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胎蛋白在胃癌中的预后价值及与免疫特征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甲胎蛋白(AFP)的表达和预后以及与免疫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FP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AFP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与预后的相关性,基因集富集分析AFP在胃癌进展中的潜在机制.结果:胃癌组织中AFP高表达37例,低表达26例,胃癌组织中AFP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腺瘤组织,AFP高表达组的淋巴结转移和脉管侵犯比例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x2=2.020、6.293,P<0.05).预后分析结果显示AFP高表达组的住院时间显著高于AFP低表达组(t=3.816,P<0.05),总生存期显著低于AFP低表达组(t=6.165,P<0.05).胃癌中高表达的AFP主要富集在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MT),并且与SNAIL1、STAT5、KRAS 为正相关(r=0.550、0.429、0.221,P<0.05),并且与 PD-L1、PD-L2、LAG3、CTLA4 和 TIM3 等免疫治疗检查点基因均呈正相关(r=0.373,0.643,0.233,0.271,0.620,P<0.05).结论:AFP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通过EMT和免疫检查点等途径促进胃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术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胃癌转移淋巴结癌残留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术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否减少胃癌转移淋巴结的癌残留。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术前系统治疗,且D 2根治术后病理提示原发灶退缩分级为肿瘤退缩分级(TRG)1级的胃腺癌患者,排除术前接受放疗的患者。共纳入58例患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46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2例),根据术前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术前单纯化疗组(36例)和术前免疫联合化疗组(2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糖尿病、肿瘤位置、病理分型、Lauren分型、肿瘤分化程度、治疗前肿瘤原发灶浸润深度、治疗前淋巴结分期、治疗前临床分期、错配修复蛋白状态、术前治疗周期和术前治疗间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术后淋巴结降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检出数目,以及影响原发灶TRG1级胃癌患者淋巴结癌残留的因素。 结果:术前免疫联合化疗组治疗后淋巴结降期显著优于术前单纯化疗组[pN0:90.9%(20/22)比61.1%(22/36);pN1:4.5%(1/22)比36.1%(13/36);pN2:4.5%(1/22)比0;pN3:0比2.8%(1/36), Z=-2.315, P=0.021]。术前免疫联合化疗组与单纯化疗组比较,术后送检淋巴结数目[(40.5±16.3)枚比(40.8±17.5)枚, t=0.076, P=0.940]和治疗后原发灶浸润深度[pT1a:50.0%(11/22)比30.6%(11/36);pT1b:13.6%(3/22)比19.4%(7/36);pT2:13.6%(3/22)比13.9%(5/36);pT3:13.6%(3/22)比25.0%(9/36);pT4a:9.1%(2/22)比11.1%(4/36), Z=-1.331, P=0.18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治疗方案与原发灶TRG 1级胃癌患者淋巴结癌残留有关(χ 2=6.070, P=0.014)。除术前治疗方案外,另外选取治疗前肿瘤原发灶浸润深度、治疗前淋巴结分期、治疗前临床分期、术前治疗周期和术前治疗间隔时间等临床上考虑可能与淋巴结癌残留有关的因素一起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联合免疫治疗是原发灶TRG 1级胃癌患者淋巴结无癌残留的独立保护因素(OR=0.147,95%CI:0.026~0.828, P=0.030)。 结论:相对术前单纯化疗,术前免疫检查点抑制联合化疗在原发灶TRG 1级胃癌患者中更好地减少了胃癌转移淋巴结的癌残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IGIT在肺癌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结构域(TIGIT)是一种新兴的免疫检查点,主要通过对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调控,在肿瘤免疫循环中的多个环节发挥免疫抑制作用。TIGIT在肺癌中高表达,往往与不良预后有关。因此,靶向TIGIT的免疫治疗可能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本文就TIGIT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复发或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治疗中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对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间复杂相互作用的认识,免疫检查点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以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为靶点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特瑞普利单抗、伊匹木单抗、LY3321367等,可作为单一疗法和联合疗法应用于复发或转移性HNSCC的治疗。进一步研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临床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有望为复发或转移性HNSCC患者的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免疫检查点激动剂治疗实体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免疫检查点由抑制性和刺激性分子组成,抑制性检查点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抑制剂已经广泛用于肿瘤临床治疗,刺激性检查点GITR、OX40、4-1BB、ICOS、CD40和STING激动剂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影响刺激性检查点分子的免疫检查点激动剂发展迅速,免疫激动剂抗体将成为治疗实体瘤的重要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协同刺激分子B7-H3在膀胱癌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B7-H3是免疫调节蛋白B7家族重要成员之一,研究发现其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异常表达,并且在肿瘤发生发展、免疫逃逸等多个过程中发挥作用,与多种肿瘤不良预后相关。本文就B7-H3的生理功能和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作用与机制以及在膀胱癌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滑膜炎和血管翳形成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作为近年来新发现的抑制性免疫检查点,可以在包括T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在内的多种免疫细胞表面表达。Tim-3在建立免疫耐受,维持免疫稳态中起重要作用,其作用减低会导致RA发病。有研究表明,Tim-3在RA发生及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免疫检查点TIGIT在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性基序结构域(TIGIT)是近年新兴的免疫检查点蛋白,研究表明TIGIT能够使免疫细胞功能障碍,减弱抗肿瘤效应,导致肿瘤免疫耐受与免疫逃逸。通过阻断TIGIT可以逆转免疫细胞衰竭,发挥抗肿瘤效应,有望成为新一代多发性骨髓瘤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oll样受体8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8(TLR8)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利用Oncomine数据库中的数据分析TLR8 mRNA在DLBCL肿瘤组织与正常淋巴细胞中的差异化表达情况,并在NCBI-GEO数据库的两个独立子集GSE 25638、GSE 32018中进行验证。采用OSDLBCL在线生存分析工具分析TLR8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的相关性。采用GSEA软件进行基因本体生物过程(GO_BP)富集分析。通过TIMER在线工具网站分析TLR8 mRNA表达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程度及免疫检查点相关分子表达的关系。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53例接受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的DLBCL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LR8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Oncomine与GEO数据库中数据分析结果显示,DLBCL、活化B细胞型DLCBL患者肿瘤组织中的TLR8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淋巴细胞(均 P<0.001)。OSDLBCL在线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LR8 mRNA高表达的DLBCL患者OS( P=0.020)与PFS( P=0.004)均较TLR8 mRNA低表达患者差。TLR8水平与免疫反应、细胞因子代谢及DNA损伤监测的功能异常有关;TIMER在线分析结果显示,TLR8 mRNA表达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 r=0.78, P<0.001)及免疫抑制分子的表达[HAVCR2( r=0.85, P<0.001)、LAG3( r=0.63, P<0.001)、CD274( r=0.77, P<0.001)、TIGIT( r=0.32, P=0.037)、C10ORF54( r=0.34, P=0.029)]呈正相关。53例DLBCL患者中,TLR8蛋白低表达29例(54.7%)、高表达24例(45.3%)。不同血清乳酸脱氢酶、β 2-微球蛋白水平的DLBCL患者TLR8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DLBCL患者TLR8高表达,TLR8可能是DLBCL预后的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LAU在NSCLC中的预后及免疫浸润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纤溶酶原激活剂(PLAU)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预后的价值,以及其与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提取598例肺腺癌、551例肺鳞癌和212例正常肺组织样本的PLAU mRNA表达水平并比较。选取2022年1~12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NSCLC患者中肺鳞癌患者5例、肺腺癌患者5例的组织样本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验证。使用"ggplot2"(v3.3.3)R包分析PLAU表达与TNM分期、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根据TCGA数据库中598例肺腺癌、551例肺鳞癌样本PLAU mRNA的中位表达值(4.75)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PLAU mRNA表达水平患者总生存期(OS)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期(DSS)的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法进行比较。应用TIMER数据库分析NSCLC患者中PLAU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采用TIMER和R结合基于TCGA的ggplot2包评估NSCLC中PLAU表达与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TCGA数据库中样本PLAU mRNA预测NSCLC预后的最佳截断值。以生存结局为应变量,组织学分级、PLAU mRNA表达、TNM分期和年龄为协变量纳入COX模型,用向前逐步回归法分析影响NSCLC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肺腺癌和肺鳞癌组织中PLAU mRNA表达均较对应的正常肺组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腺癌:6.44±1.65比4.66±0.51,鳞癌:7.13±1.37比4.86±0.61; t值分别为1.70、2.28,均 P<0.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肺腺癌、肺鳞癌组织中PLAU蛋白的表达均较正常肺组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24±0.03比0.09±0.01,0.28±0.02比0.09±0.01;均 P<0.05)。不同T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的NSCLC患者PLAU mRNA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同N分期和M分期的NSCLC患者PLAU mRNA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低表达组患者的OS优于高表达组( HR=1.39,95% CI:1.06~1.83, χ2=5.74, P=0.017);但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患者的D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R=0.96,95% CI:0.73~1.27, χ2=0.08, P=0.781)。在肺腺癌中,PLAU表达与CD8 + T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水平均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222、0.358、0.266、0.438,均 P<0.001);在肺鳞癌中,PLAU表达与CD8 + T细胞、树突状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水平均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117、0.288、0.294,均 P<0.001)。NSCLC中PLAU表达与PD-1、CTLA-4呈正相关( r=0.092, P=0.003; r=0.102, 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示PLAU mRNA预测NSCLC预后的最佳截断值为6.68,敏感度为85.3%,特异度为71.0%。Cox回归分析显示PLAU mRNA表达≥6.68和TNM分期增高是影响NSCLC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PLAU可能是一种潜在的预测NSCL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效果的生物标志物,对评估NSCLC患者预后有较高价值。PLAU表达在肺腺癌和肺鳞癌中均与CD8 + T细胞、树突状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水平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