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蜕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高糖老化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高糖老化模型,探讨人蜕膜间充质干细胞(dMSC)来源外泌体对高糖老化HDF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收治的4例男性包茎患者(18~22岁)环切术后废弃包皮组织,分离培养获取原代HDF。取第6代HDF,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糖组和高糖组,分别采用低糖完全培养基和高糖完全培养基进行每72小时换液、不传代培养,10 d后取细胞,于接种后24 h,采用β-半乳糖苷酶试剂盒检测细胞衰老情况;于接种后48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衰老相关蛋白p16、p53表达情况;于接种后24、48、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于接种后48 h,采用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于接种后24 h,采用Transwell实验测定细胞迁移能力。取人dMSC培养48~72 h,采用差速高速离心法获取其外泌体,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dMSC外泌体形态,采用纳米颗粒追踪分析法检测dMSC外泌体的粒径分布,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dMSC外泌体标志蛋白CD9、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的表达。取dMSC外泌体及前述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共孵育24 h,采用PKH67试剂盒检测细胞摄取外泌体的情况。取前述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同前分为单纯高糖组、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分别于高糖完全培养基中加入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终质量浓度为50 μg/mL dMSC外泌体、终质量浓度为100 μg/mL dMSC外泌体进行常规细胞培养。分组后同前于对应时间点采用CCK-8法和EdU染色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及细胞迁移情况。根据前述结果,另取经高糖完全培养基诱导老化的HDF,分为单纯高糖组、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并同前处理。分组培养4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单纯高糖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细胞衰老相关的微小RNA-145-5p(miR-145-5p)、miR-498、miR-503-5p及其靶基因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1D(CAMK1D)、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 PTEN基因)和细胞周期蛋白D1的mRNA表达情况。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 t检验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接种后24 h,高糖组HDF β-半乳糖苷酶阳性染色率为(38.4±4.2)%,明显高于低糖组的(16.5±2.2)%( t=4.65,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的衰老相关蛋白p16和p53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低糖组( t值分别为11.85、3.02, P<0.05或 P<0.01)。接种后24、48、72 h,高糖组HDF的增殖活性均明显低于低糖组( t值分别为4.13、9.90、15.12,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的EdU阳性染色率明显低于低糖组( t=3.83, P<0.05)。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周期的G2/M+S亚群在3个亚群(G0/G1、S和G2/M)的占比明显低于低糖组( t=8.74, P<0.01)。接种后24 h,高糖组HDF穿过Transwell滤膜到达下室的细胞数量为(37±6)个,明显少于低糖组的(74±7)个( t=8.42, P<0.01)。接种后48 h,高糖组HDF凋亡率明显高于低糖组( t=8.48, P<0.01)。dMSC外泌体为边缘清晰、大小分布均匀的杯状或者圆形囊泡,粒径基本处于80~200 nm。dMSC外泌体标志性蛋白CD9、TSG101表达均呈阳性。共孵育24 h,外泌体被HDF摄入胞内,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周围。分组培养24、48、72 h,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单纯高糖组( t值分别为6.36、6.10、7.76,8.92、12.17、10.74, P<0.01),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 t值分别为7.92、4.82、4.72,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 EdU阳性染色率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5.32、9.88, P<0.01);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比较,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 EdU阳性染色率显著升高( t=5.27,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中的G0/G1期亚群占比均显著降低( t值分别为3.81、4.31, P<0.05),G2/M+S亚群占比均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3.81、4.31, P<0.05)。分组培养24 h,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穿过滤膜的数量均明显增多( t值分别为10.14、13.39 ,P<0.01);与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相比,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穿过滤膜的数量明显增多( t=6.27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比较,高糖+低浓度外泌体组和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凋亡率均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3.72、5.53, P<0.05或 P<0.01)。分组培养48 h,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HDF的miR-145-5p、miR-498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上升( t值分别为13.03、8.90, P<0.01),miR-503-5p 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 t=3.85, P<0.05);高糖+高浓度外泌体组中HDF的CAMK1D、 PTEN基因mRNA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单纯高糖组( t值分别为8.83、5.97, P<0.01),细胞周期蛋白D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单纯高糖组( t=4.03, P<0.05)。 结论:人dMSC来源外泌体可显著提高高糖老化HDF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抑制其凋亡。这可能与HDF内miR-145-5p和miR-498表达增高抑制了CAMK1D和 PTEN基因的表达及miR-503-5p表达下降促进了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水通道蛋白3通过调控hnRNPQ/p53延缓皮肤成纤维细胞光老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3(AQP3)在皮肤光老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NHDF)分为NHDF组(未转染)、AQP3 cDNA组(转染AQP3 cDNA)、AQP3 siRNA组(转染AQP3 siRNA)、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Q(hnRNPQ)cDNA组(转染hnRNPQ cDNA)、hnRNPQ siRNA组(转染hnRNPQ siRNA)、AQP3-hnRNPQ cDNA组(转染AQP3 cDNA和hnRNPQ cDNA)、AQP3-hnRNPQ siRNA组(转染AQP3和hnRNPQ siRNA)、cDNA空载体组(转染cDNA空载体)、siRNA空载体组(转染siRNA空载体)。用长波紫外线(UVA,10 J·cm -2·d -1)连续照射已经转染或未转染的NHDF 3 d来建立细胞衰老模型,同时以未接受UVA照射的NHDF作为对照。用细胞计数法评估各实验组细胞增殖活性,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试剂盒对各实验组进行染色来评估HDF的衰老水平,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p53转录调控活性,用Western印迹分析NHDF中AQP3、hnRNPQ及衰老相关蛋白p53、p21的表达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ANOVA检验。 结果:用UVA连续照射各组NHDF 3 d后,NHDF中p53、p21的表达水平和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未照射的对照组( P<0.05),但是AQP3的表达水平和照射后第5、6、7天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在接受UVA连续照射3 d后,AQP3 siRNA组中UVA诱导的NHDF的衰老相关表型较siRNA空载体组明显加重,两组间p53、p21、hnRNPQ的表达水平和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百分率、p53转录调控活性、细胞增殖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进一步沉默hnRNPQ能够逆转上述反应。与siRNA空载体组相比,hnRNPQ siRNA组中UVA诱导的NHDF的衰老相关表型明显减轻,两组间p53、p21表达水平、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百分率、p53转录调控活性和细胞增殖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接受UVA连续照射3 d后,cDNA空载体组中p53、p21、hnRNPQ的表达水平、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百分率、p53转录调控活性和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56 ± 0.08、0.70 ± 0.07、0.92 ± 0.03、(81.53 ± 7.62)%、7.16 ± 0.25、(2.15 ± 0.23)× 10 6/ml,而AQP3 cDNA组中UVA诱导的NHDF的衰老相关表型明显轻于cDNA空载体组,其上述指标分别为0.25 ± 0.06、0.23 ± 0.06、0.82 ± 0.09、(31.23 ± 6.54)%、2.52 ± 0.36、(2.93 ± 0.33)× 10 6/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进一步过表达hnRNPQ能够逆转上述效应。在接受UVA连续照射3 d后,hnRNPQ cDNA组中p53、p21的表达水平、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百分率、p53转录调控活性和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1.41 ± 0.09、1.42 ± 0.06、(91.06 ± 4.24)%、12.35 ± 0.88、(1.23 ± 0.41)× 10 6/ml,与cDNA空载体组相比,hnRNPQ cDNA组中UVA诱导的NHDF的衰老相关表型明显加重,两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AQP3可能通过调控hnRNPQ下调p53的表达来减缓UVA诱导的NHDF衰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蜕皮甾酮对皮肤光老化和黑色素生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观察蜕皮甾酮对皮肤光老化和黑色素生成的影响.方法 ①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1.0 μmol/L蜕皮甾酮组、1.5 μmol/L蜕皮甾酮组、2.0 μmol/L蜕皮甾酮组,各组分别处理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黑素细胞(B16F10 细胞)和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细胞)后,MTT法检测细胞活力.②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UVB组、1.0 μmol/L 蜕皮甾酮组、1.5 μmol/L蜕皮甾酮组、2.0 μmol/L 蜕皮甾酮组,Annexin V-FITC/PI 双标法检测 HaCaT 细胞凋亡情况,Hoechst 33258 染色法检测凋亡细胞的形态,Western blot 法检测HaCaT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环氧化酶-2(COX-2)、沉默调节蛋白1(Sirt-1)表达情况.③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1.0 μmol/L 蜕皮甾酮组、1.5 μmol/L蜕皮甾酮组、2.0 μmol/L蜕皮甾酮组,Western blot 法检测HaCaT细胞中透明质酸合成酶 2(HAS-2)、转谷氨酰胺酶 1(TGM1)和HDF细胞中Ⅰ型胶原蛋白Iα1 肽链(COL1A1)表达情况.④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黑色细胞刺激素组、1.0 μmol/L蜕皮甾酮组、1.5 μmol/L蜕皮甾酮组、2.0 μmol/L蜕皮甾酮组、熊果苷组,采用分光光度仪检测B16F10 细胞黑色素生成及分泌情况.⑤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左旋多巴组、1.0 μmol/L蜕皮甾酮组、1.5 μmol/L蜕皮甾酮组、2.0 μmol/L蜕皮甾酮组,采用分光光度仪检测各组蘑菇酪氨酸酶活性.结果 不同浓度的蜕皮甾酮对HaCaT细胞、B16F10 细胞、HDF细胞活力均无明显影响.蜕皮甾酮各组HaCaT细胞凋亡率及HaCaT细胞中MMP-1、MMP-9、COX-2 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UVB组(P均<0.05),HaCaT细胞中Sirt-1 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UVB组(P均<0.05).蜕皮甾酮各组HaCaT细胞中HAS-2、TGM1 蛋白相对表达量和HDF细胞中COL1A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蜕皮甾酮各组和熊果苷组B16F10 细胞黑色素生成和分泌吸光度值均明显低于黑色细胞刺激素组(P均<0.05).蜕皮甾酮各组蘑菇酪氨酸酶活性均明显低于左旋多巴组(P均<0.05).结论 蜕皮甾酮可能具有延缓皮肤光衰老、抗皱和抗黑色素生成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miR-181-5p靶向PTEN/AKT/mTOR通路对氧化应激诱导下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自噬及老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探讨miR-181-5p靶向10 号染色体上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对氧化应激诱导下人皮肤成纤维(HDF)细胞自噬及老化的影响.方法 以HDF细胞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浓度H2 O2(0、100、200、500 μmol/L)处理细胞,通过CCK-8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确定构建细胞老化模型的适宜H2 O2 浓度,并将该浓度H2 O2 诱导的HDF细胞命名为H2 O2 模型细胞;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81-5p与PTEN的靶向关系;利用Lipofectamine2000 试剂盒对H2 O2 模型细胞进行转染,细胞分组为:空白组(细胞未转染)、miR-181-5p mimics组、miR-NC组、anti-miR-181-5p组、anti-miR-NC组;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细胞中miR-181-5p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中PTEN/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LC)3Ⅱ/Ⅰ表达水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试剂盒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及SA-β-gal染色阳性比例.结果 随着H2 O2 浓度的升高,HDF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H2 O2 浓度为200 μmol/L时,细胞存活率为51.64%,所以选择200 μmol/L H2 O2作为适宜诱导浓度;与HDF细胞相比,H2 O2 模型细胞中miR-181-5p、磷酸化(p)-AKT、p-mTOR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TEN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PTEN和miR-181-5p存在靶向关系;与空白组和miR-NC组比较,miR-181-5p mimics组中miR-181-5p、p-AKT、p-mTOR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TEN、Beclin-1、LC3Ⅱ/Ⅰ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细胞排列不规则、变大,轮廓不清楚,折光性差等老化状态更加明显,SA-β-gal染色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与空白组和anti-miR-NC组比较,anti-miR-181-5p组中miR-181-5p、p-AKT、p-mTOR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TEN、Beclin-1、LC3Ⅱ/Ⅰ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大多数细胞呈长梭形,轮廓清晰,折光性好,且SA-β-gal染色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抑制miR-181-5p可能通过靶向上调PTEN蛋白表达,抑制AKT/mTOR通路,促进细胞自噬,进而延缓氧化应激诱导下HDF细胞老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异补骨脂素对光老化HDF细胞ER/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调控效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异补骨脂素对光老化人真皮成纤维(HDF)细胞ER/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调控效应.方法:建立长波紫外线(UVA)损伤HDF模型,给予不同浓度异补骨脂素和通路阻断剂进行干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Western blotting和Real Time-PCR法检测各组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Smad3)、转化生长因子(TGF-β1)、Ⅰ型胶原(COL1A1)蛋白和对应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增殖率及Smad3、TGF-β1、COL1A1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增殖率和Smad3、TGF-β1、COL1A1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异补骨脂素高浓度组比较,TGF-β1、Smad3、ER三个阻断剂组相对应的TGF-β1、Smad3和COL1A1蛋白及相应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异补骨脂素能增加HDF细胞TGF-β1、Smad3、COL1A1蛋白及mRNA表达,对光老化HDF细胞胶原合成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能被TGF-β1、Smad3和ER阻断剂所抑制,推测异补骨脂素促进胶原合成的作用机制与ER/TGF-β1/Smads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异补骨脂素对紫外线诱导人真皮成纤维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异补骨脂素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uman dermal fibroblasts, HDF)增殖活性及抗老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雌二醇组、异补骨脂素组、雌激素受体拮抗剂+雌二醇组、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异补骨脂素组、P38通路阻断剂组.分别给予不同药物进行干预24 h.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细胞给予紫外线照射,照射剂量为150 mJ/cm2.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胶原蛋白Ⅰ(collagenⅠ, COLⅠ)、MMP-1、雌激素受体β(estrogen receptor β, ERβ)、P38、p-P38蛋白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MP-1 mRNA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异补骨脂素10、1、0.1、0.01 μmol/L组HDF细胞增殖率升高(P<0.01);异补骨脂素10 μmol/L组HDF细胞COLⅠ[(0.326±0.006)比(0.176±0.007)]、ERβ[(0.281± 0.011)比(0.143 ± 0.006)]蛋白表达升高(P<0.01),MMP-1[(0.256 ± 0.006)比(0.395 ± 0.006)]和p-P38[(0.224±0.003)比(0.318±0.005)]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异补骨脂素10 μmol/L组比较,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异补骨脂素组 ERβ[(0.120 ± 0.007)比(0.281 ± 0.011)]蛋白表达下降、MMP-1 mRNA[(1.377±0.012)比(1.024±0.010)]表达升高(P<0.01).结论 异补骨脂素可能通过ER-P38 MAPK信号通路使MMP-1降解,进而促进胶原合成,达到预防和治疗光老化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对光老化HDF细胞ER/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杜仲中松脂醇二葡萄糖苷(PDG)对光老化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ER/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 建立以长波紫外线模型损伤HDF细胞.给予不同浓度PDG和通路阻断剂进行干预,用MTT检测细胞增殖率,Real time-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内含有的信号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转导分子(Smad3)、I型胶原(COL1A1)对应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增殖率及TGF-β1、Smad3、COL1A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增殖率和TGF-β1、Smad3、COL1A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PDG高浓度组比较,TGF-β1、Smad3、ER三个阻断剂组相对应的TGF-β1、Smad3和COL1A1相应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PDG能增加HDF细胞TGF-β1、Smad3、COL1A1对应mRNA和蛋白表达,对光老化HDF细胞胶原合成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能被TGF-β1、Smad3和ER阻断剂所抑制,PDG促进胶原合成的作用机制可能与ER/TGF-β1/Smads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参皂苷Rg1抗长波紫外线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损伤模型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1抗长波紫外线(Ultravio1et A,UVA)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dermal fibroblasts,HDF)的损伤作用,为研究开发光老化防护剂提供依据.方法:分离HDF进行原代培养及冻存;复苏HDF传代培养至第6~8代用于样品活性检测;采用改良MTT法检测UVA照射前后给予人参皂苷Rg1 HDF存活率的变化情况,用维生素C作阳性对照.结果:在照射前24h预先给予人参皂苷单体Rg1,在2.5~40μg/ml浓度时细胞存活率较模型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5、10μg/ml组的细胞存活率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照射后给予人参皂苷单体Rg1,在2.5~40μg/ml浓度时细胞存活率均较模型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在2.5~40μg/ml范围内对HDF的UVA损伤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薏苡仁提取物对人皮肤原代成纤维细胞MMP1/3 mRNA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薏苡仁提取物(ESC)对中波紫外线(UVB)照射、体外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DF)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MMP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培养HDF.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检测ESC对HDF增殖的影响.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1、2.5、5μL/mL ESC及基质对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后HDF中MMP1、MMP3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UVB照射可以显著降低HDF中MMP1、MMP3 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mJ/cm2 UVB照射细胞组加入不同浓度基质及ESC,MMP1、MMP3 mRNA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C可有效降低UVB照射后的HDF中MMP1、MMP3 mRNA表达,且有剂量-效应关系.为后续研究抗皮肤光老化提供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hucMSC-exo对UVB诱导的光老化成纤维细胞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exosomes derived from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exo)对中波紫外线(UVB)诱导的光老化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uman dermal fibroblasts,HDF)的影响.方法 使用超高速离心法从hucMSC条件培养基中分离hucMSC-exo.体外培养HDF,用UVB照射建立细胞光老化模型.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实验组.使用hucMSC-exo于UVB干预前24 h对HDF进行预处理.培养48 h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使用微丝绿色荧光探针标记细胞骨架;培养72 h后,使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衰老水平,分别使用实时荧光PCR和Western blot 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1)、Ⅰ 型胶原蛋白(type Ⅰ collagen,COL-Ⅰ)和白介素 1(interleukin-1,IL-1)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hucMSC-exo可以提高光老化HDF增殖活力,调控细胞周期,缓解细胞衰老的改变.hucMSC-exo可以下调MM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上调COL-Ⅰ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实验组同模型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ucMSC-exo预处理对皮肤光老化HDF具有保护作用.这可能与hucMSC-exo参与调控MMPs与COL-Ⅰ的表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