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脉证并治"溯源及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病脉证并治"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创的中医诊疗模式,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典范.通过回溯"病脉证并治"的起源、形成、诊疗模式的确立,以及辨证论治的提出与广泛运用发展史,认为"病脉证并治"起源于先秦"病-药"模式,秦后期出现了经方家"病-方-药"模式及医经家"病-脉-治"模式.东汉为"病脉证并治"模式的构建时期,形成了"以病为纲、脉证为目、治病求本"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确立了一套辨识与治疗疾病本质的临床思维程序.后世医家在张仲景"病脉证并治"模式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发挥,直至明清时期辨证论治的提出,现代辨证论治模式的确立,当代演变为辨证论治基础上的病证结合模式,故认为辨证论治模式是当代对"病脉证并治"模式进一步的演变与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针灸治疗头痛的辨证思路演变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对古今针灸治疗头痛的辨证观点进行梳理,可为完善辨证体系提供借鉴.先秦至明清时期针刺治疗头痛以经络辨证为主,如《黄帝内经》六经辨证治疗头痛,《针灸甲乙经》细化经络辨证取穴,《针灸大成》继承经络辨证思想,丰富针灸处方,《冷庐医话》分部位归经辨头痛;现代教材中针灸治疗头痛的辨证思路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以经络辨证为主导,后受脏腑辨证的影响,近年回归经络辨证,以分部辨经为主,突出了经络辨证的主导地位;后世针灸名家治疗头痛以经络辨证为主.针灸治疗头痛辨证总结为反思体系,重视经络,指导临床;区分亚型,循证评价,细化病谱;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分期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医治疗病理性妊娠下血的学术思想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病理性妊娠下血是指妇女妊娠期出现阴道出血的症状,可伴有腹痛、腰痛等症状.需及时治疗,否则血尽子死,胎堕难留.本文挖掘先秦时期至明清时期妊娠下血的相关记载,结合现代医家思想,探析医家临证观点,追溯理论来源,对各家学术思想及治法方药进行系统梳理,提出半产夹瘀论、风伤血论、胎前火热论、血气虚损论、肾虚论等病因病机,分别确立活血化瘀、疏风升肝、清热养血、益气摄血、补肾安胎等治法,并产生胶艾汤、助气补漏汤、寿胎丸等方剂和荆芥、防风、生地、黄芩、白术等用药,上述研究结果可为现代临床治疗病理性妊娠下血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痛风病中医认识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痛风病是与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密切相关的慢性、进展性、致残性代谢疾病.本文旨在系统梳理痛风病各阶段相关的中医药古籍记载,厘清其中医药认识发展脉络,明确各时期对痛风病的认知及其特点,为痛风病深入研究和临床防治提供中医药理论支撑.通过查阅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医医论、方书、本草及医案106部,从中归纳整理有关痛风病的中医药认识,包括病名、症状、病因病机及治疗用药等,探析其发展源流.先秦时期,中医药古籍零星记载了痛风病各阶段的症状、病名和(或)病因病机;汉至隋唐,医家在扩充病名、症状及病因病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内外治法,标志着痛风病理论形成;宋元明清,证候分型、鉴别诊断及饮食禁忌等论述丰富了这一理论.中医药对痛风病的认识萌芽于先秦,理论形成于汉至隋唐,丰富发展于宋元明清,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的痛风病中医理论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解毒活血法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解毒活血法是中医学的重要治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解毒活血法最初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现其思;先秦至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为其肇始,立其治则;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为之先导,创制初方;六朝时期深化病机,体系初成;金元时期首次记载,体系渐丰;明清时期应用广泛,体系成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解毒活血法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脂质代谢、调节免疫功能、改变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等作用.近现代医家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将解毒活血法扩展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银屑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糖尿病足溃疡等疾病的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先秦两汉时期熨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熨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而今文献研究多集中于《黄帝内经》等传世文献.本研究拟通过整理先秦两汉时期熨法相关文献,包括已公布的出土文献及传世文献,以期展现熨法原貌.发现"熨"由"尉"演变而来,核心义为用手持火从上向下按,用高温抚平事物,在中医治疗中是通过加热药物置于体表,起到解表散寒、通脉救逆的作用.操作时,药物直接接触体表,温度柔和持久,干热为主,可与针刺、摩法等结合.研究时应明确各治法范围,以免与敷法、熏法等其他外治法混淆.本研究所纳入资料有限,期待更多简帛医书的出版,以便还原早期中医学全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先秦两汉时期涉病名玺印属性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9/30
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出土材料中,存在人名中包含疾病名称的现象,以玺印文献中最为多见.以往曾认为涉病名玺印为姓名印,并进而认为是医官医人印的观点.但在传世文献中鲜见医官以病为名以示专治某病的记录.从先秦两汉姓名文化来看,以疾病为姓名可以说是一种习俗.对于涉病名玺印的性质,还需考虑多种可能性.它们既有可能属于秦汉时期的医官与医人,是表明身份与专长的象征,也有可能为当时的普通百姓持有,寓避病与祈福之含义.对此,需要综合多方实际材料进行全盘考察,不能仅凭单一的证据下定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中医哲学和现实人文意义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学是蕴含丰富人文精神的医学学科,而奠基于先秦两汉、成熟于金元时期的中医哲学理论体系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儒、释、道等多种文化形态相渗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奠定了基础.在研究刘完素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中医哲学体系,即中医哲学主要由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构成.提出中医哲学大体可以分为形而上之“道”和形而下之“术”两个层面,“医乃仁术”是中医哲学人文精神的高度体现.认为中医学的根本即中医哲学受到严重影响致使目前医学人文精神出现衰弱,导致医患关系呈现日趋紧张的态势.重视中医哲学和现实人文意义的研究,对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中医思维、造就哲医大家、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肛周脓肿中医病名溯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文章通过搜集相关古籍及现代医家论著,梳理出先秦两汉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医对于肛周脓肿病名变化的脉络,以达到对肛周脓肿中医病名溯源的目的.由此得出,古籍文献中出现的肛周脓肿中医病名有9种之多,出现次数较为频繁的为悬痈及脏毒两个病名,在查阅的20本肛周脓肿相关古籍中,悬痈出现次数为11次,脏毒出现次数为5次,而肛痈仅在《医门补要》出现1次,但其却被各大医家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另外,《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锐疽”一病名,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讲的“藏毛窦囊肿”,是一种先天异常性疾病,其发病部位及发病的属性均与“肛周脓肿”有较大差异,所以不应再归属于肛周脓肿的中医病名范畴之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传统心理取向音乐治疗思想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乐记》等古籍文献中有关心理取向音乐治疗思想的整理、分析,阐述了中国古代巫师音乐心理治疗思想、“治未病”的音乐心理治疗思想和先秦时期的音乐心理治疗思想.在借鉴古代音乐心理治疗思想理论基础上,结合当代对传统音乐心理治疗思想的创新研究,进一步归纳、梳理了当代开展的“五音疗法”、“合唱疗法”和“音乐电疗法”等传统音乐疗法,从而构建出了中国传统心理取向音乐治疗的思想理论体系与内涵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