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儒家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的影响及其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1/13
儒家学术是先秦诸子之学的重要学术流派,对《黄帝内经》理论建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等级观念""中央集权""贵和""过犹不及""中庸"以及研究《易经》诸成果中有关"道""神""八卦"等结论,都对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论针刺手法中的阴阳五行蕴意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理论体系分为《素问》与《灵枢》两个部分,实际上就是基础理论与治疗方法两部分,先秦时期药物的广泛流通尚存在诸多实际的困难,当然就更显出针灸的重要性,在那个时代,针灸在中医治疗中的作用要比后世大得多.在这两大部分中,气一元论、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是贯穿始终的理论核心,可以说也是先秦两汉时期,中国古人用以解释自然和人体奥秘最重要的核心理念.顾颉刚先生认为:"汉代人的思想的骨干,是阴阳五行.无论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学术上,没有不用这套方式的."[1]阴阳五行是先秦诸子的公共思想根源,是汉代经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汉人的思想主干,更是理解汉以下儒家哲学思想的前提和基础.庞朴先生对此高度总结为:"阴阳五行是中国文化的骨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帝内经》元气思想溯源与辨疑
编辑人员丨2023/8/5
元气思想最早由西汉《春秋繁露》提出,形成了儒家早期的自然哲学观.但对《黄帝内经》而言,除后世补入的东汉时期运气七篇大论外,"元"字尚不具备与本根论思想相当的哲学内涵.在东汉以后,由于"元气"与"真气"在生成论中相重合的核心地位,世人多使用当时更广泛通行的"元气"一词来替代或合并原有的"真气"概念."元气"与"真气"有不同的哲学起源,元气思想扎根于西汉儒家,真气思想起源于先秦道家.《黄帝内经》本根论的核心概念是"真气"而非"元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先秦儒家仁学视域下古代中医医德及其当代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古代中医医德思想是以先秦儒家仁学思想为核心的价值系统.在先秦儒家仁学"仁者爱人""以生为德""克己复礼"等思想的涵养和规约下,古代中医学逐步形成了"济世活人"的医德理想、"生命至重"的医德目标、"推己及人"的待患情感.以古鉴今,通过榜样教育培养医务人员"救人济世"的职业情感;利用隐性教育引导医患双方敬佑生命,进而营造医患互相尊重的社会氛围和借助载体教育以倡导推己及人的医患交流等路径,将古代中医医德思想的精髓融摄于当代医德建设,以冀克服当今医学发展中的生命被技术化、医疗服务被物化的医德失范问题,让当代医德思想符合当今医学发展需求,让医学发展回归仁学,促进医学健康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儒家中庸中和思想对《黄帝内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儒家中庸思想其要旨在"执中""时中",即在事物的动态变化之中追求"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儒家中和理念将"中"与"和"并提,强调"和而不同""和为贵",实为中庸哲学"用中"所达到的理想境界.先秦儒家的中庸中和思想在哲学思维层面深刻影响了《黄帝内经》基础理论的构建.《黄帝内经》不仅视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为一中和整体,更视人体为一以五脏为中心多系统多因素相互关联影响的中和整体.其中任一因素的失"中"都会影响中和整体的运转,继而产生种种失调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论先秦时期的死亡态度——以儒墨道法为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人无论是在面对自己的即将死亡还是他人的死亡时,都会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表达,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死亡态度.先秦时期以儒、道、墨、法为代表的诸子各家在对待死亡上也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情感态度,儒家是哀伤和理性,道家是顺化与旷达,墨家是轻生重死,法家是冷酷刻薄,他们的死亡态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