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炎克雷伯菌外膜蛋白A和黏附素蛋白抗原优势表位融合表达与小鼠免疫保护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肺炎克雷伯菌(KP)外膜蛋白A(OmpA)和黏附素MrkD优势抗原表位融合蛋白对KP感染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根据(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公布的KP ompA和mrkD序列,通过生信分析选取这两个蛋白的优势抗原表位,经融合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表位序列后克隆至pColdI载体,并转入本科室保存的大肠杆菌BL21(DE3),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Ni +层析凝胶纯化后获得重组蛋白rAD。rAD经皮下免疫22只BALB/c小鼠,同时设置22只佐剂对照组。完成免疫程序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和脾脏体外抗原刺激后细胞因子分泌水平进行测定,并对小鼠鼻腔注射KP,观察免疫后的小鼠存活率和肺脏细菌数量。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分别扩增出ompA和mrkD抗原表位序列,并成功融合,融合片段大小为1 056 bp,与预测大小一致,克隆至pColdI载体后测序,测序正确。重组表达菌BL21(DE3)-pColdI-rAD经IPTG诱导后破碎收集上清纯化,获得可溶性rAD,大小为38.4×10 3,与预测大小一致。rAD 3次免疫BALB/c小鼠后,免疫组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70 667.00±59 121.00比0.00±0.00, t=5.00, P<0.01)。KP感染小鼠后,免疫组小鼠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5.00±5.00)%比(0.00±0.00)%, t=22.52, P<0.01],免疫组小鼠肺脏细菌数显著低于对照组[(9 500.00±1 384.00) CFU比(87 833.00±25 365.00) CFU, t=7.55, P<0.01]。脾细胞分离后经rAD刺激,免疫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分泌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15.70±17.21) pg/ml比(24.00±9.17) pg/ml, t=8.14, P<0.01;(200.30±8.51) pg/ml比(9.00±3.00) pg/ml, t=36.75, P<0.01;(92.33±6.11) pg/ml比(9.67±1.53) pg/ml, t=22.73, P<0.01]。 结论:KP OmpA和MrkD优势抗原表位融合蛋白rAD,免疫BALB/c小鼠有助于对KP感染的抵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细胞治疗是否会取代造血干细胞移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迄今为止最为有效和成熟的人体干细胞治疗技术。靶向BCR-ABL基因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药物伊马替尼问世,开启了人类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新时代。近年血液肿瘤领域兴起了免疫细胞治疗,最为成功的是CD19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新型靶向药物和免疫细胞治疗是否会取代HSCT?不论新型靶向药物,或是免疫细胞治疗,和HSCT都不是彼此互为对手的关系,也不存在谁取代谁的胜负之争。每种治疗方式,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和限制,也都在不断改进、优化、丰富。期待各种治疗方式的有机组合,强强联合,扬长避短,使更多的血液肿瘤患者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列线图模型在预测肝细胞肝癌Ki-67表达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列线图模型在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Ki-67表达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8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细胞肝癌的85例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免疫组化Ki-67指数将85例患者分为Ki-67低表达组(Ki-67指数≤10%,20例)和Ki-67高表达组(Ki-67指数>10%,65例)。两组的临床资料(肝炎、肝硬化等)及影像学定性参数(肿瘤边缘、假包膜等)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像学定量参数[动脉期病灶-正常肝实质信号比(LNR-AP)、门静脉期病灶-正常肝实质信号比(LNR-PP)、平衡期病灶-正常肝实质信号比(LNR-EP)、肝胆期病灶-正常肝实质信号比(LNR-HBP)]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获得肝细胞肝癌Ki-67高表达的独立预测指标,并建立预测肝细胞肝癌Ki-67表达的列线图模型。 结果:甲胎蛋白(AFP)、肿瘤边缘光滑度、动脉期环形强化例数在Ki-67低、高表达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196、10.538、4.717, P均<0.05),组间LNR-AP、LNR-PP、LNR-EP、LNR-HB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2.929、2.773、2.890、3.437, 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FP≥20 μg/L、肿瘤边缘不光滑、低LNR-HBP是Ki-67高表达的独立预测指标(优势比分别为4.090、3.509、0.042, P均<0.05)。成功建立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Ki-67表达的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列线图模型,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37,校准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贴合尚可。 结论: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列线图模型在术前预测Ki-67表达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肝细胞肝癌患者Ki-67表达提供了一种个体化预测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疆出血热病毒基因组抗原表位及其实验室检测价值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掌握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核蛋白(NP)和糖蛋白(GP)片段的精细抗原表位谱分布,明确优势抗原表位在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实验室检测中的价值。方法:2014—2021年在新疆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将CCHFV YL04057株采用改良生物肽合成方法分段表达出由8个氨基酸组成的最小合成短肽,以CCHFV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14B7(IgM)或CCHFV阳性羊血清为抗体,用免疫印迹方法鉴定出NP和GP片段上具有抗原活性的最小抗原表位(BCE),并采用邻接法将获得的具有序列多态性的BCE与不同地区的CCHFV进行空间聚类,确定BCE组合方式与地理区域分布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建立血清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采用原核表达质粒(pET-32a、pGEX-KG)和带有不完整谷胱甘肽(GST188)标签的原核表达质粒(pXXGST-ST-1)构建和表达NP片段上6个不同肽段长度的优势抗原表位,建立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方法,以经免疫荧光法(IFA)鉴定的CCHF羊血清为对照,统计分析不同肽段长度的抗原表位重组蛋白与IFA检测结果的特异度、敏感度和总符合率。结果:CCHFV NP和GP片段共有30个具有抗原活性的BCE,其中NP片段抗原表位集中的核心中间片段NP 2(aa 170~305)有6个BCE,两端的NP 1(aa 1~200)和NP 3(aa 286~482)有9个BCE;GP片段的Gc(aa 1~558)和Gn(aa 533~708)片段有14个BCE和1个包含15个氨基酸的长抗原肽(AP),NP片段BCE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7.1%,GP片段对应的同源性为89.1%。在GP片段9个具有序列多态性的BCE中,由GnEc1、GnE2、GnE4、GcE3、GcE6和GcAP-4(Ap)6个组合BCE可将15株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CCHFV聚类成亚洲Ⅰ、亚洲Ⅱ、非洲Ⅰ、非洲Ⅱ和欧洲 5个地理类群。构建表达的PET-32a-NP(全长)、PGEX-KG-NP 2(aa 170~305)、pGEX-KG-NP 2-1(aa 235~275)、PGEX-KG-NP 2-1-1(aa 237~256)、pXXGST-1-NP 2-1-2(aa 250~265)和PGEX-KG-NP 2-1-3(aa 260~276)6个重组蛋白CCHFV NP兔多克隆抗血清(pAb)免疫印迹反应阳性,以33份经IFA CCHF检测的羊血清为参照,以NP 2和NP 2-1 2个片段构建的重组蛋白为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检测敏感度、特异度和总符合率最好,敏感度分别为73.4%(11/15)和66.7%(10/15),特异度分别为100%(18/18)和94.4%(17/18),总符合率分别为87.9%(29/33)和81.8%(27/33)。 结论:CCHFV NP和GP上分布着数量较多的具有抗原免疫活性的BCE,其中,优势抗原表位在CCHF实验室血清学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疆出血热病毒糖蛋白多表位嵌合肽基因的免疫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疆出血热病毒(XHFV)糖蛋白的2个抗原优势区(GcⅠ和GcⅡ)以不同嵌合策略以及不同免疫方式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以在5'端加入或不加鼠白细胞介素-2(IL-2)信号肽与通用型辅助性T细胞(Th)表位为不同设计策略,将GcⅠ、GcⅡ及GcⅠ上已鉴定出来的表位(Gc 233~248、Gc 241~256和Gc 281~296)分别进行融合并构建至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重组真核质粒的体外表达效果后进行大量提取,将重组原核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进行诱导表达及纯化。通过基因免疫、蛋白免疫和DNA初免-蛋白加强免疫(联合免疫)3种方式免疫BALB/c小鼠,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小鼠体内IgG抗体水平以及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4和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噻唑蓝比色法检测小鼠脾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 结果:双酶切及测序结果表明8种重组质粒构建成功。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构建的重组真核质粒在体外细胞均能成功表达。3次免疫小鼠后,各实验组的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和刺激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1)。Th2型细胞因子IL-4与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质量浓度检测结果表明,联合免疫组引起的免疫应答偏向Th1型。 结论:成功构建了XHFV糖蛋白的多表位嵌合疫苗且靶抗原在小鼠体内可有效表达,各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激发了较强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应答,其中pVAX1-ST(GcⅠe+GcⅡ)联合重组蛋白r(GcⅠe+GcⅡ)的免疫效果最好,有望作为XHFV的新型候选疫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2—2024年盐城市甲型H3N2流感病毒HA1和NA基因分子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2022—2024年盐城市分离的甲型H3N2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分子进化特征。方法:收集盐城市2022年4月至2024年3月间的流感哨点监测医院以及各县市区流感暴发点采集的流感样病例标本,Rt-qPCR进行核酸检测,阳性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分离的甲型H3N2毒株,采用一步RT-PCR方法扩增HA1和NA基因并测序,采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基因核苷酸、氨基酸位点变异及进化特征。结果:2022年4月至2024年3月间共采集5 020份样本,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为18.59%(933/5 020)。2022年4月至2024年3月两个监测季冬春季流感峰明显,其中,仅2022年4月—2023年3月监测季夏季流感峰明显,甲型H3N2亚型流感病毒是两个监测季的优势流行株。遗传进化树显示:2022—2024年盐城市32株甲型H3N2毒株HA1和NA基因在各分支的聚类关系基本一致,2023—2024年24株分离株的HA1基因和NA基因与2022—2024年北半球疫苗株A/Darwin/9/2021(H3N2)聚类位于3C.2a1b.2a.2a.3a.1进化谱系;2022年8株分离株与2021—2022年北半球疫苗株A/Cambodia/e0826360/2020(H3N2)聚类位于3C.2a1b.2a.1a进化谱系。6株分离株(A/JSTH/11735/2023、A/JSTH/11788/2023、A/JSTH/11974/2023、A/JSYD/353/2023、A/JSYD/354/2023、A/JSTH/138/2023)均发生F79L、N122D、P239S、K276E氨基酸位点的变异,既存在于散发株又存在于暴发株。盐城市甲型H3N2毒株HA1基因编码区抗原表位、受体结合位点、糖基化位点发生了一定程度变异,基因层面上分析,2023—2024年24株分离株与2022—2024年北半球疫苗株A/Darwin/9/2021免疫原性匹配性较好,2022年8株分离株与2021—2022年北半球疫苗株A/Cambodia/e0826360/2020免疫原性匹配性较好。盐城市分离株未发生NA蛋白酶活性位点以及耐药位点的变化。结论:2022—2024年盐城市流行的甲型H3N2毒株HA1和NA基因正逐渐发生抗原性漂移,增加推荐疫苗株的不匹配度,造成流感的暴发流行。2022年盐城市分离株相对于疫苗株A/Darwin/9/2021(H3N2)已发生实质性抗原漂移。需要对甲型H3N2流感病毒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变异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RNA技术及其在传染病疫苗研发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mRNA疫苗技术是近年逐渐发展起来的疫苗新技术之一,其在稳定性、高效投递等方面的技术日趋成熟。mRNA疫苗在细胞内表达抗原,通过刺激免疫系统产生B、T细胞免疫应答等多种效应机制,可达到预防传染病的作用。同时由于其是全合成制备,生产工艺简单,具有快速应对诸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突发传染病疫情的潜力。为了解传染病mRNA疫苗的开发与研究现状,本文重点对mRNA疫苗的结构特点、优势和挑战以及应用于传染病疫苗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为新型冠状病毒等传染病mRNA疫苗的研发提供一定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核病蛋白亚单位疫苗佐剂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全球传染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十大主要原因之一。卡介苗(BCG)是目前唯一临床应用的结核病疫苗,但其对成人结核病的保护作用不明确。在结核病新型疫苗中,蛋白亚单位疫苗因其成分明确、安全性高的特点,且具有强化BCG效应的优势,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亚单位结核病疫苗中的蛋白抗原所诱导的免疫应答较弱,通常需要佐剂辅助以增强其免疫效果。本综述旨在关注结核病疫苗新制剂中使用的各类佐剂(包括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和尚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的佐剂),对各类佐剂的优缺点及可应用性进行客观评价,并指出目前佐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γδ T细胞在血液系统肿瘤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中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γδ T细胞是T细胞亚群之一,其表面的T细胞受体(TCR)由γ链和δ链组成,不需要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分子结合,并且不需要通过抗原提呈细胞(APC),可以直接识别并结合抗原分子。部分γδ T细胞能够通过各种机制对肿瘤细胞产生强大的杀伤作用,抑制肿瘤的生长,防止肿瘤的扩散。目前,应用γδ T细胞的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已成为血液系统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γδ T细胞现已在体内、外多种实体瘤细胞中显示出强大的细胞毒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治疗优势。但是其应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仍较少,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笔者拟就γδ T细胞与血液系统肿瘤相关的基础研究及γδ T细胞现阶段在血液系统肿瘤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8—2022年北京市儿童腹泻病例常见病毒感染型别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2018—2022年北京市儿童腹泻病例常见病毒感染型别。方法: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或酶联免疫法检测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市首都儿科研究所采集的748份腹泻儿童病例粪便标本中常见病毒的核酸(诺如病毒、札如病毒、星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或抗原(轮状病毒)。随后对初筛阳性样本采用反转录PCR或PCR方法进行目的基因扩增测序并开展基因型和进化分析,获得儿童腹泻病例常见病毒感染情况及基因型别,采用Mega6.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2018—2022年北京市5岁以下腹泻儿童的常见病毒总体检出率为37.6%(281/748),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占比位于构成儿童腹泻相关病毒的前三位,其次为星状病毒和札如病毒,构成比依次为41.6%(117/281)、29.2%(82/281)、27.8%(78/281)、8.9%(25/281)和7.5%(21/281);两种或三种腹泻相关病毒混合检出率为4.7%(35/748)。从年度分布来看,2021年肠道腺病毒的检出率最高,而其他年份均为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从基因特征来看,诺如病毒以GⅡ.4型为主,且2020年首次检出GⅡ.4[P16]亚型后,与GⅡ.4[P31]亚型一起占据前两位基因群。轮状病毒虽然以G9P[8]为主要流行株,但是2021年开始检测到G8P[8]型。肠道腺病毒和星状病毒的主要流行株分别为Ad41和HAstV-1。札如病毒检出率仍较低,散发趋势明显。结论:北京地区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例中的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优势流行株检测到了新亚型,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流行株较为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