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检查点激动剂治疗实体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免疫检查点由抑制性和刺激性分子组成,抑制性检查点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抑制剂已经广泛用于肿瘤临床治疗,刺激性检查点GITR、OX40、4-1BB、ICOS、CD40和STING激动剂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影响刺激性检查点分子的免疫检查点激动剂发展迅速,免疫激动剂抗体将成为治疗实体瘤的重要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老年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由血小板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ITP发病率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升高,因此对老年人ITP的诊治更需予以重视。一方面,ITP老年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较多,导致对其诊断难度增加;另一方面,以糖皮质激素和(或)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对ITP老年患者的疗效不佳,并且ITP老年患者易发生糖尿病、高血压、血栓和出血,以及骨质疏松等并发症。老年人ITP的二线治疗方案包括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利妥昔单抗、氨苯砜、达那唑等。脾切除术通常为ITP老年患者对其他治疗无效时的选择。笔者拟就近年老年人ITP的流行病学特征、诊断及治疗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ITP老年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采用小鼠B细胞淋巴瘤A20细胞株构建小鼠B细胞淋巴瘤双侧皮下肿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皮下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未治疗组(不接受任何治疗)、ADU-S100原位疫苗治疗组(瘤内注射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激动剂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瘤内注射多柔比星)和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瘤内注射ADU-S100+多柔比星),每组5只。将荷瘤小鼠右侧肿瘤定义为近端肿瘤,左侧肿瘤定义为远端肿瘤,仅对近端肿瘤进行瘤内药物注射治疗,远端肿瘤不处理。肿瘤接种后第23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中CD11c +树突细胞(DC)、CD8 + CD11c + DC和CD80 + CD11c + DC亚群的比例。采用A20肿瘤细胞裂解物体外刺激各组小鼠的脾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原位疫苗治疗组CD8 + T细胞中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阳性(EdU +)细胞和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TNF-α +)细胞的比例,并使用乳酸脱氢酶(LDH)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测定各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效应。在接种肿瘤后第7、12、17天通过腹腔注射抗小鼠CD8α(clone 53-6.7)抗体或同型对照抗体清除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小鼠体内的CD8 +细胞。肿瘤接种后第23天,测量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联合抗小鼠CD8α(clone 53-6.7)抗体或同型对照抗体处理组小鼠近端和远端肿瘤体积,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小鼠脾脏中CD8 + T细胞和CD8 + CD11c + DC的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小鼠肿瘤组织中浸润的CD8 + T细胞。 结果:在肿瘤接种后第11、14、17、20、23天,各治疗组小鼠的近端肿瘤、远端肿瘤体积均低于未治疗组小鼠(均 P<0.05)。未治疗组、ADU-S100原位疫苗治疗组、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和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小鼠脾脏中募集的CD11c + DC亚群比例分别为(4.92±0.63)%、(7.54±0.84)%、(7.45±0.86)%和(11.63±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2.30, P<0.001);CD8 + CD11c + DC亚群比例分别为(1.36±0.34)%、(4.02±0.43)%、(4.22±0.61)%和(6.11±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6.09, P<0.001);CD80 + CD11c + DC亚群比例分别为(0.51±0.24)%、(1.69±0.23)%、(1.82±0.25)%和(4.09±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67.40, P<0.001)。各原位疫苗治疗组的CTL杀伤效应以及CD8 + T细胞中EdU +细胞和TNF-α +细胞的比例均高于未治疗组(均 P<0.05),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的CTL杀伤效应以及CD8 + T细胞中EdU +细胞和TNF-α +细胞的比例均高于ADU-S100原位疫苗治疗组和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治疗组(均 P<0.05)。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抗小鼠CD8α抗体处理组小鼠脾脏中CD8 + T细胞和CD8 + CD11c + DC细胞的比例均低于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同型对照抗体处理组(均 P<0.05),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抗小鼠CD8α抗体处理组小鼠近端和远端肿瘤体积均大于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同型对照抗体处理组(均 P<0.05)。 结论: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可抑制小鼠B细胞淋巴瘤双侧皮下肿瘤模型中近端肿瘤的生长,并可产生能够部分抑制远端肿瘤生长的全身性抗肿瘤免疫效应,ADU-S100/多柔比星原位疫苗可能通过CD8 + CD11c + DC介导的CD8 + T细胞免疫应答发挥抗肿瘤免疫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恶性骨肿瘤药物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总结原发恶性骨肿瘤药物治疗新进展。原发恶性骨肿瘤的遗传背景和致癌机制尚不明确,一些晚期或复发性患者的预后依然较差。新辅助化疗是原发恶性骨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进展,显著提升了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不同化疗药物的联合也逐渐成为一种有效治疗方案。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原发恶性骨肿瘤的治疗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但由于原发恶性骨肿瘤的低免疫原性以及异质性等因素,其疗效常受限。通过联合化疗增强骨肿瘤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或许可提升免疫治疗的疗效。此外,一些靶向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不错的疗效,例如间隙连接蛋白43半通道激动剂单克隆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存在过敏特征并完成血清SIgE检测的稳定期慢阻肺患者105例,均于2022年9月至2023年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SIgE检测有≥1项阳性结果者归入SIgE阳性组(32例),SIgE均阴性者归入SIgE阴性组(73例)。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肺功能、慢阻肺症状评分、过去1年中重度急性加重事件发生率及药物治疗的差异。分析慢阻肺患者SIgE阳性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诊断慢阻肺SIgE阳性的最佳预测值。结果:与SIgE阴性组相比,SIgE阳性组合并鼻炎、鼻窦炎、鼻窦炎伴鼻息肉、湿疹及有药物或食物过敏史的占比更高,已戒烟占比更高,IgE高于正常界值的占比、IgE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EOS计数及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均更高(均 P<0.05);慢阻肺全球创议(GOLD)肺功能分级重度及以上占比更高,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占预计值百分比(%预计值)、用力呼出25%和25%~75%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量(MEF 25%和MEF 75/25%)较低,FEV 1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 1/FVC)更高(均 P<0.05);SIgE阳性组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mMRC)评分及慢阻肺评估测试(CAT)评分更高、过去1年中重度急性加重事件发生率更高(均 P<0.05);使用吸入性短效β 2受体激动剂(SABA)或吸入用短效抗胆碱能药物(SAMA)、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茶碱及口服激素治疗占比更高(均 P<0.05)。EOS%( OR=1.252,95% CI:1.039~1.508)是慢阻肺SIgE阳性的危险因素( P<0.05),已戒烟( OR=0.385,95% CI:0.197~0.751)是其保护因素( P<0.05)。EOS%>2.5%诊断SIgE阳性的ROC曲线AUC值为0.647(95% CI:0.543~0.75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2.8%和73.1%。 结论:SIgE阳性慢阻肺临床症状重,急性加重风险高,治疗存在不足,EOS%升高是具有过敏特征慢阻肺患者出现SIgE阳性的危险因素,SIgE阳性慢阻肺符合变应性表型慢阻肺诊断标准,EOS%>2.5%对临床发现变应性表型慢阻肺具有提示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司美格鲁肽联合胰岛素治疗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报道1例通过司美格鲁肽联合胰岛素降糖治疗有效控制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的诊疗经过。患者为21岁女性,因“反复口干多饮多尿9个月,加重1周”于2021年12月16日入住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患者入院后随机血糖为12.9 mmol/L,胰岛细胞抗体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阳性,结合病史及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予胰岛素泵强化降糖治疗,同时予口服二甲双胍(0.5 g,3次/d)、吡格列酮(30 mg,1次/d)、阿卡波糖(100 mg,3次/d)联合降糖治疗,并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1次/d)降脂治疗,1周后停泵,逐步调整胰岛素泵强化降糖方案为皮下注射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联合司美格鲁肽(1.0 mg,1次/周),血糖控制良好,体重也有所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生长抑素受体2和生长抑素受体5在垂体催乳素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受体2(SSTR2)和生长抑素受体5(SSTR5)两个受体亚型在人垂体催乳素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经手术和病理结果证实的人垂体催乳素腺瘤标本16例及4例尸检获取的正常垂体组织,采用新型特异性SSTR2和SSTR5的单克隆抗体(UMB1和UMB4),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难治性垂体催乳素腺瘤标本中SSTR2及SSTR5的表达,再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性别、肿瘤大小、术前血清催乳素水平、肿瘤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增殖指数、肿瘤侵袭性]的相关性。使用GraphPad Prism(V. 7)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染色在正常垂体组织中均可见SSTR2和SSTR5的散在表达,81.25%(13/16)的催乳素腺瘤病例样本中检测到SSTR5的表达,相反仅3例肿瘤标本检测到散在的SSTR2的免疫反应性,其中1例为生长激素和催乳素混合型多激素腺瘤;Western Blot结果证实免疫组化的结果,免疫荧光共染结果提示正常垂体组织中催乳素细胞并不表达SSTR2,但有SSTR5的表达。Pearson’s相关分析显示SSTR5的高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女性SSTR5 IRS 0.31±0.07比男性SSTR5 IRS 0.38±0.16, t=0.47, P>0.05)、肿瘤大小( R2=0.009, F=0.133, P>0.05)、术前血清催乳素水平( R2=0.026, F=0.348, P>0.05)、肿瘤Ki-67增殖指数( R2=0.060, F=0.887, P>0.05)无明显相关。 结论:垂体催乳素腺瘤高表达SSTR5,第2代生长抑素类似物帕瑞肽有助于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耐药型垂体催乳素腺瘤的替代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二线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由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和血小板产生受损引起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ITP治疗目的包括减少出血事件,诱导持续缓解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ITP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为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虽然该方案可以提高多数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但是停药后复发率较高。目前,随着对ITP研究的深入,各种新治疗靶点被不断发现,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二线治疗药物逐渐进入临床。笔者拟就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新生儿Fc受体(FcRn)抑制剂、脾酪氨酸激酶(SYK)抑制剂、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去甲基化药物和单克隆抗体等ITP患者二线治疗的研究新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为提高ITP患者的缓解率、降低复发率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新型药物综述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旧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侵及小胆管的破坏性慢性肉芽肿性淋巴细胞性胆管炎,抗线粒体抗体(AMA-M2)和高水平的免疫球蛋白M(IgM)是其免疫学特点,Th17 激活在PBC晚期患者中占主导地位.我国近年来其患病率为42.70/10 万~276.59/10 万[1].此病若不及早诊治,会进展为肝硬化,25%的无症状患者在确诊后 10 年内会发展为肝衰竭,甚至肝癌,无症状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症状发作后5~8 年.我国一项大型长期队列研究表明此病早期大多无症状,后期可出现乏力或皮肤瘙痒,甚至腹水、黄疸等肝硬化失代偿期表现,大约30.6%的患者合并一种或多种肝外自身免疫疾病[2].大多数患者的肝脏组织学纤维化分期将在1.5年内进展一个阶段,一旦出现进行性黄疸,患者进入终末期(血清胆红素达到100 μmol/L,伴或不伴消化道出血、腹水或肝性脑病),生存期不超过 2 年.而对于熊去氧胆酸(UDCA)应答不全的患者预后更差,积极探索可以减轻胆汁淤积、延缓肝纤维化进展及延长生存期的药物成为目前研究热点,目前多个核受体的靶点药物正在进行临床实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吡格列酮治疗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诱导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和电生理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β1AAb)诱导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作用及电生理机制.方法:将 48 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四组:对照组(佐剂注射)、β1AAb组[β1 肾上腺素能受体细胞外第二环功能表位肽段(β1AR-ECLⅡ)配以佐剂背部多点注射进行主动免疫,2 mg/(kg·次)]、吡格列酮组[与β1AAb组同等主动免疫 8 周后,吡格列酮灌胃 2 周,4 mg/(kg·d)]、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特异性抑制剂GW9662 组[与β1AAb组同等主动免疫 8 周后吡格列酮灌胃+GW9662 腹腔注射 2 周,其中吡格列酮予以 4 mg/(kg·d),GW9662 予以 1 mg/(kg·d)].每 2 周Powerlab多通道生理仪记录心电图,取血.基线和第 10 周记录超声心动图,10 周后进行心电生理、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检查.结果:相较于对照组,β1AAb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较高、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缩短、激动-恢复间期(ARI)延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低;葡萄糖转运蛋白 1(GLUT1)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 1a(CPT1a)阳性染色面积占比较低;线粒体形态异常及网络损伤明显,P均<0.05.而吡格列酮组较β1AAb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降低、VERP延长、ARI缩短;LVEF和LVFS恢复;GLUT1 和CPT1a阳性染色面积占比增加;线粒体形态异常及网络损伤改善,P均<0.05.GW9662 组较吡格列酮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较高、VERP缩短、ARI延长;LVEF和LVFS较低;GLUT1 和CPT1a阳性染色面积占比低;线粒体形态异常及网络损伤未恢复,P均<0.05.结论:吡格列酮可降低β1AAb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改善心室电传导和激动恢复时间异质性;并可在组织病理水平缓解β1AAb所致心室重塑,并伴随心室肌糖脂转运通道蛋白的上调和受损线粒体网络的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