁),身高(1.58±0.05) m(范围1.48~1.70) m,体重(63.79±9.13) kg(范围47~90 kg),体质指数(25.48±3.35) kg/m 2(范围18.37~36.05 kg/m 2)。胸腰段后凸角为6.65°±10.38° (范围-17.34°~9.34°)。疾病诊断:腰间盘突出症32例、腰椎管狭窄症58例。摄站立位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测量胸腰段后凸角度;摄胸腰段定量CT并采用Osirix软件测量T 12、L 3、L 5水平椎旁肌参数,包括椎旁肌横截面积、骨骼肌面积和组织密度、脂肪浸润比例和身高矫正的骨骼肌面积指数。分析椎旁肌参数与胸腰段后凸角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胸腰段后凸角度的因素。 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胸腰段后凸角与T 12骨骼肌组织密度( r=-0.303, P=0.004)和L 5骨骼肌组织密度( r=-0.219, P=0.038)呈负相关。年龄与T 12骨骼肌组织密度( r=-0.263, P=0.012)、T 12身高矫正的骨骼肌面积指数( r=-0.221, P=0.036)、T 12椎旁肌横截面积(r=-0.280, P=0.007)、L 3骨骼肌组织密度( r=-0.266, P=0.011)和L 5骨骼肌组织密度( r=-0.290, P=0.006)呈负相关。骨密度与椎旁肌参数无相关性( P>0.05)。多重线性回归显示T 12骨骼肌组织密度( β=-1.125, P<0.001)、T 12脂肪浸润比例( β=-0.849, P=0.001)、L 3骨骼肌组织密度( β=0.996, P<0.001)和L 3脂肪浸润比例( β=0.496, P=0.020)是影响胸腰段后凸角的独立因素。 结论:T 12和L 3椎旁肌密度和脂肪浸润比例是影响胸腰段后凸角的独立因素。T 12椎旁肌密度和脂肪浸润比例越小、L 3椎旁肌密度和椎旁肌脂肪浸润比例越大,胸腰段后凸角度越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椎管内棘球蚴病的磁共振成像及临床表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椎管内棘球蚴病的磁共振成像(MRI)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9月至2023年5月经病理确诊的23例椎管内棘球蚴病患者的一般情况、MRI及临床表现。结果:23例椎管内棘球蚴病患者,男10例、女13例;年龄为(44.1 ± 13.9)岁,年龄中位数为41岁,范围为25 ~ 72岁。11例(47.8%)患者有脊柱或其他部位棘球蚴病史。23例椎管内棘球蚴病患者中,累及胸段12例(52.2%),累及腰段6例(26.1%),累及骶段1例(4.3%),同时累及胸腰段1例(4.3%),同时累及腰骶段2例(8.7%),同时累及颈腰段1例(4.3%);累及髓内2例(8.7%),累及髓外硬膜下9例(39.1%),累及髓外硬膜外12例(52.2%);同时累及邻近椎体、附件或周围软组织18例(78.3%)。髓内囊型棘球蚴病MRI表现为脊髓下端及马尾神经处多发结节,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及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呈稍高信号,伴T2WI高信号的小囊泡;髓内泡型棘球蚴病表现为结节状T1WI等信号,T2WI及STIR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髓外硬膜下棘球蚴病多表现为卵圆形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小囊泡,葡萄串样外观,边缘见T2WI低信号的囊壁。髓外硬膜外棘球蚴病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及STIR高信号,伴单发或多发T2WI高信号的小囊泡,硬膜囊受压。临床表现为胸背部、腰骶部疼痛者21例(91.3%),双下肢功能障碍者6例(26.1%)。结论:椎管内棘球蚴病相对其他部位较罕见,当MRI特征明确、具有典型临床表现或有其他部位棘球蚴病史时,要考虑椎管内棘球蚴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Vγ4T细胞在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Vγ4T细胞在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障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选取86只8~12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以下简称野生型小鼠)进行后续实验。取5只野生型小鼠,从其腋窝淋巴结分离Vγ4T细胞用于后续实验。取42只野生型小鼠,腹腔注射雷帕霉素建立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模型,用于后续实验。取18只野生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对照组和单纯创伤组、创伤+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抑制剂组(每组6只),将后2组小鼠背部制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创面模型下同),创伤+CCL20抑制剂组小鼠伤后连续3 d于创缘皮下注射CCL20抑制剂,另取6只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作为雷帕霉素+创伤组,伤后3 d,采用酶消化法提取各创伤小鼠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皮细胞中Vγ4T细胞的百分比。于适宜时间点取正常对照组小鼠背部正常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同前进行检测。取5只野生型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伤后3 d,提取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采用流式细胞分选仪将细胞群分为Vγ4T细胞、Vγ3T细胞及γδ阴性细胞,分别设为Vγ4T细胞组、Vγ3T细胞组及γδ阴性细胞组(均与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混合),以单纯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为黑色素瘤细胞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白细胞介素22(IL-22)mRNA表达情况(样本数为6)。取30只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伤后即刻分为进行相应注射处理的单纯Vγ4T细胞组与Vγ4T细胞+IL-22抑制剂组以及注射PBS的雷帕霉素对照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野生型小鼠建立创面模型并注射PBS作为野生型对照组。各组小鼠均连续注射6 d,伤后1、2、3、4、5、6 d于当日注射后计算4组小鼠创面面积百分比。分别取6只野生型小鼠和6只应用雷帕霉素的小鼠建立创面模型,作为野生型组和雷帕霉素组,伤后3 d,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小鼠创周表皮组织中IL-22、CCL20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取Vγ4T细胞,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对照组和用雷帕霉素处理的雷帕霉素组,培养24 h,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细胞中IL-22的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样本数为6)。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Kruskal-Wallis H检验与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单纯创伤组小鼠伤后3 d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中Vγ4T细胞百分比为0.66%(0.52%,0.8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中的0.09%(0.04%,0.14%), Z=4.31, P<0.01;雷帕霉素+创伤组及创伤+CCL20抑制剂组小鼠伤后3 d创周皮肤组织的表皮细胞中Vγ4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0.25%(0.16%,0.37%)、0.24%(0.17%,0.35%),均较单纯创伤组明显降低( Z值分别为2.27、2.25, P<0.05)。Vγ4T细胞组细胞中IL-22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Vγ3T细胞组、γδ阴性细胞组、黑色素瘤细胞对照组( Z值分别为2.96、2.45、3.41, P<0.05或 P<0.01)。与野生型对照组比较,雷帕霉素对照组小鼠伤后1~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增大( P<0.01),Vγ4T细胞+IL-22抑制剂组小鼠伤后1 d及伤后3~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增大( P<0.05或 P<0.01)。与雷帕霉素对照组比较,单纯Vγ4T细胞组小鼠伤后1~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减小( P<0.05或 P<0.01)。与单纯Vγ4T细胞组比较,Vγ4T细胞+IL-22抑制剂组小鼠伤后3~6 d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增大( P<0.05或 P<0.01)。伤后3 d,与野生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小鼠创周表皮组织中IL-22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 t值分别为-7.82、-5.04, P<0.01)、CCL20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 t值分别为-7.12、-5.73, P<0.01)均显著下降。培养24 h,雷帕霉素组Vγ4T细胞中IL-22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t值分别为-7.75、-6.04, P<0.01)。 结论:在全层皮肤缺损小鼠中,雷帕霉素可能通过抑制CCL20表达使CCL20趋化系统受损导致Vγ4T细胞向表皮的募集减少,并同时抑制Vγ4T细胞分泌IL-22从而减缓创面愈合速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